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智  李玉茂  刘立航 《医疗装备》2023,(21):17-19+2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RCR)对肩袖损伤(RCI)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医院治疗的78例RC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单纯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关节镜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术后均随访6个月。于术前、术后1、3、6个月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于术前、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的肩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1、3、6个月,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UCLA评分逐渐升高,且观察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UCL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肩关节前屈、内旋及外旋活动度分别较术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关节镜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有利于降低RCI患者术后疼痛度,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修补肩袖损伤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性影响因素。方法:2006—01—2009—05行关节镜下修补肩袖损伤的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9~72岁,平均56岁,预后因素包括年龄、病程、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撕裂大小、肌腱回缩程度和质量。结果:根据UCLA评分,优23例(76.7%),良5例(16.7%),差2例(6.7%)。术后患者肌力明显改善(P〈0.05);患者的年龄、撕裂大小及回缩的程度等因素明显影响预后(P〈0.05);术前的病程、症状和关节活动范围对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关节镜下修补肩袖损伤创伤比较小,是治疗肩袖损伤的有效方法,但需要正确操作及不断提高关节镜操作技术,并在选择患者时仔细考虑影响疗效的因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动一直是年轻人喜好的项目。但不当运动易造成肩袖损伤,影响上臂活动。本研究对比关节镜下微创手术与小切口肩袖修复术治疗运动性肩袖损伤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7-02-01-2018-02-15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78例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撕裂大小、年龄和Bigliani分型等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选择全关节镜组和小切口组,每组39例。小切口组行关节镜下小切口肩袖修复术,全关节镜组行全关节镜下修补术。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2和24h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1年肩部肌力(外旋、内旋、外展)恢复情况、肩关节活动度(外旋、内旋、外展)和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Angeles,UCLA)。结果全关节镜组术后12hVAS评分为(3.65±1.70)分,低于小切口组的(4.72±1.85)分,t=2.660,P=0.010;术后24hVAS评分为(1.21±0.73)分,低于小切口组的(1.86±1.05)分,t=3.174,P=0.002。术后1年全关节镜组肩部肌力外旋评分为(4.86±0.24)分,高于小切口组的(4.57±0.35)分,t=4.268,P<0.001;内旋评分为(4.77±0.34)分,高于小切口组的(4.50±0.46)分,t=2.948,P=0.004;外展评分为(4.63±0.28)分,高于小切口组的(4.15±0.42)分,t=6.062,P<0.001。术前全关节镜组肩关节外旋(t=0.450,P=0.654)、内旋(t=0.280,P=0.781)、外展(t=0.192,P=0.848)活动度与小切口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全关节镜组肩关节外旋(t=0.457,P=0.649)、内旋(t=0.271,P=0.787)、外展(t=1.478,P=0.144)活动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全关节镜组功能评分为(8.41±2.67)分,高于小切口组的(6.84±2.16)分,t=2.855,P=0.006。前屈曲力量评分为(4.83±1.30)分,高于小切口组的(4.28±1.02)分,t=2.079,P=0.041。向前屈曲活动评分为(4.55±1.26)分,高于小切口组的(3.87±1.05)分,t=2.589,P=0.012。结论与小切口肩袖修复术相比,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运动性肩袖损伤,可减轻术后疼痛,有效改善患者肩部肌力及肩关节活动,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肩关节镜下单排间断缝合与双排缝合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36例肩袖损伤患者按照双盲选法分成参照组(予以关节镜下单排间断缝合治疗)、实验组(予以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治疗),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再撕裂率及治疗满意度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ASES、UCLA、Constant、VAS评分相较,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ASES、UCLA、Constant评分均比术前高,且实验组比参照组高;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比术前低,且实验组比参照组低,P<0.05,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相比参照组,实验组再撕裂率更低,P<0.05,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相比参照组,实验组治疗总满意度更高,P<0.05,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相比关节镜下单排间断缝合治疗,予以肩袖损伤患者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Inlay技术重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2例,骨折内固定并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后取自体同侧股四头肌骨腱,应用关节镜下Inlay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结果患者骨折按期愈合,重建切口均I期愈合,无关节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9.8个月。患者无膝关节不稳及无力症状。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19~36分,平均(25.13±9.57)分,术后81~94分,平均(85.49±3.82)分,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Inlay技术重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手术操作简单,不受骨折内固定的影响,治疗疗程缩短,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比较满意的重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关节镜通过带线锚钉对Bankart损伤及合并损伤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治疗的肩关节前脱位24例患者实施资料调查与研究,患者均经过关节镜引进带线锚钉技术进行治疗,目的是修复患者Bankart损伤及合并损伤。对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的影像学检查情况加以分析,评估患者损伤部位修复效果。结果:对24例患者实施定期随访,时间均数(26.41±16.37)个月,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的治疗效果显著,患肩与健肩活动功能相近,尚未产生再次脱位和半脱位现象,可正常工作与生活。