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C7“锚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共对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其中57例患者获得随访,男31例,女26例,年龄50~71岁,平均63岁.术前JOA评分4~11分,平均8.5±2.0分,颈椎活动度23°~49°,平均37.4°±10.3°,颈椎曲度指数6.0%~22.0%,平均(13.9±7.4)%.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观察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150~600ml,平均230ml.术中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41例患者有颈痛,给予消炎镇痛治疗,术后3周内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2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并再次清创后切口延时愈合.9例有明显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5.8%;6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3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指数为4.2%~21.1%,平均(11.3±8.1)%,较术前丢失(2.9±2.4)%;颈椎活动度为18°~46°,平均28.2°±10.8°,平均丢失8.2°±5.1°.患者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3.8±2.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29.0%~77.3%,平均(57.0±19.7)%.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手术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颈椎单开门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科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6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3~C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按手术方式分为保留C2、C7双侧半棘肌止点的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36例和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颈椎总活动度(ranges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及术后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 :传统组手术时间为140.49±36.57min,改良组为122.35±46.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中出血量为233.66±165.39ml,改良组为281.18±208.1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2例、改良组1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术后无脊髓损伤、门轴断裂、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感染,无内置物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传统组随访时间为17.10±3.57个月,改良组为16.40±2.5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71.36±8.14)%,改良组为(72.95±1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传统组与改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传统组颈椎曲度较术前减少3.73°±1.38°,改良组较术前减少1.47°±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ROM较术前减少6.63°±2.09°,改良组较术前减少4.53°±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11例(30.56%)、改良组1例(3.33%)术后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单开门手术相比,保留双侧半棘肌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时,可最大限度保留颈椎后方结构,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及ROM的丢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3-09-2009-06收治的5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作为A组;22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作为B组。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的JOA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严重程度、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JOA评分改善率A组(52.0±21.4)%,B组为(5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0>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42.9%,B组为36.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0.05)。颈椎活动度A组平均丢失3.9°,B组平均丢失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0.05)。结论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比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及颈椎活动丢失率更低。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及术者自身的熟练程度来采用不同开门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1,36(9):935-937
目的比较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9-03诊治的8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0例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传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数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Tsuji轴性症状评分。结果 8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15.0(7~28)个月。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数、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Tsuji轴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能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简化手术步骤,术后可有效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2月采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椎板,其中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66.2±10.0岁)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9例(男36例,女3例,年龄57.3±10.5岁)采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收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随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曲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改良组平均手术费用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两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改良组为(60.46±9.65)%,传统组为(46.41±24.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时颈椎曲度丢失4.7°±1.9°,颈椎曲度指数丢失(3.09±.14)%,颈椎活动度丢失7.3°±2.3°;传统组颈椎曲度丢失8.9°±5.6°,颈椎曲度指数丢失(6.27±3.42)%,颈椎活动度丢失13.0°±3.