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EHF)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的研究,我省早在1958年就开始进行调查,1982年9月~1986年3月我们在5个小区内选择EHF流行区及非流行区46个市、县调查野外、居室内鼠形动物密度、种类组成及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宿主动物调查结果确定,黑线姬鼠是农业区野外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经多年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县黑线姬鼠与EHF的流行有密切关系,但无病原学资料佐证。为进一步查明黑线姬鼠是否为我县野栖鼠中的主要传染  相似文献   

3.
<正> 1984年我们从疫区家猫体内检测到流行性出血热(EHF)特异性抗体,并从其肺组织中分离出EHF病毒。1985年以来,我们用EHF病毒人工感染家猫,探讨其排毒途径并通过流行病学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家猫不仅是EHF的宿主动物,而且发现人工感染后的家猫,从尿、粪、唾液中均能排出病毒。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家猫在EHF的发生和流行中起到传染源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流行强度与宿主动物的种群密度、带毒动态以及人群接触宿主动物的频率等有关。牡丹江市是EHF老疫区。自1984—1986年,我们对不同地形疫区的鼠种分布、鼠带毒率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方法1.1 收集我市各地鼠情监测资料  相似文献   

5.
1978年由Lee等首次分离朝鲜出血热(KHF)病毒成功以后,我国各地流行性出血热(EHF)也相继从患者或宿主动物中分离到EHF病毒,为EHF防治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四川省为EHF重流行区,宿主动物中已证实有EHF病毒存在,从EHF患者分离病原虽也有消息报告,但未见具体材料。我们于1983年冬从  相似文献   

6.
临沭县地处鲁东南部 ,为山东省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区之一。 1973年该县首次确定EHF病人后 ,每年都有病例发生。 90年代以来 ,疫情不断上升 ,疫区逐渐扩大 ,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了解EHF在我县人间与鼠间流行情况 ,明确疫源地类型 ,为本病防治提供依据 ,我们根据临沭县 1992~ 2 0 0 1疫情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材料进行了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疫情资料来源 EHF发病及流行资料 (包括方案病例调查 ) ,由我站疫情室和防疫科提供。1.2 宿主动物及带毒率调查  1998~ 2 0 0 1年在EHF高发区…  相似文献   

7.
李潮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1):2548-2550
目的:为做好我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和病员学监测工作,了解我市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密度、宿主动物密度、构成和感染情况,分析其流行因素及流行趋势,对我市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进行合理指导,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用免疫荧光法测EHF抗原。结果:住宅区平均鼠密度为3.12%,野外鼠密度为1.84%,住宅区野外均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带病率均较高,为主要的宿主动物,鼠种带毒率家鼠中以褐家鼠带毒率为最高,野鼠中以黑线姬鼠带毒率最高。结论:住宅区、野外鼠带毒率均呈较高水平,是造成我市EHF疫情较严重的主要原因,应采取以杀灭褐家鼠为主要的综合措施,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蛟河县是吉林省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较高的县份。为了查明该县EHF 自然疫源地的贮存宿主种类,我们于1983年9月至10月间,在该县六个重病公社进行了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营口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当地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病例姿料来源于疫情报告系统.EHF个案调查表和实验室结果。EHF宿主动物密度监测采用鼠夹法,带毒率用FAT法检测鼠肺HV。结果:营口地区EHF符合家鼠型传播特点,褐家鼠是当地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结论:加强对EHF防治的科普宣传、提高农村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防鼠灭鼠、开展重点人群的预防接种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 1984年我省不但在家猫中查到EHF抗体而且分离出病毒,从而把宿主动物的范围扩大到食肉目的猫科。为查清疫源地的类型及本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必须扩大宿主动物的调查范围,本文报道从我省沿淮疫区多种宿主动物—黑线姬鼠、褐家鼠、黑线仓鼠、黄鼬(Mustela sibirica)肺组织中分离出EHF病毒。  相似文献   

