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血小板中PKC底物磷酸化程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时脂蛋白(a)[LP(a)],血小板(PLT)及蛋白激酶C(PKC)的关系。方法:分别以高LP(a)血症的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及健康对照者为对象,检测其PLT及PLT中PKC底物40kd蛋白磷酸化程度,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MI组PLT数目及其40kd蛋白磷酸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磷酸化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强。结论:高LP(a)血症的AMI患者PLT数目及PLT中PKC底物40kd蛋白磷酸化程度均增高。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蛋白激酶C在脑梗塞中致病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血小板蛋白激酶C(PKC)在脑梗塞中的活性,以揭示PKC的致病机理。方法:利用32P-NaH2PO4标记血小板,以PKC的40kd、20kd底物的磷酸化作为酶激活的标志,对脑梗塞组及正常对照组PKC的基础活性及反应活性经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PKC的基础活性及经凝血酶刺激后的反应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脑梗塞中血小板PKC的异常活化及高反应性在血小板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血小板中蛋白激酶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以急性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病人为对象,检测分析PLT中PKC底物40kD蛋白磷酸化程度来反映PKC活性,并同时设健康对照组。结果疾病组40kD蛋白磷酸化程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凝血酶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脂蛋白(a)[Lp(a)]对血小板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制备健康成人血小板,观察施加不同浓度Lp(a)、作用不同时间后,血小板(PLT)膜、浆蛋白激酶C(M-PKC、P-PKC)的变化,同时设凝血酶阳性对照组和不加Lp(a)及凝血酶的阴性对照组,并对检测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血小板P-PKC活性随着Lp(a)浓度的增高而逐渐降低,当Lp(a)浓度为0.55mg/ml时,P-PKC下降最为明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下降约为43%,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M-PKC活性随着Lp(a)浓度的增高而逐渐增高,在Lp(a)浓度为0.083mg/ml时,M-PKC开始明显增高,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增高近2倍,随着Lp(a)浓度的进一步升高,M-PKC增高更为明显,差异非常显著(P<0.01)。另外,随着Lp(a)与PLT作用时间的延长,P-PKC逐渐下降,M—PKC逐渐上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时相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结论:Lp(a)能激活PLT,使其M—PKC增高,P-PKC下降,且随着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该作用增强,故Lp(a)在血栓形成早期起重要作用,对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及蛋白激酶C抑制剂(PKCI)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42例心绞痛患者(AP)、4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40例正常对照者(NC)血小板胞浆PKC及PKCI活性,血小板胞膜PKC活性。结果: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胞浆中PKC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心绞痛组低于急性心肌梗塞组,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胞浆中PKCI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心绞痛组低于急性心肌梗塞组;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胞膜PKC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心绞痛组高于急性心肌梗塞组。结论:PKC可能与冠心病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心绞痛患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正常对照者的红细胞胞膜、胞浆PKC活性。结果: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胞膜中PKC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心绞痛患者略高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但差异不显著;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胞浆中PKC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心绞痛略高于急性心肌梗塞组,但差异不显著。结论:PKC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脑脊液(CSF)中LDH、HBDH、CPK、AST活性变化规律,探讨其活性变化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连续监测法分别检测148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和33例功能性神经症状患者(对照组)脑脊液中的LDH、HBDH、CPK、AST总活性。结果:化脑、神经性疾病、脑外伤、脑肿瘤、脊髓压迫症、结脑与对照组比较CSF中LDH、HBDH、AST改变显著(P〈0.05或P〈0.01),CPK酶活力改  相似文献   

8.
口腔鳞癌组织中蛋白激酶C及其抑制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方法:采用Takai法研究20例口腔鳞癌及其临近正常组织的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及其抑制物(ProteinkinaseCinhibitor,PKCI)活性。结果:与临近正常组织相比口腔鳞癌胞浆PKC活性明显升高(P<0.01),而胞膜无明显变化(P>0.05);与临近正常组织相比口腔鳞癌胞浆PKCI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胞膜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口腔鳞癌的发生与PKC及PKCI在亚细胞水平活性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正常、妊娠与肌瘤组织的人子宫平滑肌细胞(HMC)胞浆和胞膜中蛋白激酶C(PKC)的比活性,比较其异同。方法:根据同位素放射免疫结合实验技术,应用同位素标记的[-32P]ATP测定PKC活性。结果:基础状态下,HMC胞膜PKC比活性为(4.15±0.24)nmol/gPr·min-1,高于胞浆(1.88±0.37)nmol/gPr·min-1(P<0.05);肌瘤组织胞膜PKC比活性为(4.80±0.57)nmol/gPr·min-1,高于胞浆(2.75±0.63)nmol/gPr·min-1(P<0.05);妊娠组织胞膜PKC比活性为(3.98±0.48)nmol/gPr·min-1,高于胞浆(3.24±0.69)nmol/gPr·min-1(P<0.05);且肌瘤与妊娠时HMC的PKC总活性高于正常组织。10μmol/L乙酰胆碱(ACh)、4U/L催产素(OT)可使HMC的胞膜PKC比活性升高、胞浆PKC比活性轻度下降、总活性增加;100nmol/L佛波酯(TPA)则可使HMC的胞膜PKC比活性升高、胞浆PKC比活性下降、总活性基本不变。正常组织和肌瘤组织以TPA作用最强,妊娠组织以OT作用最  相似文献   

