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已行冠脉造影检查患者90例,与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作比较.结果 冠心病单支病变组颈动脉IMT为(1.09±0.19) mm,斑块检出率74.1%;多支病变组颈动脉IMT为(1.42±0.18) mm,斑块检出率77.5%;对照组颈动脉IMT为(0.78±0.22) mm,斑块检出率21.7%.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密切,通过对颈动脉IMT检测,可以间接了解冠心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定IMT及斑块的分级。检测157例患者中,冠心病组106例,对照组51例。结果冠心病组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陈云  王欣  齐惠英 《职业与健康》2009,25(8):890-891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05例疑似冠心病的病人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52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64例,双支病变48例,3支病变41例)。结果对照组及总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与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IMT≥0.85mm及(或)粥样斑块发生率来预测冠心病的特异性为81.6%,敏感性为75.3%,阳性预测率为71.1%。结论测定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积分对冠心病的预测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85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分级与冠脉狭窄指数、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多支冠脉病变组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5);双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快(P〈0.05);双椎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高(P〈0.01)。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3个冠脉病变组双颈总动脉阻力均增高(P〈0.05)。与颈动脉0级组比较,颈动脉2级和3级斑块组冠脉狭窄指数均增高(P〈0.01)。3级颈动脉斑块组100%有冠脉狭窄,颈动脉2级、3级斑块组患者冠状动脉2支以上病变患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管腔内径增大,血管最大血流速度增快和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高.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血管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曹亚薇 《职业与健康》2008,24(18):1972-1973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6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186例同期非高血压病老年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高血压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发生率、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冠心病症状人群使用超声波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状动脉cT造影(CTA)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l生。方法选择250例健康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冠状动脉CTA筛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未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0例(无斑块组)和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0例(斑块组)。同时采用高频超声波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颈动脉IMT。结果ANOVAs分析显示年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x2检验显示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标记物带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呈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无冠心病症状人群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CTA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周瑞  庞欢  宗莉 《现代养生》2022,(20):1744-1746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粥样硬化斑块参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本单位体检的6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情况分为冠心病组(10例)与非冠心病组(52例),对比两组的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指数(PI),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粥样硬化斑块参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关系以及诊断价值。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斑块指数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检出、斑块指数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5)。斑块指数诊断老年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98.08%,Kappa=0.88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指数较高,利用斑块指数诊断老年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效果较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研究其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3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8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同时通过超声检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研究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350例原发性高血压受试对象经测定确认颈动脉存在硬化斑块共为102例,为29.14%。健康对照组180例中,共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12例,为6.67%。高血压组与正常健康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组血浆氧化物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尿微量白蛋白〉19.0mg/L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尿微量白蛋白阳性高血压组共有斑块形成62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39.2%,而尿微量白蛋白阴性高血压组有颈动脉斑块形成40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20.8%,而且其MDA、MPO浓度也显著低于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清氧化物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钙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8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3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狭窄情况,再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随心脏瓣膜钙化程度分级的增高,颈动脉斑块积分及IMT具有显著增高的趋势(P<0.05).观察组管腔堵塞5例(7.35%,5/68),管腔狭窄63例(92.65%,63/68);对照组管腔堵塞0例,管腔狭窄11例(31.43%,11/35),两组管腔堵塞率及管腔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钙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具有密切关系,心脏瓣膜钙化程度越重,颈动脉狭窄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85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分级与冠脉狭窄指数、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多支冠脉病变组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5);双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快(P<0.05);双椎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高(P<0.01).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3个冠脉病变组双颈总动脉阻力均增高(P<0.05).与颈动脉0级组比较,颈动脉2级和3级斑块组冠脉狭窄指数均增高(P<0.01).3级颈动脉斑块组100%有冠脉狭窄,颈动脉2级、3级斑块组患者冠状动脉2支以上病变患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 颈动脉管腔内径增大,血管最大血流速度增快和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高,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血管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和内膜-中膜(IMT)增厚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本科住院的年龄≤75岁的患者216例,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和(或)IMT增厚患者117例(颈动脉异常组)和颈动脉正常患者99例(正常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和IMT增厚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异常组的年龄、肱动脉脉压(PP)、中心动脉收缩压(c SBP)、中心动脉脉压(c PP)、增强压(AP)和增强指数(AIx)显著升高(P<0.05);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多(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和IMT增厚与年龄、c SBP、c PP、AP和AIx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肱动脉血压则无明显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 PP和AP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和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IMT增厚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61例患者,根据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组和非CHD组。