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nm23基因在涎腺腺体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与涎腺腺性囊性癌(adenoidcysitccarcinoma,ACC)的关系,应用LSAB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ucleosidediphospatekinase,NDPK)在ACC中的表达,结果:NDPK/nm23在ACC中较高表达,阳性率为64.0%(16/25);其中,在肺转移者阳性率为12.5%(1/8)无肺转移阳性率为88  相似文献   

2.
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5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SACC)患者的肿瘤部位、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ath-D)、金属硫因蛋白(metalothionein,MT)、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肿瘤抑制基因p53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它们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影响SACC局部复发的因素太多,以上各指标均不能独立判断SACC的局部复发情况;nm23和Cath-D与SACC远处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表明nm23和Cath-D在SACC远处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预测SACC远处转移的两项独立指标;临床分期与SACC患者的生存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临床分期可作为一项独立作用的指标来评价SAC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nm23基因在涎腺恶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nm23基因在涎腺恶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作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40例涎腺恶性肿瘤nm23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了nm23基因表达变化与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其转移的关系。结果发现,nm23低表达者其肿瘤转移率为818%,而nm23高表达者其肿瘤转移率只有34%,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nm23低表达与肿瘤大小、部位、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nm23基因在抑制涎腺恶性肿瘤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组织蛋白酶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ath-D)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亲和素法分析52例SACC的Cath-D表达,并统计学分析Cath-D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Cath-D表达与SACC病理学分型、局部复发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  相似文献   

5.
通过Northern斑点杂交技术研究52例颊癌及相关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nm23-H2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颊癌组织中nm23-H1和nm23-H2mRNA表达比正常颊粘膜、白斑、癌旁粘膜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颊癌有转移组中nm23-H1mRNA表达比无转移组明显降低,转移灶中nm23-H1mRNA的表达更低(P<0.05)。11例有转移颊癌患者中有9例(81.8%)为nm23-H1低表达;而19例无转移颊癌,有15例(78.9%)为高表达(P<0.05)。nm23-H2mRNA表达在有无转移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在颊癌的转移过程中,nm23-H1比nm23-H2起着更重要的作用。nm23-H1mRNA表达可作为预测有无颊癌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肺高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的筛选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为了筛选出具有肺高转移性的克隆株,为涎腺腺样囊性癌肺转移提供实验基础。作者通过5次连续裸鼠体内传代,结合体外克隆技术、血小板凝集能力分析,从Acc-2细胞系中筛选出肺高转移性腺样囊性癌细胞株——M-5clone24,命名为Acc-M。其转移能力与Acc-2相比有明显增强,转移率由18%提高至96%(P<0.001),转移灶肺重量由0.31g提高至0.88g(P<0.01);细胞使血小板凝集能力与转移率(r1=0.89)、转移灶肺重量(r2=0.85)呈高度相关。本研究提示,血小板凝集能力可作为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转移能力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蛋白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和p53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作者用抗PCNA及p53单克隆抗体对良、恶性混合瘤及粘液表皮样癌组织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恶性混合瘤PCNA增殖指数较高,与混合瘤细胞生长活跃型及混合瘤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的PC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型(P<0.01)。p53在恶性混合瘤中阳性表达率高(60.0%),与粘液表皮样癌(20.