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杰  李春华 《四川医学》2011,32(7):1044-1046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患者及时监测凝血四项,并及时补充新鲜冷冻血浆对其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56例(24h内输入悬浮红细胞〉10U),将仅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者设为对照组,同时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输注血浆者设为实验组,监测术前、输血前和输血后的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均发生改变,PT、APTT、TT均较输血前延长,而FIB水平下降(P〈0.01)。输血后对照组PT、APTT、TT均较对照组更长,而FIB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发生出血的危险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在大量输血时,要及时进行机体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监测,有条件的同时进血栓弹力图的监测,及时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以避免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血站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50例进行大量输血的严重创伤患者,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并判断凝血功能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影响。结果术后1 d,患者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高于术前,纤维蛋白原(FIB)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FIB、TT、APTT、PT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将导致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因此,应对输血效果和输血指征进行合理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相关因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从而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治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14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aPT...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分析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2020年1—10月收入的48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入院顺序均分为两组,对比组24例单号患者开展少量输血治疗,研究组24例双号患者开展大量输血治疗,比较两种不同输血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分析,开展输血治疗1 d后,就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凝血酶时间而言,研究组用时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水平而言,研究组数据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开展输血治疗6 d后,就凝血功能指标而言,研究组与对比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分析,开展输血前其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应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开展输血1 d后,两组IL-6、TNF-α、CRP指标水平均有所升高,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与浓缩红细胞(concentrated red blood cells,CRBC)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大量输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FFP与CRBC输注比例为1:1(比例单位为100 mL:1U)的49例患者...  相似文献   

6.
林盼  蒋学兵 《北京医学》2020,(10):997-999
大量失血是创伤患者致死的首要原因,科学输血是救治创伤患者不可替代的重要措施。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大量输血预测评分系统、输血策略、监测指标、止血药物应用、防治并发症进行综述,旨在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创伤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孙丰强 《血栓与止血学》2016,(4):426-427,430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复合创伤失血过多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3例复合创伤失血过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凝血指标合理输注血小板、冷沉淀、去白红细胞悬浮液等,输血前后均检测凝血功能,并评估预后。结果本组33例患者24 h内平均输血量(9120.52±120.11)ml,其中平均血小板输注量为(17.10±2.33)U,平均去白红细胞悬浮液输注量为(35.20±3.58)U,平均FFP输注量为(3125.10±98.24)ml。输注后4 h,检测Hb、HCT、PLT、Fbg分别为(108.64±11.52)g/L、(42.05±6.27)%、(97.24±52.34)×10~9/L、(2.18±0.82)g/L、显著高于输注前,a PTT、PT、TT分别为(46.39±6.21)s、(21.30±2.85)s、(24.85±4.11)s、显著短于输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3例患者中,6.06%出现凝血功能障碍,6.06%出现过敏反应,9.09%死亡。结论成分输血可根据创伤失血过多患者凝血指标输注血液成分,有利于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高/低比例(≥1∶2/<1∶2)输注血浆及红细胞对创伤后需大量输血救治患者的疗效。方法系统性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时间为2009年1月~2016年4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患者24 h及30 d死亡率、24 h生存率。结果纳入5篇文献,共计1024例患者,两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高比例组患者24 h死亡率明显降低(OR0.35,95%CI[0.25,0.48],P<0.00001);高比例组患者30 d死亡率仍明显低于低比例组(OR0.55,95%CI[0.41,0.75],P=0.0001);高比例组患者24 h生存率也显著提高(HR2.34,95%CI[1.46,3.73],P=0.00001)。结论输注高比例血浆及红细胞可显著降低创伤后需要大量输血救治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率,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林新梅  刘红  王洪远 《重庆医学》2017,(30):4252-425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2015年内输注红细胞大于10 U且输血前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90例,根据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5;B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0;C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5:1.0.比较3组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病死率最低.(2)3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明显升高,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比较:A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输血后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按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1.0:1.5进行输注,将有利于预防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创伤大出血伴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栓弹力图指导输血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接诊的107例创伤大出血伴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54例,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和研究组(53例,血栓弹力图检测)。统计输血前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统计输血过程中血小板、血浆、红悬液、冷沉淀的用量。