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供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多精受精的发生率和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2月来我院进行新鲜周期IVF-ET治疗的患者,其中长方案IVF-ET组1 388例,短方案IVF-ET组311例,供精IVF-ET组276例。根据多精受精率不同,供精IVF-ET周期分为3组,正常受精组:多精受精率为0;低频多精受精组:0多精受精率≤20%;高频多精受精组:多精受精率20%。比较各组的女方年龄、平均获卵数、正常受精率(2PN)、正常受精优胚率、正常受精可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供精IVF组和IVF长方案组的女方年龄显著低于IVF短方案组(P0.05),平均获卵数和多精受精发生率显著高于IVF短方案组(P0.05)。正常受精组(64.79%)和低频多精受精组的正常受精率(62.46%)显著高于高频多精受精组(43.93%)(P0.05);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高于高频多精受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的优胚率、可用胚胎率及流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供精IVF-ET过程中,高频多精受精的发生会显著影响正常受精率,可能会降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后多精受精发生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中心行常规IVF助孕治疗的511个周期,根据受精情况有无3PN合子发生,将周期分为两组,A组:多精受精组(至少1个以上的3PN发生),B组:无多精受精组(无3PN发生),比较两组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A组人绒膜促性腺激素(HCG)日雌二醇(E_2)水平、获卵数、成熟卵率、2PN率、受精率、D_3优质胚胎率、可供移植胚胎率、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F后多精受精的发生对胚胎种植率以及临床妊娠率没有显著影响,可能预示较好的IVF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常规IVF后固定时间原核评估中零原核(0PN)来源胚胎的发育潜能及其染色体整倍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本中心行常规IVF治疗的20对不孕不育夫妇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83枚卵母细胞,剔除14枚0PN卵母细胞(处于未受精状态)后,根据原核评估以及细胞分裂情况分为两组:2个原核(2PN)来源胚胎为2PN胚胎组(n=116),0PN来源胚胎为0PN胚胎组(n=53),比较两组患者的胚胎发育情况;同时,为了分析0PN来源胚胎的染色体是否正常,选取0PN来源囊胚为0PN囊胚组(n=42),选取同一时期的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单基因病(PGT-M)周期中2PN来源囊胚为2PN囊胚组(n=251),比较两组患者的染色体整倍体率。结果 0PN胚胎组Day 2(D2)卵裂球数[(5.74±1.40)个vs.(4.32±1.01)个]、D3卵裂球数[(10.15±2.29)个vs.(7.95±1.97)个]、囊胚形成率(86.8%vs. 60.3%)、可利用囊胚率(91.3%vs. 66.0%)均显著高于2PN胚胎组(P<0.05);0PN胚胎组的优质囊胚率(47...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PPOS)方案与GnRH-a长方案用于不同年龄组供精IVF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生殖中心接受治疗的供精IVF 385个周期,精子全部来源于精子库。患者按年龄分为35岁和≥35岁两组,并根据促排卵方案分为PPOS方案组和长方案组,比较各组间Gn总量、Gn天数、获卵数、实验室指标及冻融胚胎移植(FET)临床结局。结果 (1)不同年龄组的两种促排卵方案间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BMI)、基础FSH、LH、E2和基础窦卵泡数(AF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年龄35岁组:PPOS方案组Gn总量、Gn天数、获卵数均显著低于长方案组(P0.05),但两种促排卵方案的2PN受精率、2PN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胚胎利用率和OHSS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年龄≥35岁组:PPOS方案组Gn总量、Gn天数、获卵数和1PN受精率均显著低于长方案组(P0.05),而2PN受精率(80.00%vs.67.54%)、可移植胚胎率(50.00%vs.36.23%)、优质胚胎率(40.74%vs.25.66%)和胚胎利用率(79.63%vs.65.92%)均显著优于长方案组(P0.05);(4)PPOS方案组FET临床妊娠率与长方案组无统计学差异(52.78%vs.47.73%,P0.05)。结论 PPOS方案会显著增加高龄患者受精率和优胚率,与长方案相比,更适于高龄患者促排卵。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R-ICSI)与部分ICSI(half-ICSI)、过夜受精在原发不孕及继发不孕无生育史患者、单纯继发不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首次IVF助孕周期的临床资料(共466个周期),将纳入对象按照不孕类型进行区分,原发不孕和继发不孕无生育史患者中行短时受精联合R-ICSI的为A组(n=123),行half-ICSI的为B组(n=45);单纯继发不孕患者中行短时受精联合R-ICSI的为C组(n=94),行过夜受精的为D组(n=204)。