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受精后培养至第4天(D4)胚胎的发育速度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邢台不孕不育专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ET治疗的471个周期D4胚胎移植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胚胎发育速度分为3组:部分融合组、完全融合组及早期囊胚组;又根据移植胚胎数量不同分为单胚胎移植组和双胚胎移植组。比较不同胚胎移植数目下不同发育速度亚组间患者基本资料、胚胎受精及发育情况、妊娠结局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 各组间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基础性激素水平、HCG日激素水平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胚胎移植组中,早期囊胚组的获卵数显著高于部分融合组[(13.35±4.76) vs.(9.64±3.23)枚,P<0.05],D3可用胚胎率显著高于完全融合组(74.96%vs. 64.90%,P<0.05);双胚胎移植组中,早期囊胚组的D3可用胚胎率(81.03%)显著高于部分融合组(70.38%)和完全融合组(70.92%)(P<0.05)。单胚胎移植或双胚胎移植组中,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冻融单囊胚移植周期中,囊胚形成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行冻融单囊胚移植的1 76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囊胚形成时间和胚胎质量分为4组,其中移植胚胎为第5天(D5)优质囊胚者设为A1组(n=635);移植胚胎为D5非优质囊胚设为A2组(n=199);移植胚胎为D6优质囊胚设为B1组(n=418),移植胚胎为D6非优质囊胚设为B2组(n=509)。比较各组间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等,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女方体重指数(BMI)及囊胚形成时间对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A1组与B1组的BMI、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早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年龄及不孕年限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2组与B2组的不孕年限、BMI、早期流产率、早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年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2组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高于B2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优质胚胎组中,囊胚形成时间是引起两组间临床妊娠率差异的显著因素[OR=2.240,95%CI(1.592-3.152)](P0.05)。结论在冻融单囊胚移植时,若移植胚胎为优胚,则囊胚形成时间对于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但当移植囊胚为非优胚时,囊胚形成时间对妊娠结局有显著影响,D5囊胚移植妊娠结局优于D6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非男性因素不孕的高龄患者常规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周期临床结局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中心行IVF/ICSI治疗的非男性因素不孕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 107个周期,包括2 876个IVF周期和231个ICSI周期。根据受精方式不同分为IVF组和ICS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受精和胚胎发育情况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子宫内膜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IVF组基础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显著高于ICSI组(P<0.05),IVF组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窦卵泡数(AFC)、获卵数均显著低于ICSI组(P<0.05)。受精和胚胎发育情况:IVF组正常受精率显著低于ICSI组(P<0.05),异常受精率显著高于ICSI组(P<0.05),两组患者的完全受精失败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均无显著差异(P> 0.05)。临床妊娠结局情况:两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囊胚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不同囊胚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评分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科室行单囊胚FET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 647个周期。根据囊胚的内细胞团(ICM)和滋养层细胞(TE)评级进行分组,分别为A组(移植AA级囊胚)231个周期,B组(移植AB/BA级囊胚)422个周期,C组(移植BB级囊胚)885个周期,D组(移植CB/BC级囊胚)109个周期。