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颢  陈佳栋  高友福 《西部医学》2013,(10):1471-1472
目的探讨少见原因引起下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近十年来由外科诊治的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22例临床资料,分析少见原因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选择性血管造影阳性检出率为75.0%(12/16),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置钢丝标记定位准确率100.0%(4/4)。纤维结肠镜阳性栓出率25.0%(5/20)。22例中血管畸形16例(72.7%),小肠间质瘤4例(18.2%),结肠憩室2例(9.0%)。出血病灶位于小肠13例(59.1%),住于大肠9例(40.9%)。介入栓塞治疗术治愈血管畸形12例(54..5%),其余病例手术治愈10例(45.5%)。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下消化道出血病灶定位价值很高,经动脉导管放置钢丝标记出血部位对术中找出病灶所在肠段有积极意义,介入栓塞治疗术是血管畸形的首选治疗手段,外科手术是治疗下消化道大出血必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BUN/Cr比值来区分上下消化道出血,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消化道出血患。结果:98例(71%)为上消化道出血,34例(25%)为下消化道出血,5例(4%)上下消化道均有出血,平均BUN/Cr比值为95,下消化道出血与年龄小于50,性别为男性呈显相关关系(P<0.01;P<0.01)。考虑进性别,年龄因素之后,BUN/Cr比值大于143确定上消化道出血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275,结论:结合性别,年龄因素,BUN/Cr比值有助于鉴别上下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及预防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的400例新生儿,其中48例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性总结。结果48例中,明确具体出血部位的39例(81.3%),其中上消化道出血病例19例,下消化道出血20例;出血部位不明9例(18.7%),上、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别以十二指肠溃疡、肠套叠最常见。出血量:少量出血5例(10.4%),中量出血35例(72.9%),大量出血8例(16.7%)。结论新生儿消化道出血原因比较复杂,最常见的是应激性溃疡,做好围产期保健,降低早产儿出生率,减少围产期窒息,可减少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且需要通过病史、出血量、性状及伴随症状结合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诱发因素,探讨消化道出血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的影响及早期防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7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44.89%(211/470),其中早、晚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1%(20/198)和70.22%(191/272),可见病情越重,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越高(P〈0.01);出血发生在病程的第1-5d者占88.15%(186/211)。发生消化道出血的21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治愈38例,好转83例,自动出院36例,死亡54例。结论:消化道出血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危重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剂量激素的使用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诱发因素,早期防治对于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腹部选择性DSA检查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0例,下消化道出血18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行选择性靶动脉插管DSA检查。结果造影定位诊断率为85.7%(24/28),与手术诊断的符合率为81.3%(13/16),直接显示出血征象(造影剂外溢)71.4%(20/28)。造影阴性4例。结论腹部选择性DSA检查对不明原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价值,尤其对小肠和胆道出血病变的诊断更具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小肠出血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对16例手术治疗的小肠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行选择性肠系膜脉造影,阳性率69.2%(9/13),消化道钡餐阳性率16.7%(1/6),放射性核素扫描阳性率33.3%(1/3),13例均手术切除病灶,术后9例出血停止,2例死亡,2例出血复发,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选择性肠系膜动肪造影是诊断小肠出血并指出外科治疗的最佳方法,可作为首选,术中仔细探索,配合内镜和注射美蓝可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7.