统计住院时间与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输血后,两组APTT、PT、TT短于输血前,且研究组短于常规组;两组FIB高于输血前,且研究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小板、血浆、红悬液、冷沉淀的用量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CU入住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弹力图检查在指导创伤大出血伴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血中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10月,因创伤性大失血导致的需输注悬浮红细胞大于10U(2000ml)的患者60例,将只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和血小板的设为对照组,既输注悬浮红细胞又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设为实验组,每组患者输血前后均测定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实验组输血前后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应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事件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12.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6):755-758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上海市长征医院收治的86例需要输血的创伤性急诊及住院患者,根据患者早期输血量分为两组,需要大量输血的急性创伤患者为观察组(47例),需要少量输血的创伤患者为对照组(39例)。统计学分析并比较输血前及输血后1d、5d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蛋白C(PC)以及纤溶系统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水平差异。结果:输血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d,与输血前以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延长(P<0.05),D-D和FDP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FIB、PLT及P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输血后5d,与输血前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各项观察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d与1d比,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缩短(P<0.05),D-D和FDP水平显著降低(P<0.05),FIB、PLT及P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急性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短期内有较大影响,须及时监测凝血状态,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提高大量输血方案实施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正> 成份输血是当前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血浆输血是成份输血之一,适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肝病患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大量输血伴发的凝血功能障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励等疾病。我院2000年5月~2002年5月血浆输血共1500人次,发生不良反应102人次,发生率为6.8%,经及时处理,未发生严重后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多发性创伤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血液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多发性创伤患者186例,依照输注血浆(FP):红细胞(RBC)的比例分为A组(1:1)、B组(1:1<比例<1:2)、C组(Ml:2)3组,各62例。比较3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液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3组输血后1、3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国际标准化值(I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输血后l、3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输血后1,3d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大出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ICU住院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及血容量恢复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28 d伤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B:RBC控制在1:1可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常规指标,但炎症因子水平较高,在临床应用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血浆组、中血浆组、高血浆组),每组30例。比较三组患者血液制品输入量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三组冷沉淀及红细胞输入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三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h后,低血浆组PT值、APTT值均高于中血浆组与高血浆组,Fbg值低于中、高血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大出血患者在输血时,血浆及红细胞比例过低,易促使血液稀释性降低,应以1∶1的比例输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体温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创伤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严重创伤患者68例,根据入院第1个24 h内的体温分为正常体温组(36~38℃)和低体温组(<36℃),比较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低体温组APTT、PT、TT较正常体温组明显延长,Fib、PLT明显减少,D-D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体温组ISS评分、感染率、DIC及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体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易发生低体温,低体温对机体凝血功能及预后均可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积极监测体温变化并采取有效保温措施,对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及时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重要性。方法:选择104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成单纯输血组、输注红细胞及输400~1 000 ml血浆组、输注红细胞及超过1 000 ml血浆组,对输注的成分血及输血前后PT、INR、APTT、FIB、血小板的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大量输血后,患者PT、INR、APTT延长,FIB、血小板下降,单纯输注红细胞患者改变最明显,其次是输红细胞及少量血浆着,输血同时输注1 000 ml以上血浆凝血机制改变最小。结论:大量输血可使凝血功能变差及血小板降低,适当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可减少改变的程度,避免出血加重。  相似文献   

19.
温俊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587-1588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和红细胞比例输注对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比例≤1∶2,观察组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且≤1∶1。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 d凝血功能指标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输血后1 d,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上升,且观察组APTT高于对照组,PT、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且≤1∶1的效果更佳,可有效缓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加强成分输血管理杜绝不合理成分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博  马华  管政  刘杨 《实用全科医学》2006,4(3):357-358
目的一血多用,节约血源;提高输血疗效,减少不良输血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发生。方法通过对我市近两年成分输血的统计分析,并与三甲医院成分输血的国家标准及先进国家成分输血的情况对比,找出目前我市成分输血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成分血使用率97.07%,超过三甲医院成分输血的国家标准,与先进国家相当;红细胞使用率44.93%,低于先进国家;新鲜冰冻血浆使用率41.33%,高于先进国家。结论加强成分输血管理,降低新鲜冰冻血浆使用率,防止新鲜冰冻血浆滥用,提高红细胞使用率,实现真正的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