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IL-12、IFN-γ和IL-10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9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IFN-γ和IL-10水平,动态观察45例接受免疫增强剂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及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免疫增强剂治疗获得完全应答反应的患者治疗期间血清IL-12、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IL-10水平下降(P<0.05),无应答者治疗过程中上述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结论:Thl型免疫应答对机体清除病毒起关键作用;Th2型免疫应答与感染慢性化及疾病持续发展有关;免疫治疗可使部分Th2型免疫应答占优势的慢性肝炎患者转化为Th1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和IFN-γ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和IFN-γ水平,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机理。方法:用双抗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25例急性乙肝。35例慢性乙肝和30例正常人血清IL-10和IFN-γ水平。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10浓度明显高于急性乙肝患者(P<0.01),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慢性乙肝组患者血清IFN-γ浓度明显低于急性乙肝组(P<0.01),两组的血清IFN-γ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组(P<0.01)。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FN-γ浓度与ALT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肝患者IL-10水平增高,限制了IFN-γ合成,削弱了其对HBV清除作用,可能是乙型肝炎慢性化机理之一;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FN-γ浓度与ALT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RT—PCR检测脑囊虫病患者IFN—γ和IL—10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患者体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27例脑囊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代表Th1水平)和IL-10(代表Th2水平)两种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24例有细胞因子表达3,例未测出。在24例有细胞因子表达的患者中,7例表达IFN-γ和IL-10两种细胞因子,17例仅表达IL-10。结论 脑囊虫病患者存在Th1/Th2的漂移现象,明显表现为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体液免疫功能升高,存在Th1/Th2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过程中细胞因子IL-l0、IL—12、IL—18和IFN-γ血清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5例健康人均于清晨空腹采血以双抗夹心EHSA法检测IL—10、IL—12、IL—18和IFN-γ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IL-l2、IL-l8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IL—12、IL-l8和IFN-γ水平较轻中度患者显著增高(P值分别〈0.01,〈0.01,<0.05);HBeAg阴性组IL-l2和IL—18较HBeAg阳性组明显升高(P值分别<0.05和<0.01),而IL—10和IFN-γ则无明显变化;上述各因子均与血清ALT、T—Bil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0.588、0.477,0.520、0.612,0.545、0.855,0.606、0.864),IL—12还与HBVDNA量呈显著负相关(r=—0.5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异常的细胞免疫应答,IL—10、IL-l2、IL—18和IFN-γ均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且与肝炎的病情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余跃  张勇 《肝脏》2000,5(4):254-254
近来发现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和γ干扰素 (IFN γ)在肝炎和肝硬化的发生机制中有重要作用。为此 ,我们检测了 3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 10、IFN γ的水平 ,旨在探讨两者在肝炎肝硬化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34例患者均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诊断符合 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 ,剔除上消化道大出血、肾功能不全及有临床感染征象和近期内使用免疫制剂治疗者。其中男 2 1例、女 13例 ,年龄 2 6~ 71岁 ,所有患者均为HBsAg阳性 ,2 0例患者为HBVDNA阳性。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IFN γ和IL 10在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3 0例HIV携带者、16例艾滋病 (AIDS)患者血清IFN γ和IL 10水平 ,采用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IgG、IgA和IgM水平 ,选择 2 3名健康人作对照组。 结果 AIDS患者IFN γ水平为 (4 .5± 2 .7)pg/ml,对照组为 (8.2± 4.1) pg/ml,AIDS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HIV携带者、AIDS患者血清中IL 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12 .4± 7.4) pg/ml ,(2 8.1± 11.2 ) pg/mlVs(6.9± 3 .8)pg/ml ,P <0 .0 1] ,且AIDS组高于HIV携带组 (P <0 .0 1)。HIV携带者和AIDS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HIV携带者存在Th1型免疫应答缺陷 ,Th2型免疫应答与感染慢性化及疾病持续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赵彩彦  周俊英 《传染病信息》1999,12(3):114-114,106
