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髌股关节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60膝),其中30例在术中置换髌骨关节,30例不置换髌骨关节,术后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膝关节KSS评分、HSS评分、髌骨评分(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定期复查X线观察假体稳定性。结果:术前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而术后6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髌股关节置换组KSS、HSS评分、PS评分均高于非髌股关节置换组,而VAS评分低于非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两组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胫骨角、髌韧带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同时行髌股关节置换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功能,同时缓解术后膝前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膝前内侧骨性关节炎合并髌股关节炎患者行单髁置换术中髌骨去神经化对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膝前内侧骨性关节炎伴有轻度髌股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单髁置换术中髌骨去神经化处理,对照组仅行单髁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KSS评分、髌骨Feller评分、Kujala评分、膝前痛发生率、髌骨倾斜角的变化。结果 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6~12)个月,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组髌骨Feller评分、KSS评分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随访时实验组髌骨Kujala评分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膝前痛发生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髌骨倾斜角及患者主观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髌骨去神经化在单髁置换术后早期对降低膝前痛发生率、改善膝关节功能有明显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UKA)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初期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23例(23膝)。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别从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ROM),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HS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完整随访。无1例患者出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术后衬垫脱位等并发症。1例术后1个月因骨水泥松动行全膝关节翻修术,2例报告膝关节残余疼痛,不剧烈可耐受。经统计学分析,相比于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文献报道,本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首次直腿抬高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只重建病变的间室、保留正常的间室和正常的韧带结构,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对于经严格选择的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其初期疗效优于全膝关节表面置换。  相似文献   

4.
Liu ZH  Guo WS  Zhang QD  Cheng L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7):2597-2600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室骨性关节炎为主的早期临床的手术疗效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小切口单髁置换术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均由一位主任医帅完成,所有两组的患者的选择都满足于下例条件:(1)患者50岁以上,仅有膝关节内侧部位疼痛.(2)X线显示内侧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为主,Ahlback X线分级Ⅰ~Ⅲ期;髌-股骨关节的Ahlback X线分级0~Ⅰ期,没有髌股关节的症状;膝内翻<15°;膝关节屈曲畸形<10°.(3)关节稳定(术中验证前、后交叉韧带完整).48例(48膝)经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年龄52~71岁,平均67.5岁,体重指数21.1~32.7.全膝关节置换组,年龄53~76岁,平均67.2岁,体重指数21~32.4.对患者术前、后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52.4个月(12~82个月),48膝单髁置换术后关节负重内侧间室疼痛减轻或消失,膝屈曲度平均达104°,优良率与全膝置换术相似;髌股关节退变(0~1期)与疗效无关;3例髌股关节退变由Ahlback X线分级0期进展到Ⅰ期,未有长期膝前痛发生;BMI(25~32)组与BMI(21~25)组的早中期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近中期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等特点,没有症状的轻度髌-股骨关节退变及超重体重因素(BMI<32)不影响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24例,8例行UKA,16例行TKA。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结果:除TKA组1例患者因膝关节感染行假体取出,关节框置术,随访期间2组均未出现感染、假体松动、关节翻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及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TKA患者术后疼痛缓解VAS评分优于UKA患者(P<0.05),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KA和TKA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相当,UKA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TKA术后疼痛缓解则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对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F  Lü HS  Min ZS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2):809-811
目的 探讨髌骨置换后髌骨轨迹、髌骨厚度等对股四头肌力的影响,为指导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髌骨关节置换方法及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退变性骨性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134个膝关节,由同一组医生进行同种关节假体关节置换,根据患者术后髌股关节情况分为3组,采用CYBEX-6000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试股四头肌肌力,采用伸展滞缺角度评价伸肌肌力.结果 髌骨轨迹不良以及髌骨假体安装位置不当造成股四头肌肌力和耐力明显下降,髌骨轨迹不良组(61±24)、髌骨假体位置不良组(56±33)与髌股关节正常组(86±22)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髌前疼痛等临床症状主要与髌骨轨迹不良相关,而单纯的股四头肌无力主要与置换后的髌骨厚度有关;研究髌股关节生物力学与髌骨置换技术,有利于提高全膝置换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单间室病变的短期疗效及成本,为临床单髁假体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0例行单髁置换术的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置换术采用的假体不同,分为活动组(活动平台假体)20例和固定组(固定平台假体)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和医疗费用.