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长时间输注化疗药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该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行PICC的肿瘤患者85例纳入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在PICC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95.25±20.38)d,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10例。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112.54±25.63)d,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2例。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差异经χ2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长时间输注化疗药中应用PICC技术可减轻患者痛苦,置管期间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对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外静脉留置针与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消化道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接收的84例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为观察对象,基于平行对照法分组,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2)分别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与PICC,对两组置管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操作时间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少,差异显著(P<0.05);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4.76%,对照组为19.05%,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置管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82.5±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4.2)分,差异显著(P<0.05);置管穿刺次数方面,观察组的1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5.71%,对照组的1次性穿刺成功率为42.86%,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颈外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优于PICC。相比之下,颈外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时间少,患者的一次性穿透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在外科病人中长期应用的方便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自1997年至1998年期间,对60例外科病人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与60例外科病人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三种不同型号的单腔PICC导管、导管尖端的置管位置、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CVC)进行相应比较。结果PICC置管成功率为95%(60例置管/63例穿刺)。PICC与CVC置管时间平均为13天(6~98天)与14天(7~104天)。PICC组中,53例病人(88.3%)于治疗结束时拨除导管;3Fr导管(20G穿刺针)阻塞率(4/20,20%)高于4Fr导管(18G穿刺针)阻塞率(2/20,10%)和SFr导管(16G穿刺针)阻塞率(1/20,5%);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3/60),PICC导管接头破裂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5%(3/60)。CVC组中仅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两组均无置管所致的导管感染、气胸及血气胸发生。结论PICC可以安全地应用于需要中-长期接受各种输液、肠外营养液、化疗以及抗菌素治疗的病人。这种新方法不但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方法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CQI前(2007年6月~12月)51例肿瘤患者,分析PICC置管后CRBSI的发生情况,采用计划、实施、检查、应用(PDCA)四步法,设计并实施改善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CRBSI的防护措施,与CQI后次年同期(2008年6月-12月)99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CRBSI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CQI后,PICC置管CRBSI发生率由2.57例次/1000导管留置日明显降至0.68例次/1000导管留置日,较CQI前降低了73%(P〈0.05)。结论CQI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CRBSI。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调整,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胃肠手术及化疗变得越来越常见.同时,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困难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主要营养支持手段,对于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而目前肠外营养滴注方式主要是以静脉系统输注为主.虽然通过不同静脉入路方式如钢针、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置管(CVC)等进行肠外营养各有优劣,但随着越来越多研究表明,PICC在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肠外营养中应用较其他方式具有并发症少,舒适度高,预后好等优点.文章就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肠外营养中应用及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前臂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静脉化疗中应用效果比较。方法:将66例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PICC置管组),对照组33例(前臂静脉留置针组),观察并记录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及日常生活处理能力。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9%,疼痛率6%,导管并发症率9%,留置时间30~320d,日常生活处理能力正常;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45%,疼痛率36%,留置针并发症率39%,留置时间1~8d,日常生活需人照顾。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乳腺癌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中心静脉置管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Q—syte)与预充式导管冲洗器(Posinush)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冲管、封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24例行PICC置管术需要化疗的肿瘤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2例,对照组采用肝素帽连接PICC导管,采用肝素液封管护理,观察组采用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连接PICC导管,采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封管护理,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导管堵管发生率、操作时间、针刺伤次数。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导管堵管发生率、操作时间、针刺伤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和预充式导管冲洗器联用对PICC进行冲封管效果好,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堵管率,减少PICC导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苏丽娟 《药物与人》2014,(12):184-184
