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经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同期行鼻窦手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同期行鼻窦开放术的疗效。方法对72例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窦炎患者,经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同期行鼻窦开放术,并观察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至2年,治愈60例(83.33%),好转12例(16.67%),总有效率为100%。所有患者鼻中隔矫正居中,无一例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经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同期行鼻窦开放手术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窦内窥镜手术后鼻腔粘连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参照Messerklinger鼻内镜手术方法,行鼻内镜手术635例,术后定期随访1 a以上.结果 术后发生鼻腔粘连45例,其中7例双侧粘连.结论 术中对中鼻甲、下鼻甲适当处理,矫正鼻中隔偏曲,减少术中鼻腔黏膜损伤,有助于减少术后粘连,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梁建平  袁弘  何宁  陆秋天  李东云  刘蓓  李穗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297-1298,1301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鼻内镜联合手术的优点。方法对316例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均在3~6个月,偏曲的鼻中隔均一次获得彻底矫正,未出现鼻腔粘连、塌鼻、鼻中隔穿孔或感染、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手术技巧的掌握及术中一并解决鼻中隔偏曲可提高手术疗效。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鼻腔、鼻窦疾病的治疗,无论是采用功能性鼻窦外科手术,还是采用传统非鼻内镜手术,术中、术后常因处理不当而发生鼻腔粘连,粘连后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使手术和治疗的效果降低[1].可见鼻腔粘连是鼻腔及鼻窦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也是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6%~7%[2].我科于2004年1月~2008年1月对28例鼻腔粘连患者采用微波凝固术,部分合并鼻中隔偏曲者同时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全可靠、矫正满意的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鼻内窥镜技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中隔矫正手术238例。其中单纯性鼻中隔偏曲157例,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窦炎、鼻息肉81例,鼻中隔手术史21例。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鼻内镜下定期清理术腔,疗效确切,该方法较安全、彻底地矫正鼻中隔偏曲,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嗅觉功能,同时有效减少鼻腔息肉、鼻窦炎的复发,减少了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具有安全、彻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评价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效果及其对鼻腔鼻窦微创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5月至2006年12月对312例伴有鼻中隔偏曲的鼻腔鼻窦疾病患者同期施行了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及其他鼻腔鼻窦微创手术.[结果]全部患者均一期完成了鼻中隔矫正术及其他鼻腔鼻窦微创手术,其中鼻息肉切除术、筛窦切除术、蝶窦开放术、鼻额管扩大术共269例,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225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者167例,术前症状和体征的消失率分别为98%和100%,检查示鼻中隔矫正充分,无鼻中隔穿孔及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较传统鼻中隔矫正术安全,效果可靠,手术并发症少,为同期鼻腔鼻窦微创手术提供了必要的通路和操作空间,提高了其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个体化手术的疗效及体会。方法对17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经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确诊,根据鼻腔内中隔偏曲的不同类型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经鼻内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17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术后2例并发鼻中隔血肿,经处理后治愈,未出现鼻中隔穿孔及其他并发症。所有病例经随访6个月以上,双侧鼻腔通气良好,头痛、鼻出血等症状缓解,鼻内镜检查鼻中隔基本处于正中位置,未见有器质性偏曲。结论鼻内镜下依据鼻腔内中隔偏曲具体形态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具有操作精确、微创和安全等优点,符合鼻生理功能的需要及微创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4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华西医学》2006,21(1):100-100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的优点。方法:对45例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均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观察对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偏曲的鼻中隔均一次获得彻底矫正,未出现鼻腔粘连、塌鼻、鼻中隔穿孔、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鼻炎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行鼻镜下鼻窦开放术及鼻中隔矫正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沈丘县人民医院治疗的慢性鼻炎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鼻镜下鼻窦开放术,观察组同期加用及鼻中隔矫正术。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37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愈20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0,P0.05);经6个月的随访,对照组发生5例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发生率为10.0%,观察组发生4例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发生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没有鼻中隔穿孔、脓肿、血肿等症状,观察组鼻中隔偏曲均得到矫正。结论鼻镜为鼻窦开放术与鼻中隔矫正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和必要的通路,安全、有效,避免多次手术对慢性鼻炎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造成的身体创伤和经济负担,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党华  甘嘉玉  吴桂山  陈志强  曾志 《新医学》2003,34(5):312-313
