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3例急、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管结石患者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 23例患者中,术前B型超声或CT检查诊断为胆囊管结石1例,术中探查发现胆囊管结石22例.除1例因Mirizzi综合征中转开腹外,22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后均无胆漏及结石残留,均治愈.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管结石,术前诊断明确及术中处理是关键,胆囊管充分游离及伸展、胆囊管剪开及捏挤可有效的预防结石残留.  相似文献   

2.
关于在胆囊切除术后,在原胆囊窝处可见类似胆囊的声像图.以本人近20年超声工作的经验 ,出现以上的情况一般在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作腹腔镜手术或作剖腹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壁水肿、胆囊与周围粘连,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保留过长有关,是胆囊管扩张导致.我院一般超声诊断为"胆囊管扩张或胆囊管扩张伴结石引起",而未用"残余"两字,这样不但真实地反映了局部情况,而且对于手术科室、手术医师和影像科都有好处,也可避免患者与医院间出现不必要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复杂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的辨认及处理方法,以减少胆道损伤的发生率.方法 A组30例患者采取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B组30例患者术中探查发现Calot三角分离困难、肝外胆管损伤几率较大时,则切开胆囊壶腹或体部,吸净胆汁、取出结石后从胆囊腔内辨认胆囊管开口位置,作为分离Calot三角的标志,若胆囊管可完全分离则予以钛夹夹闭或丝线结扎,若胆囊管粗短并紧贴胆总管而难以分离时,则于腹腔下缝扎胆囊管断端.结果 A组发生胆管损伤5例,B组无胆管损伤,两组在胆管损伤、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Calot三角分离困难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切开胆囊壶腹,从胆囊腔内辨认胆囊管开口位置,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利于胆囊管的识别等优点,可进一步减少肝外胆管损伤的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中胆囊管结石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LC术中存在胆囊管结石的手术处理方法.结果 LC术中发现43例存在胆囊管结石,通过胆囊管剖口法清除,全组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无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结论 LC术中存在胆囊管结石,通过胆囊管剖口法可有效清除胆囊管内结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诊治及预防措施,以减少发生率.方法 对31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B超、MRCP、ERCP可明确诊断,31例均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结论 重视胆囊切除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再次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左位胆囊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中发现1例左位胆囊之病例,而且顺利完成LC手术,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男性,53岁.因反复上腹部隐痛、腹胀不适6个月为主诉入院.病史中否认黄疸,无发热畏寒,无恶心呕吐.查体:剑突下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异常包块.血常规各项指标显示正常,胸、腹透视未见异常,EKG正常,B-us提示胆囊略增大,似有分隔,壁欠光滑,胆囊内可见多个伴回声的强光团,最大者长径约1.2cm,未提示胆囊所在位置的异常.术前诊断: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肥胖症患者与正常体质量者空腹胆囊体积及胆囊收缩功能的差异.方法 对44例肥胖症患者(BMI≥28 kg/m2)、47例体质量正常者(BMI<24 kg/m2)行胆囊超声检查.分别于空腹状态下及脂餐后第30 min、第45 min、第60 min、第120 min测量胆囊最大长径、左右径、前后径,根据椭圆体公式计算空腹胆囊体积、餐后残余胆囊体积,计算胆囊排空率.比较肥胖组与正常体质量组之间空腹胆囊体积、脂餐后不同时段胆囊排空率的差异.结果 肥胖组的空腹胆囊体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脂餐后第30 min、45 min、60 min胆囊排空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以第45 min差异最显著.餐后第120 min与第60 min的胆囊残余体积在两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肥胖症患者空腹胆囊体积增大,餐后收缩功能减弱.超声对于肥胖症患者胆囊收缩功能的评价时间可缩短至餐后60 min,第45 min为最佳观察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保留有功能的胆囊治疗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进行研究.