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另外,我们观察到p53阳性表达的肿瘤组织PCNA增殖指数较高。结论:PCNA增殖指数可以作为支持诊断恶性混合瘤的指标;是粘液表皮样癌组织学分级的重要参数。p53蛋白是恶性混合瘤的有效标记物;p53蛋白参与PCNA表达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采用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nm23-H1和nm23-H2mRNA在47例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发现nm23-H1和nm23-H2mRNA在颊癌原发灶、癌旁粘膜、正常颊粘膜、颌下腺、白斑、正常淋巴结和有转移的淋巴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nm23-H1在肿瘤转移组颊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低于无转移组(P<0.05),nm23-H2在颊癌有、无转移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nm23-H1和nm23-H2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均无关(P>0.05)。结果提示:nm23-H1mRNA表达下降与颊癌转移关系密切,而nm23-H2mRNA表达与颊癌转移无关;通过Q-RT-PCR检测nm23-H1mRNA的表达水平可为临床预测颊癌的转移提供有价值的指标。Q-RT-PCR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通过少量组织提取的总RNA即可检测nm23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金属蛋白酶(metaloproteinase,MMP)及其组织抑制剂(tissueinhibitorofmetaloproteinase,TIMP)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转移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斑点印迹杂交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ACC2细胞系及高转移细胞株ACCM中MMP2、MMP9和TIMP2的表达。结果显示MMP2,MMP9在ACCM表达较高,在ACC2表达较低,而TIMP2在ACC2表达较高,在ACCM表达较低,证实MMP2,MMP9促进转移的发生,而TIMP2则抑制转移的发生。提示MMP与TIMP平衡关系可能是ACC转移的关键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53,bcl-2和ki-67在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20例ACC石蜡包埋组织中P53,bcl-2和ki-67蛋白表达。结果 P53,bcl-2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70%和80%,P53,和ki-67阳性率在不同ACC组织亚型中存有差异(P〈0.05),bcl-2阴性表达者3年死亡率高于阳性表达患者(P〈0.01),ki-6  相似文献   

11.
染料木黄酮抗涎腺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染料木黄酮抗涎腺腺样囊性癌 (ACC)实验性肺转移的作用。方法 分别用ACC M细胞及经染料木黄酮处理的ACC M细胞对 2 0只裸鼠尾静脉接种形成肺转移模型 ,6周后处死动物 ,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裸鼠ACC肺转移率、瘤结节数目 ;观察肺转移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9)的表达及凋亡情况。结果 染料木黄酮治疗组瘤结节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 9 2 9± 1 80和 2 7 4 4± 13 5 5 ,P <0 0 5 ) ;治疗组转移灶凋亡指数 (AI)明显高于对照组 ( 15 37±3 96及 6 0 3± 3 36 ,P <0 0 5 ) ;治疗组VEGF及MMP 9表达明显弱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染料木黄酮有一定的抗ACC M远处转移的作用 ,这可能是多种机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TGF)及上皮钙黏素(E-cadherin,E-cad)、钙结合蛋白A4(S100A4)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ACC嗜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现象的关系,进一步探讨NGF在PNI过程中对ACC细胞的黏附力和迁移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42例ACC组织按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及PNI和非PNI(NPNI)进行分组,42例中PNI组26例,NPNI组16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中NGF、E-cad和S100A4的表达与分布,分析三者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对它们在不同病理类型和组织学部位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GF和S100A4在PNI组的表达率分别为88%(23/26)和77%(20/26),较NPNI组(8/16和7/1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PNI组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6,P<0.05).PNI组中E-cad的表达为31%(8/26),较NPNI组(12/16)低(P<0.05),与NGF的表达(r=-0.385,P<0.05)和S100A4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612,P=0.000).NGF在PNI组ACC神经周组织的表达[83%(25/30)]高于远离神经部位[4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CC嗜神经侵袭过程中,NGF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并非惟一因素,NGF可能通过和相应受体结合提高S100A4的表达率而降低E-cad 的表达和生物活性,使癌细胞间黏附力降低,运动能力增强进而促进ACC对神经组织的侵袭.  相似文献   

13.
