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分化程度与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凯彦 《眼科研究》1998,16(1):57-59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分化程度与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4例RB病人的眼球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比较分化型与未分化型RB二者肿瘤细胞转移比率、转移程度及平均确诊年龄。结果分化型RB的转移发生率为47.06%,未分化型为46.72%,但后者转移的严重程度高于前者。发生转移的细胞均为未分化细胞。分化型RB平均确诊年龄为9.43月,未分化型为40.58月。结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RB的转移比率相似,但未分化型转移程度更重。肿瘤细胞在眼内存留时间越长,分化越差。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母细胞瘤术后存活20年以上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者长期存活的有关因素及第二恶性肿瘤发病及遗传性,对1960—1975年病理确诊的90例RB患者及其后代进行随访。随访到59例,其中存活20年以上者16例,存活率为27.12%。尚未发现发生第二恶性肿瘤者。随访到RB患者的后代14人,除2人因腹泻死亡外,其余经检查均未发现RB病变。结论:长期存活与病程、病期及是否做放疗有关,未分化型者的预后并不差,只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仍可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外源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基因)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移植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 在建立裸鼠眼玻璃体腔RB移植瘤模型及构建Rb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Babe-Rb的基础上,用脂质体Dosper介导法将Rb基因导入裸鼠RB移植瘤,流式细胞仪检测RB移植瘤细胞周期变化。 结果 Rb基因在RB移植瘤内的表达使RB移植瘤G1期细胞数明显增加,DNA指数及S期百分比值有所降低。 结论 外源性Rb基因可部分抑制RB移植瘤细胞周期的进程。(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70)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生命。本文通过对55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2-22上的随访,对其性别,发病年龄、病程、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学及治疗等进行了统计学分析,探讨了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法检测31例手术摘除的RB患者标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蛋白的表达,Spin-病理图像分析仪计数每例1000个肿瘤细胞中NSE阳性的细胞数,对GFAP、S-100蛋白染色阳性的细胞进行定量,全部随访5~17年,采用Cox回归模型分别将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分化类型、NSE计数、GFAP、S-100蛋白染色定量、治疗方法与预后进行分析;Spearman法分析等级相关因素,t检验用于两均数的比较.结果 (1)NSE在31例RB标本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GFAP染色阳性19例,阳性率61.29%(19/31),S-100蛋白染色阳性18例,阳性率58.06%(18/31);NSE阳性数值越高、GFAP及S-100蛋白染色定量分级越高,预后越好(P=0.0361,0.0430,0.0477).(2)术后生存时间≥5年患者的NSE平均计数(324/1000)高于术后生存时间<5年患者的NSE平均计数(182/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2,P<0.01).(3)NSE计数与GFAP及S-100蛋白染色定量的结果密切相关(r=0.547,0.581).结论 (1)RB患者标本的NSE染色阳性瘤细胞计数值越高,生存率越高.(2)GFAP及S-100蛋白在RB中的表达与预后呈正相关.(3)NSE染色阳性细胞计数、GFAP、S-100蛋白染色分级可作为评估RB患者预后的组织学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2003年问收住院治疗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17例(19只眼),均为经眼科检查及组织病理学切片检查确诊的病例。有关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单眼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者患眼肿瘤组织不同眼组织病理侵犯对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77例单眼RB行I期眼球摘除手术的患者随访观察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1周~8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9个月。采用复诊、电话问询及信访方式,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情况。应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视神经侵犯、脉络膜侵犯、脉络膜侵犯有无合并视神经侵犯以及眼前节受侵犯等眼肿瘤组织不同眼组织病理侵犯与患者生存率的相互关系。结果 2年后生存率保持在88.31%。视神经切面断端侵犯组生存率为16.67%,与其他不同程度视神经侵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1,18.42,18.42,14.39;P值均=0.000 0);大部分脉络膜侵犯合并巩膜内、外侵犯组生存率为60.00%,与无脉络膜侵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P=0.005 5);大部分脉络膜侵犯合并不同程度视神经侵犯组生存率为75.00%,与无脉络膜侵犯的视神经侵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0.039 3);巩膜及巩膜外侵犯合并视神经侵犯组生存率为60.00%,与无脉络膜侵犯的视神经侵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9,P=0.005 9);眼前节受侵犯组与眼前节未受侵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823 5)。