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材》2016,(4)
目的: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及其药对石油醚部位成分进行分析,并研究体外抗子宫内膜癌细胞活性。方法:采用GC-MS结合保留指数(Kovats retention index,KI)对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甲基偶氮唑盐类(MTT)法研究三者的抗子宫内膜癌细胞活性。结果:通过GC-MS分析鉴定出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及药对石油醚部位中同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酯类、甾醇类等成分,白花蛇舌草和药对相区别于半枝莲的石油醚部位又含有较多蒽醌类化合物。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及其药对石油醚部位抗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IC50值分别为275.204μg/m L,105.826μg/m L,148.645μg/m L,抗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的IC50值分别为189.114μg/m L,77.974μg/m L,137.999μg/m L。结论:半枝莲与白花蛇舌草及其药对石油醚部位对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和Ishikawa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白花蛇舌草的抗子宫内膜癌细胞活性最强,推测可能与含量较高的蒽醌类化合物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对BGC-823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3.125,6.25,9.375,12.5,25.0及50.0μg/m L白花蛇舌草总黄酮作用24 h及48 h对BGC-823胃癌细胞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对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作用24 h,白花蛇舌草总黄酮3.125,6.25μg/m L对BGC-823胃癌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9.375,12.5,25,50μg/m L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12.5μg/m L抑制率最高为51.5%,同期1μg/m L顺铂组为82.4%;作用48 h,白花蛇舌草总黄酮3.125,50μg/m L对BGC-823胃癌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6.25,9.375,12.5,25μg/m L对BGC-823胃癌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12.5μg/m L抑制率最高为67.3%,同期1μg/m L顺铂组为85.4%。实验各组48 h抑制率均高于24 h。经白花蛇舌草总黄酮梯度药物处理的BGC-823胃癌细胞悬浮死亡,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悬浮死亡的细胞增多,细胞呈现凋亡特征。白花蛇舌草总黄酮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明显减少,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结论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对BGC-823胃癌细胞的生长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表现出一定范围内的时-效及量-效关系,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DNA的合成、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自1997年至1999年,我院肝病科共收治急慢性肝炎650余例,其中高黄疸患者64例,经活血解毒泻黄汤治疗,疗效理想。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64例中,急性甲肝24例,急性乙肝20例,慢性肝炎12例,肝硬化8例;男性48例,女性16例;年龄12~52岁,以20~30岁者为多;病程最长者3个月,最短者2周;总胆红素100~200μmol/L者42例,200μmol/L以上者22例;谷丙转氨酶300U以下者32例,300U以上者32例。2 治疗方法基本方:当归、山栀、白术各10g,山楂、益母草、猪苓、茯苓、虎杖各15g,秦艽20g,大黄12g(后下),白花蛇舌草、连翘、赤芍、白芍各30g,茵陈60~80g,甘草6g。…  相似文献   