方法总结5例适合采用腹腔镜和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的手术.结果对5例病人的治疗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有一部分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的病人胆囊还存在良好的功能,对该类病人行保留胆囊的微创手术,既减小了创伤、避免胆囊切除后遗留的潜在影响,又可满足当代人的社会心理要求,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床出血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床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时策.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胆囊床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术中胆囊静脉血管出血1例,肝脏实质损伤出血3例,肝中静脉属支出血4例,胆囊动脉后支出血1例.采用电凝止血、止血纱布压迫、生物蛋白胶创面涂抹及镜下缝扎等止血措施获得较好的效果.1例肝中静脉属支出血难以控制,直接中转开腹,止血成功.术后均放置肝下引流管1~2 d,术后无继发出血,无胆管损伤.结论:胆囊床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的常见原因,针对不同的胆囊床出血原因,及时有效地酌情处理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残余胆囊、残余胆囊管从解剖学上是两个概念,由于二者结石形成的原因几近相同,在此一并讨论。笔者所在医院1995年6月至2009年8月共手术治疗16例残余胆囊、残余胆囊管结石,其中有14例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所致,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胆囊管残留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原因、预防及诊治.方法 对28例胆囊管残留综合征患者行残留胆囊管切除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残留胆囊管切除术后,既往症状均消失,2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6年,3例术后4年因复发胆总管结石再次手术;1例死于高血压脑出血,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结论 在行胆囊切除时,应仔细解剖胆囊管,尽量暴露至胆总管处,如同时合并胆总管扩张,可切开胆总管从胆囊管开口处逆行辨认,特别注意解剖变异等特点,避免残留过长.切除残留胆囊管时,应注意肝动脉及门静脉的关系,避免误伤.另外还要注意将胆囊管入口处结石全部取净,否则将会导致多次手术且症状亦不缓解.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 ,2 7岁。体检中超声见 :胆囊区显示 2个胆囊声像 ,分别为 :7.2 cm× 3 .4 cm,6.4 cm× 2 .8cm,2个囊腔紧密相连 ,以薄壁分隔 ,互不通连 (图 1) ;超声诊断为双胆囊。逆行胆管造影可见 2个胆囊分别显LIVER:肝脏 :GB:双胆囊图 1 双胆囊声像图影 ,2个胆囊管分别汇入胆总管。讨论 双胆囊发生率为 1/ 3 0 0 0~ 1/ 4 0 0 0 ,系胚胎期形成胆囊及胆囊管的胚芽组织分为 2个部分 ,各自发育成独立的胆囊及胆囊管。双胆囊可都在肝右叶 ,或一右一左 ,或一下一上 ,或一大一小 ,每个胆囊都有自己的胆囊管 ,且分别汇入胆总管或联合成“Y”形总…  相似文献   

13.
姜稳波 《临床荟萃》1997,12(10):473-473
对胆囊疾病的诊断,目前常首选B型超声波检查.口服法胆囊造影准确率高,安全易行,至今仍是诊断胆囊疾病不可遗弃的方法之一.但胆囊的大小、形状、张力、位置与人的体型有关,变异颇大.经验证明,体胖者胆囊可高于第十二胸椎,体瘦者胆囊下垂可低于第四腰椎.少数患者胆囊固定于肝左叶,即左侧胆囊.移动胆囊还可能越过脊柱位于左侧腹部或与脊柱影重叠.还有部分胆囊在肝内称肝内胆囊.上述胆囊位置变异中,以体形不同,特别脊椎弯曲引起的胆囊位置的变异最常见.常规投照时,体表解剖定位,以第十二助尖向脊柱做垂线,胆囊一般位于垂线、脊柱和第十二肋所构成的三角区内,估计患者体型,酌情移动X线片的上下缘,这种拍片方法有时可将位置有变异的胆囊遗漏或包括不全.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老年良性胆囊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老年胆囊良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老年胆囊良性病变患者围术期的处理,特别是对合并心血管、呼吸系统及糖尿病、肝硬化及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以及对手术时机、适应证的选择.结果:本组73例经LC成功切除胆囊;2例因解剖不清和出血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1例因误伤胆总管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术加T管引流.本组无死亡病例,治疗成功率为96.1%.结论:老年人尽管合并多脏器疾病,只要严格掌握L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术中、术后严密监护病情,均能顺利切除胆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胆囊合并总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慢性胆囊炎胆囊总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胆囊总胆管结石的微创手术治疗经过。