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证对应与方证标准规范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阶 《中医杂志》2002,43(7):489-491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准确辨证和合理用方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因此,将方证结合进行研究,有是证用是方,方证对应,方与证达到某种统一和契合,标准规范,切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五苓散方在《伤寒论》中主要治疗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影响膀胱、三焦气化而致水液内蓄的蓄水证。文中从五苓散方的脉证、组方原则、药味、药性特点以及五苓散方与蓄水证之间的方证对应关系入手,提出五苓散与蓄水证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方证对应关系,进一步指出深入研究这种方证对应关系将有助于构建新的方证相关体系。  相似文献   

3.
方证对应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文章从方证对应的思想渊源及后世的发展入手,探讨了方证对应的几种现代认识:①方证对应必须是方剂与主证相对应;②方证对应是指证不变方亦不变,方随证变,随证加减;③方证对应是方证间病势、病位、病情、病性相对应;④方证对应是一个动态对应;⑤方证对应的实验研究说明对证治疗时才能体现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对证治疗或机体处于非证候状态时,则治疗作用不明显;⑥方证对应可以是一方对多证.在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方面,辨证论治包含了方证对应,方证对应是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体现.成方的应用既是辨证论治的结果,也是遵循方证对应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王战国  胡慧玲  兰轲  蒋学华 《中草药》2009,40(2):169-172
代谢组学的系统论方法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具有相似的属性.近年来,随着其迅速发展,代谢组学已应用于中医"证"及其模型的研究、中药及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中药毒理研究等.研究内容侧重于"证",关注内源性代谢组的应答(药效学与毒理学);较少涉及"方",即方剂本身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药动学).而"辨证论治,方证对应"正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为此,从"方证对应"的角度,浅析应用代谢组学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方法,希望借此对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证候要素及其应证组合是完善辨证方法体系的重要环节,方证对应理论实践在此体系构建中起重要作用。以证候要素作为方证对应中证的基本内涵,保持有效经典方配伍,并深入细化方剂主治,重视证候动态演变,提高方证对应契合度是方证对应取得临床疗效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辨证体系的基础。在临床科研设计中需借鉴循证医学思维,重视以方测证的逆向思维对辨证体系构建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方剂与证候的关系,阐明方剂疗效的基础,在病证结合基础上,观察方证对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瘀证31例,以区组随机法分为两组,方证对应治疗组给予血府逐瘀口服液,方证不对应治疗组给予生脉Ⅱ号口服液.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证32例,亦以区组随机法分为两组,方证对应治疗组给予生脉Ⅱ号口服液,方证不对应治疗组给予血府逐瘀口服液.结果:方证对应治疗不仅能改善临床证候,对客观指标也有改善作用,效果优于方证不对应治疗.结论:临床疗效取决于方证对应程度,方证对应的临床疗效可能与方与证的作用靶点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病证结合基础上,建立基于证候要素的中医辨证规范和方证对应的中医论治体系,是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进一步实现对证候要素的定量评价及方证的量化对应,则成为目前辨证论治研究的重要探索方向。文章综述了证候要素判断及方证对应研究的相关成果,并尝试性对目前证候要素定量评价及方证对应量化研究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病"的内涵探讨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卓  张军平 《中医杂志》2008,49(7):654-655
随着现代医学的理念融入中医临床实践,如何在继承中医的前提下,把握中西医两种医疗思想,更好地发展中医,成为中医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理论的精髓为辨证论治,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为其实施手段,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因此从病、证、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角度明确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差异,可以为中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提出并阐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内核是方证从化问题。方证从化是方药进入体内后具体愈疾过程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其包括“从方化证”与“从证化方”两个互为反馈的过程。所谓“从方化证”即指“方”对“证”的授予、攻击作用;所谓“从证化方”即“证”对“方”的亲和选择作用过程。在方证这种“耦合过程”中,方证以互为主客体的“主体选择”和“引导”,构成不可分割的互溶、互化的交互关系。把一个辨证论治过程的对应方证,分解为从化前的“方证对应”,从化中的“方证耦合”和从化后的“方证符合”三个阶段,进行多元、多级化“方”、“证”互补式的阶段研究,从而提出了“方药有效实体——成分组合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方证对应内涵及原则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调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的核心所在.方证对应思想蕴涵方证原则、药证原则、量证原则、合方原则和类方原则.研究方证对应有望实现中医规范,提高临床疗效,深化辨证论治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方证研究中涉及到方、证、方证、方证对应、方证相应、方证相关等概念,对于这些概念学术界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笔者选取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近20年文献,以方证相应/对应/相关/相对、方证学/体系/论治/研究/结合、方与证、方证从化/标准化/规范化、方证探析/辨析/浅析为关键词检索,筛选出上百余篇文章,针对不同学者对方证研究中这些基本概念的认识,从内涵、外延、层次、结构、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以期此项工作有利于从事方证研究人员全方位理解认识方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方证对应的临床疗效,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观察冠心病心绞痛方证对应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瘀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各44例,按照随机、双盲、双模拟的设计方法,以血府逐瘀胶囊和生脉胶囊分别给予方证对应与方证不对应干预治疗4周。观察每组患者的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改善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心绞痛总有效率方面,两证各自及总体方证对应组与不对应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血瘀证方证对应组在降低hs-CRP、Hcy、ET、MPO、MMP9优于方证不对应组(P<0.05),气阴两虚证组间比较无差异;两组治疗后在BNP、PAF、PAG的改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疗效与方证对应的程度密切相关,方证对应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部分理化指标方面优于方证不对应组,提示方证对应取得疗效可能有其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3.
<正>证候是中医特有的识病方式,方剂是中医治病的手段,方和证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每一方剂都有特定的主治证候,每一证候都会找到对应的方剂,方证对应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思维模式,方证对应也称方证相应,是指方剂的主治病证范畴及该方组方之理法与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病症或病机相符合[1]。方证辨证与通常所称的"方证相对"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4.
介绍对经方方证的几点认识。认为方证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构成,其形成起源于神农时代,方证应用经验的积累促使六经辨证的产生;方证相应的基础理论是八纲,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方证相应包括方与证对应、药量与病情对应、煎服法与病情对应。  相似文献   

