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我们自2000年1月开展高压氧以来,对23例颅脑损伤小儿进行高压氧综合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1—14岁,平均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1例,高处坠落10例,打伤2例。本组患儿均行头颅 CT 检查确诊。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2例,脑挫裂伤7例,颅骨骨折11例(其中3例颅底骨折),颅底骨折头颅神经损伤2例,外伤性脑梗塞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震荡6例。上述病例相通交叉重叠。1.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予以常规治疗,手术治疗者6  相似文献   

2.
严畅  李伯恩 《淮海医药》2001,19(4):293-293
目的 探讨硬膜下置管引流治疗小儿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于有颅高压症状的12例小儿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患采用硬膜下置管引流治疗。结果 12例患出院时头颅CT检查积液量完全吸收8例,4例有少量残余,所有患临床症状均改善或消失,随访1-6 月,头颅CT检查2例出现局部脑萎缩,其余头颅CT检查正常。结论 对于有颅高压的小儿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应积极行硬膜下穿刺置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梗塞情况、诊断要领和治疗预后等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对颅脑外伤患者及时行头颅CT检查,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变化进行头颅CT复查,及早作出外伤性脑梗塞的正确诊断。并结合临床表现给予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结果:手术6例,非手术17例。痊愈15例,轻瘫7例,植物状态1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多见于儿童,梗塞部位以基底节区为主。其发病机理多认为是伤后脑血循环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儿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脑功能恢复情况。方法观察60例不同程度脑积水患儿,手术前后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头颅CT/MRI脑室形态的改变,测定智能(DQ),进行对比分析,并与20例保守治疗的轻度脑积水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手术前后脑室形态变化越大,临床症状改善越快。术后EEG、BEAM异常率,DQ异常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可使脑功能恢复。脑室形态及脑组织复位越快,EEG/BEAM的异常好转越快,DQ测定缺陷越轻。早期手术比晚期手术脑功能恢复快,患儿的生存质量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儿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脑功能恢复情况。方法观察60例不同程度脑积水患儿手术前后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头颅CT/MRI脑室形态的改变,测定智能(DQ),进行对比分析,并与20例保守治疗的轻度脑积水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手术前后脑室形态变化越大,临床症状改善越快。结论小儿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早期手术比晚期手术脑功能恢复快,患儿的生存质量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标准:恢复良好51例(86.4%),中残5例(8.5%),重残3例(5.1%),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结论颅脑损伤后,基底节区血供特点、小儿自身特点、微循环障碍是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的主要发生机制。临床特点:(1)头外伤较轻,多无意识障碍;(2)神经功能缺失征明显,以运动型功能障碍为主;(3)头颅CT和(或)MRI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为解痉、小剂量脱水、早期高压氧治疗和肢体功能锻炼。对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患儿及早明确诊断,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王贵春  方经宏  朱光宇  陶小虎 《安徽医药》2011,15(11):1400-1401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中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及颈椎CT检查,29例患者行颈髓MRI检查;头颅CT均有异常发现,颈椎CT异常33例;颈椎CT正常,颈髓MRI异常5例。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患者可在行头颅CT检查的同时行颈椎CT检查并及时行颈髓MRI检查,尽早明确诊断,以免不当护理造成进一步颈椎或颈髓的损伤,同时又能明确无放射影像异常的颈髓损伤。  相似文献   

8.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CT、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辰  李育臣  张凤荣 《河北医药》2007,29(9):954-956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头颅CT、经颅多普勒(TCD)及脑电图(EEG)的诊断价值.方法 MRI检查确诊为SCI的患者,进行头颅CT、TCD、EEG检查,并分析其特征.结果 66例SCI患者头颅CT检查发现病灶45例(68.2%).TCD异常率63.6%,TCD发现SCI患者有广泛的脑血管损害.EEG异常率37.9%,均为轻度异常.结论 MRI对SCI的诊断优于CT.EEG异常检出率低,无特征性改变.有脑血管危险因素存在的老年患者如TCD发现有大血管病变,临床上应警惕SCI发生之可能,应进行头部MRI、CT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董志领  曲桂艳  李花莲  刘晓满 《河北医药》2009,31(24):3370-3371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与脑血管狭窄未作支架的患者1年时,血管狭窄率、脑梗塞的发生率、脑缺血的发生率、NIHSS评分进行对比观察。方法对108例脑血管狭窄后的患者,根据脑灌注成像、头颅CT或头MMI、临床的症状、病史、头颈DSA综合判断后均适合脑血管支架置入,有60例患者行支架置入术,48例患者接受药物的治疗。在发现患者脑血管狭窄1年时对患者行颈部加全脑血管造影、头颅CT灌注成像、NIHSS评分、头颅CT/MRI进行综合的评定。结果通过上述的观察,支架置入的患者在支架置入1年后NIHSS评分、血管狭窄率、脑梗塞发生率、脑缺血的发生率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支架置入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结论脑血管病的支架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且药物治疗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54例在我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均经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等手术治疗后3~17h出现脑梗表现,CT及MRI提示:单发梗死43例,多发梗死11例,经及时停用止血药物、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同对抗血管痉挛、补液及行高压氧舱等治疗后,本组患者恢复良好28例,中残12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塞的诊断主要依据CT及MRI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32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头部MR I常规序列检查,其中23例给予DW I序列检查。