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受精情况、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结果 A组完全受精失败率(7.32%vs.2.22%)、低受精率(8.94%vs.0.00%)及总受精失败率(16.26%vs.2.22%)均显著高于B组(P0.05),ICSI卵母细胞率显著低于B组(16.02%vs.50.89%,P0.05);A、B两组的MⅡ卵受精率、2PN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略低于D组,多PN率略高于D组,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原发不孕以及继发不孕无生育史患者行首次IVF助孕治疗时,短时受精联合R-ICSI对预防受精失败的发生有明显效果;half-ICSI则没有明显效果,反而增加过度ICSI的风险。对于单纯的继发不孕患者,过夜受精的结局可能优于短时受精,仍是值得选择的授精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在纺锤体观察仪下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比较不同纺锤体观察情况的卵母细胞的ICSI结局。方法 2014年2~5月间,就诊于我中心的反复IVF失败、获卵数较少、高龄妇女、卵母细胞质量较差、胚胎发育差而导致可移植胚胎数少或者无可移植胚胎的患者30例,在纺锤体观察仪下行ICSI操作。观察卵母细胞受精情况和胚胎发育情况,并比较观察到纺锤体组和未观察到纺锤体组胚胎的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总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结果 30例行ICSI助孕的患者,共获卵149枚,其中MII卵118枚;72枚MII卵观察到纺锤体,纺锤体观察率为61.01%;观察到纺锤体组和未观察到纺锤体组卵母细胞的总受精率(94.44%vs.80.43%)、正常受精率(83.33%vs.54.35%)、异常受精率(11.11%vs.26.09%)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未观察到纺锤体组胚胎的卵裂率、可移植胚率和优质胚胎率低于观察到纺锤体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CSI授精时观察到纺锤体的卵母细胞受精结果优于未观察到纺锤体的卵母细胞;使用纺锤体观察仪进行ICSI有助于避免纺锤体损伤,进而改善受精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时授精是否可以改善受精状况、胚胎质量和胚胎种植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唐都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的患者资料共2 265个周期,根据授精时间长短分为短时授精组(n=1 066)与常规IVF授精组(n=1 199),比较两组患者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及胚胎种植率差异。结果与常规IVF授精组相比,短时授精组的受精率(81.79%vs. 77.79%)、正常受精率(73.95%vs. 68.78%)显著增加;进一步细化受精率指标显示,短时授精组的2PN受精率显著高于常规IVF授精组(P0.01),而异常受精指标3PN受精率和0PN受精率则显著低于常规IVF授精组(P0.01)。D3胚胎结局方面,两组之间的优胚率(55.93%vs. 56.09%)无显著性差异,但是短时授精组的胚胎种植率则显著高于常规IVF授精组(39.98%vs. 30.48%)(P0.01)。囊胚培养结果显示,与常规IVF授精组相比,短时授精组的囊胚形成率(73.64%vs. 61.47%)、优质囊胚率(66.55%vs. 54.20%)和优质囊胚形成率(49.01%vs. 33.32%)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短时授精可以显著改善受精率、囊胚质量和胚胎种植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ICSI术改善前次IVF周期中多精受精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共37例患者,其IVF周期三原核合子的比例高于35%,重复周期采用ICSI术治疗。比较ICSI周期与IVF周期的双原核率、三原核率、正常胚胎数、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结果:ICSI周期患者年龄显著高于IVF周期,而促性腺激素使用剂量、E2值与IVF周期无显著差异,ICSI周期hCG注射日卵泡数(≥14 mm)、获卵数及成熟卵子数均显著低于IVF周期。ICSI后双原核的比例显著高于IVF周期(74.24%vs34.42%;P<0.01),而三原核的比例显著低于IVF周期(11.57%vs 51.04%;P<0.01)。ICSI后获得正常胚胎数显著高于IVF组(3.83±2.08 vs 2.52±1.71;P<0.01)。IVF周期移植31例,4例妊娠,均为单胎。ICSI周期移植36例,14例妊娠,其中3例双胎,11例单胎。ICSI周期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均显著高于IVF周期(38.89%vs12.90%;28.33%vs 7.41%;P均<0.01)。结论:对于前次IVF多精受精比例较高的患者,重复周期采用ICSI术可以增加正常受精胚胎数,能有效改善重复周期患者多精受精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生精功能障碍的无精子症患者行ICSI后其胚胎发育潜能。方法:149例患者分为生精功能正常组,轻度、中度和重度生精功能障碍组,采用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PESA)或经皮睾丸精子抽吸术(TESA)抽取不同生精功能障碍患者的精子行ICSI,记录和分析胚胎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良胚胎形成率以及妊娠率。结果:PESA与TESA组比较,正常受精率(%)为74.9±19.6 vs 66.3±22.7(P>0.05),卵裂率(%)为96.7±8.6 vs 92.8±19.8(P>0.05),优良胚胎率(%)为43.5±26.2 vs 35.0±29.4(P>0.05)以及妊娠率(%)为44.0 vs 52.0(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生精功能障碍从正常组到重度组的正常受精率(%)变化依次为77.8±18.4、68.4±18.5、73.5±19.8、51.4±27.9,其中轻度生精功能障碍与正常生精组有差异(P<0.05),重度生精功能障碍组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胚胎卵裂率(%)变化依次为96.7±9.2、96.5±15.0、93.9±12.1、93.7±11.1,各组无统计学差异;优良胚胎率(%)变化依次为47.1±25.8、40.3±27.6、36.2±23.1、15.0±24.6,重度生精障碍组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率(%)依次为54.8%、50.0%、13.6%、10.