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舟骨环形征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及断裂后桡腕关节面应力的改变,阐明舟骨环形征的临床意义. 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分别通过5侧上肢标本的解剖学观察,确定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通过桡侧、尺侧屈腕肌腱及桡侧、尺侧伸腕肌腱,垂直加载12 kg负荷5分钟,应用压敏薄膜及FPD-305E、FPD-306E系统,分别测量腕关节中立、掌屈、背伸、尺偏及桡偏时,正常及韧带断裂后舟骨窝、月骨窝应力的变化. 结果解剖学观察发现,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为: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及舟月骨间韧带,其中长桡月韧带和舟月骨间韧带起到限制舟骨近极向背侧移位的作用.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断裂后,背伸位时,舟骨窝桡侧亚区应力(0.90±0.43)与正常(0.85±0.15)无差异,但掌侧(0.59±0.20)、尺侧(0.52±0.05)及背侧亚区(0.58±0.23)应力较正常(相对应力为0.77±0.13、0.75±0.08、0.68±0.09)减小;中立、掌屈、桡偏及尺偏位时,舟骨窝内各亚区应力与正常相比增大或无差异;而月骨窝在中立位时,各亚区的应力增大;掌屈、背伸、桡偏及尺偏位时,各亚区的应力减小或无差异. 结论在月骨无菌性坏死ⅢB期,舟骨窝承受的负荷增加,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应注意矫正舟骨的旋转半脱位,防止后期出现桡舟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验条件下舟月骨分离模型制作新标准,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8具未经防腐处理的新鲜尸体标本(肘关节以远标本),左右各4具。依次切断桡舟月韧带、舟月骨间韧带掌侧部、舟月骨间韧带背侧部、桡舟头韧带后,将标本用夹具固定于腕关节动力学参数测试仪,做模拟屈伸、尺桡偏运动,并摄腕关节中立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测量舟月角、头月角、舟月间距、桡舟间距和舟骨长度。结果随着依次切断上述韧带,舟月角、头月角分别增大至80.0°±8.7°和22.0°±7.0°,舟月间距增宽至(2.3±0.5)mm,桡舟间距增宽至(2.8±1.1)mm,舟骨长度逐渐缩短至(22.3±2.7)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舟月角>60°、头月角>20°、舟月间距> 2.0 mm、桡舟间距>2.5 mm、舟骨长度<22.0 mm时,即已达到舟月骨分离的建模标准,其中桡舟间距、舟骨长度的变化能反应舟月骨分离的损伤进程及舟骨旋转性半脱位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腕关节在中立位、极度过伸位及过伸桡偏位时腕关节韧带长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6名志愿者腕关节进行CT扫描,获取腕关节在中立位、极度过伸位及过伸桡偏位时的断层扫描图像,利用Mimics1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比较此3种位置下的腕关节掌与背侧共9根韧带的长度. 结果 与中立位相比,腕关节极度过伸位时桡舟头、桡舟月、长桡月、尺月、尺头、尺三角及背侧骨间韧带止于舟骨部分明显伸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桡腕、背侧骨间韧带止于小多角骨部分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从极度过伸位至极度过伸桡偏位时,桡舟头、尺月、长桡月、背侧骨间韧带止于舟骨和三角骨部分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三角、尺头、桡舟月及背侧桡腕韧带明显伸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腕过伸位时尺头韧带、尺三角韧带、桡舟月韧带、尺月韧带、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背侧骨间韧带止于舟骨部分张力较大;而背侧桡腕韧带、背侧骨间韧带止于小三角骨部分张力较小,这些变化规律有助于了解腕部韧带损伤的发生及损伤范围.  相似文献   

4.
刘璠  蔡玉辉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1):761-764
目的探讨局限性融合腕舟骨、大、小多角骨(scaphoid-trapezium-trapezoid,STT)的稳定性。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男4具,女2具)前臂以远标本,依次切断腕关节的桡月韧带、舟月骨间韧带、桡月头韧带、舟大多角韧带、舟头韧带,建立静态舟月分离的腕关节模型。用自行研发的新型STT融合器在标本上模拟STT融合术,并将其固定于腕关节动力学参数仪,分别模拟腕关节背伸35°-掌屈50°、桡偏10°-尺偏30°各5万次极限运动。运动前后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舟骨长度、桡舟间距及桡舟角变化,观察融合器各部分有无松动、变形或断裂,并对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腕关节各方向极限运动前后,作为局限性融合体稳定性指标的舟骨长度、桡舟间距及桡舟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限运动后STT融合器无松动、变形或断裂。结论应用新型STT融合器模拟STT局限性融合术后,在腕关节背伸35°-掌屈50°、桡偏10°-尺偏30°范围内进行各方向极限运动,局限性腕骨融合体不发生位移。应用新型STT融合器行局限性腕骨融合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腕骨骨间韧带损伤与舟月骨分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实验条件下腕骨骨间韧带损伤与舟月骨分离形成的关系。方法8具新鲜尸体肘关节以远标本,左右各4具。将标本用夹具固定于腕关节动力学参数测试仪,作模拟屈、伸、尺、桡偏运动。并拍摄腕关节中立、前后、侧位片。分别依次切断桡舟月韧带、舟月骨间韧带掌侧部、舟月骨间韧带背侧部及桡舟头韧带。测量舟月角、头月角、舟月间距。结果随着依次切断韧带,舟月角、头月角分别增大至[(B0.0±8.7)°,(?)±s,下同]、(22.0±7.O)°,舟月间距增宽至(2.25±0.46)mm,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中舟骨周围骨间韧带切断的顺序及入路符合舟月骨分离背伸、旋后、尺偏的损伤机制,舟月骨间韧带、桡舟月、桡舟头韧带损伤可产生静态舟月骨分离。  相似文献   

6.