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77.0±15.8)min比(83.1±19.0)min)]、术中出血量[(31.5±16.0)mL比(30.0±20.2)mL)]、住院时间[(7.1±1.9)d比(8.7±3.3)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差值[(38.5±5.2)分比(34.6±10.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医疗总费用高于固定组[(41449.2±722.1)元比(32305.2±1333.9)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单髁置换均,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但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的医疗总费用更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侧髌股关节损害对膝关节镜下术后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2例(共80膝)行膝关节镜下术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术前根据Altman评分将患者分为无髌股关节损害组22例(28膝),内侧髌股关节损害组24例(30膝)及外侧髌股关节损害组16例(22膝)。分别于术前、术后对各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三组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中无下肢静脉血栓、感染、脂肪栓塞、脱位、假体松动及假体位置不良等并发症发生。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平均(5.7±0.8)°,屈伸角度平均(4.5±0.8)°,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平均(2.2±1.1)°,屈伸角度平均为(2.4±0.4)°。内侧损害组与无损害组相比,术后AKS评分、WOMAC评分、OK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侧组患者术后AKS评分、OKS评分、WOMAC评分均高于无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髌股关节损害不会影响膝关节镜下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而术前外侧髌股关节损害可影响膝关节镜下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比不同假体在全膝人工假体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选择PFC后稳定假体。治疗组采用新型髌股关节假体(Gender Solution型假体)置换。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较少,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膝关节疼痛、临床与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新型髌股关节假体置换应用于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创伤少,恢复快,能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使用Link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90例患者资料,使用Link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进行膝关节内侧髁置换术,采取单髁置换术(UKA)小切口技术,评估术前、术后1、3及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6个月KSS分值较术前增高(P<0.05),VAS分值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6个月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评估优秀33例(36.7%),良好47例(52.2%),中等8例(8.9%),差2例(2.2%),术后优良率为88.9%。结论 采取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可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增加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感,整体治疗效果较理想,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90-93+98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前髁截骨量与股骨前髁侧假体的差异对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计62例。术中测量股骨前髁截骨骨块最高处和所用锯片的厚度,定义T=股骨前髁截骨骨块最高处厚度+锯片厚度,根据T将患者分为A(T8 mm)14例、B(8 mm≤T≤10 mm)32例、C(T10 mm)16例三组,收集三组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Melbourne髌股关节评分、ROM、膝关节正侧位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2例患者得到良好的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三组患者术后HSS评分、Melbourne髌股关节评分、ROM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与术后的HSS、ROM的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组的术后Melbourn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的术后Melbourne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术中股骨前髁截骨量与假体前髁厚度之间的差异对膝关节活动度无临床意义,对髌股关节功能有统计学意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髌骨置换针对严重髌股关节炎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10年11月间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126例(149例膝关节)。术前查X线(负重侧位、45。Rosenberg相、Merchant轴位相),对髌股关节炎分级并测量髌骨厚度和髌股间隙,从而预测出髌骨假体厚度,使重建后的髌股间隙不大于原间隙。均采用统一膝关节假体(smith&nephew),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术中行髌骨截骨后假体置换,并在置换前后测量髌骨的运动轨迹。术后随访。膝关节评分(HSS评分),髌骨评分(Feller评分),结果应用SPSSl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股骨和胫骨假体试模安装完成后,行髌骨截骨安装假体,140例均髌骨轨迹良好,可以达到“nothumbtest”,9例采用了外侧支持带松解等操作,后髌骨轨迹良好。术后126患者均获得随访12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110.5°(90°~125°),出现19髌前疼痛口服非甾体类药物逐渐缓解,无1例出现髌骨脱位、半脱位、髌骨坏死、髌骨坏死、髌骨骨折及皮肤坏死等。结论:对于严重的髌股关节炎行髌骨置换后可以更好的重建髌股关节,改善关节屈伸功能,减少髌骨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微创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前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作探讨。方法纳入对象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前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全膝置换50例患者为对照组,并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膝关节前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微创单髁置换患者50例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前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髌骨减压术与髌骨成形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膝关节功能及膝前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7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20例,女54例;年龄48~80岁,平均(63.4±8.3)岁。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髌骨成形组(36膝)、髌骨减压组(38膝)。患者均使用相同类型的关节假体,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术后膝前痛采用VAS评分,髌骨功能使用Feller评分。