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2年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8年4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2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接受LAM联合ADV初始抗病毒治疗,60例接受ETV单药抗病毒治疗。每1~3个月检测患者肝功能、肾功能、甲胎蛋白、HBV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凝血酶原时间(PT)、肝脏超声波或CT。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X检验比较两组在治疗12和24个月时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累计生存率。结果LAM和ADV初始联合治疗组和ETV单药治疗组各有45例至随访结束。两组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在治疗12个月(X^2=2.12和2.88,P〉0.05)和24个月时(X^2=3.21和3.2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个月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43.5%(10/23)和36.4%(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P〈0.05)。治疗12个月和24个月后,LAM和ADV初始联合组分别有2例(4.4%)和3例(6.7%)发生病毒学突破,但均未检测到病毒学变异;ETV单药组分别有I例(2.2%)和2例(4.4%)发生病毒学突破,并在24个月检测到1例(2.2%)发生病毒变异。LAM+ADV初始联合组和ETV组治疗24个月后分别与治疗前(基线)相比,Alb水平上升(F=18.9和17.3,P〈0.05),TBil和ALT下降(F=16.5、17.1和23.7、24.8,P〈0.05),PT缩短(F=22.7和24.5,P〈0.05),CTP评分和MELD评分下降(F=18.5、17.8和24.2、23.8,P〈0.05)。LAM和ADV初始联合治疗组累计病死率(或肝移植)为16.7%(10/60),ETV单药组累计病死率(或肝移植)为18.3%(11/60)。两组均未发现有血清肌酐超过正常值上限的病例。结论LAM与ADV初始联合或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能明显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病死率,且耐药变异率低;联合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24个月时高于单药组,两种方案在临床上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TNFα、ALT、HBVDNA载量及24周HBV血清学标志物等因素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时患者血清学应答的预测价值。方法203例HBeAg阳性CHB患者口服ADV治疗48周,10mg/d。采用ELISA测定HBV血清学标志物和基线血清TNFα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eAg阳性患者血清学应答的因素。结果203例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31.5%(64/203),ALT复常率为59.1%(120/203),HBeAg转阴率为15.8%(32/203),HBeAg转换率为8.9%(18/203),应答率为13.3%(27/203);治疗48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58.6%(119/203),ALT复常率为78.3%(159/203),HBeAg转阴率29.6%为(60/203),HBeAg转换率为16.7%(34/203),应答率为25.6%(52/20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8周HBeAg转阴的患者较未转阴者的24周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转换率、基线TNFα水平高(P值分别为0.017、0.001、0.029和0.040);48周HBeAg转换的患者较未转换者的24周HBeAg转换率高,而基线HBVDNA低(P值分别为0.000和0.004)。结论24周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转换率,及基线TNFα水平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阴率,而24周HBeAg转换率和基线HBV DNA载量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换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高病毒载量(HBVDNA≥10^7拷贝/mL)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耐药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1月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70例高病毒载量CHB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服用拉米夫定(100mg/d)和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为96周: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0.5mg/d),疗程为96周。采用爿。检验对两组的ALT复常率、病毒学应答情况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96周后,联合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97.1%(34/35)、94.3%(33/35)和48.6%(17/35),单药治疗组分别为77.1%(27/35)、77.1%(27/35)和17.1%(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8、4.200和7.835,P〈0.05或P〈0.01)。治疗96周,联合组没有出现病毒学突破,而单药组累计有2例患者出现病毒学突破,且这2例患者都检测到恩替卡韦相关耐药基因位点。两组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高病毒载量的CHB患者,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能够强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耐药发生率,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与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48周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24周以上,但HBVDNA仍阳性的住院及门诊CHB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一组在用拉米夫定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另一组则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疗程均为48周。每1~3个月检测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甲胎蛋白、HBV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凝血酶原时间(PT)、肝脏的超声波或行CT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治疗48周时两组的病毒学、血清学的应答率和耐药发生率,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基线HBVDNA介于3~5lg拷贝/mL的拉米夫定应答不佳者,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至48周后有86.8%(33/38)的患者HBVDNA转阴,而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组有69.2%(27/39)的患者转阴,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8,P〈0.05);基线HBVDNA〉5lg拷贝/mL的拉米夫定应答不佳者,加用阿德福韦酯的患者HBVDNA转阴率为72.7%(16/22),而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患者只有52.4%(11/21),两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5,P〈0.05)。