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和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合并存在,二者并存时不仅增加卒中和体循环栓塞风险,且心脏缺血事件风险亦高.对于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取何种抗栓策略及如何权衡缺血及出血风险是临床上亟待明确的问题.近年来针对抗栓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现结合最新研究证据就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存在临床并不少见。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并及时更新,而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抗栓治疗指南或共识。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等,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合并存在。口服抗凝治疗对于预防心房颤动相关卒中和体循环栓塞至关重要,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则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基石。对于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理论上应接受三联抗血栓治疗,而出血风险也会显著增加。对于此类患者如何平衡缺血和出血风险成为难题,现就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栓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接受口服抗凝药和双联抗血小板药的三联抗栓治疗。然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三联抗栓治疗出血风险高,哪种联合方式更加安全有效便成为抗栓治疗优化策略的关注焦点。现就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各种联合抗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年内抗栓治疗的现状和依从性以及抗凝治疗对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纳入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全国6家三级医院的房颤合并ACS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抗栓治疗情况, 分为抗凝治疗组和非抗凝治疗组。随访出院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 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3型出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房颤合并ACS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进行1∶1匹配, 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Kaplan-Meier曲线评价抗凝治疗和非抗凝治疗对1年预后的影响。根据出院及随访时抗凝情况分组, 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64例房颤合并ACS患者, 273例(41.1%)患者接受抗凝治疗, 其中84例(30.8%)患者接受三联抗栓治疗, 91例(33.3%)患者接受双联抗栓治疗(单一抗血小板联合抗凝药物), 98例(35.9%)患者为单一抗凝治疗。共有391例(58.9%)患者仅行抗血小板治疗, 其中...  相似文献   

6.
根据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和出血的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抗栓策略至关重要。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需3联抗栓治疗。长期持续的抗栓治疗策略还取决于患者临床情况、支架种类、抗栓药物类型等。合理选择手术路径、抗栓药物、支架种类以及有效的临床监测和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临床风险。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现总结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抗栓治疗方法研究进展及探讨如何平衡出血与缺血风险。究竟采用何种抗栓疗法着实让人为难,目前争议的主要焦点是:采用传统的三联抗栓治疗或者是二联抗栓治疗,亦或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目前也缺乏针对这一临床难题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接受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双联抗栓治疗,DAT)或两种抗血小板药物(三联抗栓治疗,TAT)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的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  相似文献   

9.
大约有10%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该类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很高,需要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NVAF患者PCI术后通常采用口服抗凝药(OAC)+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TAT)。TAT虽然能有效预防栓塞事件发生,但存在高出血风险。研究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DAT)抗栓疗效不劣于TAT,且出血风险明显降低。尽管如此,目前指南对于NVAF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仍存在部分争议。本文就NVAF患者PCI术后DAT与TA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上该类患者合理选择抗栓策略。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冠心病病情的多变性、复杂性以及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加之心房颤动(房颤)的卒中风险、患者的出血风险均因人而异,冠心痛合并房颤的抗凝策略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细化为各种不同的临床情况予以分别对待,可能涉及一至多重抗凝方案.本文结合两项最新发布的房颤治疗指南(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指南及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房颤指南)、一项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房颤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及新近的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分别阐述各种冠心病情况合并房颤时的抗凝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指南推荐CHA_2DS-VAS_C评分1分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冠心病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P_2Y_(12)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至少1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冠心病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如何兼顾抗栓治疗与预防出血风险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推荐。现就目前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与其预后。方法:选择我院心脏中心治疗的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204例,进行CHA2DS2Vasc评分,男性评分≥2分,女性评分≥3分,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共160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80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1.8~2.3],高强度组(80例,INR维持2.3~2.8),平均随访18个月,观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等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其全因死亡率和MACCE发生率、致命性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低强度组相比,高强度组严重出血(3.8%比12.5%)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及缺血事件发生率,且出血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心房颤动都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目前关于心房颤动合并ACS的联合抗栓治疗尚无最佳方案,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栓塞及出血风险综合考虑。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的问世,临床上有了更多的选择。该文介绍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抗栓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抗栓治疗进展及早期介入治疗策略的应用,已经显著减少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缺血事件的复发和死亡.随着ACS抗栓力度增强,缺血事件减少,出血及大出血患者明显增加,而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患者的临床预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在提高抗栓治疗效果的同时,如何面对出血风险,增加患者临床净获益变得十分重要[1].ACS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出血问题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ST段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主要包括抗凝与抗血小板两大部分;强效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缺血事件的减少有着很大作用;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使用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导致围手术期的出血机率提高,且出血过度又会导致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等发生。因此改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前后的抗凝方案,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与疗效的提高均有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心房颤动、机械瓣换瓣术后、静脉血栓、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长期接受抗凝、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人群急剧增加,其接受外科或其他侵入性操作期间是否需要短期停用抗栓治疗尚存争议.现回顾对于那些接受抗栓及新型抗栓药物治疗的患者行有创操作前相关指南的新进展及推荐,以最大程度降低血栓栓塞风险同时降低围术期出血风险为目的来指导临床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7.
抗血小板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抗栓治疗的主要手段,而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和心房颤动抗栓治疗的必由之路.在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常联合应用,然而联合抗栓治疗的出血发生风险显著增加,需仔细平衡出血与血栓栓塞的发生风险.目前,ASCVD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方案已得到深入研究并不断...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治疗可明显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与华法林相比,NOAC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特殊群体中。导管消融围术期推荐不间断抗凝治疗,术后是否继续长期抗凝尚有一定的争议性。当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等疾病时,应根据血栓风险、出血风险、神经功能个体化调整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19.
卒中是心房颤动的严重并发症。以往的预防措施包括口服阿司匹林和抗凝药。对不适合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可以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治疗。但这种联合治疗在降低卒中风险的同时,却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对于心房颤动合并有不稳定型冠脉综合征者,或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但又不适合接受三联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的患者,该中心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于冠状动脉支架手术,要求介入专家优先考虑采用裸金属支架,以缩短患者依赖联合治疗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正国内外指南或共识均已达成共识,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需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等栓塞事件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尤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需行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AF合并ACS患者的抗栓治疗难点在于这两类药物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