结果 本组25例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十二指肠镜下十二指肠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鼻胆管引流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3.5d。结论 选用技术娴熟的腹腔镜、内窥镜外科医师合作,仍能利用微创手术解决胆囊总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内出血的常见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中国误诊学杂志社编辑部: 统计1999年全国45家医疗单位报告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8 526例,术后腹腔内出血的有29例,占0.1%,占总并发症的1/10,位于胆管损伤和胆漏之后,居第3位.术后发现腹腔内出血有75%需再次开腹手术止血.其出血的主要原因有:①胆囊动脉出血.在一些胆囊炎症粘连较重、胆囊三角区结构分辨不清的患者,若术中处理胆囊动脉不够仔细,没有找到胆囊动脉而电凝、切断胆囊三角区的一些组织,造成胆囊动脉从右肝动脉发出处撕裂,并且胆囊动脉的残端会缩至肝总管的深面,不易找到,在胆管的深面反复出血.另外钛夹不牢或脱落也是胆囊动脉出血的常见原因.②胆囊床出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腔出血,若为胆囊床或创面渗血,多数情况下可自行停止,但当患者合并有凝血障碍性疾病时,可造成胆囊床渗血不止,可用电凝或用ZT粘涂胶涂抹创面止血,如有活动性出血,则应结扎,必要时用大圆针作肝组织的捆扎止血.  相似文献   

17.
胆囊壁增厚的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研究各型胆囊壁增厚的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B超检测分析 2 40例胆囊壁增厚的声像图并按照不同程度表现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三种类型。结果  12 0例胆囊疾病引起胆囊壁增厚轻度 2 3例( 19.2 % ) ,中度 3 3例 ( 2 7.5 0 % ) ,重度 64例 ( 5 3 .3 1% )。 12 0例非胆囊疾病引起胆囊壁增厚 ,轻度 62例 ( 5 1.7% ) ,中度 41例 ( 3 4.12 % ) ,重度 17例 ( 14 .1% )。胆囊疾病组与非胆囊疾病组的胆囊壁增厚按轻度、中度、重度三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单纯的胆囊壁增厚伴有弱回声带 ,并非是胆囊本身病变的特异性指征 ;胆囊壁内多发的弱回声带即“条纹征”是急性胆囊炎的最有力指征。胆囊壁内缘强回声带的模糊或者呈弱回声带以及整个胆囊壁回声均匀减低是诊断胆囊炎有价值的特征。胆源性疾病、慢性心衰以及慢性肾炎等引起的胆囊壁增厚 ,因有低蛋白血症 ,胆囊声像图改变是继发性的 ,且随着病变的好转或进展 ,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87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切除中的应用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9年10月该院收治的370例胆囊疾病病例,187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183例采用传统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治愈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成功率均达100%.腹腔镜手术较传统胆囊切除术有巨大优势,腹腔镜手术术后恢复快,平均住院时间为8.2 d,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P<0.05);传统胆囊切除术组术后合并胆管损伤、胆痿、肺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0.6%(56例),远远高于腹腔镜组5.9%(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便实用,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适合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方晓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101-3101
目的 探讨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OC)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行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组(OC组)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组(MC组),每组40例.观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住院天数.结果 MC组切口长度、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疼痛明显优于OC组,P<0.05;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疗效优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残余胆囊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残余胆囊是胆囊切除术后,因胆囊颈残留或胆囊管残株过长所形成的“小胆囊”.因残余胆囊可并发炎症、结石及肿瘤,致术后症状依旧或复发,故已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我院4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超声资料完整的12例残余胆囊患者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