12例行CT检查。结果32例常规MR I序列检查患者检出病灶者共18例,23例予以DW I检查者检出病灶19例,12例行CT检查者检出4例。结论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诊断需依据病史及影像学表现,MR I检查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采用CT及MRI辅助检查诊断,根据诊断结果采用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方式,治疗后采用康复疗法帮助患者恢复。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7%。治疗后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STREAM、AD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的C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尽早确诊对后期治疗有较大意义,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王素艳 《中国当代医药》2012,(30):111+114-111,114
目的分析探讨CT、MR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6例确诊为脑梗死或疑为脑梗死的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同时予以CT及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结果。结果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扫描(P〈0.05);脑梗死发病12h以内的患者,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率高于CT,可联合CT作为脑梗死的最佳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5年9月~2007年3月经临床、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28例,CT扫描采用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20KV,310MAs,其中1例行增强CT检查。结果28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例中,23例可见原发颅脑损伤;1例首次CT检查即发现脑梗死,4例首次CT检查阴性,外伤后24-27hCT复查发现脑梗死。儿童脑梗死6例(约占21.4%),发生于手术后脑梗死8例(约占28.6%)。结论CT扫描不仅能对外伤性脑梗死作出准确诊断,还能估计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Ⅰ组(常规治疗加用依达拉奉)、治疗Ⅱ组(常规治疗加用依达拉奉并联合高压氧)、对照组(常规治疗)各50例,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平均积分及治疗有效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Ⅰ组与治疗Ⅱ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Ⅱ组疗效更佳(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结合高压氧治疗会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小儿颅脑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在小儿颅脑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小儿颅脑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CT资料。结果本组患儿梗塞灶全部位于基底节区,31例合并基底节区点状钙化。伤后10~30d第3次复查,仅有4例病灶呈软化灶状态。结论本病多发于婴幼儿,梗塞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且多伴点状钙化。CT检查发现梗塞灶的最佳时间为伤后1~4d,动态CT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梗塞灶,而且还可观察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和MR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1年9月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和MRI图像,探讨二者的诊断效果和意义。结果CT显示梗死病灶65个,检出患者32例;MRI显示梗死病灶151个,检出患者49例。MRI显示病灶的敏感度是CT的2.32倍,MRI检出率(68%)明显优于CT检出率(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诊断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与CT一起作为急性脑梗死的最佳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疑似少量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CT值差值(ΔCT值)变化对少量渗血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6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CT、MRI图像。以MRI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CT疑似少量渗血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A组MRI证实为少量渗血出血性脑梗死患者42例;B组MRI证实单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8例。分别测量上述2组缺血性梗死疑似渗血部位、同期梗死部位平均CT值,并计算出其ΔCT值。利用统计学软件对2组疑似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Δ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2组疑似少量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ΔCT值的最佳诊断界点。结果 A组疑似少量渗血部位、同期梗死部位CT值及其ΔCT值分别为21/.0~63.0 Hu、11.0~24.0 Hu和8.0~45.0 Hu;B组疑似渗血部位、同期梗死部位CT值及其ΔCT值分别为20.0~28.0 Hu、9.0~23.0 Hu和5.0~14.0 Hu。2组疑似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区Δ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ΔCT值为12.5 Hu是最佳诊断界点。结论当疑似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ΔCT值≥12.5 Hu时,提示缺血性脑梗死区有少量渗血可能性大;当疑似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ΔCT值<12.5 Hu时,提示缺血性梗死区内少量渗血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眼肌麻痹的病因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1-10~2003-08收治的20例(23眼)成人眼肌麻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针对病因,外伤者采用脱水剂、激素、抗生素、神经营养剂、高压氧治疗;脑梗塞者采用扩张血管、抗凝、控制原发病和药物无效者用手术、三棱镜矫正的方法处理。结果20例(23眼)成人眼肌麻痹中外伤所致7例,脑梗塞7例,炎症3例,其他3例。其中14例药物治愈,2例好转,3例手术,1例配戴三棱镜复视消失。结论外伤、炎症、脑梗塞是成人眼肌麻痹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病因综合治疗,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MRI、CT检查.比较MRI与CT检查的急性脑梗死确诊率,并比较MRI检查与CT检查确诊病例的病灶直径.结果 MRI检查的确诊率为94.55%(104/110),明显高于CT检查的6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