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引起患者肝损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继发性肺结核的88例初治患者,观察抗结核治疗后其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88例患者平均年龄(49.08±17.49)岁;肝损害集中分布在40~69岁,多发生在服药3个月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32例,肝损害程度与抗原阴性者相比较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因素、乙肝病毒感染和药物因素是抗结核药引起患者肝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性肝损害。方法 对本院2000~2005年收治的肺结核病人抗结核后出现肝损害的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所发生的药物性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8周内的强化期。结论 通过对抗结核药肝损害的危险因素的认识,不但有助于减少肝损伤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而且还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3.
我院从2003年8月~2009年8月共收治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患者324例,对其临床资料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救治方案,临床显示该方案对于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患者的肝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对抗结核药物致肝脏损害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可能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减少药物性肝损害以及制定结核病控制的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10月的年满18周岁的初治肺结核病住院患者病例资料781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筛选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为因变量,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饮酒、营养、HBsAg、性别和年龄。结论饮酒、营养不良、HBsAg(+)、高龄和男性是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治疗同时定期监测肝功能变化有助于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特点,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240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均采用"2HRZS/4HR"方案抗结核化疗。出现肝功能异常后给予保肝药,至肝功能恢复正常时停止。对比两组间肝损发生率、肝损情况、肝损出现时间的差异。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率为12.91%。其中,老龄组发生率为16.67%,中青年组发生率5.95%,两者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抗结核药物出现肝损害无临床症状者12例,占38.71%。64.52%的肝损害出现在抗痨治疗4周内;93.55%的肝损害出现在抗痨治疗8周内。两组肝损害出现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程度严重。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只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肝功均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38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因素,其中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糖尿病史、饮酒史、HBsAg、结核类型以及肝炎史等方面。结果:本组1538例患者中,发生轻度肝损伤154例(10.01%),中度肝损伤45例(2.93%),重度肝损伤25例(1.63%),总损伤224例(14.56%)。HBsAg呈现阳性的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几率明显高于阴性者,有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患者发生肝损伤几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有饮酒史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率要明显高于无饮酒史患者,进行过预防性保肝治疗的患者其患病率明显低于没有进行过治疗的患者,营养状况的好坏也与患者患病的几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等,选择对患者危害性较小的抗结核药物,并采取适当的护肝措施,以尽可能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保证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李雪峰 《河北医学》2011,17(12):1700-1701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在药物性肝病中居第4位[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内结核病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致肝损害的78例病例,总结其发生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发生时间、临床特点及采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57例结核病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2457例初治结核患者中,267例(10.9%)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其中女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6%,148/1085)显著高于男性(8.7%,119/1372,P〈0.05);未接受保肝药物治疗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8%,80/581)显著高于接受保肝药物治疗者(10.0%,187/1876,P〈0.05);接受含HRZ方案的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2%,139/1050)显著高于接受含HR方案治疗者(9.1%,128/1407,P〈0.05)。结论女性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易患因素;合理使用保肝药物有可能减低易患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HRZ联用较HR联用致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收集958例确诊的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包括初治患者726例,复治患者232例,对其中的92例抗肺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女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3.10%(54/412)高于男性为6.95%(38/5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P=0.001);92例中61例(66.30%)为肝炎型肝损害;15例(16.30%)为肝内胆汁淤滞型肝损害;16例(17.40%)为混合型肝损害;其中2例(2.16%)亦判定为过敏性药物性肝损害。异烟肼和利福平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周内;吡嗪酰胺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12周内。乙胺丁醇一般与其他一线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12周后。结论女性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认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临床类型和致病因素,可减少和避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107-109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抗结核药物使用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结果 不同性别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男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8.82%(3/34),女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1.54%(3/26)。男女性别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中,60岁以下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5.56%(2/36),60岁或以上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6.67%(4/24)。不同年龄段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下年龄患者ALT、AST、T-BIL、γ-GT、ALB等指标优于60岁或以上年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较高,老年人高发,密切定期检测早期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前白蛋白检测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2012~2015年我院住院或门诊肺结核病抗结核治疗出现肝损伤患者200例(A组)和未出现肝功损害患者200例(B组),比较两组一般状况,对比前白蛋白等生化指标在抗结核全程中变化差异。结果:A组年龄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营养不良、长期饮酒/酗酒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男性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肝功能出现异常过程中,前白蛋白,相对于其他指标更据有敏感性(P<0.05)。结论:通过联合检测血清PA、CHE、TBA等生化指标并分析患者一般状况条件,可以作为需抗结核病预防性保肝的人群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朱敬惠 《黑龙江医学》2005,29(12):935-936
