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与单药优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2009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AM治疗组(53例)、ADV治疗组(50例)和LAM+ADV联合治疗组(52例),每24周检测患者肝肾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和血清HBVDNA载量。单用LAM或ADV组中应答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患者分别在24、48和72周加用ADV或LAM进行优化治疗。多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产生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因素。结果治疗24周时,LAM组、ADV组以及LAM+ADV组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66.0%(35/53)、34.0%(17/50)和90.4%(4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282,P〈0.01);治疗96周时,三组患者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6.2%(51/53)、86.0%(43/50)和100.0%(52/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15,P〉0.05)。治疗96周时,LAM组、ADV组以及LAM+ADV组的ALT累计复常率分别为86.8%(46/53)、82.0%(41/50)和94.2%(4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13,P〉0.05),但ALT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95,P〈0.01)。治疗96周时,LAM组、ADV组以及联合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达到31.3%(10/32)、20.7%(6/29)和38.7%(12/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13,P〉0.05)。LAM组无早期应答1例,发生病毒学突破11例;ADV组无早期应答19例,发生病毒学突破1例;联合组无1例发生早期无应答和病毒学突破。Logistic回归显示,24周完全病毒学应答与基线HBeAg、初始治疗方案和基线HBVDNA载量相关。分层评价发现,对于HBeAg阳性、HBVDNA〉6.28×10^6拷贝/mL和AⅡ≤5x正常值上限(ULN)的患者,LAM、ADV单药治疗和初始联合治疗24周时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26、10.921和6.100,P〈0.05或〈0.01);对于基线HBVDNA〉6.28×10^6拷贝/mL的患者,ADV单药治疗24周,无1例产生完全病毒学应答。结论LAM+ADV联合治疗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改善肝功能的能力,可提高病毒学应答率和降低耐药变异率,尤其对HBeAg阳性、HBV高载量和ALT≤5×ULN的患者更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预防与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至2004年12月98例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0例术后采用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单用方案预防HBV再感染,58例采用LAM+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用方案。对HBV再感染者予以阿德福韦(adefovir,ADV)抗病毒治疗。结果17例肝移植患者出现HBV再感染,其中14例明确存在YMDD变异。术前血清HBVDNA阳性者术后2年HBV再感染率显著高于阴性者(P〈0.05),前者术后采用LAM+HBIg联合预防者其HBV再感染率显著低于单用LAM预防者(P〈0.05),而后者术后LAM单用和LAM+HBIg联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HBV再感染者改用ADV治疗后,13例(86.7%)于治疗后1~3个月HBVDNA转阴。结论术前降低血清HBVDNA水平和术后LAM+HBIg联合预防方案能有效降低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对术前HBVDNA阴性者,术后可选用LAM单药预防方案。ADV能够有效地治疗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抑制HBV变异株的复制。  相似文献   

3.
华蟾素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华蟾素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9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85例鼻咽癌分别采用单纯放疗(42例)、放疗联合华蟾素(43例)治疗,治疗结束后3个月,根据CT评价疗效,并按1995年RTOG标准评价放疗的副反应。结果术后3个月单纯放疗组有效率88.1%(37/42),放疗联合华蟾素组有效率90.7%(39/43),2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X^2=0.186,P=0.911)。与单纯放疗组比较,放疗联合华蟾素组的放疗急性副反应如白细胞下降、急性皮肤黏膜反应、咽食管反应、KPS变化明显减轻(X^2=4.420,P=0.036;X^2=8.731,P=0.003;X^2=9.692,P=0.021;X^2=4.518,P=0.034)。2组血红蛋白下降无统计学差别(X^2=0.565,P=0.452),2组2、3年局部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19.0%vs.16.3%,X^2=0.112,P=0.738;35.7% vs.37.2%,X^2=0.020,P=0.886)。单纯放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42/42)、90.5%(38/42)、78.6%(33/42),放疗联合华蟾素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43/43)、90.7%(39/43)、79.1%(34/43),2组生存率比较采用Kaplan-Meier检验,Log-rank分析X^2=0.107,P=0.744。