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探讨DC亚群在乙型肝炎慢性化中的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组26例,HBV携带儿童组16例,健康儿童25例,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百分比和绝对值进行检测,并用CPG2216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检测pDC的α干扰素产生能力.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组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数量均显著下降(P<0.05),PBMC经CpG2216刺激后产生干扰素的能力较健康对照组也有显著下降(P<0.05),而HBV携带儿童仅pDC百分比与健康儿童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HBV携带儿童pDC绝对值与HBV DNA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r=0.5464,P=0.0351),而慢型性乙型肝炎患儿mDC绝对值与HBV DNA水平存在负相关(r=-0.4554,P=0.0194).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外周血DC亚群下降的频率和数量导致其功能损伤,可能与HBV持续感染的致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状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树突状细胞 (DC)的功能。方法 将 4 5例ACS患者分为老年组 (2 5例 )和非老年组 (2 0例 ) ,另选健康体检者 2 2例分为老年对照组 (12例 )和非老年对照组 (10例 ) ,入院时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 ,制备DC。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和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培养液中细胞因子浓度 ;分析CD86表达相关因素。结果 与非老年组比较 ,老年组DC功能下降。与老年和非老年对照组比较 ,ACS患者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 ;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 ;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增多 ,抑炎细胞因子减少 ;CD86的表达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ACS时DC的激活与年龄无关。结论 正常人DC功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老年ACS患者DC的功能亢进可能是ACS发病及预后不良的原因 ;低密度脂蛋白与DC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绝经后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雌二醇(E2)、睾酮(T)水平与树突状细胞(1312)前体各亚群分布情况及相关性。方法ACS患者62例为实验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20例,对照组为胸痛综合征(CPS)10例,非冠心病10例,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外周血E2、T水平,流式细胞仪四色分析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髓样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亚群占比例(%),计算其绝对数(个/"L),评价各组之间的差异,并对ACS组内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CS患者外周血E2水平,E2/T比值,mDC与pDC占PBMC的比例、绝对数及其比值均较CPS和非CHD组低(P〈0.01,P〈0.05);E2水平与mDC所占PBMC比例、绝对数及与绝对数的mDC/pDC呈正相关(r=0.408,r=0.622,r=0.590;P均〈0.01);E2/T与mDC所占PBMC比例、绝对数及其mDC/pDC呈正相关(r=0.498,r=0.604,r=0.633,P均〈0.01)。结论绝经后女性E2水平降低,E2与T之间平衡失调,影响了对免疫反应的调控,可能与AC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绝经后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雌二醇(E2)、睾酮(T)水平与树突状细胞(DC)前体各亚群分布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ACS患者62例为实验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20例,对照组为胸痛综合征(CPS)10例,非冠心病10例,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外周血E2、T水平,流式细胞仪四色分析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髓样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亚群占比例(%),计算其绝对数(个/μL),评价各组之间的差异,并对ACS组内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CS患者外周血E2水平,E2/T比值,mDC与pDC占PBMC的比例、绝对数及其比值均较CPS和非CHD组低(P<0.01,P<0.05);E2水平与mDC所占PBMC比例、绝对数及与绝对数的mDC/pDC呈正相关(r=0.408,r=0.622,r=0.590;P均<0.01);E2/T与mDC所占PBMC比例、绝对数及其mDC/pDC呈正相关(r=0.498,r=0.604,r=0.633,P均<0.01).结论 绝经后女性E2水平降低,E2与T之间平衡失调,影响了对免疫反应的调控,可能与AC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HBV感染患者不同感染时期(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非复制期)的树突状细胞(DC)亚群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数量的差异及其与外周血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HBV感染不同阶段的患者30例,分为免疫耐受组、免疫活动组、非复制组各10例,另选健康人10名作为对照组.取4组患者的抗凝血10 ml,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计算出患者外周血DC亚群的频率(百分比)和数量.统计学分析不同组间DC亚群频率、数量变化及其与HBV DNA的相关性.结果 HBV感染组mDC绝对值、pDC百分比、pDC绝对值分别为(9.40±4.16)x 106/L、0.17%±0.10%、(3.77±2.44)×106/L,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mDC百分比(0.56%±0.11%)高于免疫耐受组(O.47%±0.19%),mDC绝对值[(14.81±4.75)×106/L]高于免疫耐受组[(9.50±3.98)× 106/L]和免疫活动组[(8.44±2.66)× 106/Ll,pDC百分比(0.26%±0.08%)高于免疫活动组(0.14%±0.10%)和非复制组(0.18%±0.11%),pDC绝对值[(16.65±2.01)×106/L]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不同组别中仅免疫耐受组pDC细胞数与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HBV感染不同时期mDC和pDC频率和数量较健康人群下降.不同组DC亚群数量中仅免疫耐受组pDC细胞数与HBVDNA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 DC 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构成,比较三者间的差异。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DC1和 DC2百分数分别为(0.2±0.1)%和(0.2±0.0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0.3±0.1)%和(0.2±0.1)%,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0.4±0.1)%和(0.3±0.1)%, P<0.01];13例 HBeAg 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DC2亚群细胞绝对计数为(5.62±1.28)个/μL,显著低于29例 HBeAg 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75±2.32)个/μL,P&lt;0.05],但是两者 DC1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别;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CD4+T 淋巴细胞和 CD8+T 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88.4±124.2)个/μL 和(338.5±97.4)个/μL,均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6.7±106.5)个/μL 和(432.1±102.6)个/μL,P<0.05],而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 CD8+T 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人群[(560.2±105.6)个/μL,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DC1和 DC2数量减少,伴 CD8+T 细胞数降低,可能是导致肝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树突状细胞(DC)介导的热休克蛋白60(HSP60)特异性的T细胞毒反应。