本文就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进行论述。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防止肝细胞的破坏、保护肝细胞、清除自由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通过还原型谷胱甘肽与复方甘草酸单胺、肝太乐以及单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治疗之比较研究,证明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抗结核药引起的肝损害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黄修伙 《黑龙江医学》2012,36(6):436-438
目的探讨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治疗抗结核药肝损害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原肝功能正常、无肝病基础,在强化抗结核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结核病患者78例,停用吡嗪酰胺后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150 mg/d;观察组给予复方甘草酸单铵S治疗,120 mg/d,并分别在第1、2、3周后比较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监测血钾水平,观察有无水肿和高血压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强化抗结核后发现,肝功能损害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保肝治疗前,肝功能指标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第1、2、3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第2~3周ALT下降,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各时间段两组间ALT下降速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低血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现水肿、高血压或原有高血压加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对抗结核药肝功能损害疗效确切,在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比较中显出一定的优势,但易出现低血钾、水钠潴留或高血压及原高血压加重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保肝药物联合WLGy-801型肝病治疗仪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18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应用"2H3R3Z3E3(S3)/4H3R3"方案抗结核化疗,对照组57例予以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61例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联用WLGy-801型肝病治疗仪刺激相应穴位,疗程为1个月。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的消失及SB、ALT、AST的复常率均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5.
<正>何首乌为蓼科植物,具有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等功效,其炮制加工品制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等功效[1]。自古以来,人们把何首乌作为滋补延年之佳品服用。但是,近年来,因服用何首乌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报道日益增多。本文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何首乌致肝损伤患者19例作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例患者中男8例,女11例;年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93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维生素C、门冬酸钾镁、肝泰乐等保护性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用药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肝功能。结果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3.6%和69.5%,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肝损害是化疗药物常见的毒性反应之一,严重肝损害往往影响肿瘤化疗的正常进行。不同化疗药物、甚至同一药物在临床中的肝损害发生率在不同的文献报道中有差异;被忽略的肝脏毒性会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联合用药方案致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不易明确;化疗药物的肝损伤类型主要为肝细胞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线粒体损伤、胆汁淤积、肝血管损害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多脏器损害情况,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0年8月至2005年8月收治的68例川崎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68例患儿中5岁以内占76·5%,男女之比为1·43∶1,可致多脏器损害,以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为主,最严重为冠状动脉病变,占33例(48·5%)。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各系统症状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恢复。结论川崎病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了解川崎病的多系统损害,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用药,减少多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闭合性肝外伤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效果及适应症。方法 26例闭合性肝外伤采用非手术治疗,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加强临床监测,注意休息、禁食、补液、酌情输血,应用止血药物及抗生素,加强保肝及营养支持。结果 26例中治愈疗24例,占92.3%,中转手术2例。结论 闭合性肝外伤掌握好适应证,非手术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灵芪蠲肝液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灵芪蠲肝液三个剂量组及肝苏颗粒阳性对照组。各用药组分别给予灵芪蠲肝液、肝苏颗粒5天后,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300mg/kg,复制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36小时后,乙醚麻醉大鼠,心脏取血,测定肝功能、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取肝制备10%肝匀浆,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大鼠急性肝损伤时,ALT、AST、TB i、l血清NO、血浆ET、肝匀浆MDA均升高,肝匀浆SOD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灵芪蠲肝液能降低血清ALT、AST、TB i、lNO、血浆ET水平;降低肝匀浆MDA,升高肝匀浆SOD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理检查发现灵芪蠲肝液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减少炎细胞浸润。结论:灵芪蠲肝液对硫代乙酰胺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