11.
正国际上将流行性出血热(EHF)与流行性肾病(NE)等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HFR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某些病毒引起和由某些啮齿动物携带传播的一类自然疫原性疾病。在我国流行的是EHF,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其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其传播主要通过与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融。EHF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对降低病死率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84年我们已证实家猫是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宿主动物,1985年以来我们用血清学、病原学、及流行病学配对调查的方法,对家猫能否成为EHF的传染源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其主要传染源。我市1973年发现该病,至1989年陆续有病例报告,自1990年以来本市EHF发病率直线上升,疫区迅速扩大。为阐明本市EHF的流行规律,了解宿主动物的种类组成,确定主要传染源,分析感染场所和疫区类型及人群隐性感染状况和确定EHF疫苗接种类型等问题,使EHF的防治工作具有科学依据,本站于1998年3月份在红光镇进行鼠类种群分布,密度及病毒(抗原)携带情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景善鹏 《医学动物防制》2008,24(12):916-917
目的为查清临沭县流行性出血热(EHF)传染源种类,给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县防疫站于1999~2002年对鼠类带EHF病毒率和正常人群血清抗体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疫区的6个鼠种均带有EHF病毒,冬季野外鼠种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4.7%,春季室内鼠种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8.9%,野外、室内各主要宿主动物的带毒率逐年增高,病人也明显增多,证明主要传染源带病毒的高低对该地区EHF流行起重要作用。隐性感染调查证明,不同职业人群的隐性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病人家庭成员为最高,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最低。结论健康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对病家周围一定范围内进行疫源地灭鼠灭螨净化处理,及时消灭传染源,有利于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为查明不同类型EHF 疫源地内的宿主动物种类,明确主要传染源,1982年以来,我们先后对安徽省境内的淮北平原、江淮丘陵、长江沿岸平原、皖南山地丘陵、城镇等五种不同地理景观EHF疫区中的鼠类组成及其携常EHF·V 抗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传染源种类及隐性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临沭县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传染源种类 ,结果表明 :疫区的六个鼠种均带有 EHF病毒 ,冬季野外鼠种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 4 .7% ,春季室内鼠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 8.9% ,野外室内各主要宿主动物的带毒率逐年增高 ,病人也明显增多 ,证明主要传染源带病毒的高低对该地区 EHF流行起重要作用。隐性感染调查证明 ,不同职业人群的隐性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以病人家庭成员为最高 ,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最低。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已从多种啮齿动物和不同流行地区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最近还证实家猫亦可成为宿主动物。这些不同来源的病毒,在理化特性和形态上是完全相同的。但我国各地发生的流行性出血热(EHF)不仅流行病学特点不同,临床症状也轻重不一,除与当地带毒的宿主动物种类有关外,病毒的毒力强弱可能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 80年代以来,我国流行性出血热(下简称EHF)发病急骤上升,是预防医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我省1980年以后的患者,占1957~1986年病人总数的70%以上。为寻找原因,我们选择了本省高发区稳定疫点,即沿淮上游9个县市为调查对象,其县市数仅占全省发病县市数13.6%(9/66),但发病数则占73.2%。现对重疫区稳定疫点1962~1963年及1984~1985年EHF流行年度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宿主动物与传染源进行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诸暨市4个镇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宿主动物调查表明:①我市室内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其带毒率为22.68%,雄鼠带毒率高于雌鼠;②疫区类型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在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传染源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经血清学证实31种小型动物携带EHF病毒(EHFV)抗原。我省证实有9种,其中啮齿动物占7种。本文试从鼠密度、带毒检测、病毒分离及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对我省所查出的带毒动物进行综合分析,为控制EHF的发生和流行提供预防对策。一、黑线姬鼠密度与EHF发病关系黑线姬鼠是我省EHF流行区野外主要优势种,在沿江疫区占鼠类构成比的94.2%,沿淮疫区占86.8%。根据其区系分布及季节消长与本病流行基本符合这一规律,通过1970~1974年的验证,证实用9月份黑线姬鼠密度预测本地区当年EHF疫情具有一定程度准确性(表1)。吴系科等[流行病学杂志1981;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