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KSS膝评分、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及术后膝前痛发生率。结果: 两组KSS膝评分术后各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的KSS功能评分和Feller髌骨评分,髌骨减压组优于髌骨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膝前痛发生率分别为30.6%(11/36),10.5%(4/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保留髌骨TKA可改善膝关节功能和降低膝前痛发生率;TKA术中联合髌骨减压相比单纯髌骨成形可提高术后短期疗效,应用此技术可明显降低膝前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单髁置换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单髁置换观察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5月起采用Link Endo Model型假体单髁置换治疗3例膝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效果显著。结果术后1-2年随访,膝关节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单髁置换具有出血量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宓云峰  戴雪松 《浙江医学》2016,38(11):857-861
目的评价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假体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选用的单髁假体不同分为Oxford假体组(17例,18膝)和Zuk假体组(26例,27膝),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手术疗效的主观满意度。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8~46个月。手术前后两组患者KS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KSS评分均高于术前(均P<0.05)。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发生,且对手术疗效的主观满意度均较高。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近期临床疗效满意。Oxford和Zuk假体近期临床结果相当,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17.
李刚  张杰  张彦龙  张亚辉  耿周 《海南医学》2014,(24):3696-3698
目的:探讨髌骨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80膝),随机将其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非髌骨置换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KSS膝评分与功能评分、髌骨评分(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学指标。结果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PS评分明显升高,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髌骨置换组比较,髌骨置换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KSS功能评分、PS评分较高,VAS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胫骨角、髌韧带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置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功能的恢复具有改善作用,同时可以减少术后膝前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关节镜下五联手术治疗髌股关节外侧高压综合征(EL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关节中心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收治的外侧髌股关节高压综合征患者26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关节镜下炎性滑膜及损伤软骨清理、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损伤骨软骨微骨折、髌骨外侧面成型、髌股关节周围去神经化五联手术治疗外侧髌股关节高压综合征,并对所有治疗的患者进行1个月至一年半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本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膝前痛的情况,采用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对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并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和CT来明确髌骨位置的改变,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过随访调查,26例患者膝前痛症状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平均VAS评分为(5.12±0.28),治疗后为(2.11±0.32),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47.53±2.2)分,术后(82.13±9.42)分,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CT检查显示患者髌股关节间隙狭窄改善,髌骨外倾较术前纠正。结论关节镜下炎性滑膜及损伤... 更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选取同时满足高位胫骨截骨(HTO)与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适应证的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 者,比较采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与Oxford Ⅲ单髁置换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 1 月—2017 年1 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40 例,根据患 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其中行胫骨高位截骨结合关节镜治疗患者18 例(HTO 组),患者均采用开放楔形胫骨 高位截骨术;行膝单髁置换结合关节镜治疗患者22 例(膝关节单髁置换组),患者均采用Oxford Ⅲ单髁系 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VAS、KOOS、IKDC、Lysholm 膝关节评分,胫 股角及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 两组患者末次随访KOOS、IKDC 及Lysholm 膝关节评分均较术前 高(P <0.05),VAS 评分较术前低(P <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胫股角较术前低(P <0.05)。结论 对于同时满足HTO 与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适应证的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两种手术都是有效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均无明显差异,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高屈曲度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高屈曲度假体(PFC-RPF)与传统旋转平台假体(PFC-RP)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97例(142膝)行PFC-RPF和PFC-RP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关节炎患者,根据手术部位以及假体使用情况随机分为4组。对手术后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及胫股角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单膝置换胫股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双膝置换胫股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关节假体均能达到效果,但是单膝置换采用PFC-RPF者屈曲度优于PFC-RP,双膝同时置换屈曲度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