其中CHD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再分成轻、中、重度狭窄三个亚组。所有患者同时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的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CHD各组和非CHD组间颈总动脉IMT、斑块的关系。结果CHD组患者的平均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CHD组(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也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可以间接用来判断CHD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88例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统计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 88例CKD患者中,24例(27.3%)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CKD患者并发脑卒中者(A组)TG、GFR、CRP检测结果与未并发脑卒中者(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8例CKD患者中,颈动脉IMT≥1.0 mm者28例(31.8%),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3例(14.8%)。颈动脉IMT≥1.0 mm患者并发脑卒中率与IMT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率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脂代谢紊乱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应采用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IMT值及斑块形成情况,为早期干预预防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评价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硬化斑块的部位、形状、大小、回声、是否多发。结果 85例患者颈动脉IMT均不同程度增厚,90%的患者可见硬化斑块、常发生于颈总动脉窦部,斑块可分为3型:软斑、硬斑及混合斑,其中硬斑较多见。结论颈动脉彩超检查快速、无创、可重复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特异性强,可为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而且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可提示临床及早给予预防和治疗,这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和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在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且均行颈动脉斑块超声的93例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mtima-media thickness,IMT)正常的患者(即IMT1.0 mm)34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03±10.78)岁,IMT异常的患者(即IMT1.0 mm)共59例,为增厚组,其中男36例,女23例,平均年龄(70.01±10.99)岁;分别测量两组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分析讨论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增厚组血压水平收缩压大于160 mm Hg和或舒张压大于100 mm Hg时,增厚组比例远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分析老年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清晨血压现象,发现颈动脉粥样增厚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粥样增厚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增厚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非冠心病组100例,冠心病组100例,其中单支病变组32例,二支病变组33例,三支病变组35例,比较冠心病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与非冠心病组间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非冠心病组明显高(P<0.05);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单支病变组明显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与IMT、斑块积分成正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成显著正相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强而加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7例冠心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于我院体检的87名健康人员纳入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使用超声仪器对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及颈内动脉IMT,评估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P <0.05)。ROC曲线显示,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924,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 <0.05)。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均高于三项指标单独检测(P <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病变,临床使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SYSMEX-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尿酸酶过氧化物酶法测定8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62-35%(53/85),其中1级斑块组为21.18%(18/85);2级斑块组为28.24%(24/85),3级斑块组为12.94%(11/85)。血尿酸分别为0级:266.02±58.22umol/L,1级:318.93±48.32umol/L,2级:449.32±51.02umol/L,3级:523.69±47.19umol/L.有斑块组血尿酸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1)。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血尿酸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常组、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3组间血尿酸水平分别为413±59umol/L、492±52umol/L和531±47umol/L,3组间有显著性(P〈0.05),随着内膜中层厚度增加,血尿酸水平增高。结论血尿酸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相关因素,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的高低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情轻重的评判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检测其血清Hcy水平,根据Hcy检查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HHcy组(Hcy15μmol/L)、NHcy组(Hcy≤15μmol/L),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内膜增厚率、斑块形成率,对比不同病情脑梗死患者、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患者上述指标,并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与各指标相关性。结果 HHcy组、NHcy组IMT、Hcy均高于对照组(P0. 05); HHcy组IMT、内膜增厚率、斑块形成率、Hcy均高于NHcy组(P0. 05);随着病情加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及血清Hcy水平增加;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Hcy高于未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P0. 05);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与IMT、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呈正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关,Hcy可参与脑梗死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分析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及内-中膜厚度(IMT)和大血管病变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1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行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IMT特点以及相关因素。结果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高血压发生率为67.7%,无斑块组高血压发生率为37.5%,斑块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严重程度与糖尿病病程、年龄相关(P〈0.05)。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均有斑块组患者比例(56.9%)明显高于单纯颈动脉(26.2%)或下肢动脉斑块组(16.9%)。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行血管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及早干预治疗,延缓其进展,减少患者致残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