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仪(TEG)检测危重症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和指导输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0年6月某院危重症创伤患者98例,将采用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和输血指导的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EG检测和输血指导的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1d后凝血四项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制品使用情况,对比观察组输血前、输血1d后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起始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做切线与水平线所成夹角(α角)、凝血块最大强度(MA)、血细胞凝聚成块时间(K)、血块纤溶指标(LY30)]。结果:输血1d后,观察组PT、TT、APTT水平较对照组低,FIB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血浆、红悬液、血小板、冷沉淀使用量较对照组少(P0.05);输血1d后,观察组R、K参数较输血前降低,α角、MA、LY30参数较输血前增高(P0.05)。结论: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和输血指导相比,危重症创伤患者采用TEG检测,输血前后患者TEG检测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应用科学性,可为临床提供科学输血指导,在确保输血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基础上,减少血制品使用量,可促进血制品合理调配,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仪(TEG)在危重症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与输血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01~2021-12收治的危重症创伤患者171例展开研究,根据检测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86例患者同时接受常规凝血功能检查与TEG检测,对照组85例患者仅接受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四项指标,血浆、血小板、红悬液等血制品使用情况变化,诊断时间、住院时间与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诊断率,并对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EG参数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高于对照组(P<0.05);在血制品使用情况上,研究组治疗期间血浆、血小板、红悬液与冷沉淀的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治疗前后的TEG参数变化上,治疗后R与K的参数低于治疗前,α角、MA与LY30的参数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诊断率96.51%高于对照组84.71%,诊断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产后出血治疗的作用,为产后出血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6月北京地坛医院和双桥医院分娩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患者46例,分为两组:行TEG检测者为TEG组(T,n=21),未行TEG检测者为对照组(C,n=25)。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产后出血时和治疗后的凝血功能指标、TEG参数以及产后并发症、不良反应、输血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产科情况,产后出血时的APTT、PT、TT、FIB、D-Dim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依据TEG诊断治疗产后出血的凝血异常和输入血制品后,APTT、PT、TT、FIB、D-Dimer、TEG参数(R、K、α角、MA、LY30)、应用血制品用量以及治疗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TEG指导治疗产后出血可以快速改善产后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其血制品的用量,并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及其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82例乙肝患者(其中急性乙肝56例,慢性乙肝78例,肝硬化48例)和100例同期体检正常的对照者血浆进行检测。采用日本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检测: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结果急性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PT、APTT、TT、FIB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慢性乙肝、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FIB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低(P<0.05),其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血浆PT、APTT、TT测定值有不同程度的延长(P<0.05),其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患者凝血功能指标随其病情变化而发生异常改变,动态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有助于指导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高伟聪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413-3414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不同严重程度肝病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 PT、APTT、TT、FIB四项指标中,重症肝炎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异常程度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凝血指标的检测可预测不同严重程度肝病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动态观察凝血指标可判断病情、预后及发展方向,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6例需要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需要大量输血严重创伤患者(治疗组)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35岁;创伤严重度评分( ISS评分)平均为21乔.38分。对照组13例为需要少量输血创伤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36岁;ISS评分平均为16.00分。对患者输血前与输血后第1、3、5天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红蛋白浓度( HGB)、血小板计数( PLT)等项目进行检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大量输血前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各项数值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大量输血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显著延长( P <0.05),FIB及PLT较输血前显著降低( P <0.05);大量输血后第3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数值大幅升高,但血小板数值仍然较低;大量输血后第五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小板数值继续升高,凝血功能基本恢复到输血前状态。对照组各时间点之间数值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发生较大变化,应即时监测,避免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混合实验联合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常规凝血实验(CCT)在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患者临床输血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0例HBV患者为研究组,根据1∶1原则,另选取本院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TEG、CCT及血小板计数(PLTs)检查,比较2组TEG指标、CCT指标及PLTs结果[血液凝固时间(K)、凝血反应时间(R)、凝固角(Angle)、最大振幅(MA)、30 min内血凝块幅度减少速率(Ly30);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g);PLTs],分析研究组TEG指标与CCT指标、PLTs相关性,比较研究组TEG指标与TCC指标、PLTs的异常率,对比纠正组与未纠正组血浆输注治疗有效率。结果 研究组R、K、PT、APTT、TT、INR、FDP、Fig高于对照组,Angle、MA、CI、PTA、PLTs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T...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及新鲜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85例,根据输注悬浮红细胞的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根据输注的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的比例分为高比例组(≥1∶1)、中比例组(1∶1~1∶2)、低比例组(≤1∶2)。采集静脉血,比较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以及凝血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其中凝血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输血后,所有患者的HGB和HCT均有显著升高,PT、TT和APTT均有显著延长,观察组患者的PLT和FIB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比例组和低比例组的PLT和FIB均有显著下降,PT、TT和APTT均有显著延长,且低比例组的变化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可导致手术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提高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的输注比例可减轻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曹艳云 《江西医药》2023,(5):583-585
