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褐斑是由于皮肤黑色素的增加而形成的一种常见面部呈褐色或黑色素沉着性、损容性皮肤病。由于本病多发于孕妇或内分泌紊乱的妇女。又称“妊娠斑”,中医学称之为“面尘”。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辨治心法河南450003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王松珍,史临平,李秀英主题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药疗法系统性红斑狼疮,在中医学文献中,有“温热发斑”,“斑”,“日晒疮”等论述中见到对本病许多症状和治疗的大量论述。现代西医学认为本病是多系统受损...  相似文献   

3.
答:小儿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皮下、粘膜自发性反复出血,病程超过半年为特证。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汗血”(亦名肌(血丑))、“虚斑”、“阴斑”范畴.病因与脾气不足,与血失于统摄有关。如病程延长,反复  相似文献   

4.
辨经取穴治疗肩周炎386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等。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肩周围软组织损伤、外伤、受寒、内分泌失调等不同原因引起,导致局部韧带、肌腱、关节囊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久之可发生粘连及腱鞘钙化,不同程度影响肩关节活动。中医学属“痹证”范围。中医学认为本病由寒凝筋脉气滞血瘀,筋失所养,筋脉拘急,导致疼痛及活动障碍。近年来笔者采用同名经对应取穴为辨证依据,治疗肩周炎38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樊红娟 《山西中医》2012,28(10):6-7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浅褐色或深褐色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临床上以皮损对称分布、形态不规则、摸之不碍手、没有自觉症状的黄褐色斑片为特征,中医称之为“黧黑斑”、“肝斑”、“妊娠斑”.西医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另外,某些化妆品和日晒与黄褐斑的发生和加剧也有关系.刘宁教授治疗黄褐斑常用温阳之桂枝,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加方辨治黄褐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褐斑为颜面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皮肤色素改变的一种皮肤病。本病发生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与内分泌有关。皮肤病专家认为:精神因素,生殖系统疾病,妊娠,口服避孕药,慢性胃肠病,慢性肝病,结核病,恶性淋巴瘤或体内某种癌瘤,接触煤焦油、高分子芳香族化合物、各种光线、射线,蛋白质不足及维生素缺乏所致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本病发生。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有人认为是由性激素刺激黑色素细胞、孕酮,使黑色素产生增加而形成色素沉着斑而成。西医治疗尚无良法。一般采用对症处理,常用脱色软膏和避光药物,效果不甚理想。本病属中医学黧黑斑、…  相似文献   

7.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又称“五十肩”。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邪及外伤劳损有关。有学者认为本病与年老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笔者近年来将耳针与体针结合治疗肩周炎冻结期的持续性疼痛尤其是夜间自发痛以及肩功能障碍,同时设体针组进行对照,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黄褐斑3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褐斑又名肝斑,本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中医学把本病称作“面尘”。笔者采用针灸治疗黄褐斑并与中药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45例,年龄30~40岁,病程2个月~5年。皮损临床表现为淡褐至深褐色的色素斑,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局部无炎症及鳞屑,也无自觉症状。受试者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对药物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不纳入试验,受试者在3个月内不使用其他药物。将45例黄褐斑患者按年龄、病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治疗组30例。  相似文献   

9.
难治复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西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与免疫有关。本病隶属中医学的“虚损”“发斑”之范畴。笔者从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中医辩证为主,辩病为辅,病证结合,指导主张,临床为补虚益损为要,从虚劳论证,而以调补肺、脾、肾为其治疗关键,遣在配方,以“人”的整体为本,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及研究探索创获“益气养血升板汤”治疗本病.无一不效,旨在发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面部黄褐色斑片为特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属中医“黧黑斑”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和冲任不和有关。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机升降不利,不能上荣于面;脾虚不运,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不能制水,痰浊内生,脉道阻涩,皮肤失养;或暴晒之后,外受风热阳邪蕴积肌肤,致气血不和,日久瘀血内生而生褐斑。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遗传、妊娠、内分泌紊乱。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遗传、妊娠、内分泌紊乱,以及日晒或精神因素有关,亦可继发于慢性肝肾疾病,或长期口服避孕药,使用劣质化妆品等。  相似文献   

11.
针灸起源于中国的石器时代,当时多以砭石、骨或木头为工具,取阿是穴及局部穴位进行治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黄帝内经》中的针刺法(内经针法)被融入到阿是穴针法中.如今,在建立于气及“无形之网”的规则外,针灸微体系的概念被引入进来.这些微体系是外在的还是在这个“无形之网”中?它们是否包含于内经针法的理念中?在理论和临床应用中,大多数微体系都以腧穴定位为基础而自成理念,与内经针法则无甚相关.然而,当出现两种针灸理论时,哪一种更好呢?这些问题将被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针灸是我国国粹,曾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很大贡献。当前针灸已在世界上众多国家生根发芽,备受青睐。但客观因素对针灸很不利,针灸本身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针灸的发祥地,必须努力寻找有效方法,促进针灸事业兴旺发达。笔者认为,创办针灸医院是唯一的途径,也是行之有效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采用针刺和电耳针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38例,取得良好疗效,有效率达974%.  相似文献   

14.
九刺法是古代针灸临床用于不同病症的九种刺法,分刺法是其中之一,有研究者发现近10年九刺法中输刺法、经刺法、分刺法及大泻刺法没有相应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文献发表,只有巨刺法、络刺法、毛刺法、远道刺法、焠刺法等5种刺法获得现代医家的临床应用。笔者根据《灵枢》的针刺理论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从针刺手法、机理、临床应用三个方面介绍,使“分刺”被更多医者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针刺预处理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晓卿  陈凌  姚志芳  胡翔龙 《中国针灸》2004,24(10):713-716
目的:观察在异常机能状态发生前、即时和发生后几个不同阶段实施针刺的效应差异.方法:以静脉持续输入盐酸山莨菪碱液制作胃电节律规整性下降的异常状态背景.实验分3个观察组:①在制作背景前30 min预先针刺处理并在制作异常状态背景时即时针刺;②在制作背景时即时针刺;③在制作异常状态背景开始后延时5 min针刺.针刺穴位足三里.比较各个观察组胃电节律规整性的针刺调节效果.结果: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针刺潜伏期依次延迟;针刺效果依次减弱.结论:在异常状态的不同阶段针刺所产生的针刺效果不同,针刺预处理将提高和加快针刺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灸作为中医药治疗体系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其疗效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由于针刺手法不同可以产生机体反应不同,故重视手法的应用成为针灸治疗的核心和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笔者通过学习实践,对针刺手法提出一些思考与总结,为针灸医生的临床操作提供方法与借鉴,以期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是根据名医华佗“观眼察病”的理论创立的一种治疗疾病方法。本疗法将眼眶周围分为8个区13个穴位,依据脏腑名称命名。左眼以顺时针方向排列,右眼以逆时针方向排列。眼针疗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对各种痛症和脑部疾病疗效尤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