结论华蟾素对鼻咽癌的放射治疗未见协同作用,但可明显减轻急性放疗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使用阿德福韦酯(ADV)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绍兴市立医院CHB患者355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ADV单药治疗(n=100)或ADV+拉米夫定(LAM)联合治疗(n=80).另一组给予恩替卡韦(ETV)治疗(n=175)作为对照组.5年治疗随访过程定期监测血清肌、尿β2-MG、尿RBP、尿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利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尿β2-MG和RBP变化的累积发生率.结果 在355例CHB患者中,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ADV单药治疗或ADV+LAM治疗组中,在第1、第2、第3、第4和第5年分别累计2、6、10、14和24例出现尿β2-MG的异常,在第1、第2、第3、第4和第5年分别累计有2、7、11、16和20例出现尿RBP的异常.其中有20例eGFR较基线下20%~30%,13例eGFR较基线下降30%~50%,2例eGFR较基线下降>50%.进一步分析表明,eGFR较基线水平下降≥30%与尿RBP和尿在β2-MG异常显著相关.ETV治疗组中血清肌酐和eGFR基本保持稳定,只有2例尿β2-MG异常和3例患者尿RBP异常,提示ETV安全性良好.结论 ADV在长期治疗CHB期间,尿β2-MG与尿RBP可作为早期肾损害的敏感生物标志物.ADV应避免作为CHB的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颈枕区融合术的并发症,探索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2003年1月颈枕区融合318例患者,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43例。298例获得随访,随访1年6个月~18年,平均6年8个月。单纯融合组分别应用枕骨骨瓣翻转、自体髂骨融合。融合内固定组依据疾病类型选择适当的融合方法,以及恰当的内固定器械。结果:单纯融合组45例,并发症11例,发生率24.4%,融合内固定组273例,并发症32例,发生率为11.7%,差异显著(X^2=5.16,P〈0.05)。融合内固定组Cervifix和Axis螺钉方向不佳分别占固定侧块螺钉的0.73%和4.08%,差异显著(X^2=9.35,P〈0.01)。神经根损伤分别为0.49%和3.40%,差异显著(X^2=8.67,P〈0.01)。螺钉退出分别为0.24%和3.06%,差异显著(X^2=9.70,P〈0.011。椎动脉损伤分别为0.24%和1.70%,差异显著(X^2=4.30,P〈0.05)。结论:颈枕区融合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恰当的处理预后良好。熟悉解剖、掌握技巧是减少并发症的前提,正确内固定系统的选择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高病毒载量(HBVDNA≥10^7拷贝/mL)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耐药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1月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70例高病毒载量CHB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服用拉米夫定(100mg/d)和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为96周: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0.5mg/d),疗程为96周。采用爿。检验对两组的ALT复常率、病毒学应答情况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96周后,联合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97.1%(34/35)、94.3%(33/35)和48.6%(17/35),单药治疗组分别为77.1%(27/35)、77.1%(27/35)和17.1%(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8、4.200和7.835,P〈0.05或P〈0.01)。治疗96周,联合组没有出现病毒学突破,而单药组累计有2例患者出现病毒学突破,且这2例患者都检测到恩替卡韦相关耐药基因位点。两组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高病毒载量的CHB患者,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能够强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耐药发生率,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595nm和1064nm双波长激光治疗浅表性婴儿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共选抒260例患者的270处皮损进行治疗,包括头皮41处、面颈部88处、躯干79处、四肢62处。所有皮损均选择双波长模式脉冲组1和(或)脉冲组4参数进行治疗。治疗1~6次,间隔为4周。结果总有效率95.56%。遗留凹陷性瘢痕8.15%,继发严重溃疡0.00%。(1)采用脉冲组1参数治疗,与脉冲组4相比,发生凹陷性瘢痕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70,P〉0.05);(2)不同部位皮损产生凹陷性瘢痕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43,P〈0.01),面部遗留瘢痕的概率最高;(3)不同部位皮损的治疗次数和疗效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1.164,P〉0.05和X^2=11.597,P〉0.05);(4)皮损大小、厚度与治疗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17I,P〈0.01和X^2=11.583,P〈0.05)。结论595nm和1064nm双波长激光治疗浅表性婴儿血管瘤安全性好,疗效明显。治疗参数的选择要根据皮损本身的性质而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1年9月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91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和434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中转开腹48例(5.3%,48/910),其中36例(75.0%,36/48)系因肥胖或骨盆狭窄致手术操作及显露困难。