神经外科术后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eng K  Wu G  Cheng NN  Yao CJ  Zhou LF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8):3387-3391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手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子,以指导神经外科临床更好地预防及治疗术后上消化道出血。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建立《神经外科术后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调查量表》,采用时间段取样法抽取150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住院病史,根据量表内容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最后有效病例1430例,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数为75例,发生率为5.24%。分析结果表明神经外科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男性6.64%(54/813),女性3.40%(21/617);50岁以上患者的发生率达9.88%(41/415),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0分的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分别达17.5%(14/80,术前GCS7~10)和20.9%(14/67,术前GCS3~6),以及20.25%(16/79,术后第1天GCS7~10)和23.75%(19/80,术后第1天GCS3~6)。择期手术中第四脑室肿瘤术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5.79%(3/19),急诊手术中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消化道出血高达46.43%(13/28)。随着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发症数的增加,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临床症状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50岁;男性;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0分;病变位于脑干及第四脑室;高血压脑出血;脑内及脑室内出血的颅脑外伤;术后出现肺炎、脑水肿、颅高压、颅内感染等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问题。方法对本院2003年至2007年5月48例新生儿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中自然性出血20例(41.66%),全身性重症感染14例(29.16%),窒息缺氧6例(12.5%),寒冷损伤5例(10.42%),药物3例(6.25%)。治愈好转44例(91.67%),死亡4例(8.33%)。结论新生儿消化道出血多由全身性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及消化道局部病变引起,积极止血、输血及病因等综合治疗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临床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9.
核素胃肠显像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核素^99mTc-RBC显像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拟诊消化道出血的102例患者进行^99mTc-RBC胃肠道显像,以首次发现腹部异常放射性浓聚区、浓聚影沿肠道下移且随时间逐渐增浓者为出血。结果:发现出血76例,其中因4例右肾上极积水及麦克尔憩室而误诊为阳性。26例阴性中,16例经其他检查明确了出血部位。检查灵敏度为81.8%(72/88),特异性为71.4%(10/14)。对急性出血患者,该法灵敏度为87.5%(14/16),特异性为77.7%(7/9);对慢性出血患者,灵敏度为80.5%(58/72),特异性为60.0%(3/5)。72例阳性中,显像发现的出血部位与病变部位相符合者61例,定位准确率为84.7%(61/72)。结论:^99mTc-RBC显像可明确消化道出血部位和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0.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反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经Seldinger's法靶动脉插管PUCK造影,其中24例造影阳性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并将血管造影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定位诊断率87.5%(21/24),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5%(18/24),病变性质为:肿瘤性病变6例,血管畸形15例,麦克尔氏憩室2例,克隆氏病1例。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玉清 《广东医学》1998,19(6):422-423
目的:探讨腹腔镜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患者的早期诊治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因不孕接受腹腔镜检查而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45例,并同时行镜下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结果:有18例患者(占40%)无明显临床表现,是腹腔镜首次发现并确诊;输卵管通液检查发现68.95%(62条/90条)通畅,其中管脏外壁无粘连仅15条,占25.85%(15条/62条)。有38例得到随访,18例术后妊娠,术后妊娠率为47.3%(18/38)。结论:腹腔镜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的早期诊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儿童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3例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病因分析。结果:33例消化道出血患儿中,由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有21例(636%),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浅表性胃炎2例(60%),糜烂性胃炎1例(30%),胃溃疡1例(30%),空肠息肉1例(30%),消化道多发性息肉综合症1例(30%),血小板减少性紫瘢1例(30%),过敏性紫瘢1例(30%),肝硬化食道下段静脉曲张1例(30%),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1例(30%),不明原因者2例(60%)。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炎、胃溃疡是儿童时期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尤其一些少见原因引起的出血诊治及处理。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及文献综述。结果:27例少见病因所至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18例病人行内窥镜、消化道钡透,作出诊断4例(占22.22%),11例行红细胞闪烁扫描检查,能定位出血灶者4例(占36.36%),16例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定位出血灶者12例(75%);3例经保守治疗后出院,24例行手术治疗,6例术前未做出明确诊断,动脉造影诊断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1.66%(11/12)。