比较4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妊娠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各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年限、授精方式、基础性激素水平、促性腺激素(Gn)总量及Gn天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着ICM和TE评分的下降(从A组到D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流产率则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各组间的早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性别比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取卵后第3天(D3)未形成优质卵裂期胚胎的患者移植不同发育时期胚胎的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的患者资料,筛选在第3天未形成优质胚胎的新鲜周期,根据胚胎移植时期分为:卵裂期移植组(n=462)和囊胚期移植组(n=198),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妊娠结局以及两组成功分娩的新生儿结局和产科并发症情况,并分析胚胎移植时期对上述结局变量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中,囊胚期移植组的平均取卵周期数、移植胚胎数均显著小于卵裂期移植组(P<0.05)。妊娠结局比较中,与卵裂期移植组相比,囊胚期移植组的HCG阳性率(56.1%vs. 26.2%)、临床妊娠率(50.0%vs. 22.3%)、活产率(40.9%vs.16.2%)均显著升高(P<0.001),流产率及多胎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取卵周期数分层分析后,取卵周期数≤2的患者囊胚期移植组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高于卵裂期移植组(P<0.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三种颗粒细胞剥除方式在常规体外受精(IVF)中对卵母细胞受精率及胚胎发育影响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2004年1~12月,因输卵管因素不育在我院生殖中心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患者54例,患者年龄均小于35岁。采用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8例,共818个卵母细胞。对三组卵母细胞在IVF后采取不同的颗粒细胞剥除方式:第一组在受精后4h完全剥除颗粒细胞;第二组在受精后4h部分剥除颗粒细胞,受精后16~18h再将颗粒细胞完全剥除;第三组在受精后16~18h完全剥除颗粒细胞(即传统的过夜培养方式)。对三组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进行比较。结果第一组及第二组的优质胚胎率高于第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受精率及囊胚形成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别。结论第一组的颗粒细胞剥除方式最好,即缩短精-卵共培养时间可以提高胚胎质量,长时间的精-卵共培养对优质胚胎的形成有不利影响。较短时间(12~14h)的颗粒细胞与卵细胞的共培养可能对胚胎发育的质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内滑面内质网聚集(sERC)卵母细胞来源胚胎的发育潜能、移植后的临床和新生儿结局,进一步探讨sERC卵母细胞的可用性。方法本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将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进行单精子卵母细胞胞浆内注射的患者根据获卵中是否出现sERC,分为sERC~+周期组(A组,n=80)和sERC-周期组(B组,n=1 492),比较两组促排卵过程中的临床数据和实验室数据,及两组的临床结局和新生儿结局。在A组中又根据卵母细胞是否出现sERC,进一步分为sERC~+卵母细胞组(A1组,n=140)和sERC~-卵母细胞组(A2组,n=416),分析两组的胚胎发育情况。再根据所移植的胚胎是否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分为:Ⅰ组(n=4),所移植胚胎全部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Ⅱ组(n=10),所移植胚胎中的1枚胚胎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1枚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Ⅲ组(n=50),所移植胚胎均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比较3组的临床结局。结果 (1)sERC~+卵母细胞的周期发生率为5.1%,sERC~+卵母细胞的发生率为2.1%;(2)A、B两组的年龄、不孕年限和Gn用量以及HCG日E_2水平和不同促排卵方案比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A组的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的成熟卵率、受精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A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略低于B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出生缺陷发生率相似(P0.05);(5)A1组的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均显著低于A2组(P均0.05);(6)Ⅰ、Ⅱ、Ⅲ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均无畸形儿出生。