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方法 静吸复合麻醉下对3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行全程经颅超声多普勒监测.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7例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入院患者未再出现TIA发作,其他患者原有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或消失.患者术后72 h内发生TIA,24 h多次CT血管造影(CTA)检查无梗死灶出现,经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后恢复.2例因切口肿胀出现严重气管移位,经鼻气管插管后,患者顺利渡过水肿期.4例患者出现头痛,经脱水药物治疗后均在术后2~3 d缓解.7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声音嘶哑,神经营养药物治疗1个月后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CTA复查无一例颈动脉再狭窄出现.结论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Spence(1951)首先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953年DeBakey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者行内膜切除而成功地重建了血流。近50年来,特别是1991年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协作组(NASCET)和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协作组(ECST)等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试验结果公布以后,充分证明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美国已发展成为一项预防颈动脉狭窄导致脑卒中的标准手术。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颈动脉支架在治疗中风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手术方法及要点,以降低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率及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006年3月至2011年11月本院血管外科行CEA 63例.术前常规多普勒彩超、CTA检查.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CEA,术中常规置颈动脉转流管和使用血管补片做颈动脉成形术.结果 围手术期及术后30d均无死亡及脑卒中发生,术后随诊均无再发.3例6个月后颈动脉轻度狭窄(<40%),余患者均无颈动脉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常规运用颈动脉转流管及采用血管补片做动脉成形术,可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减少术后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疗效.方法 总结2009年3-8月20例接受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症状.结果 20例手术均获成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患者在出院前均行颈动脉CT血管成像,显示狭窄处完全解除,吻合口扩张.结论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再狭窄率低、增厚内膜及斑块剥离彻底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狭窄到一定程度可以有症状,但是有的病人也可能症状较轻或完全没有症状。美国多中心研究发现,有过一过性脑缺血的病人,一年内发生脑卒中的至少占10%,以后发生脑梗塞的平均每年为6%。这项研究的报道还指出,对颈动脉狭窄大于70%以上且有症状的病人进行手术,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研究对1662名无症状患进行术后随访观察,结果表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60%的患,接受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5年后,脑梗塞的发生率为5.1%,而内科药物治疗组为11%,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对有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病人行内膜剥脱术,可以预防脑缺血或脑梗塞的发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支架置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观察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78.72%(χ~2=13.001,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低于对照组的23.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4,P0.05)。结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疗效较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用药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分水岭脑梗死伴有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CEA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术后出现颈部血肿,1例出现幻觉,11例原有的脑缺血症状完全缓解,1例术后半年再次出现轻微TIA症状,总有效率为91.7%(11/12)。结论CEA是治疗颈动脉严重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术期护理措施及要点。方法:选取住院病人1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在36~68岁之间,进行颈动脉剥脱术后护理及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13例病人术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例明显好转,1例出现偶有头晕,嘴角歪斜不明显症状。结论:针对颈动脉狭窄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及早发现并治疗,术前及术后护理以及出院康复指导可帮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1.
王雷 《健康研究》2013,(6):427-42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两组血脂及血流参数。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总斑块数、颈动脉狭窄例数、内膜增厚例数、易损斑块例数均高与对照组,而斑块类型及斑块稳定情况均差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流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末期血流流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为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以抽签法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观察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比较2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手术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常德桃源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入院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139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本院体检正常者6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isfatin和MPO水平。收集各入选病例相关临床资料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计算反映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 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不稳定斑块组血清visfatin、MPO水平以及Crouse积分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1);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796, P<0.01; r=0.723, 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isfatin(OR=1.42,95%CI:1.15~1.75,P=0.001 1)、MPO(OR=1.08,95%CI:1.03~1.13,P=0.001 5)、脂蛋白(a)(OR=1.11,95%CI:1.02~1.21,P=0.015 6)、低密度脂蛋白(OR=2.13,95%CI:1.25~3.63,P=0.005 4)、高血压病(OR=1.98,95%CI:1.13~3.45,P=0.020 1)、糖尿病(OR=1.23,95%CI:1.02~1.48,P=0.030 2)和年龄(OR=1.95,95%CI:1.11~3.43,P=0.020 2)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与其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检测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病情监测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CAS患者临床和护理资料。结果:手术均顺利,经积极心理护理、术前及术后护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结论:全面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CAS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颈动脉超声筛查在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150例脑卒中高危人群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形成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吸烟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独立危险因素为:下肢动脉疾病、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实验组的颈总动脉左侧内径(t=373.78,P=0.00)、右侧内径(t=23.76,P=0.00)、颈内动脉颅外段左侧内径(t=11.51,P=0.00)、右侧内径(t=72.39,P=0.00)均窄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动脉疾病、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颈动脉超声诊断不仅能够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患者血管的狭窄程度,还可显示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e concept of “inappropriate” hypertension is a critical part of this article, which also examin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management of the patient with malignant hypertension, outlines the criteria for surgical intervention in high-blood-pressure patients and discusses the role of arteriograhic and other radiologic techniques in making or confirming a definite diagnosis and guiding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