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先天性脊柱侧弯是在胚胎期脊柱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椎分节不全或/和形成不良所致的一种先天性畸形。随着医学的发展、实践,认为针对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前后路植骨融合是脊柱畸形节段达到牢固融合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防止畸形进展。Deviren、Berven等曾报道成功切除T7、T8半椎体,而上胸椎和颈椎半椎体切除未见报道;且颈、胸椎联合矫形也未见文献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医院麻醉手术科于2007年11月20日为1例先天性颈、胸段半椎体脊柱侧弯畸形的患者采用经颈椎前路半椎体及椎间盘切除减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由单个半椎体引起青少年侧后凸畸形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矫形内固定的初期手术效果.方法 对11例由单个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青少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性矫形内固定.结果 侧凸畸形由术前平均67.6°改善至26.90°(矫正率60.2%);后凸畸形由术前的平均49.20°矫正至20.40°.无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0个月~2年,矫形效果满意,丢失率低,融合良好.结论 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内固定对青少年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是一有效、可行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所引起的结构性侧凸畸形.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学创新》2015,(15):70-73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本院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经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后,一期行短关节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和脊柱植骨融合术,比较患儿手术前后及随访期内的脊柱侧弯情况及后凸Cobb’s角。结果:患儿脊柱畸形情况改善明显,冠状面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s角术前平均41.3°、术后平均15.3°,矫正率63.0%,末次随访平均14.8°,矫正率64.2%;冠状面全主弯Cobb’s角术前平均46.8°、术后平均18.6°,矫正率60.3%,末次随访平均17.6°,矫正率62.4%;矢状面半椎体节段术前平均后凸15.3°,术后Cobb’s角降至生理曲度正常范围,术后尾侧和头侧代偿弯也有明显改善,5项数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疗效显著,该术式能够达到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目的,在患儿骨骼成熟前治疗,可有效预防继发性脊柱病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由单个孤立半椎体引起青少年侧后凸畸形经1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的初期手术效果,并探讨固定节段的选择.方法 对13例由单个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青少年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为9~17岁,平均12.4岁.均经1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长节段矫形内固定.结果 侧凸畸形由术前平均68.3°改善至27.2°(矫正率达60.2%);后凸畸形由术前的平均45.6°矫正至19.3°.未发生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随访11个月至3年,矫形效果满意,丢失率低,融合良好.结论 1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长节段矫形内固定对青少年脊柱结构性侧后凸畸形的矫形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吉林医学》2017,(10)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42例颈胸段脊柱病变患者的手术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及随访12个月后,复查X线及CT等影像检查,记录JOA评分及Cobb角,综合判断患者病变控制、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术后Cobb角为(8.8±2.6),12个月随访后Cobb角为(9.3±3.1),与术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JOA评分为(14.2±3.4)分,12个月随访后JOA评分为(14.6±2.9)分,与术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为:C级5例,D级7例,E级30例。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病变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经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矫正术的手术方法。方法:本组16例,男6例,女10例,采用脊柱侧弯经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矫正术进行治疗,全部患者均采用脊柱矫形器械,植骨融合固定术。结果:16例脊柱侧弯和后凸畸形基本矫正,暂无并发症,患者对手术效果较满意。结论:经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矫正术对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号,因此作为手术室的护士应该全面了解手术过程,做好术前准备,熟练掌握各种手术器械及物品的使用方法,根据手术步骤及时传递所需器械,与医生密切配合,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患者,男,20岁。双下肢乏力半年,行走困难伴感觉减退2个月。体检:颈软,平耻骨联合平面下感觉渐进减退;双侧腱反射活跃;巴彬斯基征(+),戈登氏征(+);双下肢肌力Ⅱ级。双上肢活动正常,肌力Ⅴ级。MRI示颈7~胸1附件(棘突、椎板及椎弓)正常结构消失,该区见7·0cm×5·5cm×6·6cm大小肿块,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其内可见线状等信号影,境界欠清楚,相应硬膜囊受压(见图1·A、B、C)。增强:肿块明显不均匀性强化,其内可见斑点状、斑片状长T1信号(见图1·D)。手术从颈胸段脊椎棘上韧带旁分别开肌肉、筋膜,达肿瘤组织,见肿瘤组织呈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后路同期手术治疗脊柱侧弯患者的护理策略。方法选取75例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5)与试验组(n=40),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行全面护理。观察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护理有效率95.00%,对照组护理有效率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5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的护理策略可有效促进脊柱侧弯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治疗颈2椎体骨折脱位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总结该院从收治的12例颈2椎体骨折伴脱位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通过该院12例患者术前术后完善的护理,术后骨性完全愈合,伤口均Ⅰ期愈合,手术后自理能力和肢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颈前后路联合围手术期护理应重视做好术前充分准备,术后保持颈椎稳定性,加强护理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加强气道护理和基础护理以及有效的功能锻炼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在颈椎前、后路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对1997年~2003年我科收治的36例颈椎前、后路手术的病人,通过对比的方法,了解围手术期护理在骨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结果:系统围手术期护理的病人,心态良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或避免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病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结论:颈椎前、后路手术应加强整体护理,临床经验表明,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在颈椎前、后路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对1997年-2003年我科收治的36例颈椎前、后路手术的病人,通过对比的方法,了解围手术期护理在骨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结果:系统围手术期护理的病人,心态良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或避免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病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结论:颈椎前、后路手术应加强整体护理,临床经验表明,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刘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0)
