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胆囊切除可造成肠道菌群、胆汁酸的变化.而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术后结直肠癌发病对患者影响较大.胆固醇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肠道菌群功能多样;胆汁酸功能复杂,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在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胆囊切除术后胆固醇代谢、肠道胆汁酸和肠道菌群改变及结直...  相似文献   

2.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约10%~15%的成年人患有胆囊结石。大多数(90%)胆囊结石属于胆固醇结石,目前胆固醇结石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调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保持稳态与宿主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参与物质与能量的代谢,促进免疫系统发育与成熟,形成屏障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的攻击,有助于人体内稳态调节。然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包括结肠炎、结肠癌和胆囊结石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胆囊结石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处于失衡状态,这种菌群失衡影响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导致胆汁酸和胆固醇代谢紊乱,这可能是胆固醇结石发生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概括了胆固醇结石形成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胆汁酸代谢。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的改变对宿主起着多方面的影响。代谢手术对肠道结构及生理功能的改变影响了寄居于肠道内的菌群。而这些菌群的变化参与了术后体重下降﹑糖代谢及脂代谢的改变。同时已有很多研究证实肠道菌群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宿主的代谢系统﹑神经系统﹑免疫调节系统对骨代谢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益生菌作为一种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其骨保护作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从减重术后肠道菌群的改变﹑肠道菌群对骨代谢的影响及益生菌与骨代谢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热点,搭建肠道菌群与代谢术后骨代谢相关多学科之间的桥梁,为代谢术后的菌群治疗、靶点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摘要] 肝脏具有强大的的再生能力,能从肝部分切除或者肝损伤中快速复原。有数种信号分子参与肝再生,其中胆汁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来研究发现,肠道有丰富的微生物以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功能和再生都有着显著的影响。胆汁酸与肠道菌群通过“肠-肝轴(gut-liver axis)”双向联系。现对胆汁酸和肠道菌群及其相互影响在肝再生中的作用综述如下,希望对临床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主要特征为排卵功能障碍、卵巢多囊样改变和高雄激素血症。此外,临床上PCOS还常伴随肥胖和胰岛素抵抗。PCOS的临床特征具有复杂性和异质性,其发病机制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PCOS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在PCOS患者以及多种PCOS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均发生改变,而菌群的改变与雌、雄激素水平、免疫和代谢异常有一定相关性。因此,本文主要从性激素合成、免疫和代谢三个方面阐述肠道菌群参与PCOS发生发展过程的分子机制,以期为PCO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减重代谢手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促进减重代谢手术后的恢复提供新思路。方法 检索国内外有关减重代谢手术与肠道菌群变化相关的研究并进行综述。结果 减重代谢手术后肠道菌群的主要变化表现为厚壁菌丰度降低,拟杆菌和变形杆菌数量增加,且减重代谢手术后部分常见并发症如吻合口漏、营养缺乏及炎症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补充益生菌、益生元、饮食干预和粪便微生物移植的方法有望降低减重代谢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论 减重代谢手术是治疗肥胖及其合并症的持久且有效的方法,术后个体肠道菌群的变化对减重代谢手术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均有影响,寻找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方法对减重代谢手术后并发症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代谢疾病患者肠道微生态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代谢手术治疗代谢疾病疗效确切,而术后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并趋于正常肠道菌群结构.近年来已发现脂多糖、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胰升血糖素样肽、氧化三甲胺参与代谢手术后病情缓解过程.本文总结了代谢疾病中肠道菌群的特点和代谢手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对这些规律与上述指标关系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涉及多种机制,如慢性炎症、免疫调节、膳食成分代谢及基因毒素产生导致的DNA损伤等。近年来研究发现结直肠肿瘤外科操作如术前肠道准备、消化道重建等会扰乱正常肠道菌群构成,而肠道菌群失调又可引发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影响结直肠癌治疗效果。因此,深入了解肠道微生物群与结直肠外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及...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对机体代谢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减重手术作为目前治疗肥胖及其合并症最有效的方法能够显著改变肠道菌群。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具有时空特异性, 术后不同时间点上和不同肠段中的菌群组成与结构不尽相同。减重术后肠道菌群改变的原因可能在于手术引起的胃肠道解剖及相应生理功能的变化。通过移植术后菌群发现肠道菌群参与减重手术改善代谢, 其中的机制可能和菌群-宿主相互作用的众多分子途径有关。同时, 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还与减重手术患者的预后相关。此外, 减重术后所引起的菌群变化不仅与改善肥胖和代谢有关, 还可能存在潜在危害, 其中减重手术后的营养吸收不良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 阐明减重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菌群在减重手术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为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人体消化道寄生着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它们能促进消化吸收,将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及毒素局限于肠腔内;并代谢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提供能量,降低肠道酸碱度,促进肠蠕动,抑制致病菌生长;也可促进胆汁酸、胆固醇等肠肝循环以及参与机体免疫调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因研究技术限制、肠道本身解剖结构特殊等原因,对肠道菌群失调与消化系统疾病间的具体机制不清楚。本文对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调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达15.7%,预计到2020年,我国骨质疏松和低骨量患者将增加至2.8亿,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消化系统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其发生机制较复杂,目前仍未彻底阐明,常常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消化系统疾病有胃切除术后、慢性肝脏疾病、炎症性肠病等。研究发现,消化系统疾病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失调,而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从发病、发展及治疗等方面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因此,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其与肠道菌群失衡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从肠道菌群的视角探讨消化系统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对于开拓该类合并症的防治思路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而遗传和环境因素均可导致菌群结构紊乱。肠黏膜固有免疫作为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主要参与肠道屏障功能的维护。近年来有报道指出肠道菌群与黏膜固有免疫相互作用和影响,并与肠道菌群结构长期相对稳定密切相关。2010年,"Nature"和"Science"较早发表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肠道菌群的报道[1-2],此后,肠道菌群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不仅与肠功能障碍和代谢相关,亦与肿瘤甚至精神  相似文献   

13.
