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磊 《大家健康》2013,(17):61-62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情况。方法:选取42例在2007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进行研究,将其进行随机均分为3组,每一组为14例病患,他们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对照组为AMI常规治疗组,观察组1为只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2为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同时使用MSCs移植。结果: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均无死亡病例,病患获得康复。各组小组间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位素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存活心肌方面,观察组2明显优于观察组1和对照组。结论:使用阿托伐他汀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有效的,联合MSCs移植后,发现其治疗的效果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更加理想,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情况。方法:选取42例在2007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进行研究,将其进行随机均分为3组,每一组为14例病患,他们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对照组为AMI常规治疗组,观察组1为只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2为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同时使用MSCs移植。结果: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均无死亡病例,病患获得康复。各组小组间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位素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存活心肌方面,观察组2明显优于观察组1和对照组。结论:使用阿托伐他汀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有效的,联合 MSCs移植后,发现其治疗的效果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更加理想,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自体移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对照组(组I)、单纯EPCs移植组(组Ⅱ)和阿托伐他汀联合EPCs移植组(组Ⅲ).每组10只.大鼠无菌心脏采血,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获得较纯的EPCs.3组大鼠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造大鼠AMI模型.组Ⅱ、组Ⅲ在模型制备后,于梗死周边庆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EPCs,组I注射等量培养液.24 h后.组III以阿托伐他汀50 mg/(kg·d)灌胃.8周后观察大鼠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内EPCs及修复情况.结果:8周后,3组左室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压及压力变化速率最大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95.7、296.5、844.9、67.6、127.0,P均<0.001).组Ⅲ大鼠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较组Ⅱ和组I改善(P均<0.05),缺血区域的移植细胞部分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组I大鼠心肌组织结构紊乱,心肌细胞被瘢痕组织替代;组Ⅱ和组III心肌结构排列明显有序.结论:EPCs移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MI效果优于单纯EPCs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协同作用,并与单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作比较.方法 ① 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培养、标记.②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大鼠分成4组,对照组:在梗死部位分4个点注射L-DMEM培养液,50 μl/点.阿托伐他汀组:梗死部位分4个点注射L-DMEM培养液,50 μl/点,阿托伐他汀5 mg/(kg*d) 溶入生理盐水2 ml, 灌喂4周.间充质干细胞组: 梗死部位分4点注射已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每点(50 μl) 2×106个.联合组:已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注入梗死部位4个点, 每点(50 μl) 2×106个,阿托伐他汀5 mg/(kg*d),溶入生理盐水2 ml,灌喂4周.③术后4周, 测定大鼠左室收缩压、舒张末压、压力变化最大上升与最大下降速率, 检测细胞移植情况及新生血管密度.结果 ① 大鼠血流动力学检测: 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相比,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联合组左室收缩压、压力变化最大上升与最大下降速率均明显升高, 舒张末压明显降低, 联合组改善程度更明显.②大鼠心脏组织学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大鼠梗死心肌内可见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阳性细胞.③ 血管密度:联合组大鼠梗死心肌内血管密度高于其它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有协同作用, 其机制可能为阿托伐他汀通过促进血管新生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 植入猪急性心肌梗死(AMI) 区的转归及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0只体重35~45 kg的家猪,经导管应用球囊封堵前降支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存活的9只动物随机分为2组:(1)实验组5只,取骨髓分离BMSC体外培养扩增,建立模型2周后,通过心肌注射的方法将自体骨髓BMSC 移植至AMI 区;(2)对照组4只动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 周后比较2组的生存率、心功能变化、心肌功能性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BMSC移植后,实验组动物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梗死区室壁运动速度加快,局部室壁厚度加快,心肌移植细胞部位表达连接蛋白GATA-4等心肌功能性蛋白质.结论:骨髓BMSC 经冠脉转运在心肌微环境下可向心肌细胞分化,并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王红 《医学综述》2011,17(15):2308-23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功能的非造血干细胞。BMSCs移植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已经表现出传统治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MSCs可以在梗死的心肌中分化形成有功能活化的心肌、血管、内皮等组织,从而改善心脏的功能。