拉米夫定应答不佳者经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后48周无一例发生病毒学突破,也无耐药的发生;而换用恩替卡韦治疗组则有5例发生病毒学突破,3例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2例为rtM204V、rtL180M和rtS202G变异,1例为rtM204V、rtL180M和rtT184A,所有发生基因突变的病例均为基线HBVDNA〉10。拷贝/mL者。结论拉米夫定应答不佳CHB患者加用阿德福韦酯比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更能抑制HBV复制,且可减少病毒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聚合酶(HBV—P)基因序列的准种组成及其变异特点,探讨其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巢式PCR法扩增HBV—P基因中覆盖B区-E区序列的基因片段,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以评估HBV准种的复杂性。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的准种组成并分析其与疗效的关系。疗效评估包括血清学、病毒学、血液生物化学和综合应答。结果拉米夫定治疗2年,完全应答者36例,部分应答者59例,无应答者32例。HBVDNA转阴率81.2%(103/127),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37.9%(48/127)),ATJT复常率86.4%(109/127)。治疗前、治疗后24周、48周、96周时YMDD变异率分别为0、2.4%(4/165)、11.2%(18/161)和25.9%(38/147)。所有患者HBV准种变异在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无应答组12周与24周时HBV准种复杂性显著高于完全应答组(P〈0.001)。结论HBVP区准种变异的复杂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持续疗效存在相关性,治疗12周与24周时的HBV准种变异可能作为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持续疗效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胸腺素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替比夫定治疗组18例,口服替比夫定,600mg/d;联合治疗组20例,替比夫定(600mg/d)治疗2周,联合胸腺素α1(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治疗26周后单服替比夫定。结果24周时,替比夫定组及联合治疗组的AIT复常率分别为83.3%和85%(P〉0.05);HBVDNA检测不到的比率分别为66.7%和75%(P〉0.05);HBeAg的血清转换率为27.8%和35%(P〉0.05)。48周时,两组的ALT复常率分别为94.5%和95%(P〉0.05);HBVDNA检测不到的比率为83.3%和85%(P〉0.05);HBeAg的血清转换率则分别为33.5%和50%(P〈0.05)。HBeAg血清转换率与治疗前的转氨酶水平、HBeAg和HBVDNA水平有关。耐药的发生率替比夫定组为27.8%,联合治疗组发生率为10%。结论替比夫定联合胸腺素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48周后HBeAg的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单用替比夫定组,而耐药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用替比夫定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阿德福韦酯(ADV)疗效欠佳的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对具有ADV疗效欠佳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优化治疗的疗效。方法 ADV治疗48周时HBVDNA≥103拷贝/ml定义为ADV疗效欠佳。对147例门诊服用AD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统计。对可能影响ADV疗效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分析,对具有ADV疗效欠佳高危因素的患者根据是否进行优化治疗进行分层分析,以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为观测指标,使用乘积限法(Kaplan-Meier)进行分析,然后采用时序检验Log-rank法进行比较。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YMDD变异与否(OR:7.888,95%CI:2.302~27.031,P=0.001)、基线HBeAg状态(OR:6.001,95%CI:2.080~17.306,P=0.001)、基线HBVDNA水平(OR:1.635,95%CI:1.007~2.655,P=0.047)、对ADV是否发生原发无应答(OR:15.214,95%CI:1.800~128.609,P=0.012)、初始病毒学应答(OR:0.172,95%CI:0.057~0.517,P=0.002)为ADV疗效欠佳的5个独立影响因素,且YMDD变异阳性、基线HBeAg阳性、基线HBVDNA水平越高、对ADV发生原发无应答及未发生初始病毒学应答的患者越易发生ADV疗效欠佳。本研究中优化治疗组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显著高于未优化治疗组。结论 YMDD变异阳性、基线HBeAg阳性、基线HBVDNA水平高、对ADV发生原发无应答及未发生初始病毒学应答是发生ADV疗效欠佳的高危因素,具有上述5个发生ADV疗效欠佳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从优化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预防与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至2004年12月98例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0例术后采用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单用方案预防HBV再感染,58例采用LAM+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用方案。对HBV再感染者予以阿德福韦(adefovir,ADV)抗病毒治疗。结果17例肝移植患者出现HBV再感染,其中14例明确存在YMDD变异。术前血清HBVDNA阳性者术后2年HBV再感染率显著高于阴性者(P〈0.05),前者术后采用LAM+HBIg联合预防者其HBV再感染率显著低于单用LAM预防者(P〈0.05),而后者术后LAM单用和LAM+HBIg联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HBV再感染者改用ADV治疗后,13例(86.7%)于治疗后1~3个月HBVDNA转阴。结论术前降低血清HBVDNA水平和术后LAM+HBIg联合预防方案能有效降低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对术前HBVDNA阴性者,术后可选用LAM单药预防方案。ADV能够有效地治疗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抑制HBV变异株的复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IFNα)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和替比夫定(LdT)序贯治疗对IFNα治疗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浙江省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IFNα治疗24周后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CHB患者86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21例,IFNα联合ADV治疗组30例,改用LdT序贯治疗组35例.