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医学认为的“正”与“邪”,作为“外邪”是病毒,而“正”是细胞免疫功能及免疫调节功能。当人体感染肝炎病毒后并不能单独致病,而是在肝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才乘虚而人使人致病,反之,当细胞免疫功能旺盛时,也就是正气旺,机体具有抗邪能力而不易发病。按照中医理论,肝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正气”与“病邪”相互斗争的过程,在斗争的过程中,“正”与“邪”互为消长,因此,治疗肝炎病时,认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于邪正斗争和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在邪正斗争的发病过程中则以“正虚”为主要关键。《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又因邪、正的消长盛衰而有虚证、实证的分别。“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虚证指正气虚损,实证为邪实而正气不虚。正气是否虚损为区别虚证、实证的主要根据。因此,形成了中医学关  相似文献   

3.
疾病的发生不外正与邪两方面,正指人体正气,邪指一切致病的因素,人体正气强盛,抗病力强,虽有邪气侵入,可免于发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则邪气侵入人体而发病,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在疾病整个过程中,正气未衰,尚可抗邪。疾病表现轻浅,易于治疗;若正气虚衰,邪气强盛,正气不仅不能将邪气战而胜之,甚至邪气反使正气更加亏损,邪气危害作用不断增加,病势日趋恶化,造成治疗上的困难,使疾病绵缠难愈,可见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1700多年前张仲景对正气就非常重  相似文献   

4.
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变态反应等)的发生。我国古代医学已经具有免疫学的概念,如《内经》中提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点.其中的“正气”即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而“邪气”则与现代医学中的病原微生物、自身变性抗原和突变细胞等类似。不但中医学有一套与现代免疫学相符合的理论体系,而且  相似文献   

5.
<正>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气”,是指正气,“虚”,是指正气虚,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是对于“虚”的理解,多数医家皆囿于正气亏少一个方面,实非全面。因为百病之生,有虚有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即正气夺。若谓邪之所凑,皆正气不足,岂不是凡生病者,皆为虚证?  相似文献   

6.
试论邪     
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内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正所谓“天人合一”人只有适应天地阴阳之变化 ,调节自身阴阳之盈缺 ,才能使五脏充盛 ,气血调和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而病者 ,正邪之盛虚 ,正盛则邪退 ,邪盛则正虚。邪者 ,何也 ?1 邪之概念《难经》始曰一切病人之气为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言邪 :有大邪、小邪、清邪、浊邪、谷饪之邪诸称。可见 ,邪 ,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之中和人体内部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或损伤正气作用的因素。一切致病因素皆归于邪的范畴 ,诸如六淫、疫气、…  相似文献   

7.
扶正祛邪治则是中医治法中的一个特点。这种治则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求本的基础之上的。祖国医学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看作是正气与邪气双方斗争的过程。既看到导致疾病的外在因素——邪气实,又看到导致疾病的内在因素——正气虛。而治疗的目的,就是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祛除病邪,消除外来的致病因素,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扶正,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如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方法,来增强体  相似文献   

8.
浅谈脾胃在温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晴清  林培政 《医学文选》2004,23(2):191-192
脾胃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影响着温病的发生与发展。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荣养全身。正气在温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是邪正相争矛盾的主要方面。《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温病是否发生的决定因素,若正气虚弱,抵抗  相似文献   

9.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的原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但在祖国医学理论来说,总属“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宗必读·积气篇》论述了体内肿块的形成过程:“独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说明了正气虚  相似文献   

