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第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31例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经验。31例患者均采用了枕下正中切口,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手术,选择小脑蚓部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后打通导水管下口。结果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6例。术后患者全部清醒,术后出现脑积水5例,其中4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例,缄默症2例,幕上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1例。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第四脑室肿瘤,能够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干等正常重要结构的损伤,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减少了脑积水等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随着神经外科显微技术的发展,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手术病死率明显减低。但是,因其接近脑干或直接发自于四脑室底,手术切除仍非常困难,手术危险性较大[1-2]。我院于1996年3月~2006年12月共收治第四脑室肿瘤4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2例患者,男25例,女17例。年龄5~58岁,平均21.3岁。病程2~37月,平均5.8月。临床症状:头痛、呕吐、视力减退35例,出现行走不稳等小脑症状18例,吞咽困难,声音嘶哑6例,口角歪斜3例,眼球水平震颤14例,头晕、耳鸣为首发症状4例,无临床症状1例。1.2术前检查本组病例均经头颅CT、M R I检查,CT检查显示四脑室内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影12例,混杂密度影12例,低密度影18例。侧脑室扩大39例。M R I检查,呈长T1、T2信号31例,等T1、长T2信号4例,短T1、长T2信号5例,混杂T1、T2信号2例。显示脑干受压29例,肿瘤边界欠清6例。肿瘤最大为6.0 cm×4.5 cm×4.5 cm。1.3手术和病理所有患者均在全麻插管下行显微外科手术。俯卧位,对21例有较明显脑积水患者,术前2~3天先行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另21例在术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肿瘤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入路的解剖结构以及如何保护脑干,避免损伤小脑后下动脉和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对我院自2002年12月至2004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例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的第四脑室肿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技巧和经验.结果 所有患者肿瘤全切除6例,近全切除2例,全切率75%,均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术后全部清醒,无死亡.术后肿瘤复发1例,术后出现脑积水1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治疗.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瘤,不需切开小脑下蚓部.可清楚地暴露导水管口、闩部及脑室侧壁,不损伤任何小脑组织.切除肿瘤过程中注意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注意区分肿瘤组织和脑干,与延髓呼吸中枢粘连紧密的肿瘤不必强行切除,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提高第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影像学检查的肿瘤部位和大小,灵活运用不同的入路和方法,在显微镜下分离和切除。结果:本组全切除肿瘤8例,次全切除3例,无死亡患者;术后随访5~48个月,死亡2例,其中,1例室管膜瘤3年后原位复发,行2次手术治疗无效,1例星形细胞瘤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患者均存活良好。结论:精细的显微手术技巧,正确的手术方法选择,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对脑干的损伤,保护重要血管特别是小脑后下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第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通过对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第四脑室肿瘤66例的分析,总结经验,得出结论。结果本组全部切除51例,大部分切除10例,部分切除5例,全切率77.3%;死亡2例,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率3%。结论第四脑室肿瘤位于脑干背面,手术有一定的风险,首选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肿瘤显微手术的入路。方法 对第四脑室肿瘤29例,分开小脑扁桃体延髓间隙和(或)切除蚓锥及小脑扁桃体显露第四脑室,继而切除第四脑室病变。结果 肿瘤全切25例,大部分切除4例。第四脑室底部桥脑出血5例,血肿量5-15ml,血肿全部清除。术后无新的小脑损伤症状,本组无死亡。结论 不切开小脑蚓部,经小脑扁桃体延髓间隙入路也能提供良好的术野。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讨小儿四脑室区肿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四脑室区肿瘤,采用安科0.16TMR扫描仪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MR图像特征及发病部位。结果:检出髓母细胞瘤7例,星形细胞瘤7例,室管膜瘤3例,脑膜瘤1例。7例髓母细胞瘤均来自小脑蚓部,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有6例肿瘤中有小的囊变,1例伴有少量出血,注射Gd—DTPA后有明显强化。星形细胞瘤中5例来源于小脑蚓部,2例来源于脑干,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均有大的囊变,注射Gd—DTPA后星半环形、环行强化,且有强化的壁结节,但分化差者形状不规则,周围水肿严重,呈不规则厚壁强化,壁结节多。3例室管膜瘤有2例来源于第四脑室,1例来源于小脑蚓部,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混杂不均,注射Gd—DTPA后有中等强化,来源于小脑蚓部者有大囊变,位于四脑室者囊变较小。1例脑膜瘤来源于第四脑室,分叶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下部伴有囊变区,注射Gd—DTPA后有明显均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结论:MR对小儿四脑室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不典型表现仍需术后病理确定。 相似文献
12.
