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风湿性慢性房颤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外科手术可见绝大部分的血栓形成位于左心耳(LAA)内,只有少数位于左房(LA)内。经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然而由于出血并发症、对双香豆素类药物过敏等原因,许多患者不适合抗凝治疗。这部分患者可通过介入途径行左心耳封堵术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研究的热点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对栓塞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口服抗凝药物和左心耳封堵术。大量的研究证实,左心耳封堵术在预防栓塞方面的有效性不劣于口服抗凝药。但是,围术期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导致左心耳封堵术临床应用受限,故左心耳封堵术主要用于出血风险较高不能耐受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情况下仍存在栓塞高风险的患者。现报道1例服用新型口服抗凝治疗情况下,左心耳局部仍存在血流淤滞现象,经左心耳封堵术成功隔离左心耳的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房颤)和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X代谢综合征、肥胖、高尿酸血症等均是二者相同的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房颤患病率明显增高,房颤促进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房颤与慢性肾脏病关系密切,且常常合并存在,使脑卒中、血栓栓塞风险以及抗凝治疗出血风险明显增加。我们就房颤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和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凝、复律、控制心室率等。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LAAC)的开展大大减小了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且术后无须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但目前对于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患者是否应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尚无统一定论。胺碘酮是房颤患者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但因其较多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在临床中的应用。本文报道1例左心耳封堵术后应用胺碘酮所致的间质性肺炎,分享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经验,并结合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旨在为此类患者服用胺碘酮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长期以来,口服抗凝药物一直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主要方法。然而,口服抗凝药物的诸多弊端导致真实世界中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严重不足。左心耳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起源部位,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新方法,本文就相关内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 ( 简称房颤 ) 患者具有更高的卒中风险。左心耳被证实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经皮左心 耳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的通过微创导管术封堵左心耳以达到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新技术。许多左心耳封堵器 已经正式上市或者进入临床研究阶段。Watchman 是当前使用最广、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封堵器。Protect-AF 研究 是第一个头对头对比华法林预防卒中的随机对照研究。目前,Watchman 成为目前第一个经过美国 FDA 批准的左 心耳封堵器。与此同时,国产左心耳封堵器 LAmbre 及 Lefort 也崭露头角并相继进入临床研究。左心耳封堵术开启 了全球预防房颤患者卒中治疗的新模式,即由“局部封堵、单次手术”替代传统的“全身抗凝、终生服药”。  相似文献   


7.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重要非药物干预措施.经皮左心耳封堵旨在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情况下降低血栓栓塞风险,这是出血高风险患者的关键治疗策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皮左心耳封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得到验证,越来越多的患者正在接受这项治疗.本文对经皮左心耳封堵的现状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31岁,反复心悸、气短并意识丧失一次,诊断为限制型心肌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左心耳血栓、心室颤动(心肺复苏后)。针对特殊病例,给予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全皮下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S-ICD)联合房颤一站式(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稳定,无房颤发作,随访S-ICD参数正常,左心耳封堵器位置正常,未见血栓及无残余分流。  相似文献   

9.
左心耳封堵术是降低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法。虽然左心耳封堵术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已较为成熟,但仍有封堵器栓塞、器械相关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该文介绍了近年来有关左心耳封堵术后血栓及栓塞事件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为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的形成及脱落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已逐渐成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预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有望发展成为抗凝治疗的合理替代方案。然而左心耳封堵术合并相关的并发症,如心包积液、残余漏、器械相关血栓及栓塞并发症等。如何保证操作安全,降低相关的并发症,一直是临床关注和需要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左心耳封堵术相关的并发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易于发生血栓栓塞,研究表明左心耳形态结构复杂或分叶数多、左心耳口部直径较大以及左心耳相对位置较高者易于发生血栓栓塞。左心耳收缩功能降低或充盈和排空速度降低也是易于血栓形成的因素。左心耳干预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有外科干预和经皮左心耳封堵,均需在一定条件的适应证下实施。  相似文献   