结论 视神经切面断端侵犯是预后最差的病理因素,死亡风险最大;大部分脉络膜侵犯合并不同程度视神经侵犯者和巩膜侵犯者的预后相对较差;眼前节侵犯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Fas/Fas配体表达及 与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 Fas/Fas 配 体 (Fas ligand ,FasL)表达及与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32例RB标本中 Fas/FasL的表达及分布,并对32例用光镜、其中4例用电镜及12例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苷三磷酸末端标记 (t 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biotin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 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分析与Fas/FasL表达的关系。结果光镜下凋亡细胞主要位于RB退化区,电镜下可见染色质边集和凋亡小体等凋亡特征 ;TUNEL显示阳性标识主要位于RB退化区及死亡区。Fas及 FasL在所有RB中均呈阳性表达 。Fas和 FasL表达与凋亡指数 (apoptosis index, AI)呈正相关 (P<0.01 ,P<0.001)。结论凋亡在RB中普遍存在,可能是触发RB细胞死亡的 主要方式;Fas系统在RB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as系统上调可能会诱导RB细胞凋亡。(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1-23)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 50细胞生长及分化的作用.方法 为实验研究.将不同浓度的ATRA作用于SO-Rb 50细胞,绘制生长曲线;MTT法检测ATRA的IC50值;流式细胞仪测定用药前后的细胞周期;用药前及用药后20 d观察活体细胞和HE染色后的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0、1×10-7、1×10-6、1×10-5mol/L的ATRA作用于SO-Rb 50细胞后细胞生长曲线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逐渐变得低平;ATRA作用于细胞的IC50值约为14.05 μmol/L;用1×10=3mol/L的ATRA作用细胞后,G0/G1期细胞从用药前的56.5%升至用药后的66.6%~81.O%,S期细胞则从33.1%降至22.3%~15.9%.细胞在包被0.25%多聚赖氨酸溶液的载玻片上可贴壁牛长,用药后细胞生长集落明显减小,20 d后部分细胞呈椭圆形或梭形,胞核与胞质比值减小,并伸出细长或较短的突起;用药前NSE、Vimentin、GFAP染色分别旱中等阳性、强阳性和弱阳性;用药20 d后三者染色分别呈强阳性、强阳性和中等阳性.结论 ATRA对SO-Rb 50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使细胞停滞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ATRA可诱导SO-Rb 50细胞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方向分化.(中华眼科杂志,2008,44:549-553)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理改变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颖  肖利华  李光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2):2503-2505
从病理学角度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简要阐述,并将这些病变特征与预后之间关系逐一分析,提出可能影响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原位移植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XL  Xu P  Wang F  Zhao XF  Xue YH  Huang Q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4):225-228
目的 应用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标记人类视网膜母细胞瘤 (RB)细胞 ,建立新型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 ,探讨RB的生长和转移特征。方法 利用脂质体将GFP真核表达质粒pEGFP N1转入人类RB细胞 (HXO RB44) ,新霉素、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筛选稳定表达GFP的细胞克隆。 30(6 0只眼 )裸鼠每只眼视网膜下腔均注入 2 μl细胞密度为 (4 5~ 5 5 )× 10 8个细胞 /ml的RB细胞悬液。术后利用带荧光的体视镜连续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 ,荧光显微镜观察视神经、颅底、肺、肝、肾的肿瘤转移情况。结果 术后 34~ 37d可观察到肿瘤生长至眼外 ,并可观察到肿瘤沿视神经向颅内转移 ,肿瘤细胞沿视神经鞘、睫状后长动脉浸润生长 ;移植瘤病理组织学表现类似于人类RB肿瘤 ;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GFP呈阳性表达。结论 经GFP基因标记的人类RB细胞裸鼠视网膜下腔移植建立的RB移植瘤模型 ,为研究自然状态下RB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提供了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重视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浸润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或全身转移和第二恶性肿瘤是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的浸润转移是一个渐进连续的动态过程,是肿瘤细胞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肿瘤细胞的起源、异质性、干细胞特性、黏附性、迁徙性、侵袭性、抗凋亡性、促血管性等都可影响肿瘤细胞浸润转移能力,并受多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和微小RNA的调节。深入研究RB细胞发生浸润转移的临床特征和生物学机制,有助于提高我国RB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早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激光光凝治疗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4例(4眼)在我科确诊为早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患儿,住院且行局部激光光凝治疗,随访6~12个月。4例患儿中男3例,女1例。就诊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岁。其中1例有家族史,其余3例为散发病例。4例肿瘤距离黄斑>3.0 mm,距离视神经>1.5 mm,均没有玻璃体或视网膜下的种植,肿瘤直径均≤3.0 mm。结果4例患儿至随访期末肿瘤呈退缩模式。结论单病灶早期RB可单独使用局部疗法,激光是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Ren RJ  Li B  Sun XL  Zheng BH  Li LQ  Chen CX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4):234-238