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PESA或TESA行ICSI在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良胚胎率以及妊娠率上较均无明显差异。随着患者生精障碍程度的加重,受精率、优良胚胎率以及妊娠率均显著下降,而卵裂率却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龄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ICSI或IVF受精后的临床结局,探讨ICSI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期间在重庆妇幼保健院因非男性因素不孕接受微刺激促排卵方案治疗的高龄女性患者(≥38岁)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方式分为ICSI组(n=189,共334个周期)和IVF组(n=189,共325个周期)。比较两组之间周期取消率、2PN受精率、优胚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的差异。结果两组之间患者年龄和获卵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CSI组MⅡ卵率(85.92%vs. 92.27%)显著低于IVF组,2PN受精率(77.87%vs. 71.77%)和卵裂率(98.53%vs. 96.27%)显著高于IVF组(P均<0.05);两组之间的周期取消率、优胚率、胚胎冷冻率、流产率及活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CSI不能改善高龄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胚胎质量和临床结局,此类患者首次助孕应选择IVF授精方式,而前次无2PN胚胎取消周期史的患者ICSI虽不能规避再次取消周期的风险但可有效改善其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脆性卵膜卵母细胞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的受精、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的ICSI治疗周期。根据精子注射时卵细胞表现为脆性破膜即为脆性卵膜组共196个周期,通过倾向值匹配(匹配容差为0.05)进行1∶2匹配(匹配变量包括患者年龄、BMI、不孕因素、用药方案),产生对照组(无脆性破膜)392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受精率、卵细胞退化率、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 (1)受精及胚胎情况:脆性卵膜组的成熟卵细胞率(73.59%vs. 86.15%)、正常受精率(66.52%vs. 73.90%)、可用胚胎率(72.95%vs. 78.87%)、优质胚胎率(39.85%vs. 46.1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ICSI后卵细胞退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8%vs. 4.28%,P<0.05);两组间卵裂率(98.86%vs. 98.32%)、囊胚形成率(52.09%vs. 51.80%)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临床妊娠结局:两组间胚胎种植率(37.43%vs. 46.53%)、临床妊娠率(52.88%vs. 59.24%)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脆性卵膜卵母细胞成熟率低,ICSI后受精率、可用胚胎率、优胚率均降低,卵子退化率升高,但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常形态精子(畸形率≥98%)对植入前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12月在唐都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行ART助孕的2419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异常形态精子分为3组,即IVF对照组(畸形率≤96%,n=2129)、IVF实验组(畸形率≥98%,n=90)和ICSI实验组(畸形率≥98%,n=200)。比较3组间植入前受精失败率(受精率<30%)、正常受精率、可用胚胎率等胚胎发育参数和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等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1)胚胎发育结果:组间比较,IVF实验组受精失败率显著高于IVF对照组(P<0.05),ICSI实验组的受精失败率为0;ICSI实验组正常受精率显著高于IVF对照组和IVF实验组(P<0.05);IVF实验组可用胚胎率显著低于IVF对照组和ICSI实验组(P<0.05)。(2)妊娠结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IVF对照组、ICSI实验组相比,IVF实验组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发生率和活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对照组和ICSI实验组组间妊娠结局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IVF实验组的受精失败风险显著高于IVF对照组(P=0.002),可用胚胎率、活产率显著低于IVF对照组(P=0.002);ICSI实验组的正常受精率显著高于IVF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活力正常、但异常形态精子率≥98%的患者,采用ICSI授精方式,能降低受精失败风险,提高正常受精率和可用胚胎率,同时提高妊娠率和活产率并降低流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受精方式及ICSI中不同来源精子对胚胎继续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分析我中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2135例患者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形成囊胚的情况,按不同受精方式分为IVF组(n=1 803)和ICSI组(n=332),其中IVF组再分为正常受精(n=1642)与补救受精组(n=161),ICSI组按精子来源不同再分为精液精子组(n=248)、附睾精子组(n=70)及睾丸精子组(n=14)。