治疗后,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与Rowe评分均好于治疗前评分,P<0.05;通过统计,24例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25.09±8.96)min、切口长度均数(1.23±0.21)cm、手术出血量均数(6.93±1.12)mL、住院时间均数(7.74±1.24)d;手术前患者肩关节功能评估分数为(18.64±2.20)分、治疗后6个星期患者肩关节功能评估分数为(29.63±2.33)分、治疗后10个星期患者肩关节功能评估分数为(30.12±2.41)分、治疗后12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胭绳肌腱行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单束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近期临床效果,探讨前交叉韧带胫骨残端在重建术后韧带功能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过程中的作用,并对一些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方法病例取自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共48例,其中46例获得随访,年龄16~44岁,平均27.80岁,其中男32例,女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75天,平均25.85d。对46例患者行关节镜下保留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残端的单束重建手术治疗,股骨端应用带袢钢板固定,胫骨端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术后随访时通过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的稳定性,2000年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2000)评分评价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46例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45例患者(97.82%)前抽屉试验阴性,43例患者(93.48%)Lachman试验阴性。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1.33±7.8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61±4.04)分(t=-22.720,P〈0.001),IKDC-2000主观评分由术前平均(65.67±8.13)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2.39±4.15)分(t=-18.298,P〈0.001)。结论关节镜下保留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残端单束重建手术,能够建立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膝关节,术后本体感觉较术前明显提高,近期临床疗效良好。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刘静  石莹 《医疗装备》2021,(4):132-133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以及对肩关节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宝坻区人民医院行关节镜下微创手术的97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体侧外旋角度、主动前屈角度、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体侧外旋角度、主动前屈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UCLA评分、A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利于改善术后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全肩关节镜和关节镜辅助下切开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接收的肩袖损伤患者90例,将于关节镜辅助下实施切开治疗的45例设为A组,将开展全肩关节镜切开术的45例设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UCLA评分与ASES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患者的VA 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4%与A组的6.67%则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关节镜辅助下切开治疗,肩袖损伤患者采用全肩关节镜切开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与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并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一2013年5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患者术前和术后均进行Kofeod踝关节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通过随访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评分结果来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5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个月~4年,平均(25.7±12.7)个月。术后56例患者最后一次随访Kofeod踝关节评分平均为(89.2±5.4)分,与术前的(56.4±7.8)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88.7±6.2)分,与术前的(63.4±9.1)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同骨折类型的患者选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疗效显著,在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总结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康复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6例(268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术前和随访时患者的HSS评分、膝前痛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等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际随访到的199例(256膝),平均随访(31±11.65)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从术前平均HSS评分(加.33±12.02)分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87.28±10.13)分,优良率为92.8%。疼痛评分从术前的平均(13.15±3.32)分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25.40±6.51)分。功能评分从术前的平均(8.46±2.18)分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17.82±3.82)分。疼痛完全缓解率88.67%(227/256),85.61%(170/199)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在进行手术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规范术中和术后处理,重视术后康复锻炼,方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下重建前叉韧带的康复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重建前叉韧带((个)纽扣钢板固定)的康复与护理进行探讨。方法对联15例ACL损伤行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分为4个阶段进行指导:术前指导,术后护理,术后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结果15例患者得到随访(0.6~1.0年,平均8.5月),关节稳定,功能恢复正常。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2.5分,终末随访平均90.5分,术后提示28.0分。