舟骨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的X线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新鲜舟骨骨折正侧位X线片的分析,阐明其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近2年来就诊的38例新鲜舟骨骨折的X线平片进行测量。正位片测量:腕高指数(L2/L1)、尺腕距离比(CUDR)、舟月骨间距。侧位片测量:舟月骨间角(SLA)、桡月骨间角(RLA)、头月骨间角(CLA)。根据测量结果,判断腕不稳定的发生率。结果38例中有14例伴发腕关节不稳定,发生率为36.8%。腕关节背屈不稳最多,共7例,发生率为18.4%,其次为舟月分离、头月骨间不稳及掌屈不稳。伴腕关节不稳定者的腕高指数下降,腕背屈不稳(DISI)病例的SLA明显增大。结论侧位片中舟骨旋转移位明显的病例应警惕腕关节不稳定的存在。SLA>60度则可作为伴发DISI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第4、5间室内动脉蒂桡骨瓣移植联合舟头固定治疗Lichtman Ⅱ、ⅢA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 我们对9例Lichtman Ⅱ、ⅢA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 采用第4、5间室内动脉蒂桡骨瓣移植联合舟头固定的方法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随访患者腕关节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和患侧健侧握力比值, 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腕关节PRWE评分。根据腕部X线片测量腕高比, 根据腕关节MRI观察月骨高信号与月骨面积比值。结果术后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前VAS平均(6.22±1.39)分, 术后3个月为(1.44±0.8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侧健侧手握力比值为0.47±0.09, 术后3个月为0.81±0.0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腕关节ROM为(84.55±4.24)°, 术后6个月为(89.88±3.7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PRWE评分术前为73.22±7...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带血管蒂头状骨瓣移位治疗终末期月骨缺血性坏死的远期疗效。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1月,采用带血管蒂头状骨瓣移位治疗16例LichtmanⅢB或Ⅳ期月骨缺血性坏死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27~59岁,平均38.8岁。发病原因:创伤10例,原因不明6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腕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症状持续时间5~32个月,平均26.5个月。患侧腕高度指数为0.88±0.05,桡舟角为(63.8±9.1)°。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年4个月~9年,平均5.8年。末次随访时,腕关节VAS评分为(2.0±1.5)分。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度均显著小于健侧(P0.05);握力及腕关节功能Evans评分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97,P=0.327;t=—1.852,P=0.077)。X线片测量示,患侧腕高度指数为0.94±0.03,桡舟角为(48.4±4.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27,P=0.000;t=5.987,P=0.000)。6例出现桡骨背侧与头状骨背侧硬化带,2例出现舟骨旋转。结论采用带血管蒂头状骨瓣移位治疗终末期月骨缺血性坏死,尽管存在不同程度腕关节功能受限,但因腕关节疼痛消失及握力显著改善,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的早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早期复位并进行切开内固定和修复损伤的腕掌侧关节囊和韧带的治疗方法。方法 从1995年 6月~ 2 0 0 1年 6月 ,共 7例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患者接受这种治疗方法。手术均在受伤后 2周内进行 ,所有患者均为后脱位。结果  7例都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2 0 5个月。 6例舟骨骨折愈合 ,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1例出现骨不连 ,腕关节功能部分受限。尚未发现月骨坏死者。采用Cooney评分法 :优 2例、良 3例、可 1例和差 1例 ,优良率 71 4 %。结论 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应早期复位及切开内固定治疗 ,同时修复损伤的腕掌侧关节囊、桡舟头韧带和桡舟月韧带。可早期提供腕舟骨稳固的固定 ,有利于舟骨近段和月骨血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erbert钉内固定联合植骨局限性融合腕舟头关节并掌长肌腱团填塞治疗Lichtman Ⅲb期月骨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0—2015-10诊治的10例Lichtman Ⅲb期月骨缺血性坏死,采用腕背侧入路摘除坏死的月骨,切除桡骨茎突植骨于舟头关节间隙,用Herbert钉固定舟头关节,取掌长肌腱团填塞月骨空隙。结果术后1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5(10~18)个月。所有患者腕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术后腕骨高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未发现腕关节炎。X线片显示腕部舟头关节局部融合满意,融合时间平均9.2周。末次随访时患侧手握力35.6 kg,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平均47.0°,掌屈平均55.0°,尺偏平均28.0°,桡偏平均9.0°。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标准评定:优4例,良4例,可2例。结论采用Herbert钉内固定联合植骨局限性融合腕舟头关节并掌长肌腱团填塞治疗Lichtman Ⅲb期月骨缺血性坏死可有效缓解腕部疼痛,提高腕部握力,改善腕关节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