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nm23基因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nm23基因在手术切除的45例垂体腺瘤标本中的表达。随访术后5年患者的复发情况、激素恢复水平以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并将其与nm23基因表达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21例,nm23中度以上表达( / )8例(38.1%);非侵袭性垂体腺瘤24例,nm23中度以上表达20例(83.3%)。nm23基因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比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明显降低(P<0.01)。在nm23中、高表达( / )组病例中预后优17例,良6例,差5例;在nm23低表达( /-)组病例中预后优1例,良9例,差7例。nm23无、低表达病例组的预后明显比中、高表达组的预后差(P<0.01)。结论nm23基因表达的差异可能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以及初步判断垂体腺瘤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基因差异表达谱.方法 应用Illumina人全基因组基因表达芯片检测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以及6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并选择其中差异表达的两个基因进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结果 基因芯片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53条,包括63条上调表达基因和90条下调表达基因,其中部分差异表达基因是细胞粘附、癌基因、信号传导等的相关基因.对上调基因CDH12(N-cadherin 2)和下调基因KLF4 (Kruppel-like factor 4)行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相符.结论 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基因表达谱存在差异,其中差异表达基因SERPINE1 (serpin peptidase inhibitor,clade E,member 1)与KLF4可能通过作用于细胞生理过程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侵袭性垂体腺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报道30例经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腺瘤。作者认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是界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良性,但生物学特性却似恶性肿瘤。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根源在于此瘤的侵袭率高,术中不可能将其侵袭生长于硬膜、结缔组织内的腺瘤全部刮除;术后早期辅以放疗可能有助于减少垂体腺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4.
LRIG2基因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免疫球蛋白样多肽2(LRIG2)基因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临床手术切除的23例侵袭性(13例)和非侵袭性(10例)垂体腺瘤标本中,LRIG2基因在mRNA表达水平上的差异。结果RT-PCR显示在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RNA表达的阳性率均为100%。在表达强度上,LRIG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结论LRIG2可能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垂体腺瘤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侵袭性垂体腺瘤研究有新进展,本文从临床、病理、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PA)组织Spinophilin(SPN)的表达及其与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6月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PA组织98例和瘤旁组织64例,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PN蛋白表达水平,应用PCR检查PA组织SPN mRNA表达水平。根据Knosp分类法评估肿瘤侵袭性。结果 98例中,侵袭性46例,非侵袭性52例。PA组织SPN阳性表达率(21.43%,21/98)明显低于瘤旁组织(71.87%,46/64;P<0.05)。侵袭性PA组织SPN阳性表达率(13.04%,6/46)明显低于非侵袭性PA组织(28.85%,15/52;P<0.05)。PA组织SPN mRNA相对表达量(1.21±0.37)明显低于瘤旁组织(2.89±0.75;P<0.05)。SPN阴性表达(OR=2.876;95%CI 1.003~5.121;P<0.001)是PA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PN mRNA预测PA侵袭性的AUC为0.830(95%CI 0.813~0.916;P<0.001),诊断临界值为0.8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23%和83.12%。结论 侵袭性PA组织SPN呈低表达,检测SPN表达水平对PA侵袭性有一定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nm23-h1基因已被证实与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转移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向成脂及成骨方向诱导分化的过程中nm23-H1基因的表达变化。 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脐带中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型,之后分别加入成脂肪诱导剂和成骨诱导剂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对照组采用不含诱导因子的培养液进行培养。 结果与结论:在成脂诱导过程的第4天,nm23-H1 mRNA的表达上调,至第7天达到最高(P < 0.01),其后开始逐渐恢复,直至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 > 0.05)。而在成骨诱导过程中,nm23-H1 mRNA则一直为低表达状态(P < 0.01),直至第28天恢复为对照组水平(P > 0.05)。结果显示nm23-H1基因表达在成脂分化前期发生上调,而在成骨分化过程中一直下调。  相似文献   

8.