12.
最近研究显示左心耳不仅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相关血栓形成最常见的部位,且参与房颤的触发与维持机制。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肺静脉隔离基础上附加左心耳电隔离(LAAI)可显著降低房颤复发风险。LAAI方法有射频或冷冻消融LAAI、左心耳切除、左心耳结扎。LAAI对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影响尚不明确,LAAI后卒中预防策略可于术后6个月行经食管超声检查后评估,初步研究表明LAAI联合左心耳封堵不仅降低房颤复发风险也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房颤)诊疗的重点。除此之外,介入治疗安全开展和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的把握也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房颤专家工作组在2017年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上,于2018年继续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以明确我国房颤诊疗水平。2018年与2017年相比,我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比例有所升高(47.3%vs 32.9%,P<0.05),具有适应证的房颤患者出院处方包括抗凝药比例增高(56.7%vs 53.9%,P<0.05),更高比例的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得到了抗凝指导(88.6%vs 86.6%,P<0.05)。房颤介入治疗方面,导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为2.6%,左心耳封堵并发症发生率为4.6%,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符合率为100%。2018年我国房颤诊疗质量较2017年有明显改善,但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和抗凝治疗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需要持续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提高我国房颤整体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经食管超声检查发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90%位于左心耳。因此,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可能会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口服抗凝药是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但是很多患者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药物治疗。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器械研发的进展,经皮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成为一种替代华法林预防房颤并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最主要的危害是其形成的左心耳血栓脱落引起缺血性卒中或系统性血栓栓塞事件。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卒中及栓塞不良事件的一种有效干预措施,与口服抗凝治疗相比,可明显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左心耳封堵器置入术后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及其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一直是...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和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存在双向作用。CKD增加AF患者卒中/血栓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不同口服抗凝药、左心耳封堵术在合并CKD的AF人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需更多研究数据支持。是否合并CKD不影响AF患者心率控制或节律控制策略的选择,而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尚不充分。本文就合并CKD的AF人群抗凝策略、心率控制或节律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临床危害之一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约9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源自左心耳[1].传统的抗凝治疗存在依从性差、有药物禁忌证或者在高龄患者导致出血风险大于栓塞等弊端[2].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最大心血管"流行病"之一。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病死率、致残率以及住院天数均显著升高。不同类型的房颤脑卒中的风险相似。房颤管理的重点和核心是预防脑卒中,改善患者预后。左心耳因其特殊形态及结构是房颤血栓形成最主要的部位,同时也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关键区域之一。采用消融技术(射频和冷冻球囊消融)消除引发房颤的触发器和/或改变心律失常的基质以终止房颤,同时联合较新的左心耳封堵技术彻底去除血栓根源,预防脑栓塞成为目前心血管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近年新的指南与共识均将消融和左心耳封堵列为房颤治疗的重要措施。本文综述了消融技术联合左心耳封堵防治房颤栓塞临床研究有关进展,供临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11例经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确诊左心耳血栓,抗凝方案治疗,但不能耐受长期抗凝及抗凝无效时,行左心耳封堵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纳入研究。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包括阵发性、持续性和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平均年龄为78岁(57~93岁), CHA2DS2-VASc评分平均值为6.2(4~8)分,HAS-BLED评分平均值为3.6(2~6)分。左心耳血栓2型(近端至中端)和3型(远端)分别有2例和9例。3例患者抗凝治疗左心耳血栓消失后行左心耳封堵术,8例患者左心耳血栓存在情况下行左心耳封堵术(1例为2型血栓,7例为3型血栓)。2例患者左心耳血栓消失病例采用Watchman封堵器,其他患者均用LAmbre封堵器完成左心耳封堵术。1例患者左心耳LAmbre封堵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院后随诊未再发生;其他病例未发生任何明显的围术期不良事件。术后8~12周TEE复查,3例发生左心耳器械相关血栓,继续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华法林或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NOACs)抗凝方案。中位随访时间为6(6,1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重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心力衰竭恶化和重大出血事件。结论 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首选华法林或NOACs抗凝方案,抗凝无效或不能耐受、适宜左心耳封堵术的左心耳血栓患者,可选择左心耳封堵术作为替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是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之一〔1〕。虽然华法林能降低血栓栓塞危险,但由于药物本身的局限,使得华法林在临床中远未充分应用。左心耳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场所〔2〕,对于存在抗血栓禁忌或出血风险大于临床效益的患者,左心耳封闭术可能是一个选择。本文将对目前左心耳封闭术方法作一综述。1左心耳封闭术的历史去掉或闭塞左心耳以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危险的设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当时外科医生在二尖瓣手术过程中切除或闭塞左心耳,不同的是现在房颤常见原因是非风湿性,而当时是二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