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弹簧圈介入栓塞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36例接受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围术期综合护理措施,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出现脑积水5例,经侧脑室置管引流1周后拔除引流管痊愈。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3例,经口服甲状腺素片,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其余28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6~16个月,全部患者均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未发生再次出血,生活可以完全自理。结论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微创、治愈率高。护理人员应熟悉其临床特征、了解手术的方法及意义,做好围术期综合护理措施,以改善治疗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2.
<正>2007-01—2012-07,我科应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2~68岁,平均52岁。主要表现: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及呕吐。入院时头颅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明确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破裂动脉瘤的部位分别为:后交通动脉10例,前交  相似文献   

3.
<正>2007-0—2012-01,我科对20例经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后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实施脑脊液置换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2~68岁,平均52岁。均以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和呕吐入院。经脑CT和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施行弹簧圈致密栓塞破裂动脉瘤,并于术后次日行脑脊液置换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治疗急诊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中的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急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7例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分析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预后及6~12个月随访结果,评价支架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5例,次全栓塞1例,单纯植入支架1例;未发生破裂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术后3个月改良式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显示,6例恢复正常,1例恢复良好。6~12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急诊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2例动脉瘤患者实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80例,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结果 9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完全栓塞67例,大部分栓塞17例,部分栓塞8例,术后死亡2例,皆为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大量额叶脑内血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高血压及Hunt-Hess分级是影响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有效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血流导向装置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流导向装置辅助弹簧圈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其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药物护理,术中麻醉配合、病情观察,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等。结果 24例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支架均完全释放。发生术中并发症8例,术后并发症10例,无死亡病例;24例患者栓塞有效率为92.67%;功能恢复良好21例,轻度残疾但能独立生活3例。结论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加强围术期护理,术前细致准备,术中、术后严密观察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示踪减影透视(TSF)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例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均接受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定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并测量瘤颈及瘤体的直径;术中应用TSF技术。结果 11例患者(共11个动脉瘤)介入栓塞均获得成功,共植入电解可脱弹簧圈39枚,包括1枚3-D标准成篮填充弹簧圈,3枚3-D软成篮填充弹簧圈及35枚柔软型填充弹簧圈。结论对接受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术中应用TSF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根据mRs评分评估预后,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6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1例(1.67%),载瘤动脉血栓形成3例(5%)。术后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52例(86.67%),近全栓塞6例(10%),部分栓塞2例(3.33%),栓塞率为96.67%(58/6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入院时Hunt-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分型可能是影响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颈动脉瘤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者应提高警惕,在病情允许下尽快实施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颅内动脉瘤复发的可能原因及治疗。方法收集2007-01-2012-07间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9例罹患颅内动脉瘤且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对复发颅内动脉瘤病例的分布特征并总结其治疗策略。结果 159例入选对象中,栓塞治疗后颅内动脉瘤复发病例7例(7/159,4.4%),复发病例中,年龄均60岁,均为宽颈动脉瘤者,其中后交通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所有复发动脉瘤病例均采用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治疗,经随访,无再次复发动脉瘤病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一定的复发率,本组为4.4%。其复发因素可能与患者年龄、动脉瘤位置及动脉瘤形状相关。采用支架辅助技术可较好处理复发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
研制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弹簧圈 (electrolysisdetachablecoils ,EDC) ,其目的就是为了替代进口的电解脱弹簧圈 ,提高动脉瘤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将我国的介入医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据报道 ,美国有 2 %的人患有颅内动脉瘤 ,其中 1%的动脉瘤会破裂 ,从而导致 0 .5 %的人死亡。在北美每年有 3 0 0 0 0人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 ,造成 12 5 0 0人死亡。估计我国每年约有12~ 15万人发生动脉瘤破裂。目前我国为进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诊疗 ,需从国外购进相关器械及栓塞材料 ,费用昂贵 ,治疗一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颅内不同部位和类型动脉瘤介入治疗疗效,总结个体化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不同部位和类型共51个动脉瘤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个动脉瘤完全闭塞43个,闭塞95%以上5个,闭塞90%以上3个,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死亡1例,成功随访30例。312个月无复发。结论对不同部位和类型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现代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都能经血管内途径栓塞治愈,从而免除了开颅手术。自2003年以来,我科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30例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女17例,男13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45.5岁。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8例,颈内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2例。所有病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经脑CT检查证实,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术前患者均清醒,9例行急诊栓塞治疗,其余21例择期手术。1…  相似文献   