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0.3%(185/910)和25.3%(110/434)(X^2=4.316,P〈0.05);造口亚组中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1%(3/145)和2.2%(2/93)(X^2=0.002,P〉0.05),吻合1:3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4%(5/145)和4.3%(4/93)(X^2=0.113,P〉0.05),未造口亚组中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3.1%(22/699)和1.0%(3/301)(X^2=3.993,P〈0.05),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6%(11/699)和2.3%(7/301)(X^2=0.673,P〉0.05);肠梗阻的发生率分别为3.4%(31/910)和5.8%(25/434)(X^2=4.077,P〈0.05);乳糜漏的发生率分别为5.8%(53/910)和3.7%(16/434)(X^2=2.757,P〉0.05,);尿潴留的发生率分别为1.5%(14/910)和1.6%(7/434)(X^2=0.011,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2%(20/910)和4.6%(20/434)(X^2=5.913,P〈0.05);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6.4%(58/910)和10.6%(46/434)(X^2=7.349,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特别是前者术后肠梗阻、切VI感染与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214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组)与277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患者术中与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中转开腹14例(6.5%)。术中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与3.6%(X^2=0.446,P〉0.05)。腹腔镜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出血、系膜出血、腹膜后气肿、吻合口破裂、直肠镜检并肠穿孔、阴道损伤及膈肌损伤各1例,直肠残端裂开2例;有7例予以中转开腹处理,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开腹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5例,直肠残端裂开与吻合口破裂各2例,输尿管损伤1例。术后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5%与36.8%(X^2=9.598,P〈0.01),其中并发肠梗阻分别为3.5%与6.5%(X^2=2.102,P〉0.05);吻合口瘘分别为2.0%与3.0%(X^2=0.089,P〉0.05);吻合口出血分别为5.8%与3.5%(X^2=1.064,P〉0.05);乳糜瘘分别为1.5%与2.5%(X^2=0.201,P〉0.05);肺部感染分别为7.0%与9.0%(X^2=0.635,P〉0.05);切口感染分别为5.5%与14.1%(X^2=4.978,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手术无异,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中联合微波热凝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18例分为A、B两组,A组行单纯肝叶切除术,B组行肝切除术中联合微波热凝处理肝创面,对比术后肝功能、近期并发症、复发率以及生存率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皆顺利完成手术;B组术后第1、4天的丙氨酸转氨酶均高于A组的(t=10.614,P=0.000和t=9.993,P=0.000);两组术后总胆红素和白蛋白(均P〉0.05)以及近期并发症(X^2=0.008,P:0.9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1年复发率高于B组(36.36%比15.87%,X^2=6.503,P=0.011),1年生存率低于B组(76.36%比90.48%,X^2=4.239,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切除术中联合微波热凝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且能显著降低1年复发率和提高1年生存率,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入组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U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金双歧组、畅美组和联合组(金双歧联合畅美),每组各20例。分别予以金双歧2.0g口服、2次/d,畅美1.0g口服、3次/d,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疗程为24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24个月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内镜分级评分以及结肠炎性反应评分;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结肠黏膜及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IO(IL-10)含量。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24个月,临床症状评分(12.5±2.1比2.3±0.8,P=O.016)、内镜分级评分(3.02±0.17比0.25±0.13,P=O.032)和炎性反应评分(2.63±0.19比0.77±0.16,P=O.028)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而金双歧组和畅美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联合组患者治疗24个月时,IL.10在结肠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85%(17/20)比55%(11/20),P=O.038]和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f(17.4±2.2)ng/L比(12.8±2.2)ng/L,P=O.015]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金双歧组和畅美组治疗前后IL.10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金双歧联合畅美治疗UC疗效肯定,其治疗作用可能与促进IL-10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与乙肝病毒基因变异情况。