涎腺腺样囊性癌DNA甲基转移酶与抑癌基因甲基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通过对DNA甲基转移酶(DNM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表达的检测,分析DNMT与ACC抑癌基因甲基化、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探讨DNMT在A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ACC临床病理标本进行DNMT1、DNMT3b的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观察,将观察结果与p16、RASSFlA、DAPK、MGMT、E.cadherin多个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况、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进行比较,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DNMT1在ACC中的阳性表达程度明显高于DNMT3b的阳性表达(P〈0.01)。②DNMT1阳性表达随发生甲基化的抑癌基因个数的增加而增加,DNMT1高、低表达组与抑癌基因高、低甲基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ASSFlA基因的甲基化呈相关性(P〈0.01)。③DNMT1的阳性表达程度与ACC病理分级(P〈0.05)、临床分期(P〈0.01)呈正相关,实性成分越多、分期越晚,表达越高。④未发现DNMT3b与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况、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间的相关性。结论DNMT1可能是ACC体内对维持抑癌基因甲基化起主导作用的甲基化酶,与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A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相关性,在ACC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可能作为肿瘤预后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p16和nm23基因在唾液腺肿瘤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p16和nm23基因在唾液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唾液腺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39例正常唾液腺和唾液腺肿瘤存档石蜡标本中P16蛋白和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 P16和nm23蛋白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浆及细胞核,呈棕黄色。在正常唾液腺中,二者阳性表达率均为100% (4/4)。在良性和恶性唾液腺肿瘤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10/13)和40·9%(9/22),良恶性之间P16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4·6%(11/13)和45·5%(10/22),良恶性之间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唾液腺肿瘤中P16与nm23表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p16和nm23基因在唾液腺肿瘤发生中可能分别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其表达下降可能有利于唾液腺恶性肿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ammary 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Masp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亚细胞中的表达,观察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癌组织标本行Maspin蛋白含量的半定量测定,统计其亚细胞定位表达,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aspin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胞核中表达的强阳性率为24%(11/45),弱阳性率为11%(5/45),阴性率为64%(29/45),细胞核表达与肿瘤大小(P=0.019)、淋巴结转移(P=0.011)及术后转移(P=0.017)呈负相关,与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P=0.030);Maspin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胞质中表达的强阳性率为31%(14/45),弱阳性率为31%(14/45),阴性率为38%(17/45),细胞质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38)、术后转移(P=0.004)呈负相关,与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P=0.014).结论 Maspin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胞核或胞质中的表达对判断预后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牙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GEF)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CD3 4单克隆抗体和VEGF多克隆抗体 ,用免疫组化S -P法对 42例牙龈鳞状细胞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牙龈癌组织MVD与正常牙龈组织MV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有淋巴结转移的牙龈癌MVD与无淋巴结转移的牙龈癌MVD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牙龈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 71.43 % ,正常牙龈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 2 5.0 0 %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阳性率为 83 .3 3 % ,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阳性率 (66.67% ) ,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VEGF阳性牙龈癌MVD高于VEGF阴性牙龈癌MVD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 <0 .0 2 )。结论 :肿瘤的血管生成在牙龈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MVD与牙龈癌淋巴结转移及VEGF表达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Bmi-1及P16蛋白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Bmi-1-P16通路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正常口腔黏膜10例、上皮异常增生31例、口腔鳞癌61例的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mi-1及P16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Bmi-1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及OS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29%(9/31)和62.3%(38/61);P16在正常、上皮异常增生及OSCC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0/10)、77.4%(24/31)和47.5%(29/61)。OSCC中Bmi-1阳性率在P16阴性组高于P16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两者间具负相关关系(r=-0.414,P<0.05)。Bmi-1阳性表达及Bmi-1高表达且P16失表达与OSCC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Bmi-1过表达是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口腔鳞癌中Bmi-1过表达可能与P16失表达有关并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临床评估口腔鳞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A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和PR在ACC及正常腮腺中的表达,分别比较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ER在ACC中阳性率为38.09%。在正常腮腺中的阳性率为71.13%。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30)。PR在ACC中未测到表达,在正常腮腺阳性率为64.29%。ER在ACC中的的表达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和病变部位无关(P〉0.05),与组织分型及远处转移有关如〈0.05)。结论:ER及PR可能对A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Fas配体(FasL)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粘膜、38例口腔鳞癌组织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11例转移淋巴结中FasL的表达情况。结果 FasL在正常口腔粘膜中不表达,在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P<0.05);FasL表达与口腔鳞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32/38例(84.2%)鳞癌组织TIL细胞FasL表达阳性;有淋巴结转移者FasL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结论 FasL的上调表达是口腔鳞癌组织免疫反攻击的体现,对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