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元御"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认为,中土脾胃之气为机体气机升降、脏腑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枢轴。基于此,不寐的病因病机主要分为中轴失调(脾胃自身受损)、中土左旋失调(心、肝受损),以及中土右旋失调(肾受损),皆因中气不运,周流不畅,土湿阳虚,己土不升,肝木不荣,心血不足,戊土不降,一阳失陷,肾水寒滞,水火分离,阴阳不接,四象生变而成。附验案一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蒋先伟  马战平 《河南中医》2021,41(4):495-498
“一气周流”理论从气机升降出发,建立了一气化四象的人体气机运行模式,在此模式中,中气为轴,四象为轮,循环运行,生生不息。根据“一气周流”理论,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机为脾陷胃逆,风邪外受;脾湿胃壅,肺气不降;肾气不温,痰瘀留驻等,中气的盛衰为贯穿疾病的关键因素。临床治疗可从健运脾胃、运土化湿、温肾助阳、祛痰化瘀等方面恢复体内气机流转,“一气周流”则疾病自消。  相似文献   

3.
黄元御是清代伤寒大家,其根据中医经典著作,在《四圣心源》中提出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学说切中人体一气运行的本质。便秘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文章结合笔者的临证体会,探讨黄元御对便秘病的认识及对临床辨证立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姜晓天  苏培迪  郝贤 《光明中医》2013,(11):2251-2252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简洁而完美地阐释了天人合一理念的精髓.黄元御提出的"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并非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它是"一气周流"的真实写照,是一种真实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真实描述.本文以仲景"群方之魁"--桂枝汤为例,阐述"一气周流"的多层次性,多角度性.  相似文献   

5.
“一气周流”理论出自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基于此理论,并通过对《四圣心源》的解读,将消渴、水胀二篇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肾病相联系,对其相同点进行分析。黄氏认为,气在人体中循环运行,左边肝肾主升,右边心肺主降,土居中央,脾升而胃降,脏腑配合,形成一个“圆运动”,脏腑病变,气机不畅,则会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根据黄氏理论对糖尿病肾病的病机、治则、方药进行一个详细的探讨,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现代社会高强度的学习工作、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以及人们缺乏对腰部护理的观念,腰痛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年来,腰痛发病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已不再局限于老年人,据文献表明,青壮年腰痛发病率高达85%[1]。祖国医学对腰痛病因病机有独特的见解,治疗上疗效颇显。  相似文献   

7.
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机为脏腑气机循行紊乱、气化功能失司,其中气机循行紊乱责之脾胃虚衰、湿邪困阻,气化功能失司责之脾肾阳气亏损。治疗应重视调节脏腑气机,促进脏腑气化功能。临证以健脾化湿法恢复中枢升降之功,方选升阳益胃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补益肝肾法畅通气机上升之路,方选补血荣筋丸、独活寄生汤、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加减;宣肺降气法通调水道下行之路,方选桂枝汤、麻黄汤等加减;温补脾肾法恢复脏腑气化之用,方选四逆汤、肾气丸等加减。  相似文献   

8.
李征  杨军 《河南中医》2021,41(4):499-502
中土平和是气机升降有序的关键,脾胃调和,则痰湿无以生,气血充沛,肝木不郁,肾水得滋,则内伤发热可愈.黄元御提出“一气周流”理论,健脾和胃善用黄芽汤,肝气升发无力加桂枝、牡丹皮以疏肝,肺气不降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内伤发热为肝郁所致者,应当健脾、疏肝、温肾并举,治以疏肝调畅气机,同时健脾益肾,采用柴胡芍药汤加减,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清代医家黄元御根据《内经》天人相应观归纳出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一气周流"理论模型。论文立足于黄元御一气周流气机学理论,从气机的左升右降、气机周转论述便秘的治疗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0.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发病率高且缺乏有效的临床治愈方法,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生活。黄元御认为便秘乃人体之“一气周流”发生紊乱所致,治疗关键在于调节中轴气机,遂取《四圣心源》所载之肉苁蓉汤用于治疗阴盛土湿型便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王翠  孙劲晖 《西部中医药》2022,35(3):133-136
基于气血津液对便秘进行辨证,首辨气血津液,次辨虚实,结合临床不同群体的体质特点,根据兼证辨别所涉及脏腑及病理因素,全面把握,准确辨证,辅以润肠通便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气病证治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机顺畅,推动、温煦等功能正常,抵御外邪有力,不易患病。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常,易出现肝、肾、脾、胃等功能失调,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甲状腺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等,临床常见,易误治。  相似文献   

