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射频消融术治疗三尖瓣下移畸形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例三尖瓣下移畸形并右侧旁路患者行射频消融,平均室上安作史11年。成功消融 7例8条旁 。结果表明:射消融术前先行右室造影有利于消融靶点定位,射频消融术是治疗三尖瓣下移畸形并房室折返性心运过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7例预激综合征患者行三尖瓣环处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并三尖瓣下移畸形的预激综合症射频消融与心脏结构正常的右侧旁道消融相比成功率无差异 ,消融导管选择、操作方法及过程亦无特殊。平均消融时程和 X光曝光时间略有延长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随访 3~ 5 8个月 ,平均 (34± 11)个月 ,1例术后 4个月复发 ,经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可行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3.
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房室旁道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例三尖瓣下移畸形并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共发现15条旁道,位于右后间隔至正右侧壁区域。3例2条旁道,1例3条旁道。7例患者在心房化心室处标测到多折且增宽的心室电位。8例患者使用SWANTZ鞘管稳定导管。4例显性预激患者在旁道阻断后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复发,第二次消融成功。结论: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房室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有其特点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告射频消融术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75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75例,其中左侧旁路168条,右侧旁路113条.消融总成功率为99.2%.结论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Ebstein畸形常合并有房室旁路并引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由于三尖瓣瓣叶下移,三尖瓣瓣环变异增加了射频消融房室旁路的难度.本文报道用射频电流对Ebstein畸形的房室旁路消融成功一例.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27例。左室特发性室速17例均消融成功,其中16例采用标测V波前最早P电位(浦肯野纤维电位)的方法;1例采用起搏标测的方法,成功靶点处均在左室间隔部。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对10例右室特发性室速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标测的方法,其中8例消融成功,成功靶点7例在右室流出道、1例在流入道部位。成功8例中2例复发或再发,1例复发后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室速,无法消融;1例再发左室室速,再次消融成功。27例中1例出现静脉炎并发症。以上结果表明射频消融术是治疗特发性室速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报告2例先天性复杂心脏畸形伴房室结双径路患者在心脏直视手术前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例1为先心病紫绀型、法乐氏四联症伴无肺动脉瓣综合征,慢径消融靶点在希氏束上1cm。例2为先心病紫绀型、三尖瓣闭锁、单心房,慢径消融靶点在冠状窦口和希氏束电极之间中下1/3处。消融术后安全渡过了心脏手术和围术期,随访4~12个月无心动过速发作,本文探讨了消融终点判定,复杂畸形的房室结定位和心脏直视手术前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治疗伴发于Ebstein畸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我们对4例患者进行了射频导管消融。方法4例伴发于Ebstein畸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年龄25~34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遂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4例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均证实为右侧旁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理想的消融靶点位于房室环、心内AV波大致相等处,其AV波间距较长。全部患者的射频导管消融均获成功。结论射频导管消融通过阻断右侧旁路而治愈伴发于Ebstein畸形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正确认识其解剖和电生理特点,是消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中特殊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26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射频消融中出现11例特殊病例。其中男3例、女8例。5例属电生理现象复杂,其中1例快-慢型者S1S1500ms心室刺激时,连续3个刺激便出现室房文氏现象,随之出现心动过速,AVNRT时心室率182bpm,His束电极A波最先激动,呈A-H-V传导,VA间期220ms,VA>AV;另1例快-慢型者心内电生理诱发出典型AVNRT,其频率162bpm,对其慢径改良后,诱发出另一种频率的快-慢型AVNRT。3例慢-慢型者心动过速较易诱发,AVNRT时均以冠状静脉窦口(CSO)A波最提前,His束电极示H-V-A传导。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CSO异常扩张,窦口上缘几乎接近His束水平。3例放电过程特殊者,其中1例在较大范围内消融,均出现慢交界区心律,另1例在消融中出现一个交界区心律后,便诱发AVNRT,再有1例为消融时难以出现慢交界律。所有病例均消融成功(100%)。结果提示对特殊病例除应进行详细电生理检查之外,应采取不同的消融策略  相似文献   

10.
对11例射频消融(RFCA)失败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8例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进行电生理定位及外科治疗。10例心外膜标测定位结果与术前心内电生理定位一致。11例旁道(AP)切割均获成功。1例死于围术期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分别于术后第2及30日复发,再次RFCA成功。2例左后间隔显性AP遗留有delta波。10例随访15.3±12.8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合并的器质性心脏病均获治愈,心功能Ⅰ级。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2例为左后间隔AP,1例为右后游离壁AP,手术中证实RFCA失败系消融电极未能抵达有效靶点消融所致;2例Ebsteins畸形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为重度三尖瓣返流使消融电极不能稳定贴靠靶点,另1例为AP靠近心外膜面而致RFCA失败;1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因瓣膜及瓣下结构病理改变致RFCA失败;1例重度二尖瓣返流RFCA失败与病人不能耐受RFCA与AP定位于24区消融导管难以抵达有关;先天性心脏病大房间隔缺损、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及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右旋心伴三尖瓣返流各1例,RFCA失败与解剖畸形、心内大分流等血液动力学障碍有关。结果提示RFCA失败的AVRT在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策略。方法对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AVRT患者15例行旁道消融术,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并对术后心房颤动的转归进行12~36个月的随访,观察心房颤动发生、持续时间、有无心律失常等情况。结果13例未再发生心房颤动,2例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仍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口服胺碘酮可控制症状。1例动态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结论AVRT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增高密切相关,AVRT是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旁道消融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可明显改善,未改善者与心房扩大等心房基质未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2.
依赖异丙肾上腺素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4例依赖异丙肾上腺素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情况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对4例射频导管消融前常规电生理检查未能诱发出阵发性定性心动过速及A-H间期跳跃,亦未见旁道逆传者,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右心室刺激时发现左侧旁道逆传,并均诱发出正向型房室折返性心运过速;停止注射后,左侧旁道逆传功能消失,亦不能诱发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果: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右心室起搏下用逆行法于二尖瓣环心室侧消融,4例均获成功;术后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再行右心室起搏,未见旁道逆传现象。结论:部分隐匿性旁道构成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依赖异丙肾上腺素,射频导管消融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及右心室起搏下进行。  相似文献   