结论:下消化道出血病因繁杂,特别是一些少见原因引起的出血,病变多在粘膜下,用常规的检查很难做出定位定性诊断,因此可能造成临床上治疗的盲目性,甚至延误病情,因此应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符合逻辑的检查,作出最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99mTc—RBC胃肠道显像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99mTc-RBC显像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拟诊消化道出血的115例患者进行^99mTc-RBC胃肠道显像,以首次发现腹部异常放射性浓聚区、浓聚影沿肠道下移且随时间逐渐增浓者诊断为出血。结果 发现出血83例,其中6例因麦克尔憩室,右肾上极积水及腹腔血管畸形而误诊阳性。32例阴性中,18例经其他检查明确了出血部位。检查灵敏度为81.1%(77/95),特异性为(14/20)。对急性出血患者,该法阳性率为75.0%(12/16),特异性为75.0(9/12);对慢性出血患者,阳性率为82.3%(65/79),特异性为62.5%(5/8)。83例阳性者中,显像发现的出血部位与病变部位相符合者73例,定位准确率为87.9%(73/83)。结论 ^99mTc-RBC显像可明确出血部位和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尿道输尿管硬镜下诊治各类输尿管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5月-2000年12月共406例各类输尿管疾患采用经尿道输尿管硬镜下多种方法诊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尿道输尿管硬镜下诊疗各类输尿管疾患成功率95.32%(387/406),其中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各段总成功率为95,55%(322/337);不同滞留输尿管导管拔除术成功率95,24%(20/21);输尿管镜检构成功率100%(29/29),其中活检确诊输尿管原发和继发肿瘤7例、结核病变和慢性炎症性改变11例、单纯输尿管息肉3例;采用国产Nd:YAG激光直视下气化切割、止血不同病变15例;置双“J”导管引流成功率100%(14/14)。发生并发症2.71%(11/406)。结论:随腔内器械的改进和发展及置入技术的提高,诊治输尿管疾惠适应症在不断拓宽,其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可靠等特点,气压弹道碎石术已成为治疗输尿管结石主要方法之一,对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应为首选。国产高功率Nd:YAG激光仪治疗费用合理。更适于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在消化道溃疡性病变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奥美拉唑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消化道溃疡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奥美拉唑钠组25例,对照组-雷尼替丁组25例。各连续5d 静脉滴注。观察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的变化。结果:治疗组(n=25):有效24例(占96%),无效1例(占4%);对照组(n=25):有效18例(占72%),无效7例(占28%)。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奥美拉唑钠是治疗消化道溃疡病变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起效快、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分析本院2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14/22)、腹部不适(5/22)及包块(3/22)。病变部位多见于胃(14/22)。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证实良性病例占多数(12/22)。免疫组化酪氨酸激酶受体117(CD117)(+)73%,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73%,平滑肌肌动蛋白(-)73%,可溶性酸性蛋白(-)68%。随访至术后1~5年者18例,3例死亡。在行完全切除术的所有病例中,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因素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肿瘤大小、性质及是否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冷光源辅助下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46例冷光源辅助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46例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病死率及GOS评分等指标。结果46例患者平均血肿清除率(90.374-5.65)%,术后再出血4.35%(2/46)。病死率4.35%(2/46)。生存的44例患者术后6个月GOS评分5分10例(22.73%),4分23例(52.27%),3分8例(18.18%),2分3例(6.82%)。结论冷光源辅助下小骨窗开颅术能够有效清除血肿、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费用,改善预后,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很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9.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2A胶囊内镜检查系统对90例经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结果:9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共进行92次胶囊内镜检查,检查成功率为94.57%(87/92),其中急性大量出血组检查成功率为84.0%(21/25),慢性显性出血组检查成功率为98.51%(66/67),两者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检查成功的患者中,胶囊内镜的病变检出率为85.06%,假阴性率17.24%。急性大量出血组病变检出率80.95%,假阴性率23.81%;慢性显性出血组病变检出率86.36%,假阴性率15.15%,经χ^2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作为小肠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2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健良  闫福民  牟永告 《广东医学》2002,23(10):1080-1081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的发生因素机制及诊治经验。方法:总结分析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22例DTICH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恢复良好12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18%)。结论:DTICH的发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关,早期诊治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残率及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