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骆丁  张娜  郑源  程鹏飞  陈丽花  张华 《中国急救医学》2021,(2):182-184,F0003
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用于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的早期除颤。欧美等发达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实施推广AED以来取得一定成效,但国内居民对其认知水平和普及程度较低。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AED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我国今后的研究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研究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调派志愿者参与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急救的青岛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方法 运用“互联急救”APP,构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电子地图和急救志愿者组建培训方案,制定基于急救志愿者和AED的OHCA院前急救流程,打造社区急救志愿服务单元、移动AED急救志愿服务车,当OHCA事件时,120调度在电话指导急救与派车的同时,调派1~1.5 km范围内志愿者携AED先行急救。运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青岛市急救中心成功调派志愿者67人次到达现场,其中7人次携AED到达。志愿者反应半径1.0(0.8,1.5)km比紧急医疗服务(EMS)反应半径1.8(1.3,2.6)km明显缩短,志愿者响应时间10(7,13)min较EMS响应时间9(7,12)min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运用“互联急救”APP调派志愿者携AED参与OHCA急救,构建了“智慧急救”“志愿急救”与EMS相融合的新型急救模式,能有效缩短急救半径和急救开始时间,是未来急救发...  相似文献   

3.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的生存率与第一目击者立即心肺复苏(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快速除颤、院前急救系统的响应时间与高级生命支持的质量、院内救治效率等密切相关[1,2,3,4]。本文报道由120调度员指导第一目击者对1例OHCA患者CPR及AED除颤、救护车急救人员现场恢复患者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院内多学科合作, 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in-artery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与机械通气的支持下, 植入支架1枚, 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4.
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续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3.2除颤CPR和除颤何为先?2000年指南建议对于所有突发心脏骤停成人尽快使用AED除颤,2003年AHA建议对1~8岁的患儿使用AED前进行1minCPR。新指南根据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做出如下修订:(1)在有AED在场的情况下,任何人目击成人突然意识丧失,应立即除颤(I级推荐)。当有≥1人参与抢救时,1人实施CPR直至AED到位,电极连接完毕并分析心律。(2)任何医务人员目击儿童突然意识丧失,应立即电话求救(或指派他人求救),然后实施CPR,尽快应用AED。对于未目击的意识丧失的儿童,使用AED前,施救者应该给予5个周期(约2min)的CPR。(3)当急救人员到…  相似文献   

5.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OHCA患者需要及时的救治才能获得良好的预后[1]。首次监测心律、旁观者目击、旁观者心肺复苏(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CPR)、旁观者应用自动体外除颤设备(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以及急诊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响应的时间等因素均可以显著影响OHCA的预后[2]。  相似文献   

6.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是我国严重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 30 d出院生存率约为1%[1,2], 用于抢救OHCA的"救命神器"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在国内公共场所配置起步较晚[3], 居民知晓度低[4]。虽然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公共场所配置AED已形成社会共识, 但通常很难定位和获取[5], 社会公众无法及时获取[6]。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乌斯坦因模式(Utstein Style)评估和分析深圳市3年院外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其发生地点特征,为AED的布放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和整理深圳市急救中心2015-2017年救护车调度记录及院前病历,运用乌斯坦因2015模版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数据汇报。通过对比院外复苏成功或失败的病例,卡方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探究OHCA患者分布的地点特征。结果:筛选出共计8191例院外心脏骤停病例,深圳市总体发病率为22.94/100,000人/年。其中2339例为女性(29.29%),5792例为男性(70.71%),年龄中位数为60岁(IQR45-78岁)。心脏骤停最常发生在家中(72.36%),最多的病例发生于宝安区(22.59%)。其中共有426例(5.20%)接受了旁观者心肺复苏,共计83例(2.58%)院外恢复自主循环(ROSC),225例(7.00%)为可除颤心律。结论:深圳市总体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不高,发病地点主要以住宅为主,其次为公共场所/街道以及工作场所,应该重点在上述区域实施AED布放数量和密度。  相似文献   

8.
心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病症,如不及时救治短时间内可致患者死亡.随着建立在大量临床干预研究及新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心肺复苏指南的不断更新,自主循环恢复(ROSC)比率大幅度提高,但目前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仍然很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为心脏骤停患者ROSC后较长时间严重的全身缺血-再灌注综合征,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异常、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持续的致病因素.目前,对PCAS的处理已成为改善心脏骤停生存链的重要一环,逐渐为广大临床医务人员所重视.对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最迫切治疗是优化全身血液灌注,维持各器官系统功能.对疑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维持适当通气并保证动脉氧饱和度在94%~96%.临床亚低温治疗是目前唯一临床证实有效的脑保护技术,对PCAS后昏迷患者应尽早实施.对高血糖的PCAS患者应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对于行机械通气及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给予镇静剂可以降低氧耗并加快低温诱导.关于神经保护药物及激素应用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是一种由计算机编程与控制的、用于体外电除颤的、自动化程度极高的除颤仪。AED具有自动分析心律的功能。当电极片粘贴好之后,仪器立即对心脏骤停者的心律进行分析,迅速识别与判断可除颤性心律一心室颤动(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一旦患者出现这种可除颤性心律,AED便通过语音提示和屏幕显示的方式,建议操作者实施除颤。AED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与使用,不仅专业人员,即使是非专业人员,在经过规定的学时培训之后,  相似文献   