13.
预激合并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肌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4例因长期心动过速而发生心功能障碍的患者,经检查除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后,予以射频消融终止心动过速。分别于术后2周及4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LVEF、LVEDD、LVESD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提示对于长期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即使在心功能受损的情况下,也应积极治疗,以便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儿童和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选择 1995~ 2 0 0 2年在我院行射频消融 (RFCA)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 ,共 32 1例 ,男 2 10例、女 111例 ,年龄中位数 13.4± 3.6 (1.5~ 18)岁 ;其中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2 0 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7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35例、房性心动过速 (AT) 5例、心房扑动 (AFL) 2例、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 (IST) 1例。记录所有病例术前未发作心动过速及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 12导联心电图 ,结合电生理检查 ,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AVRT、AVNRT和IVT分别占6 3.6 %、2 3.1%和 10 .9%。年岁较小的儿童和青少年 ,右侧旁道较多 ,随着年龄的增加 ,左侧旁道相对越来越多。B型预激合并多旁道较常见。 35例IVT ,其中 2 3例为左室IVT ;6例为右室IVT。 12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13例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心功能及心脏大小在RFCA术后 3~ 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①AVRT、AVNRT和IVT是儿童和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 3种类型。②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经早期适当的治疗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5.
心动过速RR间期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QRS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情况。方法 对 6例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患者 ,常规行动态心电图及食管电生理检查。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存在房室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结双径路 ,先进行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消融成功后再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包括应用异丙肾上腺素进行心动过速诱发 ) ,如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则终止手术。若提示存在房室结多径路 ,则进行慢路径改良术。结果 食管电生理检查提示 :4例患者存在房室旁路伴房室结双径路 ;2例患者存在房室结三径路。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结果显示 :3例患者为房室旁路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后不能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例患者同时存在房室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房室旁路后再改良慢路径 ;2例患者为房室结三径路 ,经慢径路改良后房室结传导曲线连续 ,未诱发心动过速。 6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随访期间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室上性心动过速伴RR间期交替发生率较低 ,且均与房室结传导不连续有关。心动过速伴RR间期交替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除了与房室结纵向传导的不连续有关外 ,还与其不应期密切相关。食管电生理检查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相比对揭示RR间期交替的发生机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够快速、准确鉴别室房传导途径的简便方法。方法选择射频消融(RFCA)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共55例,55例患者在心动过速发作时,心内膜标测心房逆传激动顺序均为向心性分布,诱发心动过速后,以快于心动过速10~20次/min的频率起搏心室(RV)、观察心室被起搏刺激完全夺获之前的心室融合波是否伴有心房激动的提前或延迟,若有可诊断为间隔旁道逆传参与的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若无即可排除AVRT。结果心室拖带中室性融合波发生心房逆传,诊断间隔旁道参与的AVRT的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91.89%,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1.89%,临床准确性为94.55%。结论心室拖带中室性融合波逆传心房是一种诊断间隔旁道参与的AVRT的重要方法,而且简便快捷、准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心内结构异常合并房室旁道患者射频消蚀的难易程度,对射频消蚀8例先天性心脏病Ebstein畸形(Ⅰ组)与20例合并右侧房室旁道心内结构正常者(Ⅱ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两组心动过速的心室率、旁道的前传和逆传不应期均相近,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消蚀导管的选择与操作过程无不同之处,其总操作时间、X线投照时间和放电次数分别为:110±63minVS103±55min、45±21minVS39±17min、6±4次VS6±3次,P均>0.05。且两组病例均一次消蚀成功。结果说明Ebstein畸形合并房室旁道的射频消蚀同样较易成功。手术操作需轻柔,对合并右心功能不全者应避免心动过速的诱发;倒“U”形导管塑形,可加强导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作者比较了17与19例分别接受过开胸与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的临床效应、投入的人、财、物等参数.结果:RFCA能有效治疗包括房室结(AVNRT)与房室(AVRT)折返的PSVT患者;对于AVRT,二者成功率、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开胸手术比较,RFCA操作时间短,参加人数少,住院天数包括术前准备与术后恢复以及术后陪床天数均明显缩短,P<0.05;而二者住院费无显著差异(P>0.05),所需最低设备投入费大致相等.提示RFCA治疗PSVT具有适应证宽、快捷、高效、安全、损伤小,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但与开胸术比较,RFCA显著增加(P<0.05)的X线曝光量则提示:开展RFCA,需有充分的医患防护意识和良好的防护设备.  相似文献   

19.
全军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总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汇总分析全军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了解此项工作的现状与不足。方法由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组织进行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的注册登记和统计分析。两次注册时间分别为:1993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和2001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结果(1)两次注册共收到全军42家医院共14,599例登记资料,总成功率为96.5%(14092/14599),复发率为2.8%(400/14092),并发症发生率为0.5%(72/14599)。(2)各类心律失常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为8344例(57.2%),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822例(33%)。(3)AVNRT及AVRT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成功率,频发室性早搏成功率显提高。心房颤动(AF)和非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nod—IVT)复发率仍较高,分别为27%和21.3%。并发症共发生72例,其中最多的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3例(31.9%)和心包填塞19例(26.4%)。结论全军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工作发展迅速。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仍是将来减少复发率和控制并发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