结论卵母细胞内出现sERC可能对受精有影响,对早期卵裂无明显影响,会显著降低囊胚形成率,但本研究尚未发现sERC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时差成像(Time-lapse imaging TLI)系统培养与常规低氧培养的胚胎发育情况和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的年轻患者(20≤年龄≤35岁)的临床资料,根据胚胎培养方式分为TLI系统培养组(TLI组,n=254)和常规培养组(常规组,n=317),比较两组患者间基本资料及胚胎发育情况;再根据胚胎移植类型分为D3卵裂期胚胎移植(TLI组127例,常规组127例)和D5囊胚移植(TLI组99例,常规组143例)亚组,分别统计不同胚胎移植类型下两种培养方式的临床妊娠结局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组的成熟卵母细胞率(87.2%vs. 85.5%)、总受精率(77.1%vs. 73.1%)、2PN卵裂数[9(6.0,13.5) vs. 9(6.0,12.0)]、优胚率(38.7%vs. 36.1%)均显著高于TLI组(P<0.05);两组患者间的优胚数、囊胚数、MⅡ卵母细胞数、受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裂胚移植后剩余的姐妹(sibling)胚胎囊胚形成率对IVF-ET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及胚胎移植策略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实施IVF/ICSI-ET的454个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88个周期为受精后第3天(D3)行卵裂胚移植,设为A组,有266个周期行全囊胚培养并移植优质囊胚,设为B组。A组再分为优质囊胚形成组(A1组,127个周期),无优质囊胚形成组(A2组,61个周期)。比较各组的基本资料和临床结局,直线回归分析囊胚形成率与临床妊娠率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年龄、不孕年限、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平均获卵数、成熟卵数、正常受精率、卵裂率、D3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移植胚胎数、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和周期取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临床妊娠率(69.7%,)和种植率(40.1%)均显著高于A2组(52.5%、28.2%)(P0.05),A1组与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回归分析显示总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形成率与临床妊娠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844和r=0.867,P0.05)。结论卵裂胚移植后姐妹胚胎囊胚形成率对IVF-ET的临床结局有预测价值,优质卵裂期胚胎移植后剩余姐妹胚胎培养形成优质囊胚可获得与移植优质囊胚相似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精受精(≥3PN)的发生对供精IVF(IVF-D)周期胚胎发育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IVF-D治疗的1 526例患者(共1 526个IVF-D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多精受精(≥3PN)率不同分为3组:多精受精率0%的为对照组(n=854),0%<多精受精率≤20%的为低频多精组(n=483),多精受精率>20%的为高频多精组(n=189),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胚胎发育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 各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年限、基础FSH(bFSH)及促性腺激素(Gn)天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获卵数[(9.51±4.43)枚]显著低于低频多精组[(12.39±3.86)枚](P<0.05)。与高频多精组比较,对照组和低频多精组的正常受精率显著升高(65.69%、65.20%vs. 56.91%,P<0.05),而可用胚胎率显著降低(85.24%、85.75%vs. 88.63%,P<0.05);各组间卵裂率、优胚率及囊胚形成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优质卵裂期胚胎解冻复苏行囊胚培养后移植与冻融单囊胚移植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中心行优质卵裂期胚胎解冻复苏后囊胚培养再移植的患者临床资料,与同期冻融单囊胚移植的患者作比较,根据胚胎的冷冻时机不同,分为卵裂期冷冻组(112例)和囊胚期冷冻组(845例),两组患者使用1∶1倾向性评分进行匹配,分析比较匹配前后两组患者的囊胚形成情况、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患者间的囊胚形成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卵裂期冷冻组的D5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均显著低于囊胚期冷冻组(P<0.05),而D6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囊胚期冷冻组(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卵裂期冷冻组的平均年龄、不孕年限、继发不孕比例均显著高于囊胚期冷冻组(P<0.05);IVF的占比、基础AMH水平、优质囊胚(≥3BB)比例显著低于囊胚期冷冻组(P<0.05);两组患者间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及多胎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卵裂期冷冻组与囊胚期冷冻组的基本资料均无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用短时受精进行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时,去除卵子周围颗粒细胞的不同时间对短时受精后胚胎发育质量和妊娠结局影响。方法选择行IVF助孕的原发和继发不孕,且本周期移植的患者323例,按照卵母细胞不同的脱颗粒时间分为A组103例和B组220例。A组移植短时受精后3h去除颗粒细胞发育的胚胎;B组移植短时受精后20h后去除颗粒细胞发育的胚胎,比较两组胚胎的临床指标和发育参数。