由于长期的肠道摄入不足,肠衰竭患者不得不依赖肠外营养(PN)来维持能量和正常的生理需求。然而PN在提供能量及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会引起肝脏损害。此外,由于肠道结构和内环境发生改变,IF患者往往伴随着肠道菌群失调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过度生长的细菌代谢产生的毒性介质可诱导肠道炎性反应和胆汁酸代谢紊乱,最终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及肠衰竭相关性肝损害(IFALD)。自1998年Marshall首次提出肠-肝轴的概念以来,肠-肝轴紊乱在IFA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肠道-肝脏之间的"对话"是维持肝脏代谢和肠道内稳态平衡的关键,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然而,作为一个"被遗忘的器官",肠道菌群在IFAL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笔者首次提出肠-菌-肝轴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试图强调肠道菌群是肠-肝轴中的重要一环,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IF患者肠道和肝脏损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肠-菌-肝轴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将对理解IFALD的发病机制和改进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草酸钙结石是肾结石的主要类型, 其形成与草酸和钙的代谢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定居在人类肠道内的正常菌群, 对机体内多种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既往认为肠道菌群中产甲酸草酸杆菌是草酸钙结石形成的保护因素, 但近年来发现, 调节机体草酸代谢的细菌不仅限于产甲酸草酸杆菌。草酸钙结石患者具有与健康人群不同的肠道菌群, 其通过肠-肾轴调节草酸在机体内的代谢, 影响草酸钙肾结石的形成。本文阐述草酸钙结石患者肠道菌群特点, 总结肠道菌群在草酸钙结石形成中的潜在功能及未来可能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退化进而极易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类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有关调节肠道菌群进而干预骨质疏松症的研究逐渐兴起。炎症性肠病是由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炎症免疫变态反应,而炎症性肠病与骨量丢失密切相关。近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肠道MicroRNA直接的相互作用可以治疗炎症性肠病。为此,我们提出设想,肠道菌群可能调节肠道MicroRNA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症潜力,现从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MicroRNA与骨质疏松症;肠道菌群与MicroRNA;炎症性肠病与骨质疏松症四方面展开综述,支持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道MicroRNA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观点,为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肠道与肝脏在功能上存在广泛的联系。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和肠壁通透性增加,可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更深入地研究肠道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影响,就有可能找到从肠道入手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崭新的重要途径和策略。本综述针对肠道内毒素、肠道屏障、肠道菌群等多方面产生,阐述脂肪肝与肠道内环境之间密切关系及相互作用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反应之间存在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 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生态失调与许多疾病的易感性有关, 特别是免疫相关性疾病。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 介绍了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相互作用的机制, 阐述了肠道菌群在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包括炎性肠病等肠道系统疾病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系统疾病, 并总结了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疾病治疗策略。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将有助于此类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 并拓宽我们发现疾病干预靶点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人体菌群由总计超过10~(15)、种类达500~1000种细菌构成,数目达到人体本身细胞数的10倍以上~([1]),其中消化道承载了最多种类和数量的菌群。肠道菌群不仅参与了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代谢以及部分维生素的合成,还维持了肠道环境稳态,诱导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耐受,肠道菌群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还可以影响心、肾等脏器以及血管的功能~([2])。近20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和作用:CKD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并发的骨折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影响机体骨代谢,其中涉及的可能机制大部分尚未明确。肠道菌群定植在人体肠道中,可通过发酵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吲哚衍生物、多聚胺、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 等,可能对骨代谢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以短链脂肪酸的研究最多,短链脂肪酸可促进骨形成,其影响骨代谢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的分泌而间接起作用。此外,植物雌激素、膳食植物多酚对骨代谢具有保护作用,这些作用依赖肠道菌群的存在。肠道菌群可将植物雌激素、膳食植物多酚等分解为具有更大活性的代谢物,从而对骨代谢产生调控作用。本文通过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肠道菌群代谢物的种类、与骨代谢的关系以及其调控骨代谢的潜在机制,为肠道菌群防治骨质疏松的进一步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肠道菌群逐渐成为学科研究热点,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特别是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菌群失调通过诱导慢性炎症反应、肠上皮DNA损伤、免疫异常及产生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和细菌酶发挥致癌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和CRC关系的认识不断突破至新的层面。肠道菌群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CRC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并影响免疫治疗和放化疗疗效,同时为CRC的靶向治疗提供大量潜在靶点。笔者就肠道菌群在CRC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