[摘要] 目的 比较前后路手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进行治疗,通过比较2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前缘高度、Cobb角和JOA评分情况,分析2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后路手术治疗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前路组(P<0.05);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2组患者脊柱前缘高度和Cobb角无明显差别(P>0.05);而12个月及24个月时,前路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恢复情况以及JOA评分优于后路组患者(P<0.05).结论 后路手术的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前路手术在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脊髓功能恢复的远期疗效方面优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39具尸体,通过模拟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暴露椎体的步骤,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法,由外到内、由浅人深重点观察C5-T3椎体前方在前路途径中必须牵开和需要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并测量相关重要参数。结果左头臂静脉长度为(67.8±11.2)mm,其与头臂干交点距胸骨上切迹的垂直距离为(52.6±21.3)m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3±8.8)mm;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8.1±2.2)mm、右侧(13.1±2.9)mm,左右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和距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9.2±4.3)mm和(34.1+2.1)mm;右喉返神经穿入脏筋膜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6例,占15.38%。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33例,占84.62%;其与颈总动脉内侧缘交叉点位于T1上半水平9例。位于T1下半水平30例,分别占23.08%和76.92%。结论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采用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方式可使C5-T3充分暴露,只有熟悉了局部解剖才能佑前路手术得以诈常开展.从而降低疾源件并寿疗管毕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5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前路手术者(前路组)24例,行后路手术者(后路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术后均随访0.5~2年,分别于术前、出院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价患者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改善及丢失情况.结果 前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高于后路组,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后路组(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末次随访Cobb角改善及矫正度丢失两个指标明显优于后路组(P<0.01).结论 与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创伤较大、失血量较多,但在维持矫正度、防止Cobb角丢失方面效果更优,采取何种入路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总结1998年1月至2009年10月,1138例颈、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经验,认为术前要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状态,合理调节饮食,指导患者学会长期卧床的养病方式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正确的翻身方法 等.提出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手术成功、术后患者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前路、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4月至2012年7月手术治疗的6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前路手术组32例,后路手术组37例.对比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椎体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恢复、Cobb角丢失、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Cobb角矫正角度、丢失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前路组较后路组并发症多.结论:前路手术减压更充分,更能改善Cobb角,后路手术创伤较小,应根据胸腰椎骨折评分系统而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经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该院确诊收治的100例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前路手术治疗,而观察组患者给予后路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脊柱畸形角的矫正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方面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脊柱畸形角的矫正情况上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方法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矫正患者脊柱骨折后畸形,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实验组(42例),采用前路手术的方法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后路手术的方法为实验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对照组42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显效的患者有14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效的患者有20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者有8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在实验组42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显效的患者有19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效的患者有21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者有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42例患者中,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的患者有24例,满意度为62%;在实验组42例患者中,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的患者有38例,满意度为90%。实验组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出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依次好发于颈5~6、颈4~5、颈6~7。因其神经系统并发症较多,手术风险性大,所以对术前术后护理要求较高。我科自开展颈前、颈后路手术以来,对此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并探讨其融合固定节段(LIV)的选择。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0例临床资料,均行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形手术,以触及椎(touched vertebrae,TV)(指站立前后位像上被骶正中线触及的最近端椎体)作为融合固定下端椎。结果本组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松解3.0个椎间隙;手术时间4.5~9.4 h,平均6.3 h;术中出血量680~10 000 mL,平均985 mL;术后侧凸Cobb角6°~32°,平均18.7°,平均矫正率为27.2%;后凸Cobb角-8°~22°,平均8.3°,平均矫正率为88.6%;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0.1~2.3 cm,平均0.6 cm,冠状位平衡平均矫正率为78.1%。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8°~57°,平均29.7°,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22°~38°,平均29.9°,丢失率为7.7%。结论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选择TV作为LIV可以减少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