10.
经云:“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说明在临床上运用“补法”是个重要的措施。因为“补”是补其不足或者说就是补足其正气,正胜才能却邪。正气是人身健康的因素,正气不足,不仅不能抗御外邪,而且能影响人体各种正常生理功能的进行。因此运用“补法”来治“虚”,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人体阴阳气血不平衡所致,故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说。扶正培本治则的临床应用,主要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津液的不平衡。祖国医学把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统称为正气,简称为“正”;一切致病因素则简称为“邪”。正邪恒处于斗争之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明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2.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人体阴阳气血不平衡所致,故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说。扶正培本治则的临床应用,主要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津液的不平衡。祖国医学把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统称为正气,简称为“正”;一切致病因素则简称为“邪”。正邪恒处于斗争之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3.
脾与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以脾为后天之本,有些医家还认为脾的功能旺盛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医传统的概念是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主统摄血液等。可见脾具有消化、营养、代谢等方面的功能,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脾还具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防卫功能,事实上,脾是机体内重要的防御系统之一。早在《内经·五癃津液别篇》就有“脾为之卫”的论述;《金匱要略》更提出了“四季脾王不受邪”的论点。《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正气”,指的是什么?我认为“脾王不受邪”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说脾胃的元气,即是正气。若脾胃元气旺盛,就不易发病;若脾胃元气不足,则百病由此而生。《难经》指出:上损下损之病,过于脾则不可治。说明脾对疾病的发展起到某种屏障的作用。如果病邪逾越了脾这个屏障。疾病就较难治疗。元·李东垣很明确地阐发脾在发病学中的  相似文献   

14.
现行温病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中对于春温的成因是这样论述的:“本病的形成主要是因人体阴精先亏正气不足再感受春令温热之邪而发病……”前人认为本病属于伏寒化温的伏气温病,即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由于在病因学中讲述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温热病邪,燥热病邪,四种主因中没有春季温热病邪,在发病一节中对于伏邪学说只讲了实际意义而未讲源流和沿革,于是课后学生对春季温热病邪究竟是一种什么病邪,其致病特点如何?伏寒化温在春温的形成究竟起什么作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的“邪”是指各种危害因素,“正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说明了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直接的关系。随着现代医药的发展,高新科技引进中药领域,使中药的研制出现了新的局面,天然中药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多种不治之症有了防治手段,中药甘草中提纯的活性多糖就是其中姣姣者。  相似文献   

16.
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是生物对外来和体内抗原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其目的是消除抗原物质,使机体椎持生理功能的平衡。中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认为是正气和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如“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解决正邪之间矛盾扶正祛邪的治则、  相似文献   

17.
癌症在《内经》中早有记载,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外邪乘虚而入,侵及机体日久而发病。“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警戒“虚虚实实”,目前癌症已经被认为是正虚邪实、邪盛正衰关系的一类疾病,依照《内经》的理论应该予以扶正祛邪和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相似文献   

18.
《内经》载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就是说:正气(机体的抗病能力)充实于内,外来邪气不能侵犯,而邪气(一切的致病因素)的侵犯,必先由于正气的不足。《内经》对发病机理的概括性阐述,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外邪是构成疾病的重要条件,外邪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发病的道理。在中医治疗疾病时,除了注意致病之邪以外,在用药处方上主要着重调整机体的功能,以增强抗病能力。扶正固本治法,就是依据上述理论制订的。扶正固本,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在疾病的缓解阶段,来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经络等。通过扶助正气,增强人体内在抗病能力,以驱除病邪,促进生理机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扶正  相似文献   

19.
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似无“托化法”之说,而在中医外科中常用“托法”以治肿瘤,当正不胜邪,不能托毒外出者,投与扶正托毒法。其有“补托”、“透托”之分。今内科之托化法,旨在托邪外出,鼓舞正气以胜邪。名老中医傅宗翰先生擅长用托化法治疗某些棘手的内科疾患,常常获效。托化法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疾患,屡经中、西药物治疗,其邪势虽减尚留恋,正气则已衰其半,症情错综、虚中挟实的病例。在外科著作《外科启玄,明内托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中医虚证进行探讨,本文通过测定部分虚证患者的免疫反应及观察使用扶正固本药前后免疫反应的变化,初步阐述了虚证与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医的虚与实,是辨别机体正气盛衰情况的两个辨证纲领。“虚”是指正气不足,“实”,指邪盛而正未衰。《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正气”,“精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