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昊  何仿  周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9):1819-1821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48 ~ 72岁,平均58岁.手术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加椎间隙减压的基础上,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植骨钛网钢板内固定.[结果] 16例随访6~36 (20±1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3±3.4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14.13 ±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能够获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中后纵韧带切除的疗效.方法 按治疗方法将41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患者分为2组:后纵韧带切除者20例(切除组),未切除者21例(保留组),同时行前路钢板内固定融合,比较两种方式的疗效.结果 41例均获随访,时间13~32(18.0±1.6)个月.两组术前JOA评分、失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恢复率切除组76.2%±21.6%,保留组63.7%±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后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前路减压手术中后纵韧带切除与保留的预后及疗效.方法 65例CSM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其中后纵韧带切除者31例,未切除者34例.同时行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 65例患者随访12~56月,平均28.8月.后纵韧带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率76.2%±21.6%,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63.7%+21.3%(P<0.05).结论 CSM行颈椎间盘摘除髂骨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术中同时切除后纵韧带优于保留后纵韧带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扩大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后纵韧带切除术式及相应器械,在颈椎前路前骨减压基础上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行扩大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9例。根据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恢复率。结果:随访6-3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4%-100%。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后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颈前路手术后纵韧带切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颈椎后纵韧带在脊髓型颈椎病中对脊髓的压迫作用。方法 :在 8例颈前路减压患者术中 ,先纵向切除一半的后纵韧带 ,观察切除后纵韧带侧及未切除后纵韧带侧硬膜囊的形态及刮除骨赘后后纵韧带的漂浮状况 ,最后完全切除后纵韧带。结果 :后纵韧带切除侧硬膜囊向前膨出形态恢复良好。未切除后纵韧带侧 ,硬膜囊均不同程度受后纵韧带的压迫 ,刮除椎体上下缘骨赘后后纵韧带向前的漂浮有限 ,不足以很好地恢复硬膜囊的形态。完全切除后纵韧带后 ,硬膜囊形态恢复良好。结论 :颈椎退变增生的后纵韧带是脊髓型颈椎病中脊髓致压的重要因素之一 ;切骨减压后后纵韧带向前漂浮有限 ,不能使脊髓彻底减压 :颈前路手术中对退变增生的后纵韧带必须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治疗,78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46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评估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植骨融合情况以及颈椎曲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ACDF组13~54(36.7±15.1)个月,ACCF组14~53(33.6±18.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及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程度方面均优于ACCF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与ACCF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达到满意的神经功能恢复;ACDF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显微镜下经颈前路行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60~72岁,平均(64.9±3.7)岁。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5±1.8)分。采用JOA评分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7±1.6)个月。术后JOA评分10~16分,平均(13.81±1.44)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根据功能改善率,优9例,良26例,中7例,差1例。结论:显微镜下颈前路间隙减压对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后纵韧带切除与漂浮在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中的疗效。方法对93例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的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脊髓明显压迫41例(A组),伴有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突出压迫为主;无椎体后缘骨赘形成52例(B组)。按照JOA评分分别比较后纵韧带切除与漂浮术后症状的改善率。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A组中行后纵韧带切除与漂浮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7%和67%,B组分别为75%和74%。结论对于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椎间盘脱出病例切除韧带术疗效优于漂浮术,对于椎间盘突出压迫为主而无椎体后缘骨赘形成者,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期后路-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 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5例,均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均发现颈髓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再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及骨化物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前及第一、第二次术后(末次随访时)行JOA(17分法)评分,分析比较术前、术后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一期后路手术后3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保守治疗后1例症状消失,2例有所减轻,二期前路手术后症状消失。2例患者前路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适当加压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本组平均随访时间21.5±5.0个月,术前JOA评分6.9±2.3分,第一次后路手术后JOA评分11.2±4.2分,改善率为(43±22)%;二期前路手术后JOA评分14.0±3.8分,改善率为(48±20)%,与未治疗之前相比改善率为(70±21)%。第一次后路手术后改善率≤35%的患者(17例),二期前路手术后均取得较好的改善率,54%~68%,平均(60±16)%。结论:对于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手术后3~6个月,若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者,尤其是后路手术改善率≤35%的患者,二期前路手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改善率,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及融合手术中是否去除后纵韧带对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57例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1例)或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融合组,36例);每组再依据术中是否去除后纵韧带分为去除组(置换去除组,13例;融合去除组,23例)和保留组(置换保留组,8例;融合保留组,13例)。分别在术前、术后第9 天、3、6及12个月评价患者的交感神经症状(20分评分法评估)改善情况、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健康调查生活质量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人工椎间盘假体及植骨融合的稳定性。结果 无论采用颈椎间盘置换还是融合手术,术中是否去除后纵韧带,患者的交感神经症状评分、JOA评分、SF-36评分等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融合成功率为100%;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稳定,未见松动、移位。无论是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手术还是融合手术,术中去除后纵韧带患者的手术疗效优于保留后纵韧带者。结论 无论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还是融合手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术中去除后纵韧带较保留后纵韧带可使患者症状得到更好地缓解,早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后纵韧带切除与漂浮在颈椎前路减压术中的疗效。方法对81例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的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伴后纵韧带明显压迫脊髓28例(A组),后纵韧带无脊髓压迫53例(B组)。根据JOA评分分别比较两组行后纵韧带切除与漂浮术后症状的改善率。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A组中行后纵韧带切除或漂浮者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5%和66%;B组分别为74%和72%。行后纵韧带切除者中术后症状一过性加重5例,瘫痪1例。结论对于伴后纵韧带明显压迫脊髓者,韧带切除术疗效优于漂浮术;而对于无脊髓压迫者,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前路经后纵韧带外缘与椎体后缘附着处(解剖切入点)进入椎管,再行后纵韧带切除新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游离犁颈椎间盘脱出症、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 自2003年11至2007年9月,采用改进的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新方法36例,其中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19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后纵韧带骨化症5例.对其术后疗效、X-线射片及MRI检查进行分析评定.结果 根据JOA评分:手术前平均10.7分,随访8月至52月,增加到16.2分.平均增加5.4分.结论 经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减压加融合固定治疗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后纵韧带肥厚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良好的手术疗效,而采用解剖切入点的后纵韧带切除方法,其操作较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3.
