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消渴病四大病因与脾胃功能之间的联系,阐述脾虚失健为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介绍古今医家从脾治疗消渴病的经验,说明脾为消渴病中医诊治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分析消渴病四大病因与脾胃功能之间的联系,阐述脾虚失健为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介绍古今医家从脾治疗消渴病的经验,说明脾为消渴病中医诊治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08-411
总结刘文峰教授从医46年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消渴病(糖尿病)发病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刘教授则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尽管与肺、脾(胃)、肾三脏有密切关系,然而肝在此病全过程中居重要地位,而脾不散精是津液代谢失常的首要因素,故肝郁、脾不散精为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因此,提出了"从肝论治""从脾论治"消渴病(糖尿病)的理论,其理论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补充和发展,从而亦为消渴病(糖尿病)的治疗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许龙泉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231-1232
从藏象学说的形成以及相对独立的脏腑功能系统的角度,阐述了藏象之脾以现代医学之脾、胰为基源。消渴病的病机以藏象之脾之功失调为主,消渴病之治疗应以调补藏象之脾为本、整体调理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消渴病与机体葡萄糖调节受损有关,脾在消渴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研究认为脾虚热郁是消渴病发生的病机,本文对脾与消渴病间的关系及从脾论治消渴病的进展进行综述,治疗采用辛开苦降、清热化湿、疏肝理脾、健脾补虚、清热疏肝和胃等中医药治疗方法及针灸、耳穴压豆等辅助治疗方法为主,从中医层面分析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法,对消渴病中医治疗进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原因导致的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以"三多一少"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张崇泉教授行医近50年,临证处方用药宗法于历代经典,擅长从脾肾论治消渴病,并提出"脾肾同治,谨守阴阳"的治疗原则.从脾、肾二脏阐述消渴病的发病机理及辨治思路,并介绍张教授益气健脾、升提脾气、兼补肾之阴...  相似文献   

7.
从痰、湿、热、虚、瘀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南 《光明中医》2010,25(7):1273-1274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属祖国医学的脾瘅和消渴病。脾瘅日久可转化成消渴病。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在中医的发展中都有记载,都具有脾瘅和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则治疗糖尿病应从痰、湿、热、虚、瘀来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论脾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脾的生理病理机制与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机制相吻合;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理与脾关系密切;从脾治疗消渴病疗效显著,且不少健脾化湿、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9.
以"肝脾相关"理论为出发点,从肝脾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关系及从"肝脾"论治肝源性糖尿病2方面入手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指出肝源性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但其治则不能完全等同于"消渴病"的治则。  相似文献   

10.
消渴的发病机制复杂,与肝脾肾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从消渴病的肝脾肾关系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在治疗上应协调三脏关系,根据脏腑强弱和病程发展来综合分析并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1.
全文从5个方面对消渴与脾虚的关系进行了阐释。①首先对中医学中“脾”的解剖学意义进行阐释;②从饮食、情志、劳倦、失治误治及其它因素对消渴病脾虚成因进行了分析;③分析了消渴病脾气不足可能的发展趋势;④消渴病脾虚的辨证施治与分型;⑤阐释脾与消渴病的关系,并结合现代医学对其并发症的产物湿、痰、瘀、浊进行说明。治疗糖尿病应早期防治,从健脾益气的方药中寻找有效的中药,寻求其辨治规律,是一条值得探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消渴病目病为消渴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随消渴病病程而增高,且是成年人致盲最主要原因之一。党毓起主任医师从事消渴病及其并发症诊疗工作三十余载,潜心研究,总结临床治疗经验,认为初期消渴病目病病机为脾肾虚瘀,"补脾益肾、活血明目"为其治则,总结"糖网合剂"基础方用于临证,获效良多。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关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描述较多,文章旨在通过对于《黄帝内经》及各派医家学者中关于消瘅、脾瘅等疾病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从病名、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历代医家学者的证治观点及从脾论治消渴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消渴病的预防及早期诊治进一步提供依据和相关指导.  相似文献   

14.
文章系统地归纳了作者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经验。作者以"脾主运化"论治消渴为基础,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早期属于消渴合并肌痹,此痹为消渴病痹证之肌痹。DPN晚期属于消渴合并筋痿,此痿为消渴病痿证之筋痿。并从脾主运化对其进行论治,临床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消渴病久脾肾阳虚泄泻的临床观察。方法:对50例脾肾阳虚型消渴病泄泻患者以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为基础方水煎服,日一剂服用,观察其泄泻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结果:50例中,治愈46例,占92%;好转3例,占6%;无效1例,占2%,有效率为98%。结论: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消渴病久脾肾阳虚泄泻临床疗效有效。  相似文献   

16.
浅谈脾散精功能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其论治自古以来,均强调从肺胃肾治之。但证之临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管是在临床表现上,还是治疗方法上,均与中医"脾"具有密切关系。故本文试图从"脾主运化散精"之角度来阐述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蔡然  卢薇 《四川中医》2010,(2):16-17
消渴病,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为临床特征。本病论病变脏腑既责于肺胃肾,也要重视脾在本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本文从脾气虚弱、脾虚湿滞、脾气阴虚、脾虚瘀滞四证阐述消渴责之于脾的病机,以期对消渴病的治疗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健脾通络方从脾论治消渴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消渴病(2型糖尿病)患者216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降糖基础治疗基本相同,治疗组同时给予健脾通络方治疗30天,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6%)优于对照组(72.6%,P〈0.05),两组治疗后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均改善(P〈0.01或P〈0.05)。结论:健脾通络方从脾论治消渴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肝与肺脾(胃)肾的关系及肝的功能,结合文献,说明“消渴独责于肝”,并联系临床说明疏肝理气法是治疗消渴病极为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脾肾相关”理论是以阐述脾肾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关证治方药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说,是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渴肾病是消渴病后期常见并发症,其基本病机特点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痰瘀毒为标,故治疗上以补益脾肾为治疗总则,并根据脾肾亏虚程度及标实不同进行辨证论治。现基于“脾肾相关”理论剖析消渴肾病病因病机,探讨从脾肾论治消渴肾病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