方法317例HBV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15例单独使用LAM,302例使用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或adefovir dipivoxil,ADV)联合预防HBV再感染,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血清HBV DNA、YMDD区变异、及肝活检组织乙型肝炎标记物。结果术后LAM组有4例术前HBV DNA阳性患者术后HBV再感染,LAM+HBIG联合用药组16例HBV再感染,两组术后HBV再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VS.5.30%,P〈0.01)。317例患者术后12例发生YMDD变异,发生率为3.79%,再感染病例60%(12/20)。经加用ADV治疗后5例HBV DNA转阴性,4名患者HBV DNA滴度下降,肝功能显著改善,3例发生纤维淤胆性肝炎,2例死亡,1例经再次肝移植治愈。结论小剂量HBIG+LAM可以有效地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在小剂量HBIG+LAM用药基础上HBV再感染可能产生YMDD(tyrosine,methionine,aspartate,aspartate)变异;ADV可作为LAM耐药后用药,对于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患者应采取以ADV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性研究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两药方案(氟尿嘧啶联合铂类)与三药方案(在两药基础上联合蒽环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上述两药或三药方案进行术后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随访终点为死亡或最终随访日(2010年4月30日)。结果共计316例接受过胃癌根治性手术且无远处转移的患者术后4-6周开始接受辅助化疗.化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主治医师和患者双方的讨论后决定。两药组210例,三药组106例。其中三药组较两药组年龄略轻(51岁比57岁.P〈0.01),余基线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两药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6个月,3年总体生存率59.6%:三药组则分别为23个月和6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6和P=0.293)。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两药组21.9%(46/210)。三药组30.2%(32/10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结论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三药联合方案未显示优于两药方案。  相似文献   

14.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拉米夫定(LAM)为对照,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方法84例CHB患者,分为ETV组(0.5mg/d)和LAM组(100mg/d)各42例,用药时间至少48周。于第4、12、24和48周时,分别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应用PCR定量法检测血清病毒载量。治疗前和治疗48周时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结果经过48周治疗后ALT的复常率,ETV组为90.5%,LAM组为73.8%(P<0.05);HBV DNA<103拷贝/ml的患者比例,ETV组为92.7%,LAM组为71.4%(P<0.05),ETV组均优于LAM组。两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ETV组(39.4%)高于LAM组(17.7%)(P<0.05)。治疗48周时ETV组无1例患者出现病毒反弹,而LAM组有8例(19.0%)出现病毒反弹,经检测系YMDD变异。结论ETV治疗CHB患者,在改善肝脏生化指标、抑制病毒、HBeAg低于检测下限和减少病毒变异方面均优于LAM。  相似文献   

15.
悬吊式腹腔镜辅助治疗巨大卵巢囊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悬吊式腹腔镜辅助手术在巨大卵巢囊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对89例巨大卵巢囊肿(囊肿直径≥10cm)分别采用悬吊式腹腔镜、气腹腹腔镜、开腹手术3种不同方式进行治疗,比较3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皮下气肿及血肿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月经情况。结果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JP〈0.05)。3组术中并发症及皮下气肿、血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悬吊组手术时间(38.4±10.5)min显著短于气腹组(110.5±12.2)min(q=30.758,P〈0.05)和开腹组手术时间(65.3±14.6)min(q=11.566,P〈0.05);悬吊组术中出血量(40.3±12.8)ml明显少于气腹组(150.8±30.2)ml(q=26.598,P〈0.05)及开腹组(95.7±20.1)ml(q=13.440,P〈0.05);悬吊组术后排气时间(14.4±4.3)h明显短于气腹组(24.9±5.9)h(q=10.157,P〈0.05)及开腹组(50.8±6.2)h(q=35.490,P〈0.05);悬吊组住院时间(3.2±0.8)d明显少于开腹组(6.7±0.7)d(q=18.681,P〈0.05)。悬吊组肩胛疼痛2例(7.1%),明显少于气腹组10例(33.3%)(,=6.054,P=0.014);悬吊组皮下气肿发生率0,明显低于气腹组6例(20.0%)(Fisher’s检验,P=0.015);悬吊组术后腹壁疼痛5例(17.8%),明显低于开腹组26例(83.9%)(r=25.711,P=0.000)。术后3个月气腹组月经异常发生率为13.4%(4/30),悬吊组及开腹组分别为3.6%(1/28)和6.4%(2/31),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2.036,P=0.361)。结论悬吊式腹腔镜辅助治疗巨大卵巢囊肿优于气腹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6.