近年来,淋巴因子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本研究通过对各临床类型肝炎患者血清IL-8、IL-10水平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旨在探讨其在病毒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以便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报导76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男65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NF-γ)的水平,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LE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IL-4和INF-γ水平。结果:(1)SLE活动组血清IL-4水平和IL-4/INF-γ比值明显升高,与非活动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2)血清INF-γ水平三组(SLE活动组、非活动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SLE患者激素治疗后血清IL-4水平明显降低。结论:SLE患者血清IL-4水平和IL-4/INF-γ比值明显升高,且与病情活动性相关,INF-γ水平无明显变化,活动性SLE患者存在Th2细胞优势活化状态,破坏了体内Th1/Th2正常平衡。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TNF-α、IL-8和P-selectin与慢性肝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24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8和P-selectin的水平。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8和P-selectin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01,P-selectin组P<0.01)。结论TNF-α、IL-8和P-selctin可能与慢性肝病免疫病理损伤过程。检测血清TNF-α、IL-8和P-selectin水平对判断患者病情和预后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3H-TdR掺入法,微量CPE法及ABC免疫染色对2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及30名正常献血员外周血的IL-2、IFN-γ活性及IL-2R表达检测分析发现,PHC患者的IL-2、IFN-γ活性及IL-2R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人,且IL-2与IFN-γ及IFN-γ与IL-2R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PHC患者细胞因子免疫调节网络可能存在严重抑制或紊乱,这可能与PHC的形成和发展有关。作者认为,若能合理应用IL-2及IFN-γ等生物反应调节剂来改善病人的细胞免疫状态,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抗瘤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α 干扰素 (INF α 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机制。方法 收集IFN α 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 0例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和 9个月留取血清标本 ,用MTT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 1(IL 1)水平 ,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和γ 干扰素 (INF γ)水平 ,并与 3 0例健康献血员作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L 2R水平升高 (P <0 0 5 ) ,经IFN α治疗后 ,血清IL 1、sIL 2R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IFN α 1b调节体内细胞因子变化 ,参与细胞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铬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认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首次应用我国研制的γ-干扰素单克隆抗体建立了ABC-ELISA方法。用此方法检测了81例乙肝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乙肝患者体内的IFN-γ水平异常,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失调。认为乙肝的慢性化、纤维化的病理改变与其异常水平的IFN-γ参与免疫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5.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10、IL-12的水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IL -10、IL -12在肝炎后肝硬化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3 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 -Pugh分级法分为A、B、C级三组 ,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 -10、IL -12水平 ,1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  3 4例肝炎肝后硬化患者有2 0例HBVDNA(+ ) ,HBVDNA(+ )组患者IL -10水平明显高于HBVDNA(-)组 (4 3 2 9± 18 66pg/mL、2 1 42± 9 47pg/mL ,P <0 0 1) ,而IL -12水平则低于HBVDNA(-)组 (92 45 + 2 9 73pg/mL、2 0 7 3 4± 83 61pg/mL ,P <0 0 1) ;肝硬化患者A级者IL -10水平稍高于对照组 (4 5 2 6± 9 43pg/mL、3 7 42± 5 61pg/mL ,P <0 0 5 )但显著高于B级和C级 (2 0 89± 7 46pg/mL、9 13± 0 2 4pg/mL ,P <0 0 1) ,且C级又明显低于B级 (P <0 0 1) ;肝硬化A、B、C级患者IL -1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12 4 2 7± 5 0 14pg/mL、10 6 42± 49 0 6pg/mL、70 3 6± 2 0 62pg/mL ,2 15 64± 78 3 7pg/mL ,P <0 0 1) ,而以C级患者最低 (P <0 0 1)。