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DIC(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治疗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6月~2011年7月收治的105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5例DIC患者经治疗,抢救成功92例,死亡13例。结论早期准确诊断DIC病因,并对症治疗是治疗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往往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凶险、母婴病死率高。现将我院2003—03~2006—03发生的15例产科DIC的诊疗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DIC临床表现多样,40例患者中,好转28例,死亡12例。结论 DIC病情重,死亡率高,临床应重视其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胎盘早剥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处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胎盘早剥并发DIC 28例的诊断及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5例)为主要诱因,持续性下腹痛、阴道流血为最常见的主诉.6例经阴道分娩,22例剖宫产结束分娩.并发失血性休克9例,占32.1%.并发死胎20例,占71.4%.28例中活产儿8例,分娩后并发新生儿重度窒息6例中2例死亡,4例存活.子宫次全切除或子宫全切共6例,占21.4%.并发肾功能衰竭2例,无孕产妇死亡.结论 胎盘早剥并发DIC严重威胁母婴生命,临床诊断后应立即终止妊娠.DIC不是切除子宫的指征,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障碍,可以保留子宫,维护产妇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前风险评估和合理治疗对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选取了2004年9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产妇中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的患者共52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了积极的治疗方法,加强术前风险评估及孕期保健;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的26例患者在抢救后,死亡的有1例,子宫切除的有14例,早产12例,死产2例,死胎2例,足月出生的有12例。对照组的26例患者在治疗后死亡的有6例,子宫切除的有9例,早产14例,死产3例,死胎3例,足月出生的有6例。结论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比较严重,且变化较快,容易发生脏器功能衰竭症状,产妇的病死率较高,新生儿病死率也较高。通过术前风险评估及孕期保健,加强术后观察及合理治疗,能有效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某些疾病因素导致的一种严重病理过程,发病急,其势凶猛,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是产科医师关心和探讨的问题。现将我院3年中成功抢救18例DIC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全身性血栓 -出血综合征 ,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此综合征发展迅速 ,早期诊断与晚期治疗均较困难 ,若不积极进行治疗 ,预后不良。本文对 2 0例急性 DIC诊治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例均为我院各科室 1999年 1月~2 0 0 1年 8月住院病人中并发急性 DIC患者。男性 11例 ,女性9例 ;年龄 15~ 79岁。急性 DIC的诊断符合 1999年第六届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各种感染性疾病伴 DIC13例 (6 5 %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 DIC 2例 (10 % ) ,癌肿转移并 DIC 3例 … 相似文献
9.
10.
11.
<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最早由Schneioler于1951年在产科病例中提出的概念[1],此后一直受到基础、临床学界的持续关注和重视。DIC是由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治方法.方法 收集48例恶性肿瘤并发DIC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就白血病与非白血病两组间病死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8例恶性肿瘤并发DIC患者的基础病变以血液系统肿瘤多见,其中急性白血病28例,占58.3%.经化疗、抗凝、输血等治疗,白血病组与非白血病组死亡率分别为39.3%(11例)和60.0%(1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恶性肿瘤并发DIC患者,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尽早应用肝素抗凝,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155例恶性肿瘤并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验结果等.结果 155例患者中治愈46例,显效43例,死亡47例,自动出院19例,总有效率为57.42%;其中急性白血病35例,消化系统肿瘤73例,肺癌27例,肾癌20例;实验室检查中所有病例均有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1.5 g/L 117例,D-二聚体阳性103例.同时死亡组和未死亡组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阳性率明显高于未死亡组(P<0.05).结论 恶性肿瘤并发DIC的病因主要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消化道肿瘤较多见,及时使用抗凝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患者,女,82岁,因"发热伴少尿1 d"于2013年2月19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帕金森病"等病史10余年。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后诊断为"1肾功能不全;2泌尿系感染;3高血压3级;4帕金森病"。给予抗泌尿系感染(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3 g,ivd bid、左氧氟沙星0.5 g,ivd qd)、利尿(螺内酯20 mg tid、呋塞米20 mg qd)、护肝(还原型谷胱甘肽2.4 g,ivd qd)以及活血化瘀、补液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治愈出院,3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产科急性DIC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只有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去除病因,早期综合治疗及预防并发症,才可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磷霉素过敏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51岁男性患者,因发热、寒战给予复方氨林巴比妥2mL肌内注射。因效果不佳,遂于1h后给予磷霉素4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输注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寒战症状加重。遂停止输液,经治疗症状无好转,且出现呼吸困难。次日患者颜面及全身皮肤明显发绀、出现大片花斑,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四肢湿冷,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实验室检查:PLT45×10^9/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37.3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78.1s,血浆D-二聚体1600~3200μg/L。最终,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8.
李合欣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34(4):328-32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 ,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 ,它是在严重疾病的基础上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凝血系统被激活 ,凝血亢进 ,从而导致机体微血管因子继发的激活纤溶系统并伴有血小板功能障碍 ,引起全身性出血。产科DIC是许多致病因素导致 相似文献
19.
20.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凶险,处理不及时,直接危及病人生命.2001年12月至2003年3月我院共发生DIC5例,其中因外伤合并胎盘早剥、过期流产各1例,妊高征3例.由于成分输血的应用及监护技术的提高,5例中无一例死亡.现将3例妊高征并发DIC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