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微小RNA(简称miRNA)作为重要的调节分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主要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等进行调控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斑块进展及斑块破裂的过程。筛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异常表达微小RNA,研究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控,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以及发现预防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声动力学疗法是利用超声的物理能量激活声敏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活性氧,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免疫炎症性疾病,巨噬细胞作为主要的免疫细胞,在AS斑块形成、发展、不稳定及斑块破裂过程中均发挥关键作用。声动力学疗法可通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炎症和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该疗法简单、费用低,创伤小、安全性高,在脑AS的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就声动力学疗法治疗脑AS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声动力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极具前景的增殖性疾病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声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增殖性疾病方面的医学应用及相应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系统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导致心肌梗死和中风的主要因素之一~([1])。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逐渐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脂质浸润、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等相互作用的结果。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可通过造影剂增强血液散射信号的强度,从而使器官组织中微循环得以成像~([2])。利用此原理,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易损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和急性血管闭塞是心血管病事件的主要病理机制。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识别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血管功能就可出现异常,斑块破裂与否取决于斑块内在生物特性和外在力学特征,斑块在外力的作用下可发生形变,不同类型斑块发生形变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纤维帽薄的脂质斑块及斑块肩部易发生形变而破裂。而斑块回声强弱与斑块的软硬度无明确相关。如何评价斑块的形变大小是目前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力学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超声技术的发展为动脉血管结构、功能及力学的评价提供可靠的方法,但如何将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仍然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诊断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动脉和冠状动脉,是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基础,也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颈动脉和主动脉由于管腔较大,其粥样硬化斑块更容易被常规的影像检查手段所发现,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是在近年来血管内超声和电子束CT等新技术的产生后才得以快速发展。作者就超声、CT和核磁共振在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新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关键病理基础。中医药主要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等机制起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展现出中医药多通道、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为中医药临床广泛应用积累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尚无法系统阐明中医药确切作用靶点及机制。该文对中医药防治动脉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在临床上科学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红茹  高阳  吴琼 《磁共振成像》2021,12(9):95-97,102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是一种用于评估和鉴别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性成像技术.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显示管壁结构及斑块性质,现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元凶之一,检出及评估斑块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非常必要.作者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脑灌注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可导致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斑块内出血(IPH)可加速斑块的进展破裂,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发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渗漏或破裂出血与IPH形成密切相关。运用高分辨磁共振的2D和3D序列识别IPH,对判断斑块破裂风险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IPH尚无特异性治疗,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可能为治疗提供新靶点。本文主要从斑块内新生血管、高分辨磁共振及抗血管治疗三个方面对IPH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AS易损斑块形成的主要机制包括炎症、微钙化、乏氧及新生血管形成等。借助特异的放射性分子探针,PET显像能准确识别易损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靶点,为相关诊疗提供途径。本文就AS易损斑块乏氧PET显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多数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变不一定位于血管的最狭窄处,而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裂隙伴随血栓形成造成的血管堵塞所致.这就使我们把关注点从研究血管狭窄的程度上转移到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特性上.笔者就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尤其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其最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破坏屏障功能,血液中各种巨噬细胞广泛侵入内膜,形成以脂质为主的粥样斑块,引起血管重构,进一步发展,可引起斑块破裂。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组几乎能降解血管外细胞基质所有成分的一组酶,在动脉硬化斑块的区域可过度表达,降解基质,引起斑块破裂、出血,形成继发血栓,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本文着重从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破裂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往往以急性血管事件表现出来.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血栓附着、形成,进而部分或全部阻塞血管,常可导致一系列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尽管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方面已取得比较好的进展,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仍高居榜首,在美国,平均每10万人中有25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每39 s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1],故如何早期预测慢性冠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突然出现的急性血管事件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对大部分患者而言,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血管事件首要表现是: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和卒中.更进一步来说,尽管我们以积极的治疗使一部分心血管病患者存活下来,但存活者发生一系列后续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仍较高.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与冠脉斑块易损性有关,故如何识别和稳定易损斑块,在斑块破裂之前即进行早识别、早治疗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旨在结合近年来对易损斑块的研究,对易损斑块的早期无创识别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易损性斑块是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存在及数量与斑块的易损性明显相关.超声造影(CEUS)可以显示斑块内的新生血管,且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斑块内新生血管明显相关,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早期预测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方法,有助于早期干预,降低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幺明玉  高学功 《临床荟萃》2010,25(14):1265-1266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增生性炎症。脂联素是一种心脑血管保护性因子,具有血管保护和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中医学强调在整体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多靶点、多途径、多成分协同作用的治疗。本研究应用中医养阴清热活血药物干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00例,观察其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清脂联素、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而斑块损伤以及随之发生的血栓形成则是此类疾病致残、致死的真正元凶,如何稳定AS易损斑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但目前临床用药稳定AS易损斑块的证据仍很缺乏。他汀类等多种药物虽然有效,但其副作用不容忽视。中药多环节、多靶点治疗疾病且不良反应小的特点使其在稳定AS易损斑块方面具有潜在的治疗优势。本文对药物稳定易损斑块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王伟  张旗  庞艳梅  邸书华  甄利波 《临床荟萃》2009,24(11):1003-1006
氧化应激和炎症是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两大主要因素。大量文献表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作为联系氧化应激与炎症的枢纽,可通过经典的趋化作用及细胞一细胞间黏附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许多过程,如白细胞浸润、泡沫细胞滞留或逸出、血管平滑肌细胞活化和增殖等。研究趋化因子网的调节机制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摹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组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酶类,可以通过加强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纤维骨架中胶原降解,影响斑块稳定性.目前研究认为,急性血管事件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血管的狭窄程度无直接关系[1].探讨影响斑块不稳定的因素,对避免急性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MMPs与As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针对MMPs的应用做一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脑微出血指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致含铁血黄素、铁蛋白等在微小血管周围沉积,是一种脑实质的亚 临床损害,也是脑小血管病的一个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病理变化早期 首先表现为内-中膜的增厚,继而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体积逐渐增大,产生血管狭窄甚至闭塞。颈动脉 粥样硬化往往与脑微出血并存,且此类患者通常无症状。本文将对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及 血管内治疗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炎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心源性猝死 ]危害甚大。人们发现粥样斑块破裂是导致ACS的主要机制 ,所以预防和诊治ACS就是要预防斑块破裂和稳定斑块 ,如何早期预测斑块破裂是多年来悬而未解的问题 ,病理和临床大量研究显示 ,炎症与ACS密切相关 ,故有人提出冠心病 (尤其ACS)是一种炎症过程。可见炎症在ACS斑块破裂中的地位 ,从而认为炎性因子C -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6等为ACS的危险因子[1~ 2 ] 。冠脉斑块破裂及随之发生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ACS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