总结 4 8例第四脑室肿瘤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情况。结果 ,肿瘤全切 39例 ,大部分切除 9例 ,行侧脑室—枕大池分流术 5例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4例 ;死亡 1例。本文结果提示 ,MRI检查对提高诊断水平和手术质量有极大帮助。肿瘤能否切除的关键在于肿瘤与四脑室底的关系 ,当肿瘤与脑干粘连不紧密时 ,应尽力全切肿瘤。术中中脑导水管通畅 ,术后也可能发生脑积水 ,应积极处理。对边界清楚的肿瘤及良性病变 ,肿瘤切除后可关闭硬脑膜 ,以减少枕部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单纯第四脑室血肿临床较少见。本病常与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原发性脑室内出血有关。我院自1988年4月至1994年4月治疗11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1例病人中,男7例,女4例,年龄27~73岁(平均52.6岁)。发病原因主要为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自发性脑室内出血2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小于5分6例,5~8分3例,大于8分2例。入院时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者6例,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者3例,双侧瞳孔对光反应灵敏者2例。4例病人有短时呼吸停止(3~8分钟人头颅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第四脑室… 相似文献
14.
15.
第四脑室肿瘤一般指原发自脑室的室管膜、脉络丛的各种肿瘤、囊肿以及由邻近组织长入第四脑室的肿瘤 ,因其接近脑干或直接发自于四脑室底 ,手术危险性较大。我院 1984~ 1999年共收治第四脑室肿瘤 51例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51例。男 32例 ,女 19例。年龄 3~ 6 5岁 ,其中 15岁以下 2 7例 ,16岁以上 2 4例。入院时病程 1个月到 4年。临床主要表现有为头痛 34例 ,呕吐 2 9例 ,行走不稳 2 2例 ,视乳头水肿 2 0例 ,视物模糊或复视 18例 ,头围增大 9例。本组 4 6例经CT检查 ,5例脑室造影检查 ,10例CT扫描后又加用MRI检查。 2… 相似文献
16.
17.
第三脑室胶样囊肿系由原始神经上皮组织在形成三脑室室管膜、脉络丛等结构过程中变异而成 ,为颅内良性肿瘤 ,治疗效果较好 ,但临床上较为少见。我院 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10月经手术并病理证实 9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例。男 5例 ,女 4例。年龄 18~ 4 2岁 ,平均 2 7岁。1.2 症状与体征 :头痛 ,呕吐 6例 ;阵发性头痛伴癫痫发作 1例 ;无症状 2例 ,体检时发现。病史均在 2~ 10个月之间 ,平均 6个月。1.3 影像学检查 :9例均行头颅 CT及 MRI检查。囊肿边界清楚 ,均位于第三脑室内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脑… 相似文献
18.
第三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切除术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030001)郝解贺薛乃照刘学礼河津县人民医院孙丹桂第三脑室周围有重要的脑功能区、回流静脉,故三脑室肿瘤手术比较困难复杂,肿瘤全切除率低,且易出现并发症,是神经外科难题之一。现据我院收治60例第三脑...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0岁,黑龙江省依兰县人.因头痛、恶心、呕吐加重10d,于1998年5月20R人院.该患者曾于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疼、恶心、呕吐症状。10d前上述症状加重.每日呕吐数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曾于入院前行头CT扫描及MRI检查,发现第四脑室明显扩张。囊虫免疫学检查陆性。门诊以第四脑室囊虫收入院治疗。体检:意识清楚,语言流刮,瞳孔同圆,光反射灵敏。心肺正常,股平坦,肝脾未触及。四肢活动自如。肌力V级.清理反射未引出。确诊为:“四脑室囊虫”。故于5月25日行枕部正中八路、四脑室囊虫摘除术。术中见正中孔内有一白色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11例第三脑室肿瘤选择不同手术入路显微直视手术,2例第三脑室囊性病变突入室间孔的采取内窥镜摘除。结果在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1例考虑为异位生殖细胞瘤,行单纯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行放疗。结论第三脑室肿瘤显微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第三脑室内囊性病变可用内窥镜治疗。术中注意保护第三脑室周围结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