10.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临床最危重的心脏急症,在世界范围内发生院外心血管疾病死亡事件中,心脏骤停事件为死亡原因之首[1].临床上最常见的引起心脏骤停的两大原因是室颤和窒息,虽然室颤是成年人院外最为多见的原因,但是窒息作为常见的儿童淹溺以及成年人中毒麻醉意外或者创伤导致的心脏骤停与室颤有着病理生理学基础上的不同[2-3],复苏成功率较室颤低.关于窒息导致的CA过程中心脏节律的变化与心肺复苏(CPR)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关系的研究鲜见文献报道.本实验采用气管堵塞方法建立五指山小猪窒息的心脏骤停模型,观察在模型制作过程以及复苏过程中心脏节律的变化特点,进一步分析与ROSC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药物动力学(PMK) 对抗惊厥药(AED)的PMK了解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抽搐。1.AED的吸收和分布:各型AED口服吸收均好,在血中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只有游离部分起作用。其多为脂溶性,分布入血迅速,易透过血脑屏  相似文献   

12.
正全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由计算机编程与控制的用于体外除颤的,自动性程度极高的除颤仪,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具有自动分析心律功能。当电极片粘贴好后,仪器立即对心脏骤停的心律进行分析,然后自动放电治疗~[1]。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脏的病变是SLE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SLE可累及心脏各个部分,其导致心脏损害的机制与抗原复合物沉淀有  相似文献   

13.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常见的临床急症之一,该类急症的特点是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作为目前国际公认的首要抢救措施,在心脏骤停的治疗中始终起着最中心的作用.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  相似文献   

14.
心跳骤停是指各种急性原因导致心脏突然失去有效的供血能力,意味着机体开始进入临床死亡[1].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针对心脏骤停所采取的一切抢救措施,与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相比,CPCR不仅能促进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的恢复,更重要的是促进脑复苏,使患者恢复社会行为能力[2].临床过程中,大部分心脏骤停最早都是由护理人员发现的,所以CPCR急救中的护理配合显得十分必要.一般先采取CPR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抢救,尽快恢复循环和呼吸功能,并同时进行脑功能的保护,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并不断更新CPCR有关知识与技术,以最有效的方式实施复苏[3].  相似文献   

15.
抗癫痫药(antiepileptic drug,AED)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大脑正在发育阶段的婴幼儿的影响,倍受临床医生关注.传统的AED中,鲁米那和苯妥英钠引起的损害较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更为严重.近十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型AED如拉莫三嗪、托吡酯、奥卡西平、噻加宾、加巴喷丁、氨己烯酸、左乙拉西坦等.对于新型AED,如高剂量或快速给药,在许多研究中均证实对认知有损害作用,其他的新型AED没有重大认知损害.另有许多研究得出新型AED可改善认知功能,这可从患者主诉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患者中,其心脏骤停原因及其心肺复苏策略与传统的、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有明显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主要体现在COVID-19特点、心脏骤停原因、个人防护、复苏策略与复苏伦理等方面.因此,需要有涉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心脏骤停预防与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以指导这一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实践...  相似文献   

17.
自动体外除颤仪对猪心肺复苏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在抢救心搏骤停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对比国产及进口AED的除颤和复苏效果.方法 14头北京长白猪,体质量(30±1)kg,于本院动物实验室,麻醉后左股静脉置入双腔临时起搏电极,连接医用程控刺激仪制作室颤模型.左股动脉置入动脉导管,连接PiCCO监护仪测量动脉血压及心输出量(CO)和肺血管外水指数(EVWI).心电监护证实室颤成功后,随机(随机数字法)将动物分为2组,每组7只,随机使用国产(M组)或进口(Z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除颤.胸骨两侧粘贴电极,按AED语音提示操作并除颤.以上过程反复进行4次,记录除颤次数及成功率.每次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0 min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同时监测CO及EVWI.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4只动物共进行54次致颤,除Z组1只第二次致颤后未能成功复苏,其余均ROSC,复苏成功率为98.1%.M组放电37次,首次除颤成功率75.0%;Z组放电32次,首次除颤成功率80.8%.从AED开机到心电信号识别完毕平均需要(29±1)s.M组及Z组各2次在首次致颤后,AED未能成功识别室颤;Z组2次将ROSC后室性心动过速,误判为室颤,但按其提示除颤后未造成不良影响.实验过程中,所有动物心率、血压及CO未见明显波动,但EVWI和肌红蛋白(MYO)随时间变化进行性升高,其中第三、第四次除颤后与基础状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各项检测指标M组与Z组之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结论 AED能够安全、有效地终止室颤;国产与进口AED在信号判别能力、除颤效果与对心肌损伤方面无显著差异;对于专业医护人员,推荐使用人工除颤器,以避免AED过度依赖自动化而产生的误判.  相似文献   

18.
丁叶鹏 《临床荟萃》1998,13(14):635-636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对心脏骤停患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虽然CPR技术不断改进,监测手段有所加强,救治措施有提高,但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仍有待提高.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56例心脏骤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动体外除颤仪急诊急救的应用与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在急诊急救中对心搏骤停(CA)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2007年我科在急诊急救中出现CA 10 min内获得AED 除颤的患者69例作为研究组;收集2002~2007年我院临床科室因各种原因出现心搏骤停10 min内未获得AED 除颤的患者59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并研究AED在心搏骤停患者中早期使用的临床意义.结果 研究组心搏骤停患者因AED的使用抢救成功率仅62.3%;对照组心搏骤停患者因未使用AED抢救的成功率达2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D在心搏骤停患者早期使用能明显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并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尽管医疗技术不断革新, 但是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抢救成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我国院内心脏骤停(in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患者的生存率为9.1%[1],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的存活率仅为1.15%[2]。体外心肺复苏(extracro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指对心脏骤停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维持循环灌注及氧供支持的技术[3]。截至2023年4月, 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发布的成人ECPR病例达14 509例, 并以每年超过1 700例的速度快速递增[4]。本研究回顾本院急诊科55例ECPR患者的病例资料, 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