间歇性与持续性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比较间歇性与持续性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晚期前列腺癌患者69例,分2组。A组34例行间歇性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B组35例行手术去势加抗雄激素药物即持续性雄激素阻断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和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中位随访31.5(10~60)个月,B组32.6(12~63)个月。A组患者共行60个周期治疗,平均治疗周期13.7个月,其中治疗期6.4个月、间歇期7.3个月。A、B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31、2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骨转移患者中A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24个月,B组为18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组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潮热症状A组20.6%(7/34),B组62.9%(22/35)(P〈0.01);骨质疏松A组11.8%(4/34),B组31.4%(11/35)(P〈0.05);乳房肿痛A组14.7%(5/34),B组37.1%(13/35)(P〈0.05)。结论 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行雄激素阻断治疗应首选间歇性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分为两组,康复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微创Gamma钉内固定处理,其中康复组术前、术后皆用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仅让其术后自行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练。术后两组患者定期随访,比较两组间的疗效。结果经过5~36个月(平均21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其中康复组愈合时间为(3±0.5)个月,对照组愈合时间为(3.2±0.4)个月,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5,P〉0.05)。康复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对照组的为30%,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55,P〈0.01);康复组术后的优良率为91.6%,而对照组的为80.2%,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84,P〈0.01)。结论微创Gamma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能获得可靠固定,系统的康复治疗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加快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健择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健择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有效性。方法将46例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无黄疸病人随机分为:HIFU联合健择组24例,单用健择组22例。全部病例随访2~18个月。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计算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采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率采用X^2检验。结果HIFU联合健择组的24例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0.56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是75.0%和30.9%;而单用健择组的22例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6.7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是36.4%和13.0%。两组比较,HIFU联合健择组优于单用健择组,差异有显著性(P〈O.01)。HIFU联合健择组24例病人的疼痛缓解率(疼痛强度降低或消失,止痛剂减少或停止应用)87.5%;而单用健择组22例病人的缓解率为36.4%。两组比较,HIFU联合健择组明显优于单用健择组(P〈O.01)。结论HIFU联合健择组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健择组,因此本方法有望成为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伤椎固定联合有限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0月~2011年10月对3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采用腰椎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有限减压治疗,对患者术前后x线片进行测量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38例随访3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椎弓根钉断裂、弯曲及拔出,术后36个月疗效评价:优36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7.4%(37/38)。术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14.23±2.51)mm,显著低于术后6个月(25.68±3.95)mm(q=22.319,P〈0.05)、术后24个月(26.23±3.15)mm(q=23.391,P〈0.05)和术后36个月(25.64±2.86)mm(q=22.241,P〈0.05)。术前Cobb角24.39。±2.54。,显著大于术后36个月15.54。±1.05。(q=27.448,P〈0.05)。术前VAS评分(6.1±1.1)分,显著高于术后36个月(1.2±0.6)分(q:33.930,P〈0.05)。术前后Frankel分级有统计学差异(Z=-2.190,P=0,029)。结论经伤椎固定微创有限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仅为爆裂性骨折提供即刻稳定,且具有复位满意、创伤小,远期可防止后凸畸形和固定失败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veinthrombosis,PVT)的相关因素,及早期抗凝治疗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02例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Child—Paph分级、门静脉直径、术前和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抗凝等临床指标与PVT形成的相关性。结果102例患者脾切除术后PVT发生率16.7%(17例),其中抗凝患者PVT发生率9.1%(5/55),低于未抗凝治疗患者的25.5%(1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3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VT组与无PVT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4.7%与36.5%)、门静脉内径[(13.8±2.1)mm与(15.2±2.2)mm]和抗凝治疗(29.4%与58.8%)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内径(OR=2.448,P=0.029)及是否抗凝治疗(OR=1.610,P=0.032)与术后PVT形成有关。结论脾切除术后PVT形成与门静脉内径增宽、是否抗凝治疗有关。术后早期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能降低P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