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一项成熟应用于临床进展期心力衰竭合并左心收缩功能不全,心脏失同步患者治疗方法。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电机械失同步,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适时地将起搏患者右心室起搏系统升级为双心室起搏可以纠正右室起搏导致的心脏失同步,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研究发现这种起搏系统升级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升级右室起搏到双室起搏治疗的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心外膜起搏左心室,在优化的室间间期下,与右心室心内膜导线共同实现双心室起搏,逐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降低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但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受冠状静脉解剖的影响,导线相关并发症相对较多,影响了CRT疗效。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可以避免血管条件的限制,实现更佳的再同步、减少导线相关并发症,因而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心脏起搏是针对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传统的心脏起搏方式为右心室起搏,而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希氏束起搏及希氏束旁起搏。传统的心脏起搏可引起心脏电活动以及机械活动不同步,增加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左心室功能异常以及心力衰竭的风险。近期,左束支起搏因其起搏阈值低而稳定,安置时间较短,能有效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等优点,成为克服上述局限性的一种替代方法。在本综述中将讨论现有对左束支起搏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射血分数(EF)值降低心力衰竭的的经验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共有3例心房颤动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女性患者,因EF值降低心力衰竭植入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局麻下采用微创介入方法,在钢丝导引下送一根左室电极至心大静脉或侧静脉;另送一根左室电极至侧静脉或后静脉;再送心室电极入右室心尖部,分别连接脉冲发生器的心房、左室和右室孔。结果 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起搏参数满意,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12,24个月,1例患者出现导线移位和起搏阈值增高,患者心功能恶化。其他2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超声提示心脏缩小,左室EF升高,起搏器参数理想。结论对于EF降低心力衰竭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有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征的患者,经皮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安全、疗效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卢文钊  陈柯萍 《心电与循环》2021,(2):109-115,138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患的终末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心脏收缩不同步在心力衰竭中有很高的发生率,是影响药物疗效并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的重要因素,目前针对这方面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经取得较好的疗效.然而用以实现CRT的双心室起搏(BVP)并非完全生理性起搏方式,仍有约1/3接受BVP的心力衰竭患者对CR...  相似文献   

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指在传统双腔起搏器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通过设定适当的房室间期(A-V间期)和室间间期(V-V间期),纠正异常的心房、心室电激动传导,以恢复房室、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室内运动的同步性,其工作的核心在于纠正不同步的机械运动[1]。因此,CRT患者想要最大限度地达到再同步化治疗的目的,应在合理的A-V间期和V-V间期基础上尽可能地保证100%双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7.
左束支起搏可维持左心室电与机械同步性,对起搏诱导性心肌病、心房颤动快心室率合并心力衰竭和需要再同步化治疗及常规双心室起搏失败后的心力衰竭患者有显著疗效,现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72岁,因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因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设置过长造成心房不应期感知,双心室起搏抑制,心力衰竭加重,经缩短PVARP后好转。提示行CRT时PVARP设置不易过长,以防影响双心室起搏的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传统的双心室起搏植入过程复杂,受解剖影响较大,且约30%的患者植入后无反应.希氏束起搏刺激信号沿生理途径传导,有利于恢复心脏电-机械同步性,逆转心室重塑,多项研究肯定了其在CRT中的价值.左束支起搏是近年来兴起的新方法,通过激动左束支区域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在临床...  相似文献   

1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肌重构、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主要得益于心脏收缩同步的恢复。但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中,高达30%~40%的患者未能从中获益,出现无应答,其可能原因大部分应归因于心脏收缩仍然存在不完全同步。左室双部位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理论上能够较常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进一步提高心脏收缩的再同步性,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本文就左室双部位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临床实践中,对于宽QRS波、双心室电机械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BiVP)实现双心室电机械同步化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目前已被多个国际心力衰竭和起搏指南推荐。BiVP-CRT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再入院、逆转左心室重构、降低死亡风险。然而,BiVP-CRT手术仍面临着冠状窦插管失败、无理想靶静脉、膈神经刺激、左心室电极起搏阈值高、电极脱位等技术难点。另外,多年来研究发现约30%~40%患者BiVP-CRT术后心功能无显著改善,即CRT无反应。希浦系统起搏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HBP是目前最生理性的起搏技术,但由于希氏束解剖位置特点以及起搏电极和工具的限制,HBP的临床应用很难普及。LBBAP是国内原创的生理性起搏新术式,能够克服HBP的临床应用限制,获得HBP相似的生理性起搏效果。LBBAP根据有无左束支夺获进一步分为左束支起搏(LBBP)和左室间隔部起搏(LVSP),2种起搏术式均可以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缩窄QRS波。LBBAP起搏参数稳定可靠,远期失夺获风险小,展现了...  相似文献   