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方法33例患者中,14例行多节段椎间盘摘除、植骨前路钢板固定;19例行椎体次全切除长条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33例术前JOA评分2~14(8·88±0·64)分,术后最终随访时8~16(14·10±0·39)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优良21例,好转11例,加重1例。术后改善率10%~93%,平均61%。结论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不伴有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切除与不切除后纵韧带颈椎减压术后的MRI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切除与不切除后纵韧带术后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颈前路减压患者的术后MRI检查资料,其中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者12例,未行切除者10例。观察脊髓形态,测量脊髓矢状径,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2~36个月,MRI显示后纵韧带切除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于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组(P<0.01)。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颈前路后纵韧带显微切除减压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前路后纵韧带显微切除减压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取颈前路后纵韧带显微切除减压术治疗脊髓前方压迫严重的1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MRI检查脊髓受压的影像学特点,在颈前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1或2个)次全切除的基础上,采取后纵韧带显微切除减压的方式,使脊髓彻底解除压迫.其中经椎间隙后纵韧带显微切除脊髓减压45例;经椎体(1或2个)次全切除、后纵韧带显微切除脊髓减压83例.选用两种不同的融合方法稳定颈椎,其中植骨融合加钛板固定56例,融合器或钛网加钛板固定72例.结果 128例中106例获得随访,随访1.5~5.0年.疗效按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定法分为优、良、中、差4级,其中优34例、良55例、中13例、差4例,总的优良率为83.9%.结论 采取颈前路后纵韧带显微切除减压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解除脊髓前方压迫彻底且安全,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减压的安全术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减压的安全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32例前方压迫较严重(致压物的矢状径大于椎管矢状径的50%)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行颈前路手术(A组),11例行后前路联合手术(B组),24例(A组15例,B组9例)得到1年以上的随访,对两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出现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预警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中A组CSEP预警13次,B组预警2次,多发生在骨赘切除、脊髓减压期间;两组JOA评分改善率在术后3d时(B组为71.02%,A组为67.12%)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B组(81.76%)明显优于A组(72.04%)(P<0.05),而手术出血、手术时间B组(300±123ml;185±24min)明显多于A组(90±43ml;67±19min)(P<0.05).结论对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前路联合手术减压较单纯前路手术增大了创伤、延长了手术时间、后路固定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手术安全性明显提高,有较好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是此类患者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退变增厚的后纵韧带切除及潜行切除椎体后缘骨赘减压对脊髓型颈椎病(CSM)前路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同时伴有椎体后缘骨赘增生和后纵韧带退变增厚的脊髓型颈椎病40例,予前路切除退变后纵韧带、潜行骨赘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随访6~36个月,平均14.5月。据JOA评分系统对脊髓功能恢复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术前JOA评分:3~13分,平均10.3分。术后6月:11.5~17分,平均15.7分,RIS:32%~100%(76%±20%)。术前与术后6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切除退变增厚的后纵韧带及潜行切除椎体后缘骨赘减乐可使受压脊髓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压,可显著提高CSM前路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肌萎缩颈椎病患者采用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2.5岁。单节段椎间盘减压8例,双节段椎间盘减压4例。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观察患者术后肌力恢复情况。采用JOA评分系统评定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情况并计算改善率,对手术前后JOA评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大部分患者肌力不同程度的恢复,采用JOA评分,术前为(12.40±0.95)分,术后随访为(15.4±1.15)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善率评定疗效,优2例,良5例,有效2例,无效3例。结论经前路手术治疗肌萎缩型颈椎病是一种疗效较确切的手术方法,及早手术治疗对于该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7-11-2009-12收治的54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 54例均获得随访,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改善率>75%)25例,良(改善率50%-74%)20例,中(改善率25%~49...  相似文献   

20.
后纵韧带切除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1年1月-2002年6月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30例获得随访。平均改善率为72.6%,优10例,占33.3%;良12例,占40%;中6例,占20%;差2例,占6.7%,结论:对合并后纵韧带肥厚压迫颈髓或合并颈椎间盘脱出至硬膜外腔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中,需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