结论 IL -10、IL -12可能在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IL—10/IL—12在病毒性肝炎和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L-10是调节巨噬细胞的主要因子,主要由Th_2细胞产生,单核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KC)、肝星状细胞(HSC)、Th_1细胞、活化的B细胞、肝细胞等也可产生。可调节TNF-α的合成、MHC的表达和NO的合成,并参与抑制细胞合成炎性因子、集落刺激因子(CSF)等,能广谱抑制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IL-2、IFN-Υ、TNF-β、CM-CSF等。其机制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洛赛克、克拉霉素、替硝唑三联疗法治愈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再生”粘膜组织成熟度和IL- 10、IL- 12的水平。方法 :将 64例幽门螺杆菌 (HP)阳性 DU患者随机分成 2组 :A组 3 6例 ,应用洛赛克 2 0 mg+克拉霉素 5 0 0 mg+替硝唑 5 0 0 mg,bid,共 1周 ;B组 2 8例 ,采取雷尼替丁 15 0 mg bid+阿莫西林 5 0 0 mg、甲硝唑 4 0 0 mg,tid,共 4周。停药 4~ 6周后复查胃镜 ,从 DU边缘或溃疡疤痕处活检粘膜组织以备组织学检查及 IL- 10、IL- 12的测定。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美蓝染色来检查 HP。结果 :A组溃疡愈合率 90 .91% ,显著高于 B组的 69.2 3 % (P<0 .0 5 ) ;A组 HP根除率也明显高于 B组 (93 .90 % vs69.2 3 % ,P<0 ,0 5 )。从再生粘膜组织成熟度来看 ,A组 73 .3 3 %为“良”,而 B组为“良”者仅 3 3 .3 3 % ,P<0 .0 1。A、B组治疗前球部粘膜 IL- 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IL- 12水平也都高于对照组 ;治疗后 A组 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 B组和对照组 ,IL- 12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 ;B组 IL- 10、IL- 12的水平基本上也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洛赛克、克拉霉素、替硝唑三联疗法治愈的组织成熟度优于含雷尼替丁方案。其可能抑制 IL- 12分泌 ,而促进 IL- 10的分泌 ,使 IL- 10在溃疡愈合后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  相似文献   

18.
19.
余跃  张勇  吴素芬  余秀文 《胃肠病学》2002,7(5):283-285
背景:溃疡病患者常出现各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障碍。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12和干扰素(IFN)-γ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一周三联疗法治疗之前和之后4~6周从DU患者的球部钳取轴膜组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IL-10、IL-12和IFN-γ的含量,并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一周三联疗法治疗前,DU患者球部劾膜的IL-10、IL-12和IFN-γ含量(17.983pg/ml±8.676pg/ml、44098 pg/ml±12.842 pg/ml±和82.373pg/ml±17.264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5.99 pg/ml±4.147 pg/ml、17.550 pg/ml±5.980 pg/ml和26.298pg/ml±10.385 pg/ml,p<0.01),且IL-10与IL-12的含量呈正相关(r=0.87,P<0.01),IL-10与IFN-γ的含量也呈正相关(r=0.92,P<0.01)。治疗后,DU患者球部轴膜的IL-10IFN-γ含量均有所下降(17.289 pg/ml±3.939 pg/ml和27.030 pg/ml±3.753 pg/ml,P<0.01),但IL-10的含量仍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26.098 pg/ml±15.152 pg/ml,P<0.01)。结论:细胞因子IL-10、IL-12和IFN-γ可能在DU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一周三联疗法治疗后,促炎症细胞因子IL-12和IFN-γ分泌得到有效抑制,而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持续维待在较高水平,为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白细胞介素 13(IL- 13)是否失衡。方法 选取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 (哮喘组 2 5例 ) ,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 15例。分别对哮喘组、对照组留取血标本 ,采取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检测上述两组血清中 IL - 12、IL - 13水平 ,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哮喘组 IL - 12水平为 (5 8.5 0± 14 .2 5 ) mg/ L ,较对照组 (85 .5 2± 13.14 ) ng/ L明显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哮喘组 IL- 13水平为 (131.2 7± 2 8.4 5 ) ng/ L较对照组 (92 .30± 14 .4 3) ng/ L 明显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哮喘患者体内 IL- 13过度产生 ,IL- 12则产生不足 ,使 IL- 12 / IL- 13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