目的 探讨端粒酶基因 (hTR)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 (hTRT)在视网膜母细胞瘤 (RB)组织标本中的表达 ,研究端粒酶与RB增殖和分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TR、hTRT在 37例RB和 2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的表达 ;并对标本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经过量化 ,作为肿瘤的增殖指数 ;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B标本中hTR和hTRT的阳性表达分别为 83 8%、89 2 % ,2例正常视网膜组织内的表达均为阴性。hTR、hTRT的表达水平与RB不同的增殖、分化程度的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均P <0 0 5 ) ,RB侵犯视神经情况越严重、分化程度越差 ,hTR、hTRT的表达越强。此外 ,RB的端粒酶hTR、hTRT指标间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RB中端粒酶基因hTR和催化亚单位基因hTRT的高表达可作为判断RB恶性及其程度的新型标记物。hTR、hTRT与RB分化类型、视神经侵犯情况密切相关 ,为端粒酶表达水平反映RB分化程度和增殖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端粒酶在RB中的存在为开辟新型临床治疗方法 ,即通过抑制RB细胞端粒酶活性达到治疗目的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相关病理因素,探讨评估患者预后的病理学指标.方法 对1995-2004年期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经眼球摘除并病理确诊的125例视网膜母细胞瘤单眼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病理因素.结果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8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视神经断端浸润(χ2=114.150,P=0.000)、巩膜浸润(χ2=35.080,P=0.000)、眶组织浸润(χ2=28.765,P=0.000)、虹膜浸润(χ2=18.242,P=0.000)、睫状体浸润(χ2=11.495,P=0.001)和角膜浸润(χ2=10.240,P=0.001)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视神经筛板后浸润(P=0.045,Wald值4.013)和视神经断端浸润(P=0.000,Wald值37.559)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视网膜母细胞瘤病理检查有广泛脉络膜浸润、巩膜浸润、眶组织浸润、视神经筛板后浸润和视神经断端浸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患儿发病年龄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光镜下观察291名患儿的297只眼球的病理切片,并追踪观察患儿的预后.将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四级,即肿瘤细胞完全未分化(Do);分化的肿瘤细胞所占的范围<1/3肿瘤面积(D1);1/3~2/3肿瘤面积(D2);>2/3肿瘤面积(D3).结果年龄小于6个月,肿瘤细胞分化最好(D3),年龄介于6~1 2个月者,肿瘤细胞分化较好(D2),年龄大于36个月,肿瘤细胞分化不良(D1),年龄介于24~30个月者,肿瘤细胞未分化(Do).四名1 5~24个月的患儿死于肿瘤细胞转移,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在Do-D1.结论2岁以前患儿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高.若在此年龄段患儿的肿瘤细胞分化不良,又同时伴有脉络膜浸润和/或视神经浸润,应视为预后不好的指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黏附力、运动力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含KAI1的真核表达质粒pCMV—KAI1转染人HXO—Rb44细胞株,命名为HXO—Rb44-KAI1,使其KAI1蛋白过表达。以转染空载体质粒pcDNA3.1(+)及未转染质粒的HXO—Rb44细胞作为对照,分别命名为HXO—Rb44.KAI1/zero及HXO—Rb44。质粒转染48h后,吹散细胞,显微镜下观察三组细胞的同质性黏附情况;应用Transwell小室及其联合Matrigel分别进行迁移和侵袭实验。100倍光镜下观察进入Transwell下室的细胞并随机选取5个视野进行细胞计数,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质粒转染48h后,PCR及WesternBlot显示HX0-Rb44-KAI1细胞的KAI1表达明显强于HXO-Rb44-KAI1/zero及HXO—Rb44细胞。HXO—Rb44-KAI1细胞的同质性黏附力明显强于HXO-Rb44-KAI1/zero及HXO—Rb44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100倍镜下下室中平均每视野细胞数,HXO—Rb44-KAI1组为(20.4±4.0)个,HXO-Rb44-KAI1/zero组为(46.0±4.5)个,HXO-Rb44组为(52.1±3.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71,P〈0.01)。侵袭实验显示100倍镜下下室中平均每视野细胞数,HXO—Rb44-KAI1组为(16.7±3.3)个,HXO—Rb4J4.KAI1/zero组为(42.5±3.7)个,HXO—Rb44组为(47.3±5.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12.P〈0.01)。结论KAI1可显著增强HXO—Rb44细胞同质性黏附力,抑制其运动力和侵袭力。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