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抗生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适应证建议经导管植入人工瓣膜或瓣膜修复采用人工材料者术前使用抗生素以预防IE。2.心房颤动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心房颤动、CHA2DS2-VASc评分≥2分、合并原发性主动脉瓣疾病、右房室瓣疾病或左房室瓣反流患者使用DOAC是合理的。3.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适应证(1)经心脏瓣膜小组评估后建议高危严重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开放手术瓣膜置换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有症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有效治疗手段,传统抗凝方案为肝素桥接,目前不中断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也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房颤消融围术期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风险仍存在,围术期口服抗凝治疗策略尚无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不同抗血栓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万方医学数据库,搜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与抗血小板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与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的非随机对照实验,并分析其术后出血、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的发生率。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9篇文献纳入此次研究。与抗血小板治疗比较,抗凝药的出血发生率增高(26.3%比20.3%;OR=1.20,95%CI:1.04~1.39,P=0.01),然而,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凝药组内,维生素K拮抗剂的全因死亡率低于非维生素K拮抗剂(9.8%比12.9%;OR=0.73,95%CI:0.55~0.97,P=0.03),然而脑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比较,抗凝药患者出血发生率高;在抗凝药组内,与非维生素K拮抗剂比较,维生素K拮抗剂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是目前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外科中、高危风险及禁忌证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亚临床瓣叶血栓是术后CT偶然发现的一种影像学表现,主要特征为低衰减瓣叶增厚,导致继发性瓣叶运动减弱,无跨瓣压差改变及临床症状。现有研究证据不支持亚临床瓣叶血栓是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或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抗凝治疗可为亚临床瓣叶血栓患者带来临床获益,因此不推荐常规进行CT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筛查血栓,也不推荐抗凝治疗作为常规的治疗手段。本文对亚临床瓣叶血栓的背景、诊断、进展转归、临床预后和抗凝治疗研究证据进行综述,以期对未来的临床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心房颤动合并帕金森病(PD)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可行性、潜在获益.方法:纳入北京安贞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接受导管消融的心房颤动合并PD患者8例.记录患者基线数据,术中消融情况、围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复发情况、症状改善、临床事件、抗心律失常与抗凝性药物停药情况.结果:患者中男性居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抗凝策略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分析目前中国基层医院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抗凝治疗现况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至2017年,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临床信息进行分析。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心房颤动类型、ACS类型,心功能分级,LVEF<40%值,室壁瘤及左心耳血栓,肝肾功能不全,既往冠状动脉介入(PCI)史,既往CABG史、卒中/TIA/血栓栓塞病史、血管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存在INR异常值、是否有饮酒史,出血史,是否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口服抗凝药物类型等住院资料,计算CHA_2DS_2-VASc评分及HAS-BLED评分。结果:根据是否应用抗凝治疗,将患者分为抗凝组(n=26)与非抗凝组(n=343),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患者在合并静脉系统血栓栓塞(肺栓塞和下肢静脉血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CHA_2DS_2-VAS_C评分及HAS-BLED评分,提示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以CHA_2DS_2-VAS_C≥2分、HAS-BLED评分<3分为主,但高卒中低出血风险组的抗凝比例极低。未抗凝治疗原因多为未开具抗凝处方及担心出血风险。结论:基层医院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的抗凝治疗多不合理,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中抗凝治疗比例低。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已成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的有效替代治疗策略。本文报道1例高难度、多合并症、外周动脉狭窄的低流速低压差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精准评估和治疗,成功经颈动脉入径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为临床类似病例尤其是下肢动脉入径困难患者的治疗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肿瘤患者中的心房颤动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肿瘤合并心房颤动时卒中风险亦明显增加,而目前指南并未明确该类患者的卒中及其抗凝相关出血风险的评估,临床仍沿用心房颤动的评估量表,忽略了肿瘤及其治疗等因素而低估了风险。此外,传统抗凝药物因其药物相互作用等原因在肿瘤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应用受限,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抗栓治疗方案尚不统一,因此为TAVR术后患者选择最佳的抗栓策略,实现个体化的抗栓治疗就成为了当前TAVR术后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术后选择双联抗血小板、单药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是目前TAVR术后抗栓治疗的主要策略。一方面目前TAVR适应证人群常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肿瘤、心房颤动等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另一方面以术后影像学表现为主导的亚临床血栓是否需要更安全积极的抗栓方案尚无明确临床研究证据。该文探讨并梳理了TAVR术后抗栓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卒中预防策略尚存争议,现有指南大多推荐根据CHA2DS2-VASc评分制定抗凝策略,建议CHA2DS2-VASc评分≥2分的卒中高风险患者术后长期抗凝。