方法:分离ACS患者(ACS组),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SA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DC。流式细胞仪检测HSP60负载及未负载的DC CD86的表达及各组T细胞中CD45RO+细胞的百分比;二氮唑法(MTT)法检测各组DC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并检测各组DC诱导的细胞毒T细胞(CTL)对负载HSP60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杀伤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SP60冲击T细胞后干扰素γ的分泌。结果:与未负载HSP60的SA组和对照组的DC比较,ACS组的DC以及负载HSP60对照组的DC CD86表达较高;ACS 组的DC及HSP60负载的DC刺激自体细胞毒T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ACS组的DC及HSP60负载的DC诱导的细胞毒T 细胞对负载HSP60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有高度的杀伤作用;ACS患者体内存在HSP60致敏的记忆性T细胞。结论:ACS患者体内存在强烈的DC介导的HSP60抗原特异性T细胞毒反应。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树突状细胞(DC)在人体免疫系统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根据其细胞表面标志不同,可将DC分为DC1和DC2亚群[2]。我们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DC亚群变化及其功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关系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随机选择解放军第251医院2001年5月~10月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人24例(其中轻、中型19例,重型5例),男17例,女3例,平均年龄29.5(12~47)岁。诊断符合2000年9月全国第十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西安)修订标准。全部病例排除其他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对照者为10名健康自愿献血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外周血中1型辅助性T细胞2型辅助性T细胞(Th1/Th2)的变化,探讨Th细胞在ACS中的变化及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 收集40例ACS患者和18例SAP患者的外周血,检测外周血中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浓度,及不同细胞哑群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杀伤作用.结果 ACS组外周血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浓度,均高于SAP组[IFN-γ:(131.2±42.2)ng/L比(47.6±20.2)ng/L,P<0.05;IL-2:(83.7±21.3)ns/L比(46.2 ±16.7)ng/L,P<0.05],ACS组外周血中IL-10浓度低于SAP组[(16.7±4.3)ng/L比(27.5±5.5)ns/L,P<0.05];ACS组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HUVEC的杀伤作用较SAP组明显增强(PBMC:28.84%±4.20%比20.28%±2.71%,P<0.05),而ACS组患者清除CD4+T细胞的PBMC[(CD4-)-PBMC]对HUVEC的杀伤作用与S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PBMC:20.70%±3.26%比20.28%±2.71%,P>0.05].结论 ACS患者Th1亚群相关细胞凶子水平明显高于SAP患者,Th2亚群相父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于SAP患者,Th1/Th2亚群失衡在PBMC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中起促进作用,提示Th1/Th2亚群失衡可能参与了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DC)根据细胞来源、表型特点和功能可分为髓样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mDC表型为CD11c^+CD^123,pDC表型为CDU C^-CD^+123 u。在不同部位、不同微环境和不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特征。国外研究发现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动物模型和AIHA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Th1/Th2细胞失衡,付蓉等在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体内也有类似的发现。为追溯Th1/Th2失衡的原因,我们在本研究中检测AIHA/Evans综合征患者外周血DC及其亚群数量,同时测定D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及其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It has been shown that functional status of dendritic cells (DCs)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 are more mature and activated than diabetic patients withou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and none diabetic patients with UAP. Accordingly we aimed to assess the activation of DCs in patients with CAD with/and without Diabetes Mellitus (DM) and compare to those in subjects with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 (NCA).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 three patients with severe CAD who were scheduled to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 and 6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ycally NCA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ctiva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DCs have been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ic measures of CD86 activation.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CAD and without DM, DC activ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stimulation of oxidesized LDL (135?±?121 vs 248?±?197 p?=?0.024). However this activation did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CAD and DM (100?±?20 vs 120?±?97, p?=?0,54). Patients with NCAs and without DM showed marked activation of CD86 after stimulation with ox-LDL.

