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9例初治ITP患者及15例健康人外周血CD11c^+树突状细胞(DC1)、CD123^+树突状细胞(DC2)亚群的数量。以上29例患者按1mg/kg.d的泼尼松常规治疗两周,分析ITP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变化与短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9例ITP患者外周血CD123^+DC比例及绝对数有明显降低(P〈0.05,)而CD11c^+DC比例和绝对数无显著差异(P〉0.05)。29例ITP患者中经泼尼松常规治疗两周后有效的患者有16例,无效的有13例,将这两组治疗前的外周血DC亚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有效组的CD123^+DC有明显下降(P〈0.05),CD11c^+DC无明显差异(P〉0.05)。而无效组CD123^+DC及CD11c^+DC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异常可能与部分ITP的发病有关。DC2下降的ITP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短期疗效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以急性肺损伤(ALI)为特征的多系统病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SAR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旨在初步揭示SARS患者的免疫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数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CHF患者100例(CHF组)及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对照组),采用四色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DC亚群髓样DC(mDC)、浆细胞样DC(pDC)所占比例,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IL-12、IL-10和TNF-α的水平,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CHF组患者DC、mDC、pDC及IL-12、IL-10、TNF-α水平分别为(3.30±0.46)‰、(2.81±0.33)‰、(0.58±0.12)‰及(94.84±15.07)、(64.29±3.03)、(0.87±0.11)pg/ml;对照组分别为(2.77±0.41)‰、(1.63±0.32)‰、(1.14±0.17)‰及(45.68±5.09)、(78.10±2.0)、(0.45±0.07)pg/ml.两组间DC、mDC、pDC、IL-12、IL-1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CHF患者外周血mDC数目明显增加,IL-12水平明显升高,提示mDC可能通过介导Th1免疫应答反应而参与CHF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临床上以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  相似文献   

6.
<正>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障碍,近来对免疫调节细胞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已日益受到关注。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为人们认识T淋巴细胞亚群体提供了条件,T细胞亚群的失衡与恶性肿瘤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报告33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以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亚群数量的观察,了解DC亚群在肺结核病程中的变化情况,探讨DC亚群在肺结核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的三色分析法检测70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的DC1及DC2亚群. 结果肺结核活动期患者外周血DC1/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C2/PBMC及DC1、DC2的绝对数均明显低于健康者(P<0.05),DC1/DC2值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肺结核非活动期患者与健康者外周血DC1/PBMC、DC2/PBMC及DC1、DC2的绝对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健康者比较DC1/DC2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结核活动期患者外周血DC的绝对数明显低于非活动期(P<0.05). 结论肺结核患者外周血DC1和DC2数均明显降低.提示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DC1、DC2)的检测可了解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反映病情变化,也说明DC在结核病免疫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肺癌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状况有关。本文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了肺癌病人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 ,目的是从细胞免疫的角度探讨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及发病机理 ,为临床的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对象及材料  1998年 1~ 8月 38例已确诊收住我院的肺癌患者 ,年龄 33~ 88岁 ,平均 56 5岁 ,其中男 33例 ,女 5例。正常对照 30例 ,男 19例 ,女 11例 ,均为健康体检者。CD3,CD4 ,CD8及荧光标记抗鼠免疫球蛋白 (天津血研所制 )。淋巴细胞分离液 (上海试剂二厂 ,批号 970 710 )。1 2 方法  ( 1)分离单个核细胞 :取肝…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其人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免染色法技术对50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并与50例健康人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CD3下降(P〈0.01),CD6升高(P〈0.01),CD4/CD8比值下降(P〈0.01)。结论 提示恶生肿瘤患者免疫平衡失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应用APAAP法观察30例甲型肝炎(甲肝)患者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发现CD3^+、CD4^+细胞百分比与正常对比无显著差异。CD8^+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而CD4^+/CD8^+比值明显下降,CD4^+/CD8^+比值与血清ALT及总胆红素浓度均呈负相关,提示细胞免疫在甲肝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CD4^+/CD8^+比值与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11.
