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春柳  胡玉英  高晓 《河南中医》2019,39(6):860-862
胡玉英教授认为情志不遂,气机郁滞等为郁证发生的主要病机,少阳的枢机运动失常、脏腑生理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可导致郁证的产生,出现各种临床症状,故以和解少阳枢机,疏肝利胆、通达表里及调畅气血等为治疗原则。以小柴胡汤加减为主方辨证论治,可兼顾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在和解少阳枢机不利的同时,又兼顾调畅脏腑。  相似文献   

2.
和法是指通过和解表里、疏邪扶正以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机复杂,与气血、三焦、表里、脾胃失和密切相关,故可用和法治之。气血失和、络脉瘀结者,予化瘀通络以调和气血,选用补阳还五汤化裁;三焦失和、水湿泛滥者,予分利水湿以调和三焦,选用小柴胡汤合茯苓导水汤化裁;表里失和、风邪扰肾者,予祛风散邪以调和表里,选用玉屏风散化裁;脾胃失和、升降失调者,予升降气机以调和脾胃,选用二陈汤或合用升降散化裁。临证以“失和”为机、“调和”为要辨治糖尿病肾病,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施杞教授提出筋骨病"脏腑气血失和,筋骨失衡"的发病病机,临证中"法宗调衡",通过调衡筋骨达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目的,形成了"气血为纲,脏腑兼顾,筋骨并重"的临床指导原则,建立了"筋骨病理论与治法研究体系",创立了退变性筋骨病系列防治方法,形成了系列调衡筋骨的手法和功法,并在颈椎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等疾病的康复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杨国汉教授是重庆市名中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擅长运用伤寒六经辨证治疗脾胃、肿瘤、妇科等多种疾病。杨教授除了从表里、正邪的角度理解"少阳病"的病机、辨治外,还指出少阳经外循肢体、头面和官窍,内涉脏腑,是气血水液运行的通路,少阳病不仅可出现外邪来袭时"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的病机改变,而且当少阳本经自病或他病累及少阳时亦可致阳气怫郁、上下不通、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紧扣少阳枢机之功能,扩大运用"和解少阳"之法,有助于加深对仲景"少阳病"之理解,为"和解少阳"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外感咳嗽一般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以及燥邪咳嗽,治疗以解表散邪、宣肺止咳为法。但有不少患者由于其病理体质因素和久病宿疾的存在,患外感咳嗽后症状表现不典型,常表里同病、虚实夹杂,病情较复杂,病势缠绵,并且难以明确地将其定位于某一脏腑或某几个脏腑,在病机的把握上难度较大。临证以少阳为切入点,运用和解少阳、扶正达邪法治疗此类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嗽,通过调理人体表里、内外状态的平衡,常能取得较好疗效。笔者现将运用该法进行辨证治疗之思路分析如下。1病因病机1.1表里同病具有内伤宿疾的患者平素常表现为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多次提及“和”字,散见在《伤寒论》各篇,其含义非常广泛,可大致分为有关病机、辨证要点、治法治则、服法等几方面(“和”在同一条文不同词、句中的意义可能不同)。 1.在有关病机条文中 《伤寒论》中共有10条15处涉及病机处有“和”字:条文号49、53、54、58、93、152、157、29、265、230。从这些条文对病机的阐述,可以看出《伤寒论》的“整体观”思想,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营卫失和、气血失和、津液失和、脏腑失和、表里失和、阴阳失和……皆能令人病。  相似文献   

7.
汪涛  杨敏春  任璇璇 《新中医》2017,49(11):149-151
笔者认为,老年骨骼肌减少症可归属中医学虚羸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年老肾衰,脏腑渐败;饮食失宜,脾胃虚损;劳逸失常,精、气、血失和;久病体衰,气血失调。其治疗以调脾补肾为本,调补气血为要,兼顾痰饮、水湿、瘀血、寒热之标。  相似文献   

8.
从气血失和角度入手,结合脏腑病机及对脉道的影响,探析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气血升降失和,影响机体气血运行。血随气升,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升失和;气随血降,肺主气,胃主降浊,肾主纳气收藏功能异常易引起气血降失和。气血虚实失和,血虚则气之生化不足,气虚则无力行血以荣周身,导致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血失和,导致脉道通利不畅及脉管弹性减弱,血液在脉中受阻,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9.
脏腑功能失调、阴液亏损、气血失和是虚火喉痹的主要病机。据此,虚火喉痹可大致分为三型,即:心火移肺型、阴虚火旺型、气滞血瘀型。  相似文献   

10.
不寐的病机主要包括营卫失调、阴阳失和,肝郁气滞、痰瘀内阻,脏腑损伤和气血亏虚,张蕴慧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痰热扰心是导致不寐的重要病机,治以高枕无忧散,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