13.
介入栓塞治疗未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未破裂的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未破裂的动脉瘤合并BAVM患者的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根据Redekop分型,选择介入栓塞方式。对近端、远端血流动力型动脉瘤以弹簧圈栓塞,对团内型动脉瘤以Onyx栓塞剂栓塞。术后1周以格拉斯哥转归评分(GOS)评估治疗效果。术后3~6个月行DSA复查病灶是否复发、有无颅内出血。结果 23例患者共36个病灶,其中BAVM合并团内型动脉瘤8个、近端血流动力型动脉瘤16个、远端血流动力型动脉瘤11个、无关血流动力型动脉瘤1个。以弹簧圈栓塞16个近端血流动力型和10个远端血流动力型动脉瘤;以Onyx栓塞剂栓塞8个团内型动脉瘤;1个远端血流动力型动脉瘤因栓塞困难且动脉瘤形态规整未予栓塞,术后第6天患者死于颅内出血引起的脑疝;1个无关血流动力型动脉瘤因易于外科夹闭未予栓塞。23例中,BAVM完全栓塞7例,未完全栓塞16例。19例术后GOS评分为5分,3例为4分,1例死亡病例未评估。除1例死亡外,余22例DSA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无颅内出血。结论介入栓塞治疗未破裂的动脉瘤合并BAVM较为安全、有效,根据各病灶血流动力学特点制定治疗方案、尽量栓塞所有病灶并积极预防术后出血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     
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分型和治疗;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临床分析及长期随访研究;89例颅内动脉瘸栓塞术后血管造影随访报告;ICAM-1、MMP-2基因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再狭窄中的动态表达;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控制性低血压麻醉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手术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颅内动脉瘤在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发生破裂是最可怕的术中并发症之一,本文探讨处理、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初步经验。方法2002年4月-2006年12月,共有153例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41例患者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史。5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史的患者术中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时,常规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设法用弹簧圈尽快填塞动脉瘤腔。微导丝引起动脉瘤破裂时,尽量保持微导丝不动,微导管尽快送到瘤腔中进行填塞治疗。若微导管引起破裂而微导管头端位于瘤壁外蛛网膜下腔时,微导管且勿退入瘤腔内,应将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蛛网膜下腔一部分后,再将微导管头撤入瘤腔内,继续弹簧圈填塞。若弹簧圈引起破裂,要将弹簧圈完全或部分送出去,将破裂口堵住后,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继续弹簧圈填塞。结果在接受动脉瘤栓塞治疗的153例患者中,141例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5例发生了术中再破裂,占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5%,总发生率为3.3%。1例破裂由导丝引起,1例由微导管引起,1例由弹簧圈过度填塞引起,弹簧圈穿孔1例,其余1例由微导管和弹簧圈共同引起。2例死亡,死亡率占术中破裂的40%,占总例数的1.3%;1例患者出院时遗留有右下肢瘫痪,其余2例患者无残留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动脉瘤栓塞术中动脉瘤的再破裂是一少见、威胁生命但又不可避免的事件。应该立即采取妥善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降低可怕并发症的发生。如处理恰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能够存活,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行MicroPlex弹簧圈系统(MCS)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策略及术中瘤体破裂的护理配合。方法回顾分析行MCS栓塞术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例患者术中发生瘤体破裂),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3例,后交通动脉17例,大脑前动脉14例,大脑中动脉9例,左颈内动脉1例。结果术中瘤体破裂4例,仍继续施行MCS栓塞术,其中3例获得治愈,1例因术后并发脑梗塞死亡。治愈63例,均获随访,平均6(3~24)月,均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健康宣教,术中积极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对减少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及中长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VSCAs)的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 19例患者(20枚VSCAs)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对其中9枚动脉瘤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根据DSA表现,将栓塞程度分为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和部分栓塞。术后进行中长期随访并收集DSA及临床结果。结果所有VSCAs均获成功栓塞。术后即刻DSA显示,20枚VSCAs中5枚为完全栓塞,9枚为次全栓塞,6枚为部分栓塞。1~2年随访DSA示20枚VSCAs均完全栓塞,未发现动脉瘤复发及弹簧圈脱出、移位。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神经系统缺血症状。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VSCAs有效、稳定;中长期随访证实次全及部分栓塞的患者可发展为完全栓塞。  相似文献   

18.
对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脑梗死、1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1例脑血管痉挛、1例穿刺点血肿.经及时发现作相应处理后,6例痊愈、1例好转、1例死亡.提出加强栓塞治疗术后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是保证栓塞治疗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水解微弹簧圈(microplex coilsystem & hydrocoil embolicsystem.MCS & HE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在静脉全麻下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采用MCS&HES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8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90%栓塞2例,其中1例结合Neuroform支架栓塞,1例予球囊辅助。随访1~16个月,部分栓塞的1例复发。结论 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确切,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Hunt-Hess分级及手术时机对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1—2019-01间西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Hunt-HessⅠ~Ⅳ级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第1、2、3天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依据GOS预后评分标准,Hunt-HessⅠ、Ⅱ、Ⅲ、Ⅳ级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5.7%、93.1%、81.8%和50.0%;发病后第1、2、3天施术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5.7%、91.3%和78.3%。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有效术式。尽早对Hunt-HessⅠ~Ⅲ级患者实施手术,有利于提升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