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B超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5月1日到2018年10月30日期间收治的24例拟行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组(TR组,n=12)、局部浸润麻醉组(L组,n=12),TR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麻醉,L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TR组分离腹直肌、荷包缝合、置管、结扎荷包及缝合腹壁时点VAS评分低于L组(P0.05),切皮时间点VAS评为高于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组患者术中静脉用镇痛药剂量低于L组[(1.39±0.09)μg vs.(3.05±0.07)μg],TR组术后镇痛药使用低于L组(0.00%vs. 41.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L组(8.33%vs. 58.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应用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神经阻滞在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管植入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终末期肾病患者75例,男38例,女37例,年龄18~65岁,BMI 18.5~24.0 kg/m2,ASA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A组:全身麻醉组,麻醉方法为全凭静脉麻醉;B组:腹直肌鞘神经阻滞组,手术侧腹直肌鞘内注射0.5%罗哌卡因15 ml;C组:局部浸润麻醉组,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在手术切口和手术路径进行局部浸润麻醉。记录入室时(T0)、麻醉诱导后10 min(T1)、手术开始即刻(T2)、手术开始后20 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HR和MAP。记录患者术后2、4、8、12、24 h运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手术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A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T2、T3时C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B组不同时点HR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1时比较,T2、T3时C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与T2、T3时比较,T4时C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术后2、4、8、12、24 h B组运动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C组术中总体补救镇痛次数明显多于B组(P0.05)。A组和B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三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神经阻滞在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管植入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腹直肌鞘阻滞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腹直肌鞘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RSB)是一种为腹壁正中切口手术提供术后镇痛的躯干神经阻滞技术,现在多模式镇痛中得到了应用. 目的 介绍RSB技术及临床应用近况. 内容 综述RSB的应用解剖、阻滞方法、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相关问题. 趋向 RSB在多模式镇痛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终末期肾病患者90例,男49例,女41例,年龄45~65岁,ASAⅢ或Ⅳ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局麻,B组采用0.5%罗哌卡因25 ml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C组采用0.5%罗哌卡因25 ml行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记录麻醉前(T_0)、阻滞完成后30 min(T_1)、切皮时(T_2)、置管时(T_3)、打隧道穿刺出皮肤时(T_4)和缝合切口时(T_5)的MAP和HR;记录舒芬太尼追加例数,记录T_2—T_5时VAS评分和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T_3—T_4时C组MAP明显低于A组和B组,HR明显慢于A组和B组(P0.05),B组MAP明显低于A组,HR明显慢于A组(P0.05)。T_3—T_4时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C组舒芬太尼追加例数明显少于A组和B组(P0.05),A组舒芬太尼追加例数明显多于B组(P0.05)。三组下肢乏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无一例其他不良反应。三组围术期均未发生明显的穿刺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麻醉应用于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术中效果确切,可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股沟直疝修补术老年患者46例,均为男性,年龄65~82岁,BMI 20~27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PB联合RSB组(TR组)和TAPB组(T组),每组23例。TR组患者接受TAPB联合RSB,T组患者接受单纯TAPB,所有神经阻滞采取的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0.7μg/kg。记录麻醉诱导前(T_0)、手术开始时(T_1)、手术开始后20 min(T_2)、手术结束时(T_3)、术后12 h(T_4)、术后24 h(T_5)两组HR、SBP、DBP,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记录T_1—T_3时静息时VAS评分,T_4—T_5时活动时VAS评分。记录围术期补救镇痛情况和神经阻滞失败、恶心呕吐、血压升高或降低幅度基础值30%、心脑血管意外、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3时两组HR均明显增快(P0.05),SBP、DBP、RPP均明显升高(P0.05)。