采用x2检验比较三组患者治疗48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500拷贝/mL)的比例、HBeAg及HBs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治疗48周时,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的ALT复常率为52.6% (10/19),低于IFNα联合ADV治疗组(86.7%,26/30)和LdT序贯治疗组(84.8%,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13和6.361,P<0.05);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500拷贝/mL)的比例为26.3%(5/19),低于IFNα联合ADV治疗组(60.0%,18/30)和LdT序贯治疗组(54.5%,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3和3.895,P<0.05);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没有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而IFNα联合ADV组和LdT序贯治疗组分别有6例(20.0%,6/30)和7例(21.2%,7/33)发生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x2=4.330和4.657,P <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生HBs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IFNα联合ADV治疗组与LdT序贯治疗组之间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和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2,0.019和0.064,P >0.05).结论 对于IFNα治疗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CHB患者,IFNα联合ADV治疗或LdT序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毒学应答,两种治疗方案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BeAg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大蛋白(LHBs)、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1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采用ELISA法检测LHBs、HBeAg。结果116例HBeAg阴性患者中LHBs与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64.66%(75/116)、58.62%(68/116);59例HBeAg阳性患者中LHBs与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8.31%(58/59)、94.92%(56/59)。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4例HBVDNA阳性乙型肝炎患者LHBs吸光度值与HBVDNA拷贝数对数呈正相关关系(r=0.989,P〈0.05),不同HBVDNA拷贝数之间,LHBs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6.8,P〈0.01)。结论LHBs可以反映临床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能够反映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阿德福韦酯(ADV)初治耐药和ADV挽救治疗拉米夫定(LAM)耐药者再耐药的临床和病毒学特点。方法对ADV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突破的患者进行耐药位点的检测。明确耐药位点患者中单用ADV者37例,LAM耐药后换用ADV的患者40例,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时留取血清标本,行血生化检测并收集其临床资料。结果 ADV初治耐药(ADVr)组和ADV挽救LAM耐药再耐药(LAMr/ADVr)组患者临床特征中的平均年龄、性别分布、HBsAg定量、HBV DNA载量、基因型分布、肝功能指标(TBil、ALT和AST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7.5%vs 83.8%;χ^2=6.339,P=0.012)。在病毒学特征方面,N236T变异、A181T+N236T变异更多发生于ADVr组患者中,而LAMr/ADVr组患者的耐药模式更加复杂。结论 LAM耐药后换用ADV治疗同样会导致病毒耐药的发生,临床特征和ADV初治耐药相近,但引起HBV变异模式的复杂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结果,对照组均为ADV单药治疗。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使用Cochranc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过48周或48个月治疗,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均优于对照组,其OR(95%CI,P)分别为1.84(1.12~3.00,0.02)和80.29(4.18~1541.64,0.004);治疗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优于对照组,RR(95%CI,P)分别为1.22(1.06~1.39,0.004)或1.90(1.10~3.30,0.02);两组HBeAg转阴率无显著性差异,OR(95%CI,P)为1.02(0.40~2.58,0.97);HBeAg血清学转换率无统计学差异,RR(95%CI,P)为1.30(0.63~2.68,0.47)。ADV相关耐药发生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OR(95%CI,P)分别为0.13(0.03~0.58,0.008)和0.07(0.01~0.40,0.003)。结论与ADV单用治疗方案相比,ADV联合LAM治疗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显著提高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降低ADV相关耐药发生率;HBeAg阴转率或HBeAg血清学转换率相似。ADV10mg/d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相对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替比夫定600 mg/日口服治疗75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24周时HBV DNA是否低于检测下限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和B组,根据基线ALT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2~5倍ULN组及>5倍ULN组,根据基线HBD DNA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中低载量组(105拷贝/ml ≤ HBV DNA<107拷贝/ml)及高载量组(≥107拷贝/ml),分别计算治疗24周、48周、96周患者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替比夫定治疗48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97.2% vs 66.7%、100% vs 33.3%、52.8% vs 12.1%(P <0.05),治疗96周时A组与B组相比分别为94.4% vs 66.7%、97.2%vs 48.7%、55.6%vs 12.1%(P<0.05);基线ALT 2~5倍ULN组和>5倍ULN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7.8% vs 82.1%、58.3%vs 84.6%、19.4%vs 43.4%;基线HBV DNA中低载量组和高载量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75%vs 81.4%、87.5%vs 60.5%、53.1%vs 16.3%。结论替比夫定可迅速抑制HBV DNA复制,患者发生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的比率较高,治疗24周HBV DNA下降幅度能较好预测治疗第48周、96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拉米夫定(LAM)为对照,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方法84例CHB患者,分为ETV组(0.5mg/d)和LAM组(100mg/d)各42例,用药时间至少48周。于第4、12、24和48周时,分别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应用PCR定量法检测血清病毒载量。治疗前和治疗48周时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结果经过48周治疗后ALT的复常率,ETV组为90.5%,LAM组为73.8%(P<0.05);HBV DNA<103拷贝/ml的患者比例,ETV组为92.7%,LAM组为71.4%(P<0.05),ETV组均优于LAM组。两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ETV组(39.4%)高于LAM组(17.7%)(P<0.05)。治疗48周时ETV组无1例患者出现病毒反弹,而LAM组有8例(19.0%)出现病毒反弹,经检测系YMDD变异。结论ETV治疗CHB患者,在改善肝脏生化指标、抑制病毒、HBeAg低于检测下限和减少病毒变异方面均优于L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