12.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心衰起搏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心衰的起搏治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逆转心室重构、降低心衰相关死亡风险,起搏技术的发展如多位点起搏、左室心内膜起搏、单左室起搏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His-浦肯野系统起搏、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心肌收缩力调节器、神经刺激治疗等为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随着大型临床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从起搏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3.
2005年5月,欧洲心脏病学会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新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将在年内发表在欧洲心脏病学杂志上),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列入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的Ⅰ类适应证;同时,否定了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主导的传统的双腔房室顺序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房室顺序的双腔起搏器(DDD)起搏模式,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房室失同步的单腔起搏器(VVI)起搏模式,但可增加右室起搏,损害心功能,并不能改善预后。生理性起搏的含义及作用机制在不断更新。生理性起搏的治疗策略是采取新模式减少右室起搏、选择性部位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维持和促进心室激动的同步化仍为今后生理性起搏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房室顺序的双腔起搏器(DDD)起搏模式,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房室失同步的单腔起搏器(VVI)起搏模式,但可增加右室起搏,损害心功能,并不能改善预后。生理性起搏的含义及作用机制在不断更新。生理性起搏的治疗策略是采取新模式减少右室起搏、选择性部位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维持和促进心室激动的同步化仍为今后生理性起搏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117例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双心室同步起搏已经被证明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 ,CRT)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心室导线。植入左心室导线技术难度大 ,操作复杂 ,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分析了 117例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 117例 ,其中男性 86例 ,女性 31例 ,平均年龄 (5 3 0 0±8 2 5 )岁。患者在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后 ,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导线至心脏静脉 (主要为心脏后静脉和侧后静脉 )进行左心室起搏。然后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电极导线。结果  117例患者中 111例成功植入双心室起搏系统 ,成功率为 95 %。主要植入术的相关并发症包括 :冠状静脉窦夹层 4例(3 4 % % ) ,膈肌刺激需要重新植入 2例 (1 7% ) ;电极导线脱位 2例 (1 7% ) ,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withbiventricularpacing)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术中并发症和一定的风险 ,术前应掌握好适应证并作好充分的准备 ,术中必须规范操作 ,严密观察 ,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心脏收缩失同步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通过起搏的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电-机械收缩同步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远期预后。传统CRT方法主要指双心室起搏。近年来传导束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及左束支起搏,在改善及恢复患者的同步性方面也展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上述方法效果不理想时,梁延春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双侧间隔部起搏联合冠状静脉起搏可进行CRT,其可作为CRT方法学的重要补充。现复习既往文献,对CRT方法学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心力衰竭是心脏猝死(SCD)的常见病因。β受体阻滞剂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和总死亡率,胺碘酮降低SCD的危险,但不降低总死亡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对SCD防治需要进一步研究。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减少SCD的有效方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一系列研究证实双心室同步起搏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等方面的优越性。未来研究方向可能是双心室同步起搏+ICD。  相似文献   

1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经成为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不同步的Ⅰ类适应证,临床上 CRT 起搏心电图大量增加。在 CRT 起搏心电图分析和诊断中,必须掌握以下特点:①左右心室单独起搏的心电图特点;②窦性心律下,房室顺序和心室顺序起搏的心电图特点;③异位心律下 CRT 起搏心电图的特点;④ CRT 起搏器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20.
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房室之间、心室之间和心室内部非同步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但其疗效不一。以速度向量成像技术为代表的超声技术,在研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心肌组织结构力学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在评价心脏同步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选择、指导起搏电极放置以及术后疗效评价等方面的进展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