正大部分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表现为良性肿瘤的病程,但是临床上仍然会遇到一些处理棘手、最终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病例。本文报道1例垂体腺瘤,术前肿瘤较小,规则生长,Knosp分级1-2级,符合非侵袭垂体腺瘤(non-invasive PA,NIPA),术后病理分型也未达到"非典型垂体腺瘤(atypical PA,APA)"诊断标准。但是,第一次手术全切后,肿瘤短时间内(小于半年)复发,且复发后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和转移相关基因MTA-1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28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标本KISS-1和MTA-1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RT-PCR法对KISS-1和MTA-1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它们在侵袭组和非侵袭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59例垂体腺瘤患者中,侵袭性垂体腺瘤组KISS-1的蛋白阳性率和mRNA表达均低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χ2=4.88,t=12.05,P<0.05),MTA-1的蛋白阳性率和mRNA表达均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χ2=5.43,t=12.99,P<0.05).结论 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KISS-1表达下调、MTA-1表达上调,提示可能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atrixmetalloproteinase 2 ,MMP 2 )的表达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 5 4例垂体瘤患者组织标本中MMP 2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其中 16例患者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检测了MMP 2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用半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5 4例垂体瘤患者中 ,有 32例女性 ,2 2例男性。其中 ,12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 ,4 2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免疫组化显示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MP 2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 (分别为 4 .3± 0 .5 ;2 .3± 0 .2 ;P <0 .0 1)。大型垂体腺瘤和微垂体腺瘤 ,以及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垂体腺瘤的MMP 2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别。MMP 2的表达与Ki 6 7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r =$C 0 .0 5 ,P >0 .0 5 )。侵袭性垂体腺瘤MMP 2mRNA的表达 ,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 (6 8.3± 15 .3;2 1.8± 8.2 ;P <0 .0 5 )。结论 MMP 2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但与肿瘤的大小及分泌功能无明显关系。MMP 2可以作为肿瘤侵袭性一项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垂体腺瘤中PCNA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良性垂体腺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与肿瘤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58例垂体腺瘤中PCNA的表达。结果 PCNA的表达在垂体腺瘤患者中,复发者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非复发患者(P<0.05)。在出血组与非出血组、囊性变组与非囊性变组及巨大型组与非巨大型组中,PCNA蛋白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PCNA蛋白表达较准确地反映了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可作为判断复发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RAB1A在垂体腺瘤(PA)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04例PA,根据Knosp分类法判断肿瘤侵袭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PA组织RAB1A的表达水平。结果 104例PA中,侵袭性41例,非侵袭性63例。侵袭性PA组织RAB1A高表达率为[65.85%(27/41)]明显高于非侵袭性PA组织[36.51%(23/63);P<0.05]。侵袭性PA组织RAB1A蛋白相对表达量(2.87±0.54)明显高于非侵袭性PA组织[(1.67±0.4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AB1A高表达(OR=1.908;95%CI 1.004~3.786;P=0.003)是PA侵袭性生长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RAB1A鉴别PA侵袭性生长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13%和79.12%。结论RAB1A的表达水平与PA的侵袭性有关,检测RAB1A可辅助评估PA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3.
巨大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垂体柄保护及意义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目的 探讨巨大型垂体腺瘤切除手术中的垂体柄保护。方法 采用经纵裂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型垂体腺瘤52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39例(75%)。垂体柄保留34例(65%)。术后发生尿崩32例(62%),其中23例在术后1-2周内恢复正常,占术后尿崩总数的72%;7例在3个月内恢复;2例尿崩症状持续1年以上。结论 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垂体柄保留可有效降低术后尿崩症,特别是永久性尿崩症的发生,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次伽玛刀治疗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应用分次伽玛刀治疗泌乳素型垂体腺瘤56例,瘤周边剂量为28~31.8GY,每次剂量为5.3~7GY,隔日一次,共4~6次,50%等剂量曲线。结果随访1~5年,56例患者中,48例症状改善,1例肿瘤消失,36例肿瘤缩小,12例患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结论分次伽玛刀治疗能有效控制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生长,有利于内分泌功能的恢复,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5.
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用于鞍区各解剖结构,特别是垂体柄、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血动脉特点的观察,总结手术可利用的间隙、应保护的结构;在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进行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mm(8.1~18.5mm),发向垂体柄、视神经或视交叉的穿支动脉的支数分别为:大脑前或前交通动脉3.0支(2~6支),颈内动脉2.1支(1~5支),后交通动脉3.2支(3~6支),基底动脉1.4支(1~3支)。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11.4±2.7mm(6.1~17.6mm),第1间隙面积为44.8±3.4mm2(7.0~100.8mm2),手术可通过第1间隙或(和)第2间隙进行。结论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有充足的操作空间,具有视神经、视交叉减压充分,利于保护其供血动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鼻蝶显微镜下入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行经鼻蝶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手术患者术后及各类并发症的处理。结果肿瘤全切93例,次全切20例,部分切除5例,术后临床效果满意。结论经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瘤手术,肿瘤全切除率高,症状改善明显,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组织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POU3F3的表达水平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组织110例,另选取同期颅脑损伤内减压术切除的正常脑组织40例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ncRNA -POU3F3表达水平。垂体腺瘤病人术后随访1年。结果 110例中,术后1年复发16例,复发率为14.55%;94例无复发。垂体腺瘤组织lncRNA-POU3F3表达水平(2.80±0.87)明显高于对照组(1.08±0.23;P<0.05)。以lncRNA-POU3F3表达水平均值2.80为界,分为高表达与低表达,110例中,高表达69例,低表达41例;高表达组复发率(20.29%,14/69)明显高于低表达组(4.88%,2/4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ncRNA-POU3F3高表达(OR=3.104,95% CI 1.096~8.791)是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垂体腺瘤组织lncRNA-POU3F3呈高表达,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