目的:研究探讨肿瘤患者PICC置管化疗护理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采用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护理的方法,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及经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全方位的护理,60例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均顺利穿刺置管,治疗过程中,出现导管渗液1例、导管阻塞2例、导管脱位1例、静脉炎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3%.结论:PICC置管化疗具有留置时间长,操作快捷、安全有效的优点,通过围置管期的科学合理护理干预能有效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其相对于静脉留置针而言既减少了治疗的中断,还保护了血管,为药物的输注提供了可依赖的通路。相对中心静脉置管术(CVC)而言,也减少了CVC置管并发症,降低了费用.减少了病人外伤的发生,并且减少了导管相关性感染。CVC的感染率在26%~30%之间,而PICC感染率小于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冲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对导管堵塞的影响,分析导管堵塞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将应用PICC输注乳剂大静脉营养液的肿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及处理组(67例)。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100ml冲管,频率为每隔6~8小时1次;处理组用0.9%生理盐水20ml按照快一慢一快的方法脉冲式注射,每隔4小时1次。记录两组病例导管部分堵塞或全部堵塞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导管部分堵塞及全部堵塞发生率为13.2%,处理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对照组1例因严重导管堵塞而拔管、1例发生静脉血栓;处理组无1例因导管堵塞而拔管,无1例发生静脉血栓。结论少量快一慢-快脉冲管方式及适当增加冲管频率是预防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药物性)堵管的有效措施;每天记录输液速度是早期发现导管堵塞的理想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穿侧肢血管是早期发现静脉血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冲管频率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持续输注肠外营养液患者堵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68例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植入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首次使用且持续输注肠外营养液时间超过10 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设定各组输注肠外营养液时的冲管频率:Q4h、Q6h、Q8h,对比分析堵管发生率。结果 A、B、C组堵管发生率分别为3.57%(2/56)、8.93%(5/56)、5.36%(3/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冲管频率Q8h即能达到Q6h、Q4h预防药物性堵管的效果,既可保证持续输注肠外营养液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通畅、延长管道的使用时间,又节省资源,创造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37例有PICC置管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其中18例(48.6%)肘部没有可见或可触及的浅静脉,选择上臂深静脉,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7例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率为100%。PICC管留置时间为(32.0±19.8)d,2例(5.8%)患者分别在置管后第21和39天因为静脉血栓形成而拔管,18例(48.6%)患者的PICC仍在使用。结论应用超声引导技术,使部分肘部无可见或可触及浅静脉的老年患者也能安全置入PIC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康复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径路。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31例,B组股静脉穿刺置管组34例,C组PICC穿刺置管组33例,分别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腔堵塞、意外拔管、深静脉血栓、静脉炎、局部血肿)、患者舒适度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PICC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P〈0.05)。结论:PICC中心静脉脉管是脑卒中康复患者最理想的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延长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预防、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改善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方法 将74例肿瘤合并糖尿病留置PIC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人,在置管前、置管过程中、置管后对患者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对照组35人,按照常规PICC置管流程给予护理.比较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合并糖尿病PICC置管患者经过采取有效地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妇科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ICC置管术治疗的50例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均置管成功,顺利完成化疗,均未出现药物外渗等情况。导管留置时间在1~6个月之间,平均为(3.5±1.2)个月。在留置PICC导管后,患者主要出现了穿刺点感染、局部渗血等并发症。结论:早期对妇科肿瘤化疗患者进行PICC置管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血管,将患者的病痛减轻到最低限度。而正确的导管护理在PICC置管成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肺癌患者中比较颈外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股静脉置管的效果,探讨肺癌患者治疗的最佳中心静脉置管途径.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3年4月275例在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外静脉置管3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96例、PICC 106例和股静脉置管35例,比较4种不同置管方式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总成功率、平均置管时间、导管平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4组深静脉一次置管成功、二次置管成功和总置管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95);平均置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各组间两两比较,PICC组平均置管时间显著短于颈外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和股静脉组(P =0.004,P=0.003,P=0.006),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其余3组(P=0.001,P=0.000,P=0.002).置管过程和导管留置过程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患者舒适度与4种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有相关性(r=0.318,P=0.000).结论 4种深静脉置管术成功率均很高,为成熟的操作技术.可针对肺癌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深静脉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标准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操作系列技术在肠外营养输注途径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943例患者, 分为研究组(457例)和对照组(486例), 研究组应用标准化PICC操作系列技术完成以肠外营养输注, 对照组选择肘下穿刺在超声引导或直接穿刺, 对比观察PICC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总成功率均为100%, 其中研究组一针成功率(92.6%比72.2%, xˉ=66.229, P<0.001)和导管留置时间[(25.4±2.3)d比(21.6±3.1)d, t=21.271, P<0.001)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50%比11.52%, xˉ=21.490, P<0.001)。结论建立并执行PICC标准化操作规范是提高肠外营养输注途径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计PICC在手术室应用的可行性,观察该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和用普通静脉留置针在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供围手术期输液输血等治疗,观察两组输注速度、并发症、留置时间。结果 PICC组输注速度受外界因素影响小,高渗性液体对外周静脉无损伤,留管时间长,并发症明显少于普通静脉留置针组。结论以手术室为试点,应用PICC对围手术期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效果肯定,优势明显,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60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18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试验组除按照常规进行PICC置管,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外,给予100mg阿司匹林每日1次口服,连续21d。观察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和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静脉炎和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3%和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P=0.025)和1.7%(P=0.025)。结论PICC置管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可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和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肺癌化疗患者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留置时间、患者依从性、留置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对 PICC 置管病人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维护,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