比较不同受精方式及不同来源精子获得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率。结果:2 135例患者,共6 525枚剩余胚胎,经序贯培养后形成1 884枚囊胚(28.87%),其中优质囊胚974枚(51.70%)。IVF组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囊胚形成率(30.14%)显著高于ICSI组(21.40%,P<0.05)。IVF组优质囊胚率(52.44%)高于ICSI组(45.54%),但无显著差异(P>0.05)。IVF组中正常受精组囊胚形成率(31.04%)显著高于补救受精组(20.38%,P<0.05),正常受精组优质囊胚率(53.28%)显著高于补救受精组(38.54%,P<0.05)。ICSI组睾丸精子的剩余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囊胚的比例(30.23%)显著性高于附睾精子(18.36%)与精液精子(21.76%,P均<0.05),睾丸精子组优质囊胚率(53.85%)也显著高于附睾精子(42.11%)与精液精子组(45.70%,P均<0.05)。结论:IVF组获得的剩余胚胎发育潜能高于ICSI组,IVF中正常受精组的剩余胚胎发育潜力高于补救受精组,ICSI组中睾丸精子获得剩余胚胎的继续发育潜能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人群行常规体外受精(IVF)过程中多精受精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收集2020年9月至2023年5月在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IVF治疗的399例DOR患者(共399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按照本周期是否发生多精受精,分为正常受精组(272个周期)和多精受精组(127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促排卵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精受精的相关影响因子。结果 纳入研究的DOR患者IVF周期的多精受精发生率为31.83%(127/399)。正常受精组和多精受精组间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基础窦卵泡数(AFC)及促性腺激素(Gn)启动剂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精受精组的肥胖人群占比、Gn天数、Gn总量、扳机日E2和孕酮水平以及获卵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受精组(P<0.05),扳机日LH水平则显著低于正常受精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n天数、Gn总量、扳机日E2、LH和孕酮水平对多精受精的发生无显著影响(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时差成像(Time-lapse imaging TLI)系统培养与常规低氧培养的胚胎发育情况和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的年轻患者(20≤年龄≤35岁)的临床资料,根据胚胎培养方式分为TLI系统培养组(TLI组,n=254)和常规培养组(常规组,n=317),比较两组患者间基本资料及胚胎发育情况;再根据胚胎移植类型分为D3卵裂期胚胎移植(TLI组127例,常规组127例)和D5囊胚移植(TLI组99例,常规组143例)亚组,分别统计不同胚胎移植类型下两种培养方式的临床妊娠结局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组的成熟卵母细胞率(87.2%vs. 85.5%)、总受精率(77.1%vs. 73.1%)、2PN卵裂数[9(6.0,13.5) vs. 9(6.0,12.0)]、优胚率(38.7%vs. 36.1%)均显著高于TLI组(P<0.05);两组患者间的优胚数、囊胚数、MⅡ卵母细胞数、受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因男性射精障碍采取睾丸穿刺取精术(TESA)联合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的临床结局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因射精障碍接受TESA+ICSI助孕的不孕夫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射精障碍类型分为两组:临时性射精障碍(TEF)组(n=26)和病理性射精障碍(OEF)组(n=24),并以同时期就诊的梗阻性无精子症(OA)男性作为对照组(OA组),比较各组患者男女双方的基本资料、ICSI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可移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中,除TEF组女方及男方年龄显著高于OEF组外(P<0.05),其余指标在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受精及妊娠结局比较中,与OA组相比,TEF组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可移植胚胎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鲜移植周期胚胎种植率(5.3%vs. 44.9%)、临床妊娠率(9.1%vs. 58.5%)以及累积妊娠率(40.7%vs. 68.6%)均显著降低(P<0.05),冻融周期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小鼠体外受精法和体内受精法胚胎培养检测新建辅助生殖实验室的质控情况,分析比较常规人卵显微注射模式与鼠断尾精子显微注射模式的结局。