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疼痛症状患者3例,传统组为1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再关门发生,两组均无钛板、螺钉松动移位。结论:与颈椎后路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手术费用,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利于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纳米人工骨间隔物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行该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评分法、颈椎管平均矢状径评价临床疗效,X线、CT判定植骨融合状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5分增加至术后1年时平均15.4分,改善率为70.8%。术后下颈椎的各节段椎管扩大明显,椎管矢状径差异有显著性。术后6个月、1年及2年的植骨块融合率分别为57.5%、80%及93.1%。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应用纳米人工骨间隔物的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Centerpiece钛板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自2010-03-2011-12采用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4例颈椎疾患。结果 手术时间为(140±15)min,术中出血量为(275±25)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8-18个月,平均8.5个月,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出现螺钉松动,5例出现轴性症状。术前JOA评分为(9.8±2.9)分,末次随访时为(15.3±1.1)分,改善率达(65.4±9.3)%。影像学复查示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10.4±1.5)mm,末次随访时为(15.6±1.4)mm,椎管扩大率为(68.3±8.9)%。C5节段脊髓后移(3.13±1.82)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Cobb角术前为(13.1±1.6)°,末次随访时为(11.3±1.8)°,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nterpiece钛板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安全有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三角函数知识推理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之间关系的公式:d=h×(sinβ/sinα-1),α角是术前椎板与冠状面的夹角,β角是术后椎板与冠状面的夹角,h是双开门椎弓正中劈开点到两侧椎板开门处连线的垂直距离,d是术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在2010年9月~2014年4月期间实施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其中C3~C7节段20例,C3~C6节段12例。术前及术后1周时在C3~C7节段各椎弓根层面的CT轴位片上应用PACS软件测量α、β、h、d。根据所测量的C3~C7各节段α、β、h值,应用公式计算相应节段的d值。应用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各节段PACS软件直接测量所得的椎管矢状径增加值和公式计算得出的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两组数据,以验证此公式的正确性。结果:C3~C7各节段公式计算得出的椎管矢状径增加值分别为5.15±0.47mm、5.39±0.47mm、5.22±0.37mm、5.25±0.25mm、4.35±0.35mm;PACS软件直接测量所得的椎管矢状径增加值分别为5.17±0.40mm、5.43±0.52mm、5.27±0.44mm、5.29±0.28mm、4.38±0.33mm;将各节段的两组数据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t值分别为0.42,0.68,1.58,1.38,1.11,各节段的两组数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各节段的两组数据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r值分别为0.8953,0.8155,0.9159,0.7821,0.9238,各节段的两组数据间有相关关系(P<0.001)。结论:公式d=h×(sinβ/sinα-1)准确反映了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矢状径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公式根据椎板开门的角度能预测椎管矢状径的增加值。 相似文献
10.
保留颈半棘肌肌止的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确定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时完整保留C2颈半棘肌肌止是否能有效维持颈椎术后矢状序列,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方法]2002年3月~2003年12月,本院行保留颈半棘肌肌止的椎板成形术48例,其中32例获得至少2a的随访列为试验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JOA评分、颈椎轴性症状严重程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本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0±2.9)和(12.5±3.1),恢复率(44.9±26.9)。手术前、后有明显症状颈椎轴性症状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6.8%和18.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颈屈指数、颈椎活动范围等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差别。[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的椎板成形术可以减少对颈椎后伸机理的破坏,有效维持术后颈椎矢状序列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Vertex钉棒系统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临床应用价值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1月,对28例颈椎疾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开门侧应用侧块螺钉(Vertex钉棒系统)固定,对侧掀开椎板用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固定。男16例,女12例;年龄42~77岁,平均61.3岁。脊髓型颈椎病15例,后纵韧带骨化症5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8例。病程2个月~11年。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7。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法评定神经功能,并进行颈椎曲度及椎板开门角度测量。结果手术时间为(142.5±22.8)min,术中出血量为(288.2±55.1)mL。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5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1周及1年CT示所有患者均无再关门现象,钉棒系统位置良好,无松动、拔出和断裂;术后1年门轴侧骨性融合率为89.3%(25/28)。术后1周及1年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29.5%±15.0%和64.9%±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810,P=0.0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现象。术前、术后1周及1年的颈椎曲度分别为(24.29±5.04)、(23.89±3.57)、(23.41±3.35)°,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年椎板开门角度分别为(27.90±4.74)°和(28.07±4.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6,P=0.862)。结论 Vertex钉棒系统可以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减少颈椎曲度的丢失,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单开门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探讨单开门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上述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49岁,临床疗效采用JOA进行评分。结果:平均随访2年6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6.3%,无一例发生再关门现象或颈椎反曲畸形。