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甘草次酸-氟尿嘧啶类复合物-18β-甘草次酸酮-N-羟甲基-5-氟尿嘧啶(GA-Fu)的体外抗癌活性及细胞毒性。方法利用人肝癌多药耐药株Bel.7402细胞株,用MTT法观察GA—Fu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用正常肝细胞changliver测定GA-Fu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并与5.氟尿嘧啶进行对照。结果GA—Fu与5-氟尿嘧啶(5-Fu)在浓度为25~250μg/ml范围内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抑制率随浓度提高而增强,呈浓度依赖性。尤其在较高浓度(200~250斗g/m1)下,GA—Fu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的抑制率(46%-57%)明显高于对照物5.氟尿嘧啶(33%~39%)(P〈0.05);而对正常肝细胞的毒性(最高可达9.96%)则明显低于5-氟尿嘧啶(18.50%)(P〈0.05)。结论甘草次酸与抗癌药5-氟尿嘧啶进行耦合可提高5-氟尿嘧啶的抗癌活性并降低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这可能是产生抗癌协同及化疗增敏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为甘草次酸-氟尿嘧啶类偶合物中筛选新型肝靶向抗癌候选药物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甘草次酸的肝靶向特征,对3位、11位、18位和30位进行结构修饰,合成制备具有肝靶向潜能的甘草次酸酯和酰胺类衍生物,并进行结构表征。方法以18β-甘草次酸为先导化合物,对C3-位和C30-位酯化或酰胺化、C11-位脱氧及C18β-H的构型转化等化学修饰,制备甘草次酸酯类、酰胺类和11-脱氧衍生物;利用光谱方法进行结构表征。结果合成制备14种甘草次酸类衍生物;对理化性质和光谱特征进行详细描述,优化了制备工艺。结论甘草次酸酯和酰胺类衍生物的制备在甘草三萜类骨架的化学修饰研究及肝靶向载体特征的研究中以及新型小分子载体介导的肝靶向抗癌药物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甘草次酸30位酰胺类衍生物—N-β-羟乙基30-甘草次酰胺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方法以甘草次酸和2-氨基乙醇为原料,经碱催化缩合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经光谱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考察不同种类缩合剂、溶剂量、物料比、处理方法对目标化合物反应产率的影响,筛选最佳制备工艺。结果制备的甘草次酸30位酰胺类衍生物-N-β-羟乙基30-甘草次酰胺的产率为63%,并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特征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以EDCI、HOBt、DMAP为催化系统,催化量分别为起始原料甘草次酸的1.5倍、1倍和0.5倍,二氯甲烷为反应溶剂,反应时间为18h。结论优化的制备工艺操作简单,目标化合物产率高。  相似文献   

4.
甘草次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属于豆科植物,我国西部、俄罗斯及欧洲分布较多。自古以来,甘草在很多国家广为药用,在祖国医药学中许多中成药的配方中都含有甘草和甘草浸膏。我国古代医学家喻称甘草为“国老”,《神农本草经》指出:“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含 1 8β 甘草次酸的新的医用高分子化合物。方法 通过苯并三氮唑与聚丙烯酸形成“活性酰胺” ,再与甘草次酸的 3 OH进行交换反应。结果 甘草次酸通过交换反应顺利地被引到聚丙烯酰高分分子链上 ,得到白色的甘草次酸高分子衍生物 ,产率为 92 6%。其结构用元素分析 ,1 H NMR ,1R表征。产物在氯仿中有 [η]=0 81dl·g- 1 ( 30℃ ) ,即具有较高的分子量。结论 苯并三氮唑与聚丙烯酸形成“活性酰胺” ,再与含羟基和胺基的天然产物进行交换反应 ,是合成具有较高分子量的含天然产物的新的医用高分子材料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6.
甘草不同灭菌方法对甘草次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不同灭菌方法对甘草中的甘草次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同一批甘草药材分别采用Co60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热压灭菌、微波灭菌.结果:以上灭菌方法均可达到灭菌效果,但不同灭菌方法对甘草中甘草次酸含量的影响不同.结论:以上4种灭菌方法仅Co60灭菌方法对甘草中甘草次酸的含量影响较小,为保证产品质量,实际生产中应采用Co60灭菌方法对甘草进行灭菌.  相似文献   

7.
甘草次酸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敏  吴红金 《医学综述》2009,15(11):1712-1715
甘草次酸是甘草的主要药理学活性物质。近年来随着甘草次酸药理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其药理作用日渐被认识。甘草次酸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治疗心血管疾病、免疫调节、抗氧化、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对甘草次酸的药理作用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18β-甘草次酸是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由于其较好的生理活性、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因而成为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和开发前景。综述了自1937年至今,18β-甘草次酸在结构修饰改造、生物活性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将为甘草这一传统中药材现代化研究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18α-甘草次酸(18α-Glycyrrhetinic acid,18α-GA)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结构表征。方法以天然甘草三萜皂苷元18β-甘草次酸(18β-GA)为原料,分别利用分步反应法和一锅法制得其光学异构体18α-GA,对2种制备方法的工艺和产率进行考察;用常规的四大光谱法确定化学结构。结果用分步反应法制得目标化合物的总产率为45%;而用一锅法可直接制得目标产物,产率达63%,简化了操作流程,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产率;详细描述了目标化合物的光谱特征和理化性质。结论用一锅法制备18α-甘草次酸的操作简单,产率高,是制备光学纯度较高的18α-甘草次酸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甘草次酸制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中药甘草中提取的甘草酸粗品进行纯化和制盐,方法 以甘草酸粗品为原料制备甘草次酸,对甘草酸盐的水解过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发现水加乙醇加硫酸体系代替原来的水加硫酸进行的水解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结论 水解甘草酸制备甘草次酸改进GTL生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甘草次酸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质。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筛选处方,乙醇注入法制备甘草次酸脂质体;用葡聚糖凝胶G-50柱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用HPLC法测定包封率;用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的外观形态,并用粒径分析仪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进一步考察脂质体的释放规律。结果 所得脂质体包封率为(91.61±1.16)%;形态为粒径均匀的球形和类球形,粒径为(141±10) nm,Zeta电位为(35.9±5) mV;脂质体的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 优选得到的甘草次酸脂质体处方和制备工艺合理、稳定,其体外释放具有缓释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复方甘草次酸霜的长期毒性。方法:将188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给药组分为:给予破损皮肤100 mg·kg-1复方甘草次酸霜小剂量组、500 mg·kg-1中剂量组、1 000 mg·kg-1大剂量组和给予完整皮肤1 000 mg·kg-1大剂量组;溶媒对照组分为:破损皮肤组和完整皮肤组,分别给予同体积空白基质。连续给药4周,停药4周,给药期间每日观察外观体征、称量大鼠体质量计算脏器系数,给药4周后测定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并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复方甘草次酸霜在100、500、1 000 mg·kg-1给药剂量下大鼠未出现死亡、体质量异常,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和病理组织学等指标均未见毒理学意义的异常改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结论:复方甘草次酸霜经皮肤给药对大鼠无长期毒性。  相似文献   