T_1—T_3时TR组HR明显慢于T组,SBP、DBP、RPP明显低于T组(P0.05)。T_1—T_3时TR组静息时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P0.05),T_4—T_5时TR组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P0.05)。TR组术中补救镇痛和围术期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T组(P0.05)。两组术后均不需要补救镇痛,围术期均未发生血压升高或降低幅度基础值30%、心脑血管意外、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腹股沟直疝修补术,麻醉效果确切,术后镇痛完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双侧腹横肌平面复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5~9月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90例,男35例,女55例,年龄19~79岁,BMI 18~30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组(TR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和静脉镇痛泵镇痛组(P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TR组在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分别注射0.22%甲磺酸罗哌卡因20ml,双侧腹直肌后鞘分别注射0.22%甲磺酸罗哌卡因10ml;T组在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分别注射0.22%甲磺酸罗哌卡因20ml,双侧腹直肌后鞘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0 ml;P组在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分别注射生理盐水20ml,双侧腹直肌后鞘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0 ml,P组术后使用PCIA(配方:舒芬太尼50μg+生理盐水50ml)。记录三组患者入室后5min(T_1)、腹腔穿刺导入器置入前2min(T_2)和和置入后2min(T_3)的SBP、DBP、HR、SpO_2,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的用量,术后2、6、12、24h患者腹腔穿刺孔静态和动态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同时评价术后镇痛满意度,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和P组比较,TR组患者在腹腔穿刺导入器穿刺前后血压波动较小(P0.05);术后2、6、12hTR组剑突下穿刺孔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和P组(P0.05);术后2、6hTR组脐穿刺孔的静态VAS评分和术后2、6、12hTR组脐穿刺孔的动态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和P组,术后12hTR组脐穿刺孔的静态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2、6、12hTR组右侧肋缘下穿刺孔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24h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组术后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T组和P组(P0.05)。结论双侧腹横肌平面复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有助于术中循环稳定,术后镇痛效果好,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腹腔镜辅助腹直肌鞘阻滞在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腹壁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江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行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00例患者,其中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腹腔镜辅助腹直肌鞘阻滞,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局部浸润麻醉。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进行术后2、6、12、24 h疼痛评分;记录术后患者首次下地活动时间。结果 术后2、6、12 h观察组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1.7±1.1 vs 3.1±1.1,P<0.001;1.7±1.2 vs 2.7±0.9,P<0.001;1.9±0.8 vs 2.4±0.8,P=0.001),在24 h两者无明显差异(1.7±1.0 vs 1.9±1.2,P=0.411)。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观察组明显早于对照组(8.3±1.1 vs10.7±1.5,P<0.001)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腹直肌鞘阻滞是一种可由手术医师操作的、安全易行的、有效的围手术期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两种腹膜透析置管术的腹透管移位率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透析管是否移位是腹膜透析技术存活的关键,回顾我科1992年~2002年采用不同腹膜透析置管术透析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96例,现将其腹透管移位、大网膜包裹情况对比观察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下咽癌以及颈段食管癌晚期,尤其是当肿瘤切除再次复发时,再次行手术切除常造成颈段食管和气管的缺如,严重时颈前的皮肤软组织一并缺如。针对此种情况,通常的处理是将气管在胸骨柄上方或胸壁上造口,为恢复经口进食,则必须重建食管。常用的方法有局部皮瓣如胸大肌皮瓣,胸锁乳突肌皮瓣等;游离皮瓣如前臂皮瓣,肠道的游离移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老年人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应用腹膜透析维持肾脏衰竭患者生命已经成为主要方法之一。但腹膜透析置管术对麻醉的要求却有其特殊性。