结果在年龄、不孕年限、原发/继发、Gonadotropin(Gn)用量、Gn使用天数、移植日的内膜厚度等临床资料及卵母细胞数、meiosis II(MII)卵数、2PN卵数、3 PN卵数、1-pronuclei(1 PN)卵数、2-pronuclei(2PN)分裂数、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种植率等胚胎发育参数方面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3-pronuclei(3PN)卵数上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上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短时受精过程中,在确保患者正常受精的情况下,将剩余的卵母细胞保留颗粒细胞可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GnRH拮抗剂促排卵方案中用GnRH激动剂(GnRH-a)联合HCG双扳机是否可以改善年轻患者的IVF/ICSI妊娠结局。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采用拮抗剂方案行IVF/ICSI助孕且年龄≤35岁的患者资料,根据HCG日应用扳机药物的不同分为单扳机组(HCG扳机,n=2 070)及双扳机组(GnRH-a+HCG扳机,n=453),比较两组间的基本资料、促排卵情况以及新鲜周期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结局,并对年龄、窦卵泡计数(AFC)、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年限、移植胚胎个数以及扳机方式等影响妊娠结局的主要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间年龄、BMI、不孕年限、基础FSH水平、原发不孕占比、总Gn剂量、Gn天数、HCG日激素(E2、P及LH)水平、ICSI周期MII卵数、受精方式、可用胚胎数、优质胚胎数,以及新鲜周期的移植胚胎个数、移植囊胚占比及临床妊娠率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扳机组相比,双扳机组患者流产率(22.63%vs. 16.89%)显著升高,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补救ICSI对首次IVF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本中心行首次IVF治疗的5 029个取卵周期,IVF受精4~6h后根据第二极体的排出情况判断受精与否,对半数以上卵母细胞未受精的患者实施补救ICSI,其余患者继续行常规IVF,比较补救ICSI组(n=413)及常规IVF组(n=4 616)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临床结局,并计算早期补救ICSI对首次IVF周期临床结局的贡献值。结果早期补救ICSI组原发性不孕患者的比例及不育年限显著高于常规IVF组,输卵管及盆腔因素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常规IVF组,基础FSH显著低于常规IVF组,窦卵泡数显著高于常规IVF组(P均0.01);补救ICSI组获得了较多的卵母细胞数[(9.65±5.20)vs.(8.89±5.48)个]及成熟卵数[(8.36±4.56)vs.(7.88±5.01)个](P0.01),但受精数[(6.22±3.70)个]与优质胚胎数[(2.94±2.76)个]均显著低于常规IVF组[分别为(7.05±4.74)个、(3.40±3.03)个](P0.05),同时多原核(≥3PN)胚胎率(5.85%)也显著低于常规IVF组(8.26%)(P0.01);两组患者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补救ICSI对首次IVF周期双原核(2PN)受精率的贡献值为4.25%,对优质胚胎率的贡献值为3.67%,对临床妊娠率的净贡献值为2.72%,总贡献值为3.49%。结论早期补救ICSI取得了和常规IVF相似的临床结局,有效提高了首次IVF周期的临床妊娠率,是针对IVF周期受精完全失败或低受精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龄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ICSI或IVF受精后的临床结局,探讨ICSI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期间在重庆妇幼保健院因非男性因素不孕接受微刺激促排卵方案治疗的高龄女性患者(≥38岁)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方式分为ICSI组(n=189,共334个周期)和IVF组(n=189,共325个周期)。比较两组之间周期取消率、2PN受精率、优胚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的差异。结果两组之间患者年龄和获卵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CSI组MⅡ卵率(85.92%vs. 92.27%)显著低于IVF组,2PN受精率(77.87%vs. 71.77%)和卵裂率(98.53%vs. 96.27%)显著高于IVF组(P均<0.05);两组之间的周期取消率、优胚率、胚胎冷冻率、流产率及活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CSI不能改善高龄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胚胎质量和临床结局,此类患者首次助孕应选择IVF授精方式,而前次无2PN胚胎取消周期史的患者ICSI虽不能规避再次取消周期的风险但可有效改善其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评价体系中的“废弃”胚胎继续囊胚培养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第1次行IVF/ICSI-ET治疗、因D3无可利用胚胎(D3胚胎评分均为Ⅳ级或F级)而行囊胚“试培养”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试培养”结局不同分为成功组(54例)和失败组(19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及获卵情况;将成功形成囊胚并移植的患者根据其移植周期不同分为新鲜移植组(41例)和冻融移植组(1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246例患者因D3无可移植胚胎行囊胚“试培养”,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形成率分别为9.50%和5.85%。“试培养”失败组原发性不孕比例显著高于成功组(74.48%vs.57.41%,P<0.05)。54例患者获得囊胚后其中41例行新鲜周期囊胚移植(新鲜移植组),10例患者囊胚复苏成功,行冻融囊胚移植(冻融移植组)。