Conclusion

We have documented that DC activation, upon stimulation of ox-LDL has blunted in patients with CAD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NCAs. Moreover this defective activation is more pronounced in those with diabetic patients with CAD.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8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排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死)作病变严重程度及危险因素分析;以CD133/KDR作为EPCs标记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的CD133/KDR双标记细胞数量。结果外周血EPCs数量与年龄、血清肌酐清除率(Ccr)、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呈负相关(P值分别=0.004,0.015,0.014);冠心病伴高血压患者较不伴高血压者EPCs数量显著减少(P=0.004)。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EPCs数量较阴性者显著降低(P<0.01);EPCs数量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n=49,r=-0.305,P=0.039)。结论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循环EPCs数量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磁图(Magnetocardiography,MCG)对于静息心电图表现正常或呈非特异性改变的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并筛选实用的诊断指标。方法采用德国Magscan公司生产无屏蔽式MCG-7记录仪,选择平均分级(averageclassificationoftotalmaps,ACTM)、异常心磁图所占百分比(ratioofabnormalmaps,RAM)、复合心室激动指数(complexventricularexcitationindex,CVEI)以及R波与T波的最大磁场值比值(Rmax/Tmax)四个分析指标,比较冠心病组(n=140,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70%)与对照组(n=8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完全正常)的MCG结果。结果冠心病组异常磁图的比例达到62%,多数电流密度图无明显双极对称结构,而对照组异常磁图的比例为35%,电流密度图有明显双极对称结构。冠心病组平均分级(2.62±0.98)显著高于对照组(2.29±0.90)。冠心病组的CVEI值位于异常区域(-100~0)内,而对照组CVEI值位于正常区域内(0~100)。Rmax/Tmax的比值在冠心病组高于对照组(6.41±3.29比4.10±2.00)。上述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表明,RAM、CVEI及Rmax/Tmax的诊断价值相对较高,敏感性分别为67.1%,65.9%及64.3%。特异性分别为65.1%,68.3%及68.3%。结论MCG对于静息心电图表现正常或呈非特异性改变者的慢性心肌缺血患者有独特的诊断价值,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57例206支冠状动脉病变内置入203只支架,其中置入左前降支103只,右冠状动脉57只,左回旋支42只,左主干1只。结果 157例全部置入成功。置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效果良好。其中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急诊置入支架后,病情迅速缓解。择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全部置入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的介入性治疗方法、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用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方法改善心肌供血后原心律失常的转归。方法 :冠心病并发顽固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 ,在术后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前提下观察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 :74例术前有顽固性缺血性心律失常者术后有 4 1例 ( 5 5 .4 % )心律失常消失或明显减轻。结论 :冠心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后部分与缺血有关的顽固性心律失常有可能消失或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并存血糖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并存血糖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为冠心病的1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两组:血糖异常组64例,血糖正常组7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资料在年龄、性别、吸烟史、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方面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糖异常组高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载脂蛋白B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血糖异常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重,中度、重度狭窄、多支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冠心病伴血糖异常的患者多同时伴有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其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病变程度严重,多支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增多。  相似文献   

18.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评估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支架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将我院123例年龄≥60岁(老年组)和265例年龄<60岁(非老年组)已行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灶特点、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对照分析。 结果 老年组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行支架术总成功率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96.7%与99.6%,P>0.05);老年组手术死亡率为1.6%(2/123),但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冠状动脉血管、外周血管并发症无明显差异;老年组因冠状动脉扩张后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或严重内膜撕裂而置入支架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23.7%与14.3%,P<0.001);老年组左主干病变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3.2%比0.3%,P<0.001)。随访6~54个月,两组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老年组患者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6.3%与7.8%,P<0.05)。 结论 随着PTCA及支架置入技术的日臻完善,老年患者行支架术的成功率与非老年患者无明显差异,均达国内先进水平,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急性期并发症及长期临床疗效与非老年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均与全国注册水平相似,因此支架术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肾动脉造影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肾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以了解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同时行肾动脉造影的必要性。 方法 对169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同时行肾动脉造影,其中男性76例,女性93例,年龄60~81岁,平均(69±8)岁。本组患者临床表现高血压80例,糖尿病27 例,高脂血症36例,肾功能不全17例,低钾血症11例。 结果 169 例患者中,肾动脉狭窄33 例,发生率为19 5%。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70 例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19 例,检出率为27 1%;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99例患者中肾动脉狭窄14例,检出率为14 1 %,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 05),且冠心病患者三支病变的肾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双支病变(P<0 01)。 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有助于提高肾动脉狭窄的临床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人79例,对照组61例,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且冠脉病变支数越多,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其机制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