13.
硝酸酯类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NO供体型甘草次酸硝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癌活性,寻找新型抗肿瘤候选化合物。方法:甘草次酸30-羧基通过各种连接基团与硝酸酯结合得化合物2a~2d,2a~2d的3位羟基经氯乙酰氯酯化后再与胺反应,产物成盐酸盐5a~5h)用MTT法对上述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的测定。结果:合成了12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均经过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药理活性初筛结果显示,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癌活性。结论:化合物5 c的抗肿瘤活性较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合成甘草次酸酰胺的异噁唑衍生物,寻找活性好的抗炎药物。方法以甘草次酸为原料,与3-取代苯基-5-异唑甲胺进行偶联,合成了6个新型甘草次酸酰胺类衍生物,采用IR、1H-NMR、13C-NMR、MS等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以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模型和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膜炎模型评价了抗炎活性。结果IR、1H-NMR、13C-NMR、MS等数据表明这些化学结构正确。其中,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结论合成的系列新化合物结构正确,发现了一个抗炎活性较强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甘草次酸(GA)-丹参酮IIA(Tan IIA)复方脂质体(GT-Lip)的制备工艺。方法 以大豆卵磷脂(SPC)和胆固醇(Ch)为膜材,薄膜分散探头超声法制备GT-Lip。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水合温度和探头超声功率,正交设计法优化处方工艺;低速离心法测定脂质体中GA与Tan IIA包封率,动态光散射粒径仪测定脂质体粒径与Zeta电位,透射电镜测定脂质体形态。结果 优化处方工艺为SPC-Ch质量比6∶1,SPC-Tan IIA物质的量之比30∶1,SPC-GA物质的量之比24∶1,水合温度为30 ℃,探头超声条件为380 W超声5 min;制备得到的GT-Lip中Tan IIA、GA的包封率分别为(81.50±0.76)%、(98.63±0.90)%(n=3),平均Zeta电位为(?19.00±0.98)mV(n=3),平均粒径为(120.5±1.62)nm(n=3)。结论 优化的GT-Lip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6.
甘草次酸的3位羟基和30位羧基通过脂肪链连接基团引入硝酸酯结构片段,合成了9个新的NO供体型硝酸酯类甘草次酸衍生物(4a~4f,8a~8c)。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红外光谱、质谱、磁共振氢谱确证。体外采用MTT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4种人肿瘤细胞株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BEL-7402)、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的增殖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以齐墩果酸(OA)为先导化合物,经C28位羧基保护、C3位乙酰化、C12位氧化、C11位溴代后消除等7步连续反应合成了具有α,β-不饱和酮结构的OA衍生物;再以甘氨酸为连接基团,将不同取代的呋咱氮氧化物类一氧化氮供体与其偶联,获得新型OA衍生物,其结构经IR、MS及1H NMR确证。采用MTT法测定目标物和部分中间体对4种人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所有目标物的抗肿瘤活性均显著优于OA,其中10a-10e10i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药2-氰基-3,12-二氧代齐墩果烷-1,9(11)-二烯-28-羧酸甲酯(CDDO-Me)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纳米铂金颗粒的抗癌作用并分析其与小牛胸腺DNA及蜂蜜的相互作用。 方法:使用绿色纳米技术合成纳米铂金颗粒Bioplatin并确定其物理特性如颗粒大小、电动电位及表面形态学。使用圆二色光谱分光光度法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以小牛胸腺DNA和蜂蜜作为靶点检测药物-DNA相互作用。使用噻唑蓝、荧光显微镜及DNA片段分析法检测其对外周血单核细胞及A375细胞的体外抗癌作用。 结果:Bioplatin的纳米直径为137.5 nm,表面电荷为-35.8 mV。Bioplatin与DNA相互作用后对DNA的结构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使其发生改变,并形成了一种能够提高DNA稳定性的新的化合物。体外实验表明Bioplatin能够抑制细胞增殖,引起细胞核染色质凝固和DNA核小体断裂。 结论:Bioplatin能够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因此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它能够与DNA相互作用,增加DNA的稳定性,从而抑制DNA的复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合成新型芳香呋喃香豆素衍生物。方法以间苯二酚为原料,通过贝克曼反应,威廉逊反应.关环、芳构化反应得到目标物。结果合成得到两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HNMR、IR、FAB.MS确证。结论目标化合物有望成为新的光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