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1):42-44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两组,每组各32例。全部人选对象均给予阿替普酶0.9mg/kg静脉注射,用药后即刻复查颅脑CT,排除脑出血。抗凝组32例给予肝素钠静脉泵入,调整剂量使APTT较基线值延长,3d后改为氯吡格雷或(和)阿司匹林口服;非抗凝组32例24h后予氯吡格雷或(和)阿司匹林口服。应用统计学方法分别比较两组的疗效,以及两组NIHSS评分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抗凝组的疗效优于非抗凝组(P〈0.05)。两组NIHSS评分溶栓后7d以及溶栓后14d均较溶栓前明显降低(P〈0.05),且抗凝组溶栓后7d以及溶栓后14d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3—6h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是安全和有效的,且溶栓后进行抗凝治疗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吴松伟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6):2937-2938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选取镇平县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94例ACI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47例。给予溶栓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联合组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连续给药30 d。观察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及生活质量(SF-36)。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较溶栓组高(P<0.05);与溶栓组比较,治疗后1、30 d联合组NIHSS评分较低(P<0.05);与溶栓组比较,治疗后30 d联合组SF-36评分较高(P<0.05)。结论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患者,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至建湖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评估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并随访血管再通率情况。结果 治疗7 d、14 d及21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治疗21 d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及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阿替普酶(alteplase)联合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7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半球梗死患者70例,根据溶栓后是否接受肝素治疗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7 d、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发病30 d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 d、14 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第30天对两组患者进行mRS评分,抗凝组34例患者中神经功能预后良好18例(52.9%),预后不良14例(41.2%),死亡2例(5.9%);非抗凝组36例患者中神经功能预后良好10例(27.8%),预后不良24例(66.7%),死亡2例(5.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80.0,P<0.05).抗凝组患者死亡2例(5.9%),非抗凝组患者死亡2例(5.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05).抗凝组出现症状性脑出血2例(5.9%),非抗凝组出现症状性脑出血3例(8.3%),两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8,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抗凝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 选取通许县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4例ACI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2例)和辅助治疗组(52例).对照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辅助治疗组接受氯吡格雷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例,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mRS评分,并观察症状性颅内出血、无症状性颅内出血、脑梗死复发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14 d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I评分较高,而mRS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90 d内脑梗死复发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症状,整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安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NIHSS评分及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林宝荣  王顺旺 《吉林医学》2013,34(16):3181-3182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同期发病条件基本相同的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 h、24 h、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6 h、24 h、7 d、14 d的NIHSS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禁忌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9.
胡学刚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2):2200-2201
目的探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邓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Hcy、HDL-C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Hcy、HDL-C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8例非溶栓治疗。治疗前、后6 h、24 h、7 d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比较,神经功能缺损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t-PA溶栓联合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期脑梗死(症状出现<3 h)患者4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2例。治疗组在标准剂量静脉t-PA溶栓治疗同时,在24 h内给予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将患者体温冷却至33℃,随后在12 h内给予复温至正常温度;对照组为单纯静脉t-PA溶栓治疗;2组在溶栓治疗后均给予常规治疗,然后观测入院时及治疗后第1、14、30天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同时检测入院时及复温正常1 d后的凝血酶原活动度、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指标。结果 2组复温正常1d后的凝血酶原活动度、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第1、14、30天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均增加(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t-PA溶栓联合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疗效及对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于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和对照组(依达拉奉治疗)各32例,比较两组治疗14d后的疗效及治疗前、治疗7d后、治疗14d后两组的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4d后的有效率为93.8%和75.0%,差异显著(P〈0.05)。治疗7d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14d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及治疗后7d明显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依达拉奉、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协同作用,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采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2次/d,共14 d,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4 mL,脐周皮下注射,1次/12 h,共7 d;对照组应用常规综合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治疗后基本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发病6h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其中联合溶栓组(A组)44例、单用rt-PA组(B组)37例、单用尿激酶组(C组)32例、对照组(D组)48例。评价4组治疗后28d的疗效,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3个溶栓组与D组在28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之间28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再发脑梗死率、病死率及非症状性脑出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脑出血(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0%、27.0%、28.1%、4.2%,A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与B、A与C、B与D、C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疗效和单用rt-PA组、单用尿激酶相当,但脑出血发生率低于两组,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钠对IPF患者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的IPF患者共31例分两组:非抗凝组予甲泼尼龙片每日0.5mg/kg,共1个月:后减为每日0.25mg/kg,共2个月;之后减量至每日0.125mg/kg或0.25mg/kg,隔日1次口服。抗凝组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d,皮下注射,共2周。对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年龄、平均呼吸困难评分、动脉血气分析、D-dimer、HGF进行检测。结果①抗凝组治疗后HGF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凝组治疗后HGF值高于非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抗凝组D-dimer水平治疗后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凝组治疗后D-dimer水平低于非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非抗凝组Pa02、P(A-a)02、SpO,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凝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抗凝组治疗后呼吸困难程度评分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治疗后评分低于非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F患者在常规用药中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明显增加HGF水平,降低高凝状态,使患者PaO2、P(A-a)O:、SpO2等血气分析指标及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华峰  王宏  张云霞  刘春红  余鹃 《当代医学》2011,17(16):144-145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2月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同期非溶栓治疗的具有相同条件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h、24h、7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NIHSS6h、24h、7d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禁忌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非心源性急性期脑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3月间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接受治疗,发病时间在72 h以内且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比例非心源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包括发病在6 h以内拒绝溶栓治疗的患者)。从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治疗患者中简单随机抽样3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从使用阿司匹林单抗治疗患者中简单随机抽样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时均已给予咀嚼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入院后(包括入院当天)开始,研究组每天口服氯吡格雷75 mg联合阿司匹林100 mg,对照组每天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治疗3周后,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与入院时的NIHSS评分、总有效率、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以及对比2组患者在出院后随访1年中脑梗死的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治疗3周后,2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均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0.00%,P<0.05);在患者出院后1年随访中,研究组脑梗死再发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脑出血事件的发生。 结论 对于非心源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治疗比单一使用阿司匹林更能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更能有效地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同时能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再发率,且药物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探讨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②方法发病6h 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分为溶栓组(16例,接受rt-PA 40mg静脉溶栓治疗)和对照组(14例,未使用rt-PA,其他治疗同溶栓组)。记录治疗前与治疗后2、24h、10d的NIHSS评分及10d时的Barthel指数,并复查头颅CT,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③结果两组治疗后 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溶栓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溶栓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5%、50%, P <0.05),溶栓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两组均无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④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前提下,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治疗剂量下质子泵抑制剂(PPI)泮托拉唑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1单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对照组),组2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泮托拉唑口服治疗(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总评分。结果治疗前后组间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及N1 HSS评分比较: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泮托拉唑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