10.
脑脊液CPK,LDH,GOT和LAP活性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CSF)肌酸磷酸激酶(CPK),乳腺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和亮 酸氨基肽酶(LAP活性作了测定。结果发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当天和伤后第1天CSF CPK,LDH和GO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SF LAP活性则升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卵蛋白雾化吸入致敏哮喘模型,在诱发哮喘24h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方法测定哮喘豚鼠肺组织总PKC活性及膜活性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肺组织PKC的表达,体外检测PKC活化剂PMA和抑制剂H-7对肺组织血栓烷A2(TXA2)释放的影响。结果:①哮喘组肺组织PKC活性显著增加;②PMA引起了肺组织TXA2的释放的增加,而H-7则抑制了PM  相似文献   

12.
PKC、PKCI活性与喉癌相关性的研究任重,马秀岚,柳柯,宗志宏,于秉志(第一临床学院耳鼻咽喉科,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本文对喉癌组织及喉正常组织中蛋白激酶C(PKC)及其抑制物(PKCI)的活性进行了对照定量研究。结果:1.喉癌组织细胞胞浆中P...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维甲酸(retinoicacid,RA)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分化的作用机理,作者以鱼精蛋白为底物,用[γ- ̄(32)P]ATP同位素标记,动态检测诱导前后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的活性变化,并观察PKC亚细胞分布。结果发现,RA诱导后细胞质PKC活性显著升高,以PKC抑制剂(H-7)处理后再进行诱导,HL-60细胞分化受阻。表明细胞质PKC活性增高在RA诱导HL-60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但未见PKC向细胞膜转移,提示RA诱导HL-60细胞分化可能还通过其它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4.
对105例小儿肺炎(轻型肺炎75例,重型肺炎30例)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心型同功酶(CPK一MB)活性进行了观察,105例小儿肺炎中,血清CPK一MB活性升高者51例,占48.5%,随着肺炎的治愈,大部分患儿血清CPK一MB活性明显降低或恢复正常。部分重型肺炎患儿血清CPK一MB活性不升高,提示小儿肺炎有心肌损害发生,但并非所有重型肺炎患者都有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蛋白激酶C(protein kimase C,PKC)活性变化规律。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糖尿病组(B组),分别于4、6周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肾脏PKC活性;同时测定尿蛋白、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及肾脏肥大指数,对肾脏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PKC活性升高与肾质量/体质量、尿蛋白排泄率呈相关关系,且与肾功能下降及组织学改变具有时间一致性。结论 PKC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出血早期血清及脑脊液(CSF)中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I列脑出血患者发病72小时以内的血清含量,并和30例健康人对照,8例行侧脑室引流得由引流管取CSF同时检测,30例心电图有缺血表现者中的10例做血清CPK MB及CPK-BB测定。结果:脑出血组血清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测定法检测2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38例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35例健康对照者的红细胞 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RBC- ICR)。结果脑梗塞 RCB-C3b RR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01),而RBC-ICR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红细胞C3b受体活性降低与脑梗塞灶大小呈负相关性(r=-0.65, P<0.01)。结论红细胞免疫功能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脑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流致蛋白激酶C(PKC)活性变化的规律及其参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4血管闭塞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流致PKC活性(用磷基转移法测得PKC活性)变化的规律,结合既往的研究讨论PKC活性改变参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结果:脑缺血/再灌流可以致膜性PKC活性明显增加,同时胞浆PKC活性明显下降。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可以致PKC移位激活,PKC移位激活参与脑损伤的  相似文献   

19.
观察吗啡依赖小鼠脑组织腺苷酸环化酶(AC)/cAMP信号系统的变化、AC活性的磷酸化调节及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对吗啡依赖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和酶学方法。结果(1)吗啡依赖小鼠纹状体、海马及大脑皮质AC活性、cAMP含量及可溶相蛋白激酶A(PKA)活性明显增加,小脑未见此变化;每日给吗啡前15min脑室注射PKA抑制剂的小鼠纹状体、海马及大脑皮质AC活性明显低于吗啡依赖小鼠。(2)纳洛  相似文献   

20.
小儿肺炎血清CPK—MB活性测定10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海莉  肖丽华 《广州医药》1995,26(6):11-12,10
对105例小儿肺炎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心型同功酶(CPK-MB)活性进行了观察,105例小儿肺炎中,血清CPK-MB活性升高者51例,占48.5%,随着肺炎的治愈,大部分患儿血清CPK-MB活性明显降低或恢复正常。部分重型肺炎患儿血清CPK-MB活性不升高,提示小儿肺炎有心肌损害发生,但并非所有重型肺炎患者都有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