13.
气病是民国初年著名医家张锡纯的临床理论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大气论、元气论、冲气论以及从冲脉论治妇科疾病等方面,其中多有创新之处,不落前人窠巢,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思路和措施,创制或创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并列举了多数医案,对后世临床有较大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医学关于气陷证的辨治大多从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来论治,但在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却发现,从气陷日久导致湿、热、瘀下注的实证来论治,收效显著。气机下陷不仅仅着眼于机体上部的气血不足,更应改善久病气血夹湿浊或湿热瘀稽留的内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汤药与西药莫沙比利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功能性便秘比较的疗效优势。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肛肠科收治的78例肝肾阴虚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莫沙比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论治汤药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8%,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总积分为(7.82±3.01)分,对照组症状总积分为(11.18±2.36)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汤药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秘从气治     
便秘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导致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等引起肠道传导失司。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常,大肠传导全赖气升降出入运动和气濡养温煦作用,即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和肾气濡养及温煦作用。便秘之症首见《黄帝内经》;《伤寒论》称为"脾约","燥屎"等;便秘一词首见《杂病源流犀烛》;《症因脉治》云:"若元气不足,肺气不能下达,则大肠不得传道之令,而大便亦结矣"。治疗上注重秘从气治,糟粕在大肠内传导,主要依靠脏腑之气升降出入运动,表现在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取营养,排出所弃,及气的濡养和温煦作用。气的病理形式主要表现为气虚和气滞。"人之有生,无非受天地之气化耳",补气与行气同时,尚需注意,气虚则无以行,故行气之前当先补气,过补当防滋腻,故补气之余不忘行气。补而不腻,行而不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便秘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及数据分析,总结小儿便秘的证型分布特点及中医药治疗小儿便秘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收集1996-2016年间已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小儿便秘中医证型中气机郁滞型1598例、气虚不运型1070例、乳食积滞型906例、燥热内结型604例、津亏肠燥型543例、其他型477例。小儿便秘用药,以理气药使用频次最多,占比29.5%,其次分别为润下药19.6%、补气药17.3%、补阴药16.7%、消食药8.2%、其他6.1%、清热药2.6%。结论通过对小儿便秘证型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的总结,临床上治疗应以补气养阴、理气消食、润下通便为主,并结合相关临床症状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8.
辨证论治老年性便秘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性便秘,是以排便间隔延长,伴有大便干燥硬结,排便后有残留感或不适感为主诉的一种病症,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肝肾渐亏,气血不足,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便秘形成的原因复杂多变,故治疗往往不宜单纯通下,而应因人因症变异。笔者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便秘68例,取得良好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老年功能性便秘多为病程长久,血伤入络,血瘀于肠道,日久不去,新血不生,与肺、脾、肾三脏,气、血、精液关系密切。宣肺降气,益气健脾,桔梗、杏仁、枳壳等联合应用,升降有序,上窍通则大便自通;温阳通便,附子、细辛、吴茱萸等辛热温阳与健脾润肠药合用;活血化瘀,润肠通便,重用黄芪、党参、当归、桃仁、红花等,益气活血化瘀,润肠通便;老年便秘患者一般缺乏运动、慢性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导致,多以虚症为主,虽用大黄、芒硝峻泄攻下药物有速效,易耗伤气血,加重便秘,故应少用,以虚实为纲,气血阴阳为本,同时注重肺、脾、肾三脏功能调治。  相似文献   

20.
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时均会产生虚火之证,虽古今医家各从自身阐发的某一物质亏虚进行论述,但均引入了相火概念,并认为潜藏的相火由于某因而致向上妄动,从而形成虚火火热之象。临证虚火需全面辨明寒热真伪,方能正确施治,各家理论在虚火论治上体现了异曲同工之妙,需充分发扬以助高效辨治现代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