但目前临床实践中,抗凝出血风险和患者依从性等问题仍待解决,对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卒中来源的剖析、卒中风险的全面评估以及个体化卒中预防策略的制定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现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观点对此问题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需要抗凝治疗,然而对于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的房颤患者,其抗凝策略尚存在争议。华法林可以降低患者的血栓栓塞发生率,也会相应的增加出血风险。对于中低危患者目前倾向于阿司匹林替代华法林用于术后的抗凝治疗,而目前对于高危患者虽有新的争议,但是仍倾向于使用华法林。新的抗凝药物的上市可能取代华法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合并抗凝指征的患者使用不同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22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TAVR治疗且存在抗凝指征的患者, 根据口服抗凝药的种类分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和华法林两组, 随访时间为30 d。终点事件包括主要终点及其组分。主要终点为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瓣膜血栓、心腔内血栓和大出血的复合终点。比较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共入选80例患者, 年龄(74.4±7.1)岁, 男性43例(53.8%)。其中, NOAC组49例(61.3%), 华法林组31例。抗凝指征为心房颤动的患者76例(95.0%)。NOAC组和华法林组相比, 校正后的主要终点发生风险(OR=0.23, 95%CI 0.06~0.94, P=0.040)更低, 主要归因于大出血的风险(OR=0.19, 95%CI 0.04~0.92, P=0.039)更低。结论 TAVR术后合并抗凝指征的患者使用NOAC的短期结局可能优于华法林, 但研究结论尚需大样本随机...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效的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成为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策略的重中之重。新型口服抗凝剂为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现结合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狭窄(AS)合并二尖瓣狭窄(MS)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 传统治疗策略为外科手术, 但外科手术高风险的严重AS合并MS患者通常难以耐受开放性手术,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 同期经导管治疗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该文报道了2例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治疗AS合并MS的病例, 2例患者的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狭窄均得到了有效缓解, 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2023年9月22日,国内首次采用国产自膨胀式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可控弯输送系统(VitaFlow~?Ⅲ可控弯输送系统)在1例合并严重心力衰竭、外科手术高危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成功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瓣膜位置、功能良好。出院前和随访1个月时,患者的症状和心力衰竭程度明显改善。该病例的随访结果初步表明,采用VitaFlow~?Ⅲ可控弯输送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安全、可行,其疗效有望在后续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不适用外科手术的高风险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应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进行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但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这些合并疾病对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因此,现分别就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脏病及贫血对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研究显示,心房颤动可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5倍,20%以上的卒中归因于心房颤动,且心房颤动所致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且目前全世界指南一致认为,心房颤动患者要优选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进行抗凝治疗。但抗凝治疗在减少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同时会增加其出血风险。本文阐述了心房颤动患者DOAC治疗新进展、心房颤动患者栓塞风险与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评估、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出血的风险管理及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临床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中国首例Silara?-Valve(原Direct Flow)瓣膜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情况。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16日阜外医院首次开展的1例经导管Silara?-Valve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手术过程与患者围术期情况。1例外科手术中危的症状性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局部麻醉和镇静下成功接受了Silara?-Valve瓣膜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瓣膜位置、功能良好,无反流,该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经导管Silara?-Valve主动脉瓣置换术安全可行,后续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有望评估其疗效。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显著增高,且较其他原因所致的脑卒中有更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故预防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治疗的重要环节,抗凝治疗在心房颤动患者管理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渐提高.近年来,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方面有重要进展,现对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与出血风险评估、抗凝策略选择及抗凝药物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不同疾病状态下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合理选择治疗策略能够带来最大的,临床获益。该文简要介绍主动脉瓣狭窄的诊断和分级;合理选择现有的治疗策略:主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以及为特殊人群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