结论:单开门棘突重建椎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较好,棘突重建是防止颈椎不稳及反曲畸形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RCH钛板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single open door-laminoplasty,EOL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将ARCH钛板做内固定材料的EOLP应用于32例CSM患者的治疗中,男23例,女9例;年龄39~82岁,平均64.5岁;病程6~24个月,平均13.1个月。临床疗效评定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评分内容包括上下肢运动功能、肢体感觉功能、膀胱功能。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前和术后6个月最狭窄节段的椎管矢状径,计算其改善率以明确减压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2个月。32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JOA评分由术前的9.78±1.34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2.94±1.16,JOA改善率为(44.09±11.06)%(P0.01)。椎管扩大明显,最狭窄处椎管矢状径由术前的(8.47±0.60)mm扩大至术后6个月的(12.51±0.78)mm,改善率为(48.27±11.81)%(P0.01)。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及"再关门"现象。结论:ARCH钛板联合EOLP治疗CSM可明显减少出现"再关门"及其他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可能,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微型钢板与锚定法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与锚定法比较,评价微型钢板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3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完成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方法不同分为微型钢板组(15例)及锚定法组(20例)。其中微型钢板组男10例,女5例;年龄(51.2±11.5)岁。病程6~60个月,平均14个月。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7.7±2.5)分。锚定法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0.7±10.8)岁。病程3~58个月,平均1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7.8±2.9)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JOA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68个月,平均32个月。锚定法组和微型钢板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3±24)min和(111±2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1 3,P=0.818 5)。术后3个月锚定法组和微型钢板组椎管扩大率分别为40%±18%和60%±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0,P=0.008)。术后3、24个月两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但术后3个月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0 5,P=0.114 6),术后24个月微型钢板组JOA评分明显高于锚定法组(t=3.454 3,P=0.001 5)。术后3~6个月,X线片、MRI及CT示两组门轴侧沟槽达骨性融合,术后24个月均未发生再关门现象。微型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2/15),显著低于锚定法组25.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0 0,P=0.008 6)。结论微型钢板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可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有助于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等颈椎疾病患者26例,行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以上,应用JOA评分法对术前及术后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及评价.对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术前JOA评分:9.40±1.658(5~13分)分,术后JOA评分:13.80±1.958(7~ 16分)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137,P=0.000),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改善率为57.9%.术后X线片、MRI及CT检查提示椎管的矢状径和椎管均明显扩大,3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2例二期实施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缓解,1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恢复欠佳;无一例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引起神经功能变坏或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年龄大、病史时间长、病情重、术前合并颈椎后凸畸形及病变部位脊髓MRI信号改变会影响患者的恢复,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的恢复.结论 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具有避免开门后再关闭,保持椎管扩大效果,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费用低廉,适合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7.
颈椎"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人工骨植骨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羟基磷灰石人工骨(hydroxyapatite artificial bone,HAB)植骨治疗颈椎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0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HAB植骨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评分法、颈椎管平均矢状径、颈椎屈伸活动度、颈椎弯曲类型中前弯型比率、相邻椎间的稳定性评价临床疗效,X线、CT判定植骨融合状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8分增加至出院时平均14.0分,改善率为51.6%;最狭窄部颈椎管平均矢状径由术前8.8mm增加至15.4mm,扩大率为75.0%;颈椎屈伸活动度由术前41.6°±10.2°下降为25.2°±11.2°;前弯型比率由术前79.2%下降为73.9%.4例出现相邻椎间失稳.平均随访5年7个月,术后5年时人工骨骨性融合率为56%.结论应用HAB的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有应用价值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1年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应用OsteoMed M3钉板固定;术后1周、12个月测量椎板开门角度和纤维性椎管矢状径(FSD),计算开门角度增加率和丢失率;术后3、12个月进行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观察术后12个月轴性症状分级并计算其发生率。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术后1周开门角度及FSD均明显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2个月开门角度及FSD较术后1周有所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12个月JOA评分分别为(8.4±1.8)分、(11.0±2.4)分,与术前的(5.5±2.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JOA改善率分别为(25±16)%、(48±22)%。术后12个月,5例(25%)患者出现轴性症状,其中可3例、差2例,经治疗后4例缓解、1例缓解不明显。结论 OsteoMed M3钉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可保证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