Zhang PZ  Qin FJ  Ma CX  Su H  Yu DN  Li C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2):2275-2277
目的了解严重烧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功能变化。方法对12例烧伤面积60%~99%的烧伤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2,3、4周取外周静脉血分离培养DC,单克隆抗体标记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型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CD80、CD83、CD86、CD14、CD11C的表达水平。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DC作为对照组。结果在伤后1、2、3、4周烧伤患者外周血DC表面标记表达的HLA—DR分别为62.1%±8.4%、65.0%±6.2%、68.4%±5.7%、75.4%±8.4%,对照组为93.9%±2.2%(均P〈0.05);CD80为12.9%±3.7%、14.7%±2.5%、16.1%±4.2%、16.2%±4.8%,对照组24.3%±11.6%(均P〈0.001);CD83为15.1%±4.2%、15.1%±4.0%、22.2%±7.7%、21.3%±7.0%,对照组28.1%±5.1%(均P〈0.001);CD86为69.2%±7.1%、70.5%±5.4%、75.1%±6.1%、79.6%±6.4%,对照组84.3%±8.2%(P〈0.001),它们较对照组阳性表达率明显下降。CD14的阳性表达率为12.7%±1.9%,12.0%±1.5%,11.3%±1.3%,9.3%±1.7%,较对照组(7.3%±1.5%)则显著升高(P〈0.001);CD11c的阳性表达率为86.8%±6.1%、89.5%±5.1%、91.3%±2.8%、89.4%±4.0%,较对照组(92.6%±3.8%)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LA—DR阳性表达率从伤后第4周始有升高趋势,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烧伤患者伤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下降,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的重要部分,也是烧伤后引起全身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临床症状及T细胞亚群变化。方法:检索2003年2月至2004年2月有关SARS患者临床症状及T细胞亚群计数研究的论文,汇合成大样本资料,借助先进的RevMan4.2分析软件对这些资料进行二次分析,以探讨该病患者临床症状和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SARS患者的临床症状按发生的百分率排序依次为:发热99.6%;畏寒62.3%;头痛61.9%;咳嗽59.5%;肌痛/关节痛53.5%;腹泻44.4%;咳痰29.4%;咽喉痛26.9%;流涕23.7%;气促11.7%;胸闷10.0%。SARS病程<14d患者与正常对照比较,CD3 细胞、CD4 细胞、CD8 细胞均显著降低(均P<0.01)。病程>14d恢复期病人与病程<14d病人比较,CD3 细胞虽然有上升,但无显著差异(Z=1.56,P=0.12)。CD4 细胞、CD8 细胞均恢复性上升,差异显著(均P<0.01)。结论:(1)临床症状基本上与卫生部公布的"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符合,但流涕和畏寒症状出现的频率值得探讨。(2)SARS患者CD3 细胞、CD4 细胞、CD8 细胞数量呈暂时性、严重性、可逆性降低;(3)这种降低是可逆性的,随着病程进入恢复期,患者T细胞亚群开始恢复性上升。  相似文献   

13.
已经证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所引起。在控制疾病过程中,早期发现、明确传播途径、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制定了疑似和确诊病例的标准,但实验室检查和标准还不完善。迄今主要的治疗措施是隔离、应用利巴韦林和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其他治疗措施诸如恢复期血清疗法还处于探索之中。在征服SARS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急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不同病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227例临床诊断为SARS的患者和50名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比较病程不同阶段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健康人外周血CD3 、CD4 、CD8 分别为(1736±493、860±275、695±253)个/ul;227例SARS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分别为(1162±649、621±399、443±290)个/ul,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病程1~2周达最低值,在发病的第2~3周开始明显回升.12例死亡患者外周血CD4 均低于200个/ul;SARS患者恢复期外周血CD3 、CD4 、CD8 分别为(1378±746、742 474、521±295)个/ul,多数恢复正常.结论:SARS患者急性期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均减少,但可逆转,恢复期可恢复正常,与病程进展相符,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首批SARS病人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诊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Zhou XZ  Zhao M  Wang FS  Jiang TJ  Li YG  Nie WM  Zhou ZP  Wang Y  He J  Fan R  Zhao JM  Zhang XW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018-1022