4.
王琳羚 《中医杂志》2008,49(10):914-914
刘寄奴,味苦性温,专入血分,临床多用于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等.取其通行祛瘀之力,笔者近年重用刘寄奴治疗淤胆型肝炎,效果显著,举例介绍如下. 田某某,男,40岁,工人,2005年4月15日初诊,诉右胁胀痛不适,目黄、周身皮肤发黄,乏力20天.原有慢性胆囊炎病史5年,20天前恼怒后即感右胁疼痛,自服舒胆片治疗,无明显好转.现症:两胁胀痛,右胁明显,口干苦,纳差乏力,尿黄,舌暗红有瘀斑、苔黄厚腻,脉弦滑.体检: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右肋下触及2cm,触痛明显,肝功能:ALT410U/L,TBiL156μmol/L,DBiL98μmol/L,HBsAg(+),B超检查:无肝内占位性病变及肝外梗阻疾病.诊断:淤胆型肝炎,辨证为痰瘀互结之阳黄.处方:刘寄奴60g,丹参30g,瓜蒌15g,白术12g,茯苓15g,牡丹皮12g.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白花蛇舌草注射剂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120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参照组30例,研究组90例,其中研究组根据白花蛇舌草注射剂的不同浓度分为低(25μg/ml)、中(50μg/ml)、高(100μg/ml)三个浓度各30例,参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研究组注射白花蛇舌草注射剂,进行肝癌细胞HepG_2细胞体外培养,注射后24 h和48 h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逆向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Caspase-3,Cyt 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24 h和48 h后,白花蛇舌草注射剂浓度为50μg/ml和100μg/ml时,HepG_2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关系,在50μg/ml和100μg/ml浓度下,白花蛇舌草注射剂对HepG_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发现研究组1促进肿瘤扩散的趋势在25μg/ml浓度,表明细胞定量24 h后,低温提取蛋白质可能影响中药的使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能够改变Hep G_2细胞超微结构,参照组细胞核较大,细胞核清晰,丰富的细胞器,线粒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基础丰富,细胞核染色质均匀分布,当白花蛇舌草注射液浓度为100μg/ml时,微绒毛,胞质变性,空泡,细胞染色质固缩,边缘,有细胞凋亡的早期迹象。Western blot检测Bcl-2/CytC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HepG_2细胞中的表达,当用浓度为100、50、25μg/ml的白花蛇舌草注射液预处理24h后,与对照组相比,Bax、CytC、Caspase-3蛋白表达逐渐升高,Bcl-2蛋白表达逐渐降低,Bcl-2/Bax比值降低。其中,100μg/ml和50μg/ml浓度最为明显,表明白花蛇舌草注射液能够作用于Hep G_2使其释放Cyt C,激活Caspase-3蛋白质的表达,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结论:白花蛇舌草注射液可以抑制人肝癌HepG_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这可能与Bcl-2/CytC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可以提高整体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白花蛇舌草中总酚的含量。方法用Folin-Ciocaheu比色法,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测定白花蛇舌草中总酚的含量。结果没食子酸在0.82~5.74μg/m L线性关系良好,白花蛇舌草总酚含量为111.27mg/g。结论 Folin-Ciocaheu比色法简单、快速、稳定、可行,可为白花蛇舌草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遇1例重症黄疸患者,经西医治疗罔效后,遂以中医辨证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蔡某,女性,39岁,农民.患者因黄疸月余,在本地西医医院应用西药治疗,疗效不佳.遂于2006年3月11日来我院门诊就医.初诊面色黑黄,身黄,小便黄如橘汁,目黄,消瘦;自诉大便稀溏,每日5次以上,腹胀,无腹痛,全身瘙痒,皮肤已抓破并流黄水,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触诊肝脏不大,肝区叩痛,腹部叩诊为鼓音,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217μmol/L,ALT232mmol/L,HBsAg(+),抗-HBs(+),HBeAg(+),抗-HBc(+),抗-HBe(+),抗-HAV-IgM(-);B超示肝脏密度增强,胆囊壁粗糙.西医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为黄疸(肝胆湿热,寒湿滞于肠胃).  相似文献   

8.
基本方:虎杖30g,白花蛇舌草30~60g,紫河车3g(研末冲),板蓝根、太子参、蒲公英各15~30g,七叶一枝花、紫草、桑寄生、黄芪各10~15g,香附、牡丹皮各10~12g。水煎服,日1剂。加减:肝区痛明显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元胡各10g;阳虚明显加仙茅、淫羊藿各10g,虎杖、白花蛇舌草减半,湿重于热加藿香、苍术、茯苓各12g;热重于湿加栀子、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对α-异硫氰酸萘酯(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大鼠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灌服ANIT法建立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白花蛇舌草组、熊去氧胆酸阳性对照组。连续给药5 d后,测定大鼠胆管胆汁排泄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胆红素(T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其胆盐输出泵(BSE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表达等指标,研究白花蛇舌草对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功能、胆汁酸排泄、炎症因子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白花蛇舌草能显著促进胆汁排泄,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TBA、TB、TNF-α、IL-1β水平(P0.01),诱导肝内BSEP、MRP2蛋白表达,改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结论:白花蛇舌草具有保护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大鼠肝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石怀芝 《北京中医》2003,22(4):38-38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高 ,病程长 ,病因复杂 ,影响面广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几年根据中医辨证结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在临床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例举如下。患者陈某某 ,男性 ,37岁 ,福建省南安市农民。主因间歇性腹胀、乏力纳差 1年 ,黄疸 10天 ,在当地医院进行肝功检查示 :DBIL12 .5 3μmol/L ,TBIL2 8.34μmol/L ,ALT314 u/I ,AST2 2 3u/L ,HBsAg(+) ,HBeAg (+) ,抗 HBc (+) ,HBV DNA(++++)。肝脏超声示 :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纳差 ,眠可 ,尿黄 ,便调。查体 :皮肤巩膜轻度黄染 ,双肺呼吸音清 ,心率 80次 /…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愈光子刀治疗肝癌后出现严重肝损害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某,男,55岁,因直肠癌肝转移,99年初在外院作光子刀治疗8次,同年3月23日查肝功能,其中AST 1362 u/L,ALT 1050 u/L,TB361.2μmol/L,DB 234.0μmol/L,LB 127.2μmol/L,及CEA 81.56 ng/ml,AFP 44.25 ng/ml,出现肝功能严重损害,并症见溲黄、目黄、身黄、倦怠、乏力、纳差。遂行中医治疗,首诊见患者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证属“积聚”(肝盛脾虚),皆因瘀毒内蕴,肝胆湿阻所致。投以党参,蛇舌草,苡仁,莪术,半枝莲,大青叶,川足,溪黄  相似文献   