目的 探讨悬浮红细胞(SRBC)与新鲜冰冻血浆(FFP)在创伤大输血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创伤大输血患者1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根据输注比例不同分为3组。A组(n=51)选择FFP∶SRBC=1∶1.5比例输注,B组(n=49)选择FFP∶SRBC=1∶2.5比例输注,C组(n=46)选择FFP SRBC=1∶4比例输注,比较3组输注前及输注24 h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钙离子(Ca2+)、钾离子(K+)、不良反应。结果 输注24 h A组FIB、TT、APTT、PT与输注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FIB水平低于输注前,TT、APTT、PT高于输注前(P<0.05);输注24 h后3组FIB、TT、APTT、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FIB水平最高,TT、APTT、PT最短(P<0.05);输注24 h后3组Ca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讨论大量输血对患者各项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需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输血量不同分为对照组(输血量≤2000 ml)与观察组(输血量>2000 ml),各50例。观察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pH、血乳酸、碱剩余)、血清电解质水平[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钙离子(Ca2+)]、生化指标[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丙谷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结果观察组输血后PT、APTT、TT、FIB分别为(24.12±6.63)s、(24.94±6.81)s、(27.01±5.42)s、(1.63±0.61)g/L,对照组输血后PT、APTT、TT、FIB分别为(16.80±3.31)s、(37.41±13.89)s、(17.11±2.01)s、(2.76±1.38)g/L;观察组...  相似文献   

11.
刘师平 《首都医药》2007,(14):17-17
目的探讨PT、APTT、FIB、TT、PLT含量检测对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本文对70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PT、APTT、TT、FIB)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张琪 《江西医药》2022,(1):62-63,66
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图(TEG)指导创伤失血性休克(THS)急诊输血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86例THS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检测方法的不同,其分为TEG组及CCT组,将接受TEG检测的43例患者纳入TEG组,将接受CCT检测的43例患者纳入CCT组.比较两组血制品使用情况及凝血功能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对消化道出血患者成分输血的指导价值。方法 分析10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在血常规与凝血功能四项(TT、PT、APTT、FIB)基础上联合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用血,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输血前、后凝血四项及观察组输血前、后血栓弹力图各指标变化,输血后的预后情况及血制品使用情况。结果 凝血指标方面,两组输血后凝血四项比输血前有所改善,观察组输血后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输血前有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转归方面,观察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血制品使用方面,观察组红细胞、血浆用量低于对照组,冷沉淀和血小板用量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血栓弹力图精准指导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输血治疗,能及时有效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减少不必要的出血,减少红细胞用量,有助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对其进行血浆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并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肝硬化组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肝硬化组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广泛性出血等并发症,对其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等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邹龙娇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768-3769
目的:检测109例肝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与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PT、TT、APTT、FIB含量均采用磁珠凝固法进行测定。结果:PT、APTT、TT、FIB 4项在急性肝炎、慢性轻度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慢性中重度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及重症肝病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浆凝血4项指标检测可早期发现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判断严重肝病患者的出血倾向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凝血4项指标运用于乙型肝炎相关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65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我院接收的47例良性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凝血4项指标,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研究组TT、PT、APTT均高于对照组,但FIB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T、PT、APTT、FIB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凝血4项指标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癌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可准确检出疾病,为早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67例肝癌患者凝血四项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癌患者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检测以了解肝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利用日本东亚CA-50血凝仪,检测67例肝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PT、APTT、TT、FIB水平。结果肝癌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凝血功能和乳酸测定在心肺复苏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15例心肺复苏患者为实验组,15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测定(T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血小板计数(PLT),血液乳酸测定及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实验组PT、APTT、TT、FIB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肺复苏患者存在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机体抗凝物质减少,并加重组织缺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并分析检验凝血四项指标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挑选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接收的56例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同时择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者56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应的仪器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PT、APTT、TT以及FIB。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PT、APTT、TT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FIB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可确定患者的凝血功能,以此监测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造成凝血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对患者凝血功能检测,有助于判定肝脏损害程度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64例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异常出现低凝状态及出血。肝硬化凝血功能的检测,对于预防和治疗肝硬化患者出血具有重要意义,例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