新鲜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3.66%和48.78%;冻融移植组的临床妊娠率为50.00%,自然流产率为60.00%,活产率为20.00%。所有新生儿均未见出生缺陷。结论“废弃”胚胎行囊胚培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于D3无可用胚胎移植的患者,利用“废弃”胚胎行囊胚“试培养”不失为一种补救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囊胚形态对冻融单囊胚移植临床结局的影响,以便低质量囊胚更好地为临床所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本生殖中心行冻融单囊胚移植(FET)的患者资料,高质量冻融单囊胚移植231例为A组,低质量冻融单囊胚移植154例为B组。B组按年龄再次分组:≤30岁为B1组(102例)、30岁且≤35岁为B2组(32例)、35岁为B3组(20例),对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高质量与低质量冻融单囊胚移植患者的临床妊娠率(71.00%vs.42.86%)及出生率(54.55%vs.32.47%)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流产率和多胎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的低质量冻融单囊胚移植患者的组间内膜厚度、妊娠率和流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质量差的囊胚移植妊娠率虽低但仍有机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受精后第4天(D4)与第5天(D5)两种移植方案对于IVF-ET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行IVF-ET的357例患者临床数据,其中D4移植组292例,D5移植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获卵数、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卵裂胚胎质量、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等临床资料。结果 D5移植组的输卵管因素不孕比例、优质卵裂胚胎数和可用卵裂胚胎数显著高于D4移植组(P<0.05);D4与D5移植组的临床妊娠率(66.78%vs. 66.15%)、胚胎种植率(51.75%vs. 52.99%)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D4移植组的移植周期取消率显著低于D5移植组(1.02%vs. 5.58%)(P<0.05)。结论受精后第4天与第5天两种移植方案的临床妊娠结局无显著差异,在可用胚胎数较少或担心囊胚移植取消风险时可于受精后第4天优选早期囊胚和桑葚胚移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单胚胎培养法与集合培养法两种不同培养方式对优质卵裂期胚胎囊胚培养结局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10月在本中心首次接受IVF/ICSI治疗并行单囊胚移植的206位患者。按培养方式不同将入选人群分为两组:单胚胎培养组(A组,n=118,培养优质卵裂期胚胎696枚);集合培养组(B组,n=88,培养优质卵裂期胚胎585枚)。统计分析两组胚胎的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和可利用囊胚率以及移植后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的差异。结果两种囊胚培养方式的患者基线资料如女方年龄、获卵数和第3天(Day3)优质胚胎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率、优质囊胚率以及第5天(Day5)囊胚形成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的HCG阳性率(79.55%vs. 70.34%)、临床妊娠率(64.77%vs. 61.02%)和继续妊娠率(56.82%vs. 47.46%)有升高趋势,而早期流产率(10.53%vs. 11.11%)有降低趋势,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单胚胎培养法相比,集合培养法培养Day 3优质卵裂期胚胎并不能显著改善胚胎囊胚培养结局及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非优质单囊胚冻融移植周期中囊胚发育速度和囊胚形态学评分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影响,为临床移植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本中心实施非优质单囊胚冻融移植的3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囊胚发育速度和囊胚质量将非优质单囊胚移植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D5-AC/BC组(n=120)、D5-CA/CB组(n=21)、D6-AC/BC组(n=163)和D6-CA/CB组(n=29),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情况。结果相同囊胚形态下,D5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D6组(50.8%vs. 22.1%和47.6%vs. 24.1%)(P<0.05);D5-AC/BC组的活产率显著高于D6-AC/BC组(38.3%vs. 15.3%,P<0.05),D5-CA/CB组的活产率虽高于D6-CA/C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 17.2%,P>0.05)。相同囊胚发育速度下,AC/BC组获得与CA/CB组相似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P>0.05)。早期流产率、早产率、出生孕周、新生儿体重、低体重儿发生率在4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优质单囊胚移植周期中,优先选择D5囊胚,可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囊胚内细胞团、滋养细胞层的评分不平行时,不影响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