方法利用昆明小鼠进行胚胎培养质控分析,按照受精方式不同分为体内受精组和体外受精组;又根据显微注射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人卵显微注射模式(C-ICSI组)和鼠断尾精子显微注射模式(D-ICSI组),分析比较不同方式的鼠卵ICSI结局。结果体内受精组的受精率显著高于体外受精组(91.90%vs. 81.59%,P<0.05),两组的卵裂率(94.24%vs. 93.39%)、囊胚形成率(85.97%vs. 81.6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卵显微注射系统应用于鼠ICSI时卵子存活率有降低的趋势,但C-ICSI组与D-ICSI组的卵子存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9.49%vs. 30.52%)(P>0.05);D-ICSI组的受精率(56.72%vs. 42.53%)、卵裂率(71.05%vs. 43.24%)及囊胚形成率(61.11%vs. 31.25%)显著高于C-ICSI组(P<0.05)。结论昆明小鼠配子体外受精法和体内受精法胚胎培养的囊胚形成率均达到辅助生殖实验室的质控标准。人卵显微注射系统应用于鼠卵ICSI时,仅适用于卵子的显微注射操作练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规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在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和低受精率周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省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ICSI-ET助孕治疗的281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方式不同分为3组:R-ICSI组(210个周期):实施早期R-ICSI;IVF组(2062个周期):行常规IVF助孕;ICSI组(539个周期):直接行ICSI助孕。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R-ICSI组的原发不育比例显著高于IVF组(P<0.05),但与ICS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的平均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及MⅡ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ICSI组患者的受精率显著高于IVF组和ICSI组(P<0.05);R-ICSI组患者的2PN率显著低于ICSI组(P<0.05),但与IVF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ICSI组的多PN率显著高于ICSI组,但显著低于IVF组(P<0.05);R-ICSI组患者的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低于IVF组和ICSI组(P<0.05);R-ICSI组患者的着床率显著低于IVF组(P<0.05),但与ICS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IVF受精失败及低受精的患者行早期R-ICSI可有效克服受精障碍,提高受精率,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授精前剥除部分卵丘细胞的卵母细胞的受精、胚胎发育和临床结局。方法授精前用机械法剥除卵母细胞外包裹的部分卵丘细胞,每个卵母细胞采用微滴法单独受精(A组)。对照组(B组)采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受精方式进行。比较两组受精率(2PN、1PN和3PN)、卵裂率(2PN、1PN和3PN)、优胚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 A组和B组的受精率分别是76.51%和73.74%(2PN受精率分别是60.64%,61.62%;1PN受精率分别是1.61%,0.86%;3PN受精率分别是10.44%,9.69%)、卵裂率分别是98.95%和99.17%(2PN卵裂率分别是97.02,98.01%;1PN卵裂率分别是100%,85.71%;3PN卵裂率分别是100%,100%)、优质胚胎率分别是60.75%,62.68%、临床妊娠率分别是63.89%,61.76%、种植率分别是48.00%,38.78%、流产率分别是9.09%,11.90%。所有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卵母细胞授精前剥除部分卵丘细胞不会影响IVF-ET的临床结局,为利用卵丘细胞进行非侵入性种植前遗传学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IVF 3PN、IVF 2PN、ICSI 3PN和ICSI 2PN胚胎的卵裂模式和胚胎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经时差胚胎监测(Time-lapse)培养箱培养的393个胚胎发育动力学参数,根据受精结局分为4组:IVF 3PN组(n=132)、IVF 2PN组(n=150)、ICSI 3PN组(n=11)和ICSI 2PN组(n=100),分析比较各组胚胎的卵裂模式和原核出现时间、原核消失时间、第一次卵裂时间、t4、t3-t5等胚胎动力学参数。结果 IVF 3PN组胚胎第一次卵裂模式异常率(100%)显著高于IVF 2PN组胚胎(4.67%)、ICSI 3PN组胚胎(18.18%)和ICSI 2PN组胚胎(5.00%)(P0.001),而ICSI 3PN组、ICSI 2PN组和IVF 2PN组胚胎之间的第一次卵裂模式异常率无显著差异(P0.05)。IVF 3PN组胚胎原核消失时间[(25.76±1.33)h]显著长于IVF 2PN组[(21.43±1.76)h]、ICSI 3PN组[(21.86±1.63)h]和ICSI 2PN组[(20.14±1.78)h](P0.05),IVF 3PN胚胎第一次卵裂时间亦显著长于其余3组[(27.06±1.59)h vs.(22.64±1.38)h、(22.32±1.56)h、(22.78±1.66)h](P0.05);ICSI 3PN组、ICSI 2PN组和IVF 2PN组胚胎之间的原核消失时间和第一次卵裂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VF 3PN胚胎与IVF 2PN、ICSI 3PN和ICSI 2PN胚胎的卵裂模式和原核消失时间、第一次卵裂时间等动力学参数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