15.
方证从化学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并阐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内核是方证从化问题,方证人化是方药进入体内后具体愈疾过程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其包括“从方化证”与“从证化方”两个互为反馈的过程。所谓“从方化证”即指“方”对“证”的授予、攻击作用;所谓“从证化方”即“证”对“方”的亲和选择作用过程,在方证这种“耦合过程”中,方证以互为主客体的“主体选择”和“引导”,构成不可分割的互溶、互化的交互关系。把一个辨证论治过程的对应方证,分解为从化前的“方证对应”,从化中的“方证耦合”和从化后的“方证符合”三个阶段,进行多元、多级百分比“方”、“证”互补式的阶段研究,从而提出了“方药有效实体-成分组合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中医的优势在于个体化诊疗,一方面需要医生慧眼识人,即对患者的体质做出精确的判断,因为准确辨识体质是精准辨证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要求医生根据体质辨证之后据证选方,做到方证对应。本文提出辨识体质与方证对应是个体化诊疗的关键。同时提出确立体质—证候—方药三位一体或者体质—方药二位一体的诊疗模式,能够大大缩小选方范围,提高方证对应的精准度,确保临床疗效,在个体化诊疗中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中医方证相应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证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方证相应”是其核心问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方证相应”诊疗模式的内涵,揭示其随证用方、随证加减的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药服务于临床的需要,因此进行“方证相应”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稳定心绞痛在方证对应与不对应干预下的证候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入选88例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瘀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各44例,按照随机、双盲、双模拟的设计方法,以血府逐瘀胶囊和生脉胶囊分别给予方证对应与方证不对应干预治疗,收集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的症状及证候信息,运用生存分析比较症状及证候在两种方法干预下的变化特点。结果:实验期间脱落6例,纳入统计分析的共82例。结果表明胸闷、心悸、气短、倦怠乏力、自汗和血瘀证、气虚证的起效时间方证对应早于不对应,而胸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不寐和阴虚证的起效时间两种方法无差别;方证对应治疗时,2证组合逐渐增多,3证组合逐渐减少,而不对应治疗2证组合逐渐减少,3证组合逐渐增多。结论:方证对应治疗证候起效时间早于不对应治疗。  相似文献   

19.
方证对应是通过探讨方剂与病证之间内在规律而进行临床辨证的一种学说,亦是一种独特的辨证思维,是辨证论治的核心与精髓。方证对应始载于《伤寒论》,方包括经验方,经方,时方;证是症状,更是病机,方证对应即方剂与病机相对应。疾病在不同患者表现不同的证,同一患者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证又随之变化,因此单纯应用经方原方不能更好的体现“随证治之”的辨证原则,亦不能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掌握了方证对应原则不仅能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还可以知常达变,随证治之,才能掌握辨证的核心与精髓。经方中方药与其适应证之间的关系最为固定,由此经方可作为探讨方证对应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伤寒论》为例,将方证对应原则概括为以经类证、以方类证、明辨主证、守证守方、药随证变、方随证合、量随证更、平脉辨证、依时辨证的九大原则,通过对《伤寒论》原文分析,阐述了九大原则的应用,旨在发掘方证对应的科学内涵,提高辨证的准确率,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为灵活应用经方,提高临床疗效做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方证对应理论源流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方证对应的临床意义与理论意义。方法:从方证对应理论源流及临床研究入手,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试验,将6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方证对应与方证不对应组,用血府逐瘀汤及生脉散进行交叉干预。结果:①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血瘀证、方证对应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25%、50%、75%;方证不对应组分别为0、26.66%、26.66%;气阴两虚组方证对应组分别为18.75%、56.25%及75%,方证不对应组分别为0、31.25%及31.2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心绞痛疗效、心电图及硝酸甘油消耗量,方证对应组优于方证不对应组;③血液流变学检查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两组内皮素、NO、t-P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临床疗效取决于方证对应程度,方证对应与方剂配伍相关,阐明方证关系是方证深入研究的关键,客观指标改善与方剂针对的治则性质有关,方证对应疗效及药物作用方式有关,寻找方对证契合点及方对病的靶点,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