12.
白花蛇舌草微寒、甘。有较强的清热解毒,清利湿热作用。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以白花蛇舌草为主,配合丹参、黄芪代茶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曾治12例,均为HBsAg(+),抗-HBc(+),肝功能无明显异常。其中8例HBsAg和抗-HBc均转阴,2例抗-HBc转阴,2例除自觉症状减轻外化验结果无变化。如患者陈某,女,48岁,慢性乙型肝炎6年,食少乏力,胁肋隐痛,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c(+),余无异常。以白花蛇舌草10g,丹参5g,黄芪5g代茶饮,每2天1剂。坚持服用1年,复查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均无异常,食少乏力,胁肋隐痛等症状…  相似文献   

13.
黄时浩 《中医杂志》2007,48(6):535-535
白花蛇舌草味苦、淡,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祛湿通淋,利水退黄,抗肿瘤等功能。笔者应用白花蛇舌草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多获良效。如治刘某某,男,42岁,反复大便不规律2年,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混有白色黏液,伴有左下腹部阵发性疼痛,时有腹胀肠鸣,矢气则舒,常疲倦乏力,纤维肠镜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血管模糊欠清,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多方治疗无效,舌淡、舌黄厚腻,脉弦。处方:白花蛇舌草100g,槐花15g,大黄10g,金银花15g,黄连10g,当归尾10g,红花10g,赤芍10g。上药加水1000ml,煎至150ml,每晚睡前保留…  相似文献   

14.
喻嘉言理脾法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嘉言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喻氏在《寓意草》中倡议:“理脾则百病不生,不理脾则诸疾续起”。证之临床,实属确凿,现介绍3例如下。1 病例介绍例1:张某,男,42岁。1995年4月10日诊。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年。肝功能反复异常2年,ALT波动范围在80~250u之间。近1月来,右胁隐痛,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黄短,舌淡紫,苔薄白腻,脉濡。腹部移动性浊音(+),下肢轻度浮肿。肝功能检验:ALT240u,TBil54.2μmol/L,γ-GT120u。此乃肝病久延不复,肝木克土,脾虚湿困,运化失司。治拟健脾利湿,疏肝活血。方药:党参、黄芪、茯苓、丹参、白藓皮各15g,…  相似文献   

15.
1 肝性昏迷 刘某,男,53岁。5年前发现患有酒精性肝硬化,曾因腹水多次住院治疗。2001年7月28日患者因大量饮酒后腹泻、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而求治于本院。入院时已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测Bp 80/50mmHg,HR 89次/min,腹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水肿。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b23.3g/L,Total Bili55mmol/L,AST 61u/L;肾功能BUN 6.57mmol/L,Cr 59μmol/L,UA725μmol/L;血钾2.77mmol/L;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频发室早);血Hb 79g/L,RBC 2.14×1012/L。西医予扩容,抗休克,护肝,防治感染及对症处理。中医治疗拟清热通腑开窍为法,予生大黄20g,枳实20g,厚朴30g,黄连20g,黄芩20g,浙  相似文献   