但对于BMSCs移植的最佳治疗途径、最佳治疗时机、评价手段和长期安全性等仍存在着质疑。随着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BMSCs移植将成为血管成形术后另一种治疗心肌梗死的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模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15 d龄SD乳鼠20只,平均分为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DMEM组)两组,每组各10只大鼠,制备急性心急梗死模型后,观察组大鼠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大鼠注射无血清DMEM,移植1个月后,观察两组大鼠的心脏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大鼠LVEF分别为(73.45±9.17)%、(43.26±6.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镜下均见左室瘢痕组织形成,有新生血管生成,并出现左室重塑特征,观察组大鼠心脏改变较对照组明显;观察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血管密度分别为(45.69±4.28)、(17.41±3.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关林  李峥  陈岩  张哲 《医学综述》2009,15(1):34-3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分化为各种组织的能力。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中最常见、最危重的病症之一,在全世界有很高的发病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促红素(EPO)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方法:大鼠MSC培养后,制备成悬液备用。40只Lewis大鼠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4组:A.MSC加EPO治疗组(n=10);B.MSC治疗组(n=10);C.EPO治疗组(n=10);D.心肌梗死对照组(n=10)。4周后,观察大鼠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C加EPO组、MSC组和EPO组的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腔明显缩小(P<0.05),梗死面积减少;其中MSC加EPO组较MSC组和EPO组的心功能好(P<0.05)。结论:骨髓MSC联合EPO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单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缨 《中国医药导刊》2013,(7):1214-1215
目的:研究利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表现、病理分析、治疗手段以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20例AMI的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进行治疗,观察组每例患者需给予40mg的阿托伐他汀钙进行顿服,每晚需要以0.15μg/(kg.min)的速率维持40mg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共120例患者在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治疗后,达到缓解的有14例,占17.2%。达到部分缓解的有26例,占55.3%,无变化的有20例,占24.1%,恶化的有4例,占5.1%。治疗的总有效率达72.3%。在治疗之后的随访阶段,随访6个月~2年。6个月内患者存活率100%。结论:观察组在加服了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后,治疗后的生命体征的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提高更大。加服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对AMI的患者的治疗比常规的治疗效果更好,并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1.
孔娟 《中国伤残医学》2014,(18):122-12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10例AMI患者随机的进行分配,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在常规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时间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组在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的治疗后,生命体征指标明显得到提升,提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应用在AMI中的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常规的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在心梗区存活并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情况,探讨MSCs经冠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3头巴马香猪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n=7)和DMEM培养液对照组(n=6).经髂后上棘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扩增MSCs.通过心导管介入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第2对角支以远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建立后即刻,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经梗死相关冠脉注入4,6-二咪基-4-联苯基吲哚(DAPI)标记过的MSCs和DMEM培养液.于心梗前、细胞移植后4周对猪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移植后4周处死动物,观察心脏大体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显微结构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细胞的肌钙蛋白T (Cardiac Troponin T,c-TnT)、缝隙连接蛋白43 (Connexin43,Cx-43)的表达.结果 移植后4周,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P<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减小(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对照组病变区心肌变性、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界限清楚,移植组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界限不清,且在梗死区中可见部分排列相对整齐的肌纤维结构.Masson染色显示移植组梗死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融合较少,排列较为有序,而对照组梗死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斑块状融合明显,排列紊乱.MSCs移植组DAPI阳性细胞c-TnT、Cx-43表达阳性.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造模后即刻进行经冠状动脉MSCs自体移植,MSCs可以在梗死局部存活并向心肌细胞分化,从而抑制左室重构,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杨国红  王伟 《医学综述》2009,15(7):981-983