目的 总结北京地区首批发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特点、发病特征和临床诊治的体会。方法 对2003年3—4月间我院收治的29例SARS患者(男11例,女18例,年龄范围20~74岁)的发病病程、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实验室检测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北京地区首批输入性的SARS病例具有明显的家庭和医护人员聚集发病的特点,潜伏期2—14d,20—50岁之间的青壮年人占发病人数的89.4%(26/29);患者以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方式为主;首发症状为高热(38℃以上),并伴有文献报道的临床症状。进行肺部胸片或CT的动态检查有利于揭示肺部进行性病变,在指导诊断、治疗和疗效的判断等方面有重要帮助。包括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对症治疗、给氧、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除了2例病人死亡以外,其余26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死亡率为6.89%)。我们对1例患者(74岁)回输SARS病人恢复期的血浆(50ml),患者在发病的第21天完全恢复,但有关机制问题尚待研究。结论 临床观察表明SARS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传染病。我们认为早期特异性诊断、包括抗病毒和激素应用在内的综合治疗可能直接影响SARS的病程和预后;此外加强有效的防护措施,能显著减少医务人员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吸机治疗在重症SARS病人抢救中的作用。方法对8例重症SARS患者进行呼吸机治疗,8例均行无创通气,其中3例在治疗中改为有创通气。总结对比呼吸机治疗期间的指征把握、治疗效果、参数调节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8例重症SARS病人,治愈7例,死亡1例。结论及早进行呼吸机治疗、加强一线医护人员呼吸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重视营养支持、防治肺部感染和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重症SARS病人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Fan BX  Liu YN  Xie LX  Tian Q  Chen LA  Chen WJ  Wen 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0):1690-1692
目的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康复后短期内血清中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IgG的产生水平及其动态变化 ,为该病的下一步预防、监测及疫苗的保护效力等提供线索。方法 自 2 0 0 3年 5~ 12月 ,每隔 2~ 4周抽取IgG抗体阳性的SARS康复者的血液 ,经病毒灭活后分离血清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IgG进行检测。结果用Stata 7 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康复期SARS患者以出院后约 35d时抗体平均水平最高。 8个月内 ,IgG抗体平均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 ,降幅约为 2 7 3% (8个月间的抗体水平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 :F =5 76 5 2 ,P =0 0 0 4 6 )。结论 全部SARS康复者皆产生了冠状病毒特异的IgG类抗体 ,但随着康复时间的推移 ,该抗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应对该抗体进行长期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根据作者已进行的有关MODS研究和参加抢救SARS患者的临床救治体会 ,并引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和报道 ,探讨了SARS患者并发MODS的可能机制及紧急救治对策 ,提出最终导致SARS患者死亡的并非病毒 ,而是自身免疫系统失衡后的MOF。其治疗的关键应该 :一是要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有效的治疗 ;二是要努力调控过度的炎性反应及异常的免疫反应 ;三是要积极治疗内毒素血症 ;四是要对慢性基础疾病进行有效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Yan T  Wang HF  Ji W  Zhang AM  Zhang Z  Zhang H  Wang FS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7):1177-1181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应用α干扰素治疗24周,随访24周。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治疗有效组13例,无效组12例。IFNα治疗CHB患者24周时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分别为35%、40%、10%;48周时分别为40%、33.3%、20%。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在IFNα治疗后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治疗有效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时mDC和pDC绝对数分别为(16.5±5.51)×106/L、(9.86±5.2)×106/L、(9.20±3.19)×106/L、(10.0±3.64)×106/L和(5.91±2.35)×106/L、(4.25±2.00)×106/L、(3.30±1.55)×106/L、(4.32±1.59)×106/L,分别进行多组间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效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时mDC和pDC绝对数分别为(14.4±6.62)×106/L、(14.0±5.27)×106/L、(10.40±4.6)×106/L、(12.3±5.23)×106/L和(5.10±1.72)×106/L、(4.06±1.67)×106/L、(3.89±1.25)×106/L、(4.06±8.12)×106/L,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Nα治疗可以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IFNα治疗可导致体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感染的Vero细胞,为SARS病原体的分离鉴定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标本为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送检的SARS患者鼻咽拭子接种感染的Vero细胞.对培养液负染色标本和vero细胞超薄切片标本进行TEM观察。结果 在负染色标本和超薄切片标本中均可观察到病毒.病毒颗粒为圆形或椭圆形,外周有冠状排列的纤突,病毒颗粒直径约80~160nm,纤突长度约20~40nm、感染细胞的病毒颗粒分布在细胞质中,主要在内质网和空泡内,可见群集的大小较一致的病毒颗粒。结论 本例电镜所见病毒颗粒大小、形态与文献报道的SARs冠状病毒(SARS—CoV)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