目的探讨鼻窦内镜手术前矫正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鼻窦炎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行鼻窦内镜手术前先矫正鼻中隔偏曲,对照组单纯行鼻窦内镜手术,术后对两组术腔、上颌窦口及鼻额管开放情况进行随访观察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术腔开放良好分别占73%(24/33)、57%(17/30),P<0.05;术腔粘连分别占18%(6/33)、27%(8/30),术腔闭塞分别占9%(3/33)、17%(5/30);上颌窦口开放良好分别占70%(23/33)、57%(17/30),P<0.05;狭窄分别占21%(7/33)、30%(9/30),闭锁分别占9%(3/33)、13%(4/30).鼻额管开放良好分别占85%(28/33)、70%(21/30),P<0.05;狭窄分别占12%(4/33)、23%(7/30),闭锁分别占3%(1/33)、7%(2/30).结论在鼻窦内镜手术前矫正鼻中隔偏曲,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 对56例112侧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再次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经鼻内镜检查、随访3~6个月,治愈70侧(62.5%,好转35侧(31.2%),无效7例(6.396)。56例112侧中,并发眶周血肿5侧(4.5%),鼻腔粘连或闭塞16侧(14.3%),出血2例(1.896)。结论 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再次手术需要注意辨清鼻腔解剖结构,重点处理好病变的中鼻甲和完整切除钩突,术前术后配合全身、局部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药物可促进炎症消退,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2003年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10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复诊3~6个月,治愈99例,好转7例,无效0例。全部病例鼻中隔居中,无穿孔,鼻中隔无飘动,鼻腔通气良好。结论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与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相比,具有疗效良好、并发症小、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探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恢复期治疗对鼻腔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80例患者,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受试者术后口服小剂量克拉霉素3个月;抗过敏药1个月;雷诺考特喷鼻剂每日2次,持续4个月,配合辨证中药调理.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规范鼻腔冲洗及雷诺考特喷鼻.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水肿及结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Lund-Kenned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的鼻腔冲洗及雷诺考特喷鼻,有助于早期黏膜向良性转归,提早进入黏膜上皮化,促进鼻腔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对58例鼻中隔偏曲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给予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 5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正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手术前后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术与传统鼻中隔矫正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传统中隔矫正手术治疗,观察组予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对比两组2周后治愈情况,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9.13%)明显高于对照组(43.6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2.17%)明显低于对照组(48.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中隔偏曲的治疗中采用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手术相较于传统鼻中隔矫正手术,其治愈率高,手术危险性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鼻内窥镜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鼻内窥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和鼻内镜联合鼻侧切开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13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例中经鼻内窥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10例,鼻内镜联合鼻侧切开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3例。结果 术后随访13—61个月。平均21个月,13例中12例未复发,治愈率92.3%,1例术后复发,病理检查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给予放射治疗。结论 经鼻内窥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适用于较局限的病变;而对广泛病变则应采用鼻内镜联合鼻侧切开术。术后鼻内镜定期复查可早期发现肿瘤复发并处理。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后术腔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术腔的护理。方法术后注意术腔出血的观察及护理,注重疼痛不适的护理,重视术腔处理的重要性,做好鼻腔用药、鼻腔冲洗、鼻腔换药的护理,防止术腔粘连。结果 104例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进行术腔清理及随访6~18个月以上,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鼻内镜下行鼻窦手术,同时术后配合以积极而完善的术腔护理及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可有效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有临床症状的鼻腔结构异常患者的治疗技术,总结内窥镜下鼻腔结构调整技术的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对86例排除了鼻腔鼻窦新生物而确诊为鼻腔结构异常的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实施“个性化内窥镜下鼻腔结构调整技术,即:个性化的“鼻内镜下鼻中隔三线减张矫治术、鼻腔结构调整(鼻中甲内移固定和减容、鼻下甲骨折移位和减容)、中鼻道鼻窦开放术,同时联合等离子低温消融技术”并进行临床总结;同时对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时的鼻阻力测量评分、鼻堵塞VAS评分、鼻内镜检查评分和鼻窦CT检查评分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结果86例患者的手术进程顺利,双侧鼻腔异常结构的矫正满意、通气容积扩大、通气的对称性恢复;全部病例中中隔粘骨膜切口愈合良好,术后均未出现鼻中隔脓血肿、中隔对穿孔、鼻梁塌陷、空鼻不适等手术并发症;患者总鼻阻力值由术前的0.643±0.142 KPa/L.S变为术后3个月时的0.278±0.154 KPa/L.S(P < 0.05);主观鼻腔通气程度(VAS)评分由术前的6.696±1.532变为术后3个月时的3.378±1.371(P < 0.05);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由术前的0.81±0.69变为术后3个月时的0.52±0.69(P < 0.05);鼻窦CT检查Lund-Mackay评分由术前的11.02±1.34变为术后3个月时的4.37±1.05(P < 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伴有临床症状的“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实施“个性化内窥镜下鼻腔结构调整技术”,对扩展鼻腔鼻窦有效通气容积、有效降低鼻腔通气阻力、减轻或缓解上气道阻塞是安全实用、经济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鼻内镜手术中保留钩突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钩突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意义,保留钩突的FESS更符合鼻腔生理特点。方法40例单纯慢性鼻窦炎患者为实验组,实验组施行经鼻内镜下保留钩突的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40例单纯慢性鼻窦炎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经典钩突切除术。结果随访6个月,实验组治愈36例,好转2例,无效2例,有效率95.O%。对照组治愈29例,好转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保留钩突的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保留了鼻腔的正常结构,使手术更加适应鼻腔鼻窦的气流特征,减少了鼻窦黏膜炎症的复发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