结论本康复护理计划能有效促进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纽扣钢板)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术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0年5月对85例(146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分别于术后第1、2、3、4周行患膝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比较术前、术后HSS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改变。结果146膝痊愈18膝(12.3%),显效91膝(62.3%),有效27膝(18.5%),无效10膝(6.8%),总有效率为93.2%。膝关节HSS评分在术前(65.6±8.5)分,末次随访时HSS评分(85.8±7.7)分,膝关节HSS功能评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5);膝关节Lysbolm评分在术前(69.6±6.6)分,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89.4±5.8)分,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5)。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能明显改善膝关节HSS和Lysholm功能评分,是早中期骨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髁间窝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对膝关节伸直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115例股骨髁间窝撞击综合征患者行关节镜下手术,依据镜下表现行膝关节清理、髁间窝扩大成形术、胫骨骨赘摘除术、游离体摘除术。结果手术治疗115例(120膝),术后96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术前平均Lysholm评分为(55.12±4.37)分(31~75分),术后6个月平均Lysholm评分为(82.37±1.23)分(70~100分),关节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关节镜检查及镜下手术对股骨髁间窝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同时可处理相关问题,术后恢复良好,较切开手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多股胭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应用膝关节镜下自体多股胭绳肌腱单束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39例,其中28例得到随访。结果随访时间7~48(13.5±2.3)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47.3±3.6)分,术后(91.3±2.9)分。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多股胭绳肌腱单束重建膝ACL创伤小,取材方便、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快捷、疗效可靠,是治疗前交叉损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效果及手术方法。方法对40例盘状半月板撕裂患者经关节镜行盘状半月板次全切成型术或全切术,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随访8.0个月,Lyshom关节功能评分术前64~78分,平均(69.650±3.386)分;术后82~97分,平均(88.780±3.460)分。术后患者功能评分较术前提高,没有发现再撕裂和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结论关节镜技术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创伤小,疗效佳。能最大程度保留半月板良好形态和生理功能,减少患膝骨关节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张伟 《现代保健》2011,(4):56-58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行半肩关节置换术,术后按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学会(ASES)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包括术后疼痛、主动活动范围和日常行动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月~48月,平均30.1月。患肩ASES评分平均85.6分(64~94分),VAS疼痛评分平均2.7分(0~5分),肩关节活动度平均为:前曲上举130.1°(90°~150°),外旋35.0°(30°~40°),内旋T10水平。术后1年12例肩关节周围各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为满意,3例肩袖肌力不足,外展、上举稍差,无一例出现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详细的术前评估、重建肱骨正常长度、确切固定大小结节、可靠有效地重建肩袖、重视术后正规康复训练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1~2007年笔者共完成45例49膝的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关节镜下手术。手术采用常规髌下前内侧(AM)和前外侧(AL)关节镜入路,根据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情况进行半月板全切或成型术,其中成型术8膝,全切次全切41例。结果45例患者中3例失访,其余患者术后随访6~84个月。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手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为55分(40-71分),半年随访时93分(88~98分)。结论关节镜技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创伤小,术中能精确切除失稳破裂的半月板组织,术后患者恢复快,疗效佳。  相似文献   

19.
袁君君  钱明  刘桂枝  王希 《现代保健》2010,(34):182-183
目的探讨直腿抬高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应用的适应证。方法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并做神经根管减压术后,根据术中减压和神经根病理改变适时适量应用直腿抬高训练。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进行评定,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时的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术前JOA平均(8.1±0.3)分,术后2周JOA平均(13.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JOA平均(14.8±0.3)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17例,良20例,可8例,差0例,优良率82.22%。术后平均随访2.5年,未发生1例再次手术。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适时适量应用直腿抬高训练能有效的预防神经根粘连,提高术后疗效,避免神经根副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单排固定(SR)和双排固定(DR)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23例肩袖损伤患者(23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R组(12例)和DR组(11例),SR组采用2枚锚钉、简单缝合固定,DR组采用3枚锚钉、内排褥式缝合固定.术后24个月评价其临床功能,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内旋、外旋)、手术时间及患者满意度,并比较两组再撕裂情况及其临床功能.结果 SR组手术时间短于DR组[(115.8±25.0) min比(124.5±19.7) min,P=0.033];两组临床功能(VAS、Constant、ASES、UCL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内旋、外旋)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组术后全层再撕裂2例,DR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组部分分层再撕裂和全层再撕裂7例,DR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再撕裂患者临床功能(VAS、Constant、ASES、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治疗2~5 cm肩袖撕裂损伤在临床功能及再撕裂方面与SR相比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