16.
例1:刘某,男,46岁,2011年8月22日初诊。发热,身目色黄,黄色鲜明,右上腹隐痛,腹胀,大便干、2日一行,纳差,全身乏力,口干苦,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数。体温39.2℃,巩膜、皮肤黄如橘色。肝大胁下3cm,质软有压痛。谷丙转氨酶(ALT)510U/L、谷草转氨酶(AST)120U/L,胆红素250μmol/L。肝超声波检查有异常改变。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断为黄疸。证属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治宜清利湿热,疏肝退黄。用茵陈蒿汤加减。药用茵陈40g,栀子12g,大黄9g,柴胡12g,赤茯苓12g,车前子10g,白芍20g,郁金15g,虎杖20g,水牛角15g(先煎)。5剂,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5日后复诊,诸症大减,皮肤、面目黄减轻,纳食增加,全身乏力减轻。原方续服5剂。10日后再诊,巩膜、皮肤黄染消退,仍有脘闷纳差,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舌苔白薄,脉细弦。湿热已退,但肝脾失和、疏运失职,治宜调和肝脾理气助运。用归芍六君子加减。当归12g,白芍12g,柴胡6g,郁金15g,党参12g,白术9g,茯苓12g,陈皮9g,薏苡仁20g。5剂,服药后诸症消失。2011年9月12日检查谷丙转氨酶(ALT)12U/L、谷草转氨酶(AST)8U/L,胆红素6.71μmol/L。肝超声波检查无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及其药对组合抗肿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人胰腺癌Panc28细胞接种于BALB/c雌性小鼠腋部皮下,当皮下移植瘤长到约100mm~3后开始给药,以注射用环磷酰胺(50mg/kg)为阳性对照,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浓缩液各200mg/kg腹腔注射,隔日1次,共8次,隔日测量小鼠肿瘤体积及体重。取对数生长期的Panc28和人肝癌Bel7402细胞培养,分为对照组、白花蛇舌草组、半枝莲组、药对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400、200、 100、50、25μg/ml)的白花蛇舌草单煎浓缩液、半枝莲单煎浓缩液、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混煎浓缩液作用48h,检测不同浓度干预下细胞抑制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观察终浓度为50μg/ml白花蛇舌草单煎浓缩液、半枝莲单煎浓缩液、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混煎浓缩液处理24h后上清液中相对葡萄糖含量和乳酸含量;培养48h后丙酮酸激酶1(PKM1)、丙酮酸激酶2(PKM2)蛋白表达。结果药对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均小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组(P0.05);各药物对小鼠体重无影响(P0.05)。与白花蛇舌草组和半枝莲组比较,药对组Panc28细胞及Bel7402细胞的IC_(50)降低,相对葡萄糖摄取量和乳酸水平明显降低(P0.05),药对组Panc28细胞及Bel7402细胞中PKM1蛋白表达升高,PKM2蛋白表达降低(P0. 05)。结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可抑制肿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糖酵解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对结肠肿瘤干细胞(CSC)分化的影响,从Wnt信号通路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从人结肠肿瘤组织中消化、分拣出结肠CSC。用干细胞球形成试验研究白花蛇舌草对结肠CSC活性的影响,用含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诱导CSC分化,并研究白花蛇舌草对结肠CSC分化的影响,以及对结肠CSC中CK20和CD133 mRNA水平的影响,用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研究白花蛇舌草对结肠CSC体外转化的影响,用qRT-PCR研究白花蛇舌草对结肠CSC中Wnt信号通路基因β-catenin和TCF4表达的影响。结果:终浓度为125μg/ml、250μg/ml和500μg/ml的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结肠CSC球形成,抑制结肠CSC分化,下调结肠CSC中CK20和CD133 mRNA水平,抑制结肠CSC体外转化,并降低结肠CSC中β-catenin和TCF4 mRNA水平。结论:白花蛇舌草可以抑制结肠CSC分化,其机制在于抑制Wnt信号通路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杨俊  许军  刘燕华  杨悠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402-1403
目的 找出白花蛇舌草中抗乙肝病毒(RBV)的有效部位及活性成分.方法 选取白花蛇舌草有效部位及分离单体进行抗乙肝病毒体外活性测试.结果 从白花蛇舌草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提取得到6个化合物;白花蛇舌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在半数毒性浓度下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50%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36.4μg/ml和396.2μ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3.40和2.03.结论 乙酸乙酯提取物属于低毒有效部位,其抗病毒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其余样品的治疗指数偏低或者毒性过强.  相似文献   

20.
笔者运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疗效满意,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慢性乙型肝炎 案例1:张某,男,35岁,2001年5月3日初诊.患者右胁隐痛、纳差、乏力6个月.现症:尚有小便时黄、大便溏泄、口干苦不思饮、眠差、腰困腿酸等症.乙肝5项:HbsAg( )、HbeAg( )、抗-HBc( )、谷丙转氨酶136 u/L、总胆红素36μmol/L.B超示:肝大14.6cm.脉弦略细,舌淡偏黯,体胖边有齿印,苔白略厚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