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是一项腹壁区域阻滞新方法[1,2],该方法是否适合腹部短小手术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腹直肌 后鞘 腹膜复合瓣修复舌癌术后半舌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带腹壁下动、静脉、胸神经的腹直肌 后鞘 腹膜复合瓣转移修复半舌缺损 ,将腹直肌与舌内肌缝合 ,后鞘 腹膜与舌黏膜缝合 ,腹壁下动、静脉与颈部血管吻合 ,胸神经与舌下神经吻合。结果 临床应用于 2例因舌癌行半舌切除的患者 ,转移之复合组织瓣均成活 ,再造外形良好。供瓣区愈合 ,瘢痕小。结论 该复合组织瓣用于舌再造 ,具有损伤小 ,外形好 ,有可能恢复神经支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组(R组)、连续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60例.R组患者手术缝皮后行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并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E组患者于T8~T9或T9~T10间隙行硬膜外置管,术后接硬膜外镇痛泵.在术后2、6、12、24、36、48 h,以疼痛VAS作为首要指标,同时观察术后72 h补救镇痛的比例、副作用发生率、尿管拔除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早期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结果 与E组比较,R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VAS、补救镇痛比例、胃肠功能恢复、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尿管拔除时间[2.0(1~4)d]、早期活动时间[5(2~11)d]、术后72 h低血压发生率[8例(13.56%)]以及暂停镇痛泵例数[4例(6.78%)]均低于E组[3.5(3~4)d、9(6~12)d、25例(43.10%)、16例(2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在胃癌术后具有相似的镇痛效果和术后康复时间,但副作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无反射性神经膀胱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选择无反射膀胱患者54例,通过手术将膀胱置于腹直肌及其前后鞘之间,手术后2症状、 情况及残余尿量的改变。结果:手术后81.5%的口才可自行排尿,症 状好转或;手术后残余尿量较手术前有显著性减少。结论: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是治疗神经膀胱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技术在腹透置管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膜透析目前作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重要的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较血液透析而肓,腹膜透析具有无需特殊饮食控制、无需大型医疗设备、操作简便安全等优势。而有效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则依赖于保持腹透管的通畅及降低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外科各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腹直肌鞘血肿的误诊与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宏光  姚力  贾振庚 《腹部外科》1999,12(4):159-160
腹直肌鞘血肿是一种特殊的腹壁损伤, 极易导致误诊, 特别是自发性腹直肌鞘血肿表现与腹腔内的急腹症极为相似, 难于诊断。结合我院收治的 12 例腹直肌鞘血肿, 就其误诊原因、减少误诊的措施以及如何提高正确诊断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腹直肌及前鞘缺损的手术修复方式。方法:2009年1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对腹直肌及前鞘缺损女性患者24例29侧缺损进行修复,年龄35~60岁,平均44岁。根据腹直肌和前鞘缺损大小及位置分为直接缝合修复和聚丙烯补片修复。结果:24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血肿、裂开等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先期人工液腹模式在Seldinger法经皮腹膜透析管置入术中的运用,并观察该术式优劣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在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肾病科住院行Seldinger法经皮腹膜透析管置入的39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在床边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置入输液用中心静脉导管并输入液体1000~1500 mL,留置2~3 h后送患者入手术室,用导丝法把已经置入输液用的导管换成腹膜透析导管。观察先期液腹后换用腹膜透析导管的手术指标及术后3个月并发症情况。结果 39例患者全部顺利置入腹膜透析导管,手术即时成功率100%,无改行开腹病例;无内脏损伤病例;手术室中操作时长(15.1±2.3) min;术口长度(2.1±0.5) cm;术中出血量(14.1±1.8) mL,均未见血性腹透液颜色;导管异位3例(7.7%);腹膜炎1例(2.6%),未见渗漏;术后3个月导管功能均正常,术后到出院的时间(6.1±1.2) d。结论 先期人工液腹Seldinger腹膜透析置管法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快速、舒适,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适用于早期开展经皮腹膜透析管置入及基层医院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直肌旁入路在盆腔腹膜外软组织肿瘤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应用腹直肌旁入路治疗的盆腔腹膜外软组织肿瘤病人19例。单一腹直肌旁入路5例,腹直肌旁入路+延长入路8例,腹直肌旁入路联合后方K-L入路6例。结果 19例盆腔腹膜外软组织肿瘤均完整切除,切口长度9~23 cm,手术时间90~210分钟,出血量420~1240 ml,无神经、盆腔脏器损伤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2例术中出现股静脉损伤且术中及时修补,术后1周和术前VAS评分分别为3.4±0.8和7.3±1.6。19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58个月,平均(26.0±5.8)个月,无复发14例,局部肿瘤复发并再次行手术切除2例,恶性肿瘤因远处转移死亡3例。结论腹直肌旁入路可快速进入盆腔腹膜后位置,相比于骨盆其他手术入路,可触及解剖结构更为广泛,适用于盆腔腹膜后软组织肿瘤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