心肌梗死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干细胞移植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体内外可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目前进行的动物和临床实验表明局部移植MSCs可以促进血管再生,阻止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为更有效的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探求新的更为理想的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也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虽然成果显著,但现有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溶栓、经皮冠脉内成形和支架植入术(PTCA S)以及外科手术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拥有心肌再生的能力,移植后能够产生心肌样细胞,促进血管生成,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本文总结了心肌修复的分子机制,探讨了心肌梗死后心肌潜在的再生能力,回顾了以往研究中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的治疗效果,为制定临床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最佳时间,为细胞移植治疗心肌细胞坏死性相关疾病提供前期的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月龄大于或等于36个月的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36月 龄兔相当人60岁左右,为老龄兔),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兔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1 d组、1周组、2周组、3周组、4周组),每组5只;取标记后的MSCs细胞(密度为2×107•mL-1)200 μL,分别多点注射于心肌梗死后1 d、1周、2周、3周、4周的心脏梗死区,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进行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1 d移植组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1周、2周及3周移植组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周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虽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1周、2周及3周移植组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高于1 d移植组(P<0.05);1周、2周、3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进行相同剂量细胞移植时,1 d~3周行MSCs细胞移植治疗均能改善心功能,以第1~3周移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拥有心肌再生的能力,移植后能够产生心肌样细胞,促进血管生成,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本文总结了心肌修复的分子机制,探讨了心肌梗死后心肌潜在的再生能力,回顾了以往研究中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的治疗效果,为制定临床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源神经细胞脑内移植对帕金森病(PD)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脑匀浆上清诱导第3代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诱导分化后细胞的性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诱导前后细胞Ca~(2+)浓度变化,6只PD大鼠行纹状体内MSCs源神经细胞移植作为细胞移植组,6只PD大鼠作为对照组。细胞移植术后4周检测PD大鼠的行为变化,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分布情况。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可见MSCs呈纺锤形和多角形,有1~2个核仁,MSCs经脑匀浆上清诱导后其胞体折光性增强,发出数个细长突起,互相交织成网,有的似轴突,诱导后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和NF,胞质Ca~(2+)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可推测诱导后的细胞为MSCs源神经细胞,将BrdU标记的MSCs源神经细胞移植到PD大鼠纹状体治疗4周后,可见细胞散在分布于注射侧脑组织,有少量细胞可迁移到对侧脑组织,PD大鼠的旋转行为得到显著改善。结论MSCs源神经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可使其旋转行为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兔心肌梗死(myoeardial infarction,MI)的治疗作用。方法:大耳白兔38只,2只用于提供MSCs,余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I组和MSCs移植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作MI模型,在MI后1小时将DAPI标记的MSCs移植至梗死区,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术前、术后2周、4周分别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其心功能变化。术后4周处死兔.取心梗区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心梗4周后,MSCs组心肌组织冷冻切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MSCs组心功能和毛细血管密度与M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5-aza诱导的MSCs同种异体移植入兔MI模型的受损心肌后能存活并改善宿主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源神经细胞脑内移植对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 脑匀浆上清诱导第3代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诱导分化后细胞的性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诱导前后细胞Ca2+浓度变化,6只PD大鼠行纹状体内MSCs源神经细胞移植作为细胞移植组,6只PD大鼠作为对照组.细胞移植术后4周检测PD大鼠的行为变化,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分布情况. 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可见MSCs呈纺锤形和多角形,有1~2个核仁,MSCs经脑匀浆上清诱导后其胞体折光性增强,发出数个细长突起,互相交织成网,有的似轴突.诱导后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丝蛋白(NF),胞质Ca2+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可推测诱导后的细胞为MSCs源神经细胞,将BrdU标记的MSCs源神经细胞移植到PD大鼠纹状体治疗4周后,可见细胞散在分布于注射侧脑组织,有少量细胞可迁